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可变的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337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长度可变的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长度可变的笔,这种笔,为了方便使用者,能够增加它的长度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的笔帽。
通常,一支用于化妆刷的笔都由保护帽和笔身组成,使用时要把笔帽从笔身上分离开来。笔使用完了之后,再把笔帽套在笔身上。但是,由于笔是由分开的笔身和笔帽组成的,在保存和使用笔的时候,可能会丢失笔帽。如果丢失了笔帽,那么固定在笔身上的化妆刷就会损坏,尤其是,化妆刷上的粉末会使手包的内部污染。
通常,笔在使用时的长度要比它在保存时的长度长。但是,这种笔的长度的增加是依靠把笔帽套在笔身的后部来实现的。
另一种笔包括一个第一壳体和一个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内装有一把刷子,而第二壳体用作笔帽。上述刷子固定在一根杆上,这根杆装在第一壳体内,杆的上部通过第一壳体上端的孔露出来。这根杆装在第一壳体内用一个弹簧使它不能移动。同样,另一根杆固定在第二壳体内部,用作笔帽。
要使用这种笔时,把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的下端分离开来,再装在第一壳体的上端。结果,固定在第二壳体内的这根杆便推动装在第一壳体内的杆,于是固定在第一壳体内部的杆的下端的刷子便从第一壳体内部被推了出来。
当要把刷子装在第一壳体内部时,可以把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的上端拿下来,于是装有刷子的杆便回到原始位置,使刷子完全装在第一壳体内部。
以上所描述的笔在使用时仍然不太方便,因为,必须把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上分离开来,装在第一壳体的另一端,把刷子推出来,然后又必须把第二壳体再装在第一壳体的原来位置上,把刷子封装在第一壳体内。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度可变的笔,这种笔不使用附加的笔帽,而可以用简单的操作把笔尖部分或刷子从壳体中推出来或装进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长度可变的笔包括一个内壳体,一个安装在内壳体中的动力传递部件,一个与内壳体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在其上部的外圆周上滑动的第一外壳体,一个头部,它有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上端的头,和一个固定在该头下端的直线移动装置,该直线移动装置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啮合,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下部的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以及一个安装在上述第二外壳体上能够移动的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在与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装置相对的一侧有一个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直线移动装置,以及一个固定在上述直线移动装置下端的暴露部分。因此,上述移动装置在上述头部向上或向下移动时,能借助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件由一个本体和一个小齿轮组成,在本体的下部有一条槽,小齿轮则用一根销子安装在上述槽中,能够转动。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装置和上述移动部件是分别与上述小齿轮的两个相对的部分啮合的齿条。因此,头部的齿条和移动部件的齿条向着互相相反的方向运动。
本发明的另一种动力传递部件由一个本体和若干小齿轮组成,在本体的下部有一条槽,而这些小齿轮则用销子安装在上述槽中,互相啮合,能够转动。上述小齿轮的数量多于三个,并且是单数。最上方的小齿轮和最下方的小齿轮向相同的方向转动,而且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小齿轮的直径大于那些处在中间的小齿轮的直径。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部件和移动部件是齿条,它与最上方和最下方的齿轮在相反的两侧,在原始位置上啮合。因此,头部和移动部件的齿条互相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按照本发明的笔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内壳体,一个安装在内壳体中的动力传递部件,一个与内壳体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在其上部的外圆周上滑动的第一外壳体,一个头部,它有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上端的头和一根固定在该头下端并且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杆,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下部的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以及一个安装在上述第二外壳体中能够移动的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在与上述头部的杆相对的一侧有一根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杆,以及一个固定在上述杆下端的暴露部分。因此,上述移动装置在上述头部移动时,能借助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动力传递部件,包括分别用固定在内壳体上的销子安装在内壳体中的,能够转动的上、下辊子,以及一根带子,在这根带子的相对两侧的外表面上有第一和第二凸起部分。上、下辊子用带子连接起来,上述第一凸起部分容纳在上述头部的杆的下部的凹槽中,而上述第二凸起部分容纳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杆的凹槽中。因此,上述头部的杆和移动部件的杆能够朝着互相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阅读了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后,将对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有更清楚的了解。附图中

