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56049发布日期:2018-10-26 18:4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文物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的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各类文物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很多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门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要的修复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商业修复、博物馆修复、考古修复。商业修复主要为市场服务,考古修复多用于考古现场或考古实验室现场,略有别于博物馆修复,青铜器类文物多是采用博物馆类的修复方法,无论青铜器残破成什么样,最终都由专业技术人员把它恢复成原来的器型,残缺部分进行补配,并要修旧如旧,用颜料做旧处理,使之看上去就是一件锈迹斑斑完整的器物,这样才能达到传统展览的目的。

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嘴和小王家嘴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矿化严重的薄胎青铜器,由于从土中拿不起来,大多数器物都是连周围的土一起整体提取。首先使器物慢慢脱水,提高器物自身的强度,然后有选择的做加固处理,再清除有土的部位,把泥土清洗干净而得到青铜器残片。传统的修复方法是粘接补配所收集的这些器物残片,使之能完整体现器物原有的造型,但当器物的残片严重变形,不能成型时就要进行适当的整形,整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补配与整形的同时又可能破坏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的修复技术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考古研究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材料具有可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该修复方法使文物不仅能达到展览、陈列的效果,并且完整保留了文物各残片上的历史信息,在文物展出的同时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文物所包含的当时人文社会信息,更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破碎、残缺、变形严重的器物,通过考古发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首先,根据待修复文物原有的器型找出器物的支撑点,将器物支撑部的各残片用914树脂胶或aaa树脂胶进行粘接,器底残缺部分用铜片进行补配粘接加固,得到残块;

3)把剩余残片按照现实形状用914树脂胶或aaa树脂胶进行粘接,不再人为改变残片的现有特征,得到剩余残块;

4)把所有残块组合在一起,主体残缺部分不再做过多补配,保持缺失状态,因不够稳定,需用金属丝或其它固体材料做可识别支撑,即完成文物的修复。

进一步的,所述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

本发明所述方法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述的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残破变形严重的器物造型恢复性展示;

2、本发明所述的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材料具有可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该修复方法使文物不仅能达到展陈的效果,也便于保管,并且完整保留了文物各残片上的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文物展出的同时能直观的体现出文物所包含的当时人文社会信息,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历史知识水平的深入了解;

3、本发明所述的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不在对器物的残片有过多的人为干预,比如整形处理等;

4、本发明所述的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使修复后的器物也可不再是一个整体,可以对某一部分做单独保护处理或研究;

5、本发明所述的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打破了传统文物修复的理念,修复后的文物还可随时对残缺部分做深入研究,使文物修复的理念更科学化,更具研究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杨家嘴m26:2斝修复过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所述小王家嘴m24:12铜扁足鼎修复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墓地嘴出土的杨家嘴m26:2斝的修复为例,杨家嘴m26:2铜斝破碎比较严重,变形严重,残缺面积大。如图1a所示,斝的三足比较全,但是都是脱落的,底部也有残缺。

首先,找出铜斝的支撑点,把足与底部利用914树脂胶粘接起来,残缺部分用铜片补配加固,加固后的残块形成完整坚固的底座,如图1b、图1c所示。然后把口沿部分的残片利用914树脂胶粘接起来,如图1d所示,由于变形严重,粘接而成的器物会与原物有很大差别,但不再做整形处理,只是把残缺部分加固、做支撑处理,保留器物的受力面和破碎的方向,如图1e所示,用铜丝做支撑骨架,使之能体现出器物的大致形状,如图1f所示,既保留了考古学者对文物的历史信息做深入研究,又能使参观者能一眼辨认出器物的造型与纹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出土的小王家嘴m24:12铜扁足鼎的修复为例,所述小王家嘴m24:12铜扁足鼎原器物出土时与其它文物有交叉叠压关系,如图2a所示,矿化严重,目测观察可见一鼎耳、一鼎足、鼎身未能见全貌,经清理口沿残缺近半,缺一耳,鼎腹部残缺四分之一左右,器底内陷,有砍砸痕迹,变形严重,如图2b所示,为保留历史信息,又能方便展出,采用了下述传统工艺与新方法相结合的外支撑捆绑式方法进行修复。

首先,如图2c、2d所示,补配口沿及一立耳;残留的口沿基本变形不大,没有明显遗留痕迹,为了整体的加固,同时在展出时给参观者一直观的器物轮廓,因此根据待修复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将各残片通过aaa树脂胶粘接起来,用铜片把口沿进行补配,并根据残留的立耳补配出另一个立耳,达到观展的效果;然后,如图2e所示,对器身部分残片内壁做强化处理;并对这类自身强度低的残片(矿化非常严重,呈粉状、且不能从墓土中直接提取的残片)的内壁进行了加固,然后用aaa树脂胶粘接到相应的位置,同样是为了展览的效果,也方便文物的保存;最后,在下部利用固体材料设支撑支架,达到展览效果并保护原有历史信息;由于底部有砍砸痕迹,鼎足严重变形,不能放正,为保留这些历史信息,方便以后做深入研究,不再进行整形处理,但是为了展示文物的艺术价值,采用了做支架的方法,减少了文物脆弱部分与外界的接触,达到展览保护目的。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将破损程度不同的残片以不同的方式粘接修复成残块,再利用金属丝或其它固体材料制作支撑支架,将不同残块通过支撑支架组合为一体,完成文物的修复。该文物修复方法适于修复破损变形比较严重、残缺面积较大的器具,并遵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材料具有可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使文物不仅能达到展览、陈列的效果,并且完整保留了文物各残片上的历史信息,在文物展出的同时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文物所包含的当时人文社会信息,更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当代历史的深入了解。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天;张红燕;李其良;杨巍;霍海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06.14
技术公布日:2018.10.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