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62565发布日期:2024-11-12 14:2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显示,具体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1、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通常采用电流驱动。一般通过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导通或关断控制oled的点亮和关闭。tft器件在工作时,在栅极区域施加电位,从而在沟道区域形成外置电场,吸引衬底区域的电子向沟道区移动,足够浓度的电子聚集形成连通源极和漏极的导通带。但是,在tft器件长时间的单向导通下,载流子在沟道区中异常积累,引起电流-电压曲线偏移,导致tft器件的工作状态的变化,难以准确控制oled的点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路,能够有效缓解载流子在沟道区的异常积累,减少电流-电压曲线偏移情况,使tft器件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准确的控制oled的点亮。

2、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

4、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用于驱动发光器件点亮;

5、采样模块,所述采样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采样模块向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提供驱动信号,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响应所述驱动信号,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

6、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控制模块还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控制模块响应控制信号,以形成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导通状态或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导通状态;

7、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分别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

8、所述切换模块响应切换信号,在所述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一导通状态时,所述切换模块控制点亮所述发光器件的电流由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在所述控制模块为所述第二导通状态时,所述切换模块控制点亮所述发光器件的电流由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9、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所述切换信号包括第一切换信号和第二切换信号;

10、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响应所述第一切换信号,所述供电端提供的电流由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

11、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供电端用于提供点亮所述发光器件的电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响应所述第二切换信号,所述供电端提供的电流由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12、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响应开关和第二响应开关,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三端为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为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

13、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包括第三响应开关和第四响应开关,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三端为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为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三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

14、所述第一响应开关和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均响应所述第一切换信号,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导通;

15、所述第三响应开关和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均响应所述第二切换信号,所述第三响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导通。

16、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切换信号线,所述切换信号线用于提供所述切换信号,所述切换信号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响应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响应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响应开关的控制端。

17、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18、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供电端之间,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之间;

19、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和所述供电端之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和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之间;

20、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响应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导通,所述控制模块切换到所述第一导通状态;

21、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响应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导通,所述控制模块切换到所述第二导通状态。

22、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五响应开关和第六响应开关,所述第五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五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所述第六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单元,所述第六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

23、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七响应开关和第八响应开关,所述第七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七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所述第八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单元,所述第八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阳极。

24、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控制线路,所述控制线路提供所述控制信号,所述控制线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响应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六响应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七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八响应开关的控制端。

25、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采样模块包括存储电容、第一采样子模块和第二采样子模块,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一电极板连接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二电极板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

26、所述第一采样子模块的一端连接数据线,所述第一采样子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采样子模块将所述数据线提供的数据电压加载至所述第二电极板;

27、所述第二采样子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数据线,所述第二采样子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采样子模块将所述数据线提供的数据电压加载至所述第二电极板。

28、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采样子模块包括第九响应开关和第十响应开关,所述采样模块还包括第十三响应开关和第十四响应开关,所述第九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数据线,所述第九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九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十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响应所述第一切换信号,所述第九响应开关和所述第十响应开关导通;

29、所述第二采样子模块包括第十一响应开关和第十二响应开关;

30、所述第十一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数据线,所述第十一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四响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响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十一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十二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响应所述第二切换信号,所述第十一响应开关和所述第十二响应开关导通;

31、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十四响应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一扫描线提供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和第十四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响应所述第一扫描信号,所述第十三响应开关和第十四响应开关导通。

32、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十五响应开关,所述第十五响应开关的第一端接收复位信号,所述第十五响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采样模块之间的线路,所述第十五响应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第二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线提供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十五响应开关的控制端响应所述第二扫描信号,所述第十五响应开关导通,所述复位信号加载至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

33、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如上文所述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器件进行发光显示。

34、本技术中,控制模块能够在第一导通状态和第二导通状态之间切换。切换模块在控制模块为第一导通状态时,即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连通发光器件时,控制驱动晶体管的电流由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由此电流通过驱动晶体管的第一端流向发光器件,使发光器件点亮。切换模块在控制模块为第二导通状态时,即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连通发光器件时,控制驱动晶体管的电流由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由此电流通过驱动晶体管的第二端流向发光器件,也能够使发光器件点亮。由上述可知,控制模块在第一导通状态和第二导通状态下,均能够使发光器件点亮,同时通过切换模块的配合使流过驱动晶体管的电流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切换,减少了长期单向导通的情况,有效缓解载流子在沟道区的异常积累,减少电流-电压曲线偏移情况,使tft器件的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准确的控制oled的点亮。

35、本技术中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