图1A是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构件的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1B-1B线的断面图,表示一个动力传递部件;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图4是图3中的“A”部分的详细断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使用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图7是图6中的“B”部分的详细断面图8是用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各种构件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使用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图10是图8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图12是沿图11中的D-D线的断面图,表示一个动力传递部件。
第一实施例图1A是用于说明使用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构件的图,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个空心的内壳体20,一个位于上述内壳体20上部的外圆周上的第一外壳体40,和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20下部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60。本发明还包括一个固定在内壳体20上的动力传递部件30,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40上部的头部10,以及一个容纳在上述第二外壳体60中的,能够滑动的移动部件50。
位于内壳体20外圆周上的第一外壳体40能沿着该内壳体20上、下运动。在第一外壳体40下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内的凸起部分40A,而在内壳体20上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外的凸起部分20A。因此,虽然第一外壳体40过分向上移动时,第一外壳体40也不能与内壳体20分开。
上述动力传递部件30固定在内壳体20的内部,该动力传递部件30的详细结构示于图1A和图1B中。
动力传递部件30包括一个本体31和一个安装在本体31上的小齿轮32。在本体31的下部有一条容纳小齿轮的槽32A,而小齿轮32就用一根销子32B安装在这条小齿轮容纳槽32A内。另一方面,在本体31相对两侧的全长上形成了第一和第二凹槽31A和31B。第一和第二凹槽31A和31B的位置与小齿轮容纳槽32A的两端相对应,因此,安装在小齿轮容纳槽32A中的小齿轮32的两侧便露出在第一和第二凹槽31A和31B的外面,如图1B所示。
固定在第一外壳体40上端的头部10包括一个头11和一根固定在该头11上的齿条12。当固定头部10的第一外壳体40与内壳体20组合起来时,上述齿条12就位于第一外壳体40中,并且容纳在动力传递部件30的本体31的一侧形成的第一凹槽31A内。头部10的齿条12在上述第一凹槽3A中与上述容纳在小齿轮容纳槽32A中的小齿轮32啮合。
里面容纳了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固定在上述内壳体20的下端。上述移动部件60由一个刷子夹具51和一根齿条52所组成,刷子夹具51上固定着刷子53,而齿条52则固定在刷子夹具51的顶端。当容纳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固定在第一外壳体40下端的外圆周上时,上述齿条52便容纳在在动力传递部件30的本体31的另一侧上形成的第二凹槽31B内。移动部件50的齿条52在该第二凹槽31B中与容纳在小齿轮容纳槽32A中的小齿轮32啮合。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使用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如图1A和图2所示,固定在头部10的头11上的齿条12,和固定在移动部件50的刷子夹具51上的齿条52分别与小齿轮32的两侧啮合。因此,当小齿轮32转动时,头部10上的齿条12和移动部件50上的齿条52便向互相相反的方向运动。并且,由于头部10的齿条12和移动部件50上的齿条52否容纳在第一和第二凹槽31A和31B内,所以,就能够使这两根齿条作直线运动,而不会与小齿轮32脱开。
下面,参照图1、2、3和4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而图4是图3中的“A”部分的详细断面图。为了清楚起见,在图2、3和4中没有表示出动力传递部件的本体。
在把固定了头部10的第一外壳体40,里面装有动力传递部件30的内壳体20,和装有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装配在一起之后,在图2的基础上向上拉动头部10的头11,于是第一外壳体40便沿着内壳体20向上移动。
同时,上面已经说过,在第一外壳体40下端的内圆周上有向内的凸起部分40A,而在内壳体20上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外的凸起部分20A。所以即使上述第一外壳体40向上移动得过多了,由于第一外壳体40上的凸起部分40A与内壳体20上的凸起部分40A接触了,第一外壳体40也不会脱离内壳体20。
