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7372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光学装置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该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驱动装载于移动电话等的照相机的拍摄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本申请人提出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多个透镜并在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体、可将可动体向光轴方向移动地保持的固定体、以及用于将可动体向光轴方向驱动的驱动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驱动机构包括形成为近似三角柱状的4个驱动用磁体、以及卷绕为近似三角筒状的4个驱动用线圈。驱动用磁体由2个驱动用磁体片和磁性板构成,2个驱动用磁体片与磁性板互相固定,使得在光轴方向2个驱动用磁体片夹住磁性板。2个驱动用磁体片与磁性板由粘接剂固定。2个驱动用磁体片被磁化,使得隔着磁性板对置的对置面的磁极成为相同磁极。另外,驱动用磁体配置在透镜驱动装置的四角,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一端面由粘接剂固定在构成固定体的覆盖构件。另外,磁性片由粘接剂固定在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另一端面。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可动体,使得驱动用磁体的外周面与驱动用线圈的内周面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10-217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装载于移动电话等的照相机的市场中,对照相机的小型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对照相机所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为了使装置进一步小型化,将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小型化即可。另一方面,若将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小型化,则由于驱动可动体的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下降,因此需要使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gap)变窄,防止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的下降。此处,在使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若没有高精度地形成该间隙,则固定驱动用磁体的固定体与固定驱动用线圈的可动体有可能会干扰,妨碍可动体的移动。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由于2个驱动用磁体片与磁性板由粘接剂固定,因此在驱动用磁体小型化的情况下,若不对粘接剂的涂布量和涂布位置进行严格的管理,则粘接剂有可能从驱动用磁体片与磁性板之间漏出。所以,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在随着驱动用磁体和驱动用线圈的小型化、而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由于从驱动用磁体片与磁性板之间漏出的粘接剂的影响,有可能妨碍可动体的移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光学装置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以及将该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即使在将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使可动体适当移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用于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相对移动的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以及固定在驱动用磁体的金属构件,驱动用磁体固定在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一方,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可动体和固定体的另一方,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及金属构件的表面形成至少包含镍的镀镍层,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配置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层接合。在本发明中,例如在与金属构件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形成覆盖镀镍层的镀锡层,通过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使镀锡层熔融、固化来形成接合层。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利用由锡类金属构成的、配置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层接合。因此,例如能够形成镀锡层,以覆盖与金属构件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的表面的镀镍层,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使该镀锡层熔融、固化来形成接合层,将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所以,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接合层从接合的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之间漏出。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即使为了防止因驱动用磁体和驱动用线圈的小型化而引起的驱动力的下降,而使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变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能够防止可动体侧与固定体侧的干扰。即,在本发明中,即使通过使驱动用磁体和驱动用线圈小型化,并且将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变窄,而将装置小型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可动体侧与固定体侧的干扰,使可动体适当移动。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镀锡层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利用感应加热而熔融。此处,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也可以通过使加热器尖端部接触金属构件等来使镀锡层熔融,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加热器尖端部与金属构件等的接触状态,金属构件等的温度有可能不均一,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的接合强度有可能产生偏差。与之不同的是,在利用感应加热来使镀锡层熔融的情况下,由于在感应线圈中放置驱动用磁体及金属构件,通过使金属构件等发热,能够使镀锡层熔融,因此使金属构件等温度均勻,能够防止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的接合强度的偏差。另外,在通过使加热器尖端部接触金属构件等来使镀锡层熔融的情况下,由于与金属构件等接触的加热器尖端部的影响,在使镀锡层熔融时,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的相对位置有可能偏离。与之不同的是,在利用感应加热来使镀锡层熔融的情况下,由于不使驱动用磁体及金属构件接触感应线圈,就能够使镀锡层熔融,因此能够防止在使镀锡层熔融时产生的、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在本发明中,例如金属构件固定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端面,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在与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本发明中,例如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与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防止接合层从接合的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之间漏出,因此即使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与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也能够防止可动体侧与固定体侧的干扰。在本发明中,光学装置例如包括将驱动用磁体夹在其间的状态下固定在驱动用磁体的第一金属构件和第二金属构件,作为金属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若对夹着驱动用磁体的状态下配置的第一金属构件及第二金属构件进行加热,使驱动用磁体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则能够一次固定驱动用磁体与第一金属构件与第二金属构件。