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59727发布日期:2023-08-27 14:23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检测平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1、工业智能检测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以质量在线精密检测、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基于人机协作或全自动化质检过程优化、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智能优化等作为重点任务,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在汽车整车车身表面缺陷检测、汽车零部件表面缺陷检测、汽车冲压件表面缺陷检测、汽车轮毂表面缺陷检测、彩涂铝板色差及缺陷检测、发动机活塞表面缺陷检测、汽车冲压模具在线监测、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优化等方面开展智能检测实训应用。工业智能检测实验室需根据学校教学和实验人数需要部署工业智能检测实训平台。

2、但现有的实验平台,在提高学生在智能检测方向的综合实战能力的前提下,视觉捕捉装置未有较高的识别水平;并且,结合当下制造行业通用的螺钉、工件标签和汽车行业的活塞、轮毂、发动机进行针对实物的多种缺陷检测时,对结构复杂的金属物体;物体可散乱堆放也可紧密堆叠进行识别时其识别效果不佳,不能准确识别待识别物品的具体形状以及其他参数;还不能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机器视觉设备学习及使用、检测算法应用及调优、各类工件不同缺陷检测实验;平台不能提高学生在智能检测方向的综合实战能力,未结合当下制造行业通用的螺钉、工件标签和汽车行业的活塞、轮毂、发动机进行针对实物的多种缺陷检测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存在不能提高实训人员在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能够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包括机架、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机架的顶部设有工作台面,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均可拆卸设置于工作台面上,检测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机械臂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为2d检测组件,2d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底板,第一安装底板上设有安装架,安装架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安装架的顶部转动设有供料盘,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供料盘上可拆卸连接;安装架上与供料盘之间设有位置传感器;第一安装底板上设有推动台,推动台上设有第一气动推杆,推动台上设有与零件适配的放置口,且推动台的下底面与供料盘的端面齐平;第一安装底板上设有检测架,检测架的侧壁上设有滑条,第一安装台以及第二安装台均滑动设置于滑条上,第一安装台以及第二安装台上均设有将其锁止在检测架上的锁止件;滑条的侧壁上延其延伸方向嵌设有齿条,第一安装台以及第二安装台内均转动设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的转轴上设有旋钮;第一安装台上设有2d检测摄像机,第二安装台上设有镜头架,镜头架上可拆卸设有镜头;供料盘上环绕开设有多个摆放槽;位置传感器、第一气动推杆、第一驱动电机以及2d检测摄像机均与控制组件连接。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为3d检测组件,3d检测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底板,第二安装底板上安装有震动盒,震动盒的顶部安装有震动盘,震动盒内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震动块,第二安装底板上设有竖板,竖板上可拆卸设有横板,横板上设有3d检测摄像机;3d检测摄像机以及第二驱动电机均与控制组件连接。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输送组件包括第三安装底板、皮带以及输送架体,输送架体上可拆卸设有多个支持架,输送架体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输送辊,输送架体上套设有输送带,两个输送辊置于输送带内;输送架体上可拆卸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与输送辊传动连接的从动输送轮,安装板上设有主动输送轮,主动输送轮与从动输送轮通过内齿皮带传动连接,安装板上设有与主动输送轮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电机;第三安装底板上设有与输送带的输送面齐平的物料平台,物料平台上设有进料组件,进料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隔板,隔板之间设有顶板,顶板上开设有与零件适配的进出口,顶板上环绕设有多个导向杆;还包括与零件适配的束缚环,多个导向杆均与束缚环可拆卸连接;物料平台上设有第二气动推杆,第二气动推杆的输出端置于两个隔板之间,输送架体远离进料组件的一侧设有位移传感器;输送架体上成对设有两个导向条,两个导向条之间的间距为输送带的宽度;第三驱动电机、第二气动推杆以及位移传感器均与控制组件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组装工位,组装工位可拆卸设置于工作台面上。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立体仓库,立体仓库可拆卸设置于工作台面上。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快换工具安装架,快换工具安装架可拆卸设置于工作台面上,快换工具安装架上设有与快换零件适配的安装口,快换工具安装架上设有多个与安装口对应的快换零件位置传感器,快换零件位置传感器与控制组件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架的内部中空,机架的外侧壁上成对设有多组柜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工作台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第一安装底板、第二安装底板、第三安装底板、组装工位、立体仓库以及快换工具安装架的底部均设有定位板,定位板的局部嵌设有安装槽内。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包括机架、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机架的顶部设有工作台面,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均可拆卸设置于工作台面上,检测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机械臂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

14、本技术方案设置的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主要对汽车整车车身表面缺陷检测、汽车零部件表面缺陷检测、汽车冲压件表面缺陷检测、汽车轮毂表面缺陷检测、彩涂铝板色差及缺陷检测、发动机活塞表面缺陷检测、汽车冲压模具在线监测、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优化等方面进行智能检测实训应用;工业智能检测实验室根据学校教学和实验人数需要部署多套工业智能检测实训平台;

15、采用上述技术可针对不同工件可以选择不同像素的相机和不同焦距的镜头搭配使用完成对工件进行图像采集工作。还可从工件的图像采集-检测算法应用/优化-缺陷检测分析-缺陷标注展示形成一整套工件的智能检测实训流程;本设备中内置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平台可以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机器视觉设备学习及使用、检测算法应用及调优、各类工件不同缺陷检测实验,为智能检测方向的相关专业提供教学、实验和科研支撑

16、在实践过程中,平台为提高学生在智能检测方向的综合实战能力,结合当下制造行业通用的螺钉、工件标签和汽车行业的活塞、轮毂、发动机进行针对实物的多种缺陷检测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还可对架体上的测试设备进行更换和选配以此达到不同实验目的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机架的顶部设有工作台面,所述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均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所述检测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机械臂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2d检测组件,所述2d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底板、第一安装台以及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安装架的顶部转动设有供料盘,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供料盘上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3d检测组件,所述3d检测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底板,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安装有震动盒,所述震动盒的顶部安装有震动盘,所述震动盒设有用于震动的震动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安装底板、皮带以及输送架体,所述输送架体上可拆卸设有多个支持架,所述输送架体的两端均转动设有输送辊,所述输送架体上套设有输送带,两个所述输送辊置于所述输送带内;所述输送架体上设有与所述输送辊传动连接的驱动组件;还包括物料平台,所述物料平台上还设有用于对输送带传输零件的进料组件;所述第三安装底板上设有与输送带的输送面齐平的物料平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立体仓库,所述立体仓库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换工具安装架,所述快换工具安装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所述快换工具上设有与快换零件适配的安装口,所述快换工具安装架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口对应的快换零件位置传感器,所述快换零件位置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装工位,所述组装工位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底板、第二安装底板、第三安装底板、组装工位、立体仓库以及快换工具安装架的底部均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局部嵌设有所述安装槽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制造训练的机器人,涉及检测平台技术领域。包括机架、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机架的顶部设有工作台面,所述检测组件、输送组件、机械臂以及控制组件均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所述检测组件、输送组件以及机械臂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在实践过程中,平台为提高学生在智能检测方向的综合实战能力,结合当下制造行业通用的螺钉、工件标签和汽车行业的活塞、轮毂、发动机进行针对实物的多种缺陷检测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还可对架体上的测试设备进行更换和选配以此达到不同实验目的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晨,吴俊,朱悦灏,谢冬,闫加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海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6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