当固定在头11上的齿条12向上运动时,与齿条12啮合的小齿轮32便绕着销子32B向图4中箭头4A所指的方向转动。于是,移动部件50上在头部10的齿条12相反一侧与小齿轮32啮合的齿条52便向下运动(即,向与头部10的齿条12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于是,移动部件50便在第二外壳体60内向下运动,使得移动部件50上的刷子夹具51的一部分和刷子53暴露在第二外壳体60的外面。
以上的工作过程是在小齿轮32与齿条12和52脱离啮合之前完成的。图3中,两根齿条12和52从其在图2中的原始位置移动到图3中的最后位置的移动距离用标号d1来表示。
如图3所示,在完成了这一工作过程之后,笔所增加的长度和齿条12和52的送进距离一样长,即,笔的长度增加了2d1之多,该长度是第一外壳体40的移动距离d1加上移动部件50的刷子夹具51和53刷子的露出长度d1。
在笔用过之后,在图3的基础上向下推动头部10的头11,把露出的刷子夹具51和刷子53收进第二外壳体60内,于是第一外壳体40也沿着内壳体20向下运动,并且固定在头11上的齿条12也向下运动。因此,与齿条12啮合的小齿轮32便向着图4中的箭头4B所指的方向转动。结果,与小齿轮32啮合的移动部件50的齿条52便向上运动,即,向着与头部10上的齿条相反的方向运动,于是露出的刷子夹具51和刷子52便收进第二外壳体60内。第二实施例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使用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图7是图6中的“B”部分的详细断面图。
为了简明起见,凡是图5、6、7中与图2、3、4中所使用的构件相同的构件,均使用同样的标号,并且省略了对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过的构件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动力传递部件300的结构。上述动力传递部件300包括一个本体(图1A中的标号31)和安装在小齿轮容纳槽(图1B中的32A)内的三个小齿轮301、302、303。
第一、第二和第三小齿轮301、302和303都用销子(图中未示出)安装在小齿轮容纳槽内,能够转动,并且互相啮合。因此,如图7所示,第一和第三小齿轮301和303向同一个方向转动。同时,第一和第三小齿轮301和303的直径比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二小齿轮302的直径大。
如图5所示,当把固定着头部10的第一外壳体40,里面装有动力传递部件300的内壳体20,和里面装有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组装在一起时,固定在头11上并且容纳在第一凹槽(图1A所示的本体31上的凹槽31A)内的齿条12便同时与上方的第一小齿轮301和下方的第三小齿轮303啮合。同样,固定在刷子夹具51上并容纳在与第一凹槽31A相对的第二凹槽(图1A中所示的本体31上的凹槽32B)内的齿条52也同时与第一小齿轮301和第三小齿轮303啮合。上述第二小齿轮302不与齿条12和52啮合,而是随着第一和第三小齿轮301和303转动。
虽然在图5、6和7中只表示了和说明了三个小齿轮301、302和303,但是,小齿轮的数量可以多于三个,但,必须是单数,这样,最上面的小齿轮和最下面的小齿轮才能够向同一个方向转动。还有,最上面的小齿轮和最下面的小齿轮的直径要大于位于它们中间的小齿轮的直径。
下面,参照图5、6和7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在把固定了头部10的第一外壳体40,里面装有动力传递部件300的内壳体20,和装有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装配在一起之后,在图5的基础上向上拉动头部10的头11,于是第一外壳体40便沿着内壳体20向上移动。
当固定在头11上的齿条12向上运动时,与齿条12啮合的第一和第三小齿轮301和303便向图7中箭头E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转动。于是,移动部件50上在头部10的齿条12相反一侧与小齿轮301和303啮合的齿条52便向下运动(即,向头部10的齿条12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因此,移动部件50便在第二外壳体60内向下运动,使得移动部件50上的刷子夹具51的一部分和刷子53暴露在第二外壳体60的外面。
此时,如图6所示,即使齿条12与第三(最下面的)小齿轮303的啮合脱开了,齿条12仍保持与第一(最上面的)小齿轮301啮合。同样,即使齿条52与第一(最上面的)小齿轮301的啮合脱开了,齿条12仍保持与第三(最下面的)小齿轮303啮合。因此,虽然齿条12与第三小齿轮303之间的啮合,和齿条52与第一小齿轮301之间的啮合脱开了,如果头部10的齿条12继续向上运动,第一小齿轮301仍会继续转动。于是,第二小齿轮302也随着第一小齿轮301和第三小齿轮303转动。因此,在第一小齿轮301与头部10上的齿条12之间的啮合,和第三小齿轮303与移动部件50上的齿条52之间的啮合脱开之前,移动部件50仍能进行运动。
图6中,各齿条12和52从图5中的原始位置到图6中的最终位置所移动的距离为d2。
如图6所示,在完成了这一操作之后,笔所增加的长度为齿条12和52的移动距离,即,笔的长度增加了2d2,这个距离是第一外壳体0的移动距离d2加上移动部件50的刷子夹具51和刷子53的露出长度d2。
在笔用过之后,在图6的基础上向下推动头部10的头11,把露出的刷子夹具51和刷子53收进第二外壳体60内,于是第一外壳体40也沿着内壳体20向下运动,并且固定在头11上的齿条12也向下运动。因此,与齿条12啮合的第一小齿轮301便向着图7中的箭头F所指的方向转动。结果,第二小齿轮302向着与第一小齿轮301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第三小齿轮303向着与第一小齿轮301相同的方向转动。与第三小齿轮303啮合的移动部件50的齿条52向上运动,即,向着与头部10上的齿条12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于是露出的刷子夹具51和刷子53便收进第二外壳体60内。(未提到的标号51A是在刷子51上形成的,用于在图5的原始位置上容纳头部10的齿条12的下部)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具有下列不同点。
