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11666发布日期:2023-11-22 14:08阅读:19来源:国知局
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1、一般而言,应用于平面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是以二维排列的发光二极管灯板放置于背光模块的背板上,利用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出光搭配光学膜片与光学板材以产生背光模块均匀发光面的特性。具体而言,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在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需要一个光程距离(optical distance,od),此光程距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使由光源辐射出的光线能够较为均匀的照射在光学膜片上。

2、然而,现行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机种无法满足车规标准的发光均匀度测试的亮度比例要求。具体而言,现行的车规标准的发光均匀度测试要求以小单位面积的量测点去检视背光模块(或显示器)的整个发光面并取得所有小单位面积的亮度最小值与亮度最大值的比例,并达到比例为80%以上的结果。但现行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会在发光面角落与边缘出现暗区,而造成亮度最小值与亮度最大值差异过大,而无法通过测试。而单独调高位于画面角落与边缘的发光区域中的发光元件的通电电流大小仅能将比例略为提升,而仍无法符合车规标准。

3、“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能够提供具有良好的均匀度的光束。

2、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3、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包括一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基板具有多个侧边,其中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设置区域,所述多个设置区域包括角部设置区域,所述角部设置区域同时与其中二侧边邻接。多个发光元件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设置区域中,用于提供一照明光束,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角部发光元件,所述角部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角部设置区域。所述基板的所述角部设置区域中设置有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且所述角部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的任一者与其中一所述侧边之间。

4、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源模块通过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与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设置,可以减少角落的暗区,并达到符合车规标准的亮度最小值与亮度最大值的比值要求的80%。并且,由于光源模块的多个发光区域的范围大小彼此大致相同,因此有利于后续的局部调光的发光区域的设定。此外,由于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与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材质透明,且只有以特定角度入射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与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照明光束才会形成全反射而被导向角落暗区,因此大部分的照明光束仍可直接出光,而不会影响光学模块的光学效率。

5、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角部设置区域中,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的数量为二个,所述角部发光元件位于其中一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与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之间,且位于另一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与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二个的另一个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为三角柱透明导光元件,其具有第一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三光学面,所述第一光学面面对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且所述角部发光元件所提供的至少部分所述照明光束通过所述第一光学面进入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并依序经由所述第二光学面与所述第三光学面全反射后自所述第一光学面离开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而朝向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设置区域还包括辅助设置区域,所述辅助设置区域为与所述角部设置区域相邻且仅与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相接的设置区域,且所述光源模块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为三角柱透明导光元件,其具有第一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三光学面,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一光学面面对所述相邻的所述角部设置区域,且至少部分所述照明光束通过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一光学面进入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后,经由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二光学面与所述第三光学面全反射后自所述第一光学面离开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而被传递至所述相邻的所述角部设置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尺寸小于每一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设置区域还包括边缘设置区域,所述边缘设置区域为仅与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相接且不与所述角部设置区域相邻的设置区域,所述光源模块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为三角柱透明导光元件,其具有第一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与第三光学面,任一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一光学面面对最靠近所述任一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且至少部分所述照明光束通过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一光学面进入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后,经由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第二光学面与所述第三光学面全反射后自所述第一光学面离开所述第三透明导光元件,而被传递至最靠近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所述多个侧边的所述其中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多个第三透明导光元件的尺寸与所述第二透明导光元件的尺寸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角部设置区域中的二个所述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为一体成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基板具有多个侧边以及多个设置区域,多个设置区域包括一同时与其中二侧边邻接的角部设置区域。发光元件分别设置于设置区域中,且包括设置于角部设置区域的角部发光元件。角部设置区域中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且角部发光元件位于至少一第一透明导光元件的任一者与其中一侧边之间。本技术提出的光源模块能够提供具有良好的均匀度的光束。

技术研发人员:刘瀚元,李俊苇,郑势严,张容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