如果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齿条12和52,那么移动部件50的露出长度d2就能够由于小齿轮301、302和303数量的增多而加长。这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移动部件50必须与小齿轮32连续啮合,而在第二实施例中,移动部件50在第一小齿轮301与头部10上的齿条12之间的啮合,和第三小齿轮303与移动部件50上的齿条52之间的啮合脱开之前,移动部件50仍能向下运动,因此,移动部件50的最大移动距离相对增大了。结果,第二实施例中的笔在使用时的整个长度,要比第一实施例中的笔在使用时的长度长。第三实施例图8是用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各种构件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使用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图10是图8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状态的断面图。
为了简明起见,凡是图8、9和10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构件相同的构件,都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了对已经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过的构件的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也包括一个空心的内壳体20,一个位于上述内壳体20上部外圆周上的第一外壳体40,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20下部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60,以及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40上部的头部10,和一个容纳在上述第二外壳体60中的,能够滑动的移动部件50。
位于内壳体20外圆周上的第一外壳体40能沿着该内壳体20上、下运动。在第一外壳体40下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内的凸出部分40A,而在内壳体20上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外的凸出部分20A。因此,虽然第一外壳体40过分向上移动时,第一外壳体40也不能与内壳体20分开。
第三实施例最重要的特点是位于内壳体20中的动力传递部件400的结构。该动力传递部件400包括安装在内壳体中的一个上辊子401和一个下辊子402。各辊子401和402能分别绕着各自的销子401A和401B转动。销子401A和402A的两端都固定在内壳体20上,并且互相隔开距离。
上述动力传递部件400还包括一根带子403,在带子的外表面上形成了第一凸起部分403A和第二凸起部分403B。第一和第二凸起部分403A和403B互相相对。上、下辊子401和402由带子403连接在一起。
固定在第一外壳40上端的头部10包括一个头11和一根固定在头11下端的杆102。当头部10固定在上面的第一外壳体40和内壳体20组合在一起时,杆102便容纳在第一外壳体40内。在杆102下部的一侧有一个凹槽102A。
内部容纳了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固定在内壳体20的下部。上述移动部件50由一个刷子夹具51和一个固定在刷子夹具51下端的刷子53组成。一根杆502固定在上述刷子夹具51的顶端。在杆502上部的一侧有一个凹槽502B。
当头部10固定在上面的第一外壳体40,和安装有动力传递部件50的内壳体20,以及里面容纳了移动部件50的第二外壳体60都组装在一起时,便如图9所示,此时带子403的第一凸起部分403A容纳在头部10的杆102的凹槽102A中,而带子403的第二凸起部分403B容纳在移动部件50的杆502的凹槽502B中。
如果要把移动部件50的刷子53从第二外壳体60上拉出来,可如图9所示,把头11向上拉,于是杆12就也向上移动。由于在带子403上形成的第一凸起部分403A嵌在杆102的凹槽102A中,所以带子403也随着杆102的移动而向着图10中箭头I所指的方向运动。由于移动部件50的杆502的凹槽502B中嵌入了带子403上的第二凸起部分403B中,所以移动部件50的杆502就随着带子403的运动而向下移动。结果,移动部件50在第二外壳体60中向下运动,于是就如图11所示,刷子53便露出在第二外壳体60的外面。
同时,在起始位置上,也就是如图9所示的那样,当第一外壳体40和第二外壳体60在内壳体20上互相接触时,上述嵌入杆102的凹槽102A内的第一凸起部分403A靠近下辊子402,而嵌入杆502的凹槽502B内的第二凸出部分403B则靠近上辊子401。因此,在上、下辊子401和402之间的距离限定的条件下,头部10和移动部件50的移动距离能够达到最大。
虽然以上描述的是杆102和502分别只有一个凹槽,而带子403的两个凸起部分403A和403B分别嵌入凹槽102A和502B内,但是这种凸起部分和凹槽的数量并不受这种限制。为了把施加在头11上的动力准确地传递到移动部件50上,可以在杆102和502的表面上形成许多间隔相等的凹槽,并在带子403的外表面上以固定的间隔形成象定时皮带那样的,能一个一个地嵌入上述凹槽内的凸起部分。
如图11所示,在完成了如上所述的拉出操作后,笔的整体长度增加了,所增加的长度是各凸起部分403A和403B的最大移动距离d1(销子401A与402A之间的距离)的两倍,即2d1,这个距离是第一外壳体40的移动距离d1加上移动部件50的刷子53的露出长度d1。
笔用过之后,当要把露出的刷子53收进第二外壳体60中时,可将头部10的头11向下推,于是第一外壳体40便沿着内壳体20向下运动。此时,嵌入杆102的凹槽102A内的第一凸起部分403A便向下运动,于是带子403便向着图10中的箭头J所指的方向送进。结果,凹槽502B内嵌有第二凸起部分403B的杆502便向上移动,移动部件50也向上移动,于是露出的刷子53便收进第二外壳体60内。
图12是沿图11中D-D线的断面图,它表示了绕在上辊子401上的带子403,而该辊子用销子401A安装在内壳体20中,能够转动。图12还表示了头部10的杆102与带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移动部件50的杆502与带子403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只要简单地拉动头,就能使刷子露出在外壳体的外面,并增加笔的整体长度。同样,只要简单地把头向下推,就能使露出的刷子收进外壳体内,并且笔的整体长度也减小了,结果,使用者使用这种笔时十分方便。
以上的实施例都以化妆用的笔作为例子,然而,它当然也能用于诸如圆珠笔那样的书写工具。
以上的描述虽然只具体涉及了几个优选实施例,但,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优选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在本发明构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化,这些,都应该包括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长度可变的笔,它包括一个内壳体;一个安装在内壳体中的动力传递部件;一个与内壳体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在其上部的外圆周上滑动的第一外壳体;一个头部,它有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上端的头,和一个固定在该头下端的直线移动装置,该直线移动装置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啮合;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下部的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以及一个安装在上述第二外壳体上能够移动的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在与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装置相对的一侧有一个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直线移动装置,以及一个固定在上述直线移动装置下端的暴露部分。因此,上述移动装置在上述头部向上或向下移动时,能借助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壳体在其下端的内圆周上有向内的凸起部分,而上述内壳体在其上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外的凸起部分,因而上述第一外壳体不能与上述内壳体分离开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由一个本体和一个小齿轮组成,在上述本体的下部有一条槽,上述小齿轮则用一根销子安装在上述槽中,能够转动。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装置和上述移动部件是分别与上述小齿轮的两个相对的部分啮合的齿条,因此,上述头部的齿条和移动部件的齿条向着互相相反的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的本体在其全长相对的两侧,并且在与上述槽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条第一凹槽和一条第二凹槽,因而上述头部和移动部件的齿条能分别容纳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由一个本体和若干小齿轮组成,在本体的下部有一条槽,而这些小齿轮则用销子安装在上述槽中,互相啮合,能够转动;上述小齿轮的数量多于三个,并且是单数,最上方的小齿轮和最下方的小齿轮向相同的方向转动,而且上述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小齿轮的直径大于那些处在中间的小齿轮的直径;上述头部的直线移动部件和移动部件是齿条,与最上方和最下方的齿轮在相反的两侧,在原始位置上啮合;因此,上述头部和移动部件的齿条互相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的本体在其全长相对的两侧,并且在与上述槽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条第一凹槽和一条第二凹槽,因而上述头部和移动部件的齿条能分别容纳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凹槽内。
7.一种长度可变的笔,它包括一个内壳体;一个安装在上述内壳体中的动力传递部件;一个与上述内壳体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在其上部的外圆周上滑动的第一外壳体;一个头部,它有一个固定在上述第一外壳体上端的头,和一根固定在该头下端并且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杆;一个固定在上述内壳体下部的外圆周上的第二外壳体;以及一个安装在上述第二外壳体中能够移动的移动部件,该移动部件在与上述头部的杆相对的一侧有一根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的杆,以及一个固定在上述杆下端的暴露部分;因此,上述移动装置在上述头部移动时,能借助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包括分别用固定在内壳体上的销子安装在上述内壳体中的,能够转动的上、下辊子,以及一根带子,在这根带子的相对两侧的外表面上有第一和第二凸出部分;上述上、下辊子用带子连接起来,上述第一凸出部分容纳在上述头部的杆的下部的凹槽中,而上述第二凸出部分容纳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杆的凹槽中;因此,上述头部的杆和移动部件的杆能够朝着互相相反的方向运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度可变的笔,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壳体在其下端的内圆周上有向内的凸起部分,而上述内壳体在其上端的外圆周上有向外的凸起部分,因而上述第一外壳体不能与上述内壳体分离开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度可变的笔,它不用笔帽,只用简单的操作就能把笔部或刷子推出来或收进去。本发明的长度可变的笔包括:内壳体,动力传递部件,能在内壳体上滑动的第一外壳体,有头和直线移动装置的头部,固定在内壳体下部的第二外壳体,以及安装在第二外壳体上能够移动的移动部件。头部向上或向下移动时,能借助于动力传递部件使移动部件向与头部运动相反的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B43K24/00GK1240719SQ9812318
公开日2000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29日
发明者崔满秀 申请人:崔满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