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光学装置包括1个第一金属构件、多个第二金属构件、以及多个驱动用磁体,多个第二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多个驱动用磁体中的各个驱动用磁体,在多个第二金属构件分别形成去除痕迹,该去除痕迹是在去除用于将多个第二金属构件一体化的连结构件时形成的。即,优选的是接合前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由连结构件一体化。若这样构成,则在将一体化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与多个驱动用磁体接合后,能够去除连结构件。所以,能够防止在将第二金属构件与驱动用磁体接合时产生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离,能够提高接合后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去除痕迹形成于其底端部与第二金属构件相连的凸部的前端,去除痕迹的宽度比凸部的底端的宽度要窄,以及/或者去除痕迹的厚度比凸部的底端的厚度要薄。若这样构成,则在将一体化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与多个驱动用磁体接合后,容易从一体化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去除连结构件。所以,在将一体化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与多个驱动用磁体接合后,从一体化的多个第二金属构件去除连结构件时,能够防止固定在驱动用磁体的第二金属构件的固定位置偏离。在本发明中,例如可动体保持在固定体以能够向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可动体,驱动用磁体固定在固定体,驱动用线圈及驱动用磁体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向光轴方向相对移动。即,光学装置例如是包括用于使光学像的焦点位置对准的结构的光学装置。在本发明中,例如,驱动用磁体形成为近似柱状或者近似平板状,并且被磁化,使得光轴方向的一个面的磁极与另一个面的磁极不同,驱动用线圈与垂直于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侧面的一部分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以覆盖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驱动用磁体的侧面的一部分,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两面。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固定在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一个面的金属构件是构成光学装置的外周面的覆盖构件,形成覆盖构件,以覆盖固定在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另一个面的金属构件。在本发明中,例如,可动体保持在固定体使可动体可摆动,以使得透镜的光轴倾斜,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固定体,驱动用磁体固定在可动体,驱动用线圈及驱动用磁体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摆动。即,光学装置例如是包括用于校正光学像的振动的结构的光学装置。在本发明中,例如驱动用磁体形成为近似平板状,并且被磁化,使得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的一个侧面的磁极与另一个侧面的磁极不同,驱动用线圈与垂直于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侧面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光轴方向的驱动用磁体的两端面。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光学装置包括多个驱动用磁体、以及多个驱动用线圈,多个驱动用磁体固定在可动体的外周面,固定体包括形成为近似筒状并且构成光学装置的外周面的壳体,多个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壳体的内周面,以与驱动用磁体对置,多个驱动用磁体由金属构件相连。
另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光学装置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用于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相对移动的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以及固定在驱动用磁体的金属构件,驱动用磁体固定在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一方,驱动用线圈固定在可动体和固定体的另一方,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该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及金属构件的表面形成至少包含镍的镀镍层,在与金属构件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形成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并覆盖镀镍层的镀锡层,通过在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时使镀锡层熔融、固化,将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在本发明中,镀锡层能够在将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加压保持的状态下进行加热,从而使其熔融,例如能够利用感应加热使其熔融。在这种情况下,与金属构件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是未磁化的状态,能够在将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之后进行驱动用磁体的磁化。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镀锡层熔融、固化,将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接合。所以,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接合层从接合的驱动用磁体与金属构件之间漏出。即,在本发明中,即使通过使驱动用磁体和驱动用线圈小型化,并且将驱动用磁体与驱动用线圈的间隙变窄,而将装置小型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可动体侧与固定体侧的干扰,使可动体适当移动。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例如驱动用磁体由多个驱动用磁体构成,金属构件是分别固定在多个驱动用磁体的多个金属构件,多个金属构件分别是通过在由用于将多个金属构件一体化的连结构件进行一体化的状态下将多个驱动用磁体与多个金属构件接合后、去除连结构件而形成的。这样,能够在将一体化的多个金属构件与多个驱动用磁体接合后,去除连结构件,能够防止在将金属构件与驱动用磁体接合时产生的、多个金属构件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离,能够提高接合后的多个金属构件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例如连结构件由连结部分别与多个金属构件相连,在连结部设有至少其宽度形成得较窄、或者其厚度形成得较薄的切断部,在将多个驱动用磁体与多个金属构件接合后,通过将切断部切断来去除连结构件。通过这样,在将一体化的多个金属构件与多个驱动用磁体接合后,容易从一体化的多个金属构件去除连结构件。此外,切断部若形成得其宽度较窄且其厚度较薄,使得能够通过反复弯曲而切断,则能够更容易将切断部切断。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即使在将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体适当移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即使在将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体适当移动。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覆盖构件固定驱动用磁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从图1所示的光学装置取下可动体及底座构件等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覆盖构件、驱动用磁体及磁性构件原体的接合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覆盖构件、驱动用磁体及磁性构件原体的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图6所示的覆盖构件、驱动用磁体及磁性构件原体的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构件原体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H-H剖面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驱动用线圈、驱动用磁体及磁体连结构件等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在图11所示的驱动用磁体固定磁体连结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驱动用磁体及磁体连结构件的侧视图。图14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图10所示的壳体、驱动用线圈、驱动用磁体及磁体连结构件等的图。标号说明1透镜驱动装置(光学装置),2可动体,3、53固定体,10覆盖构件(金属构件、第一金属构件),13、68驱动用磁体,14、67驱动用线圈,15、18、76、77接合层,17磁性构件(金属构件、第二金属构件),17d、Hh去除痕迹,17g凸部,20、30、32、34、36连结构件,51光学装置,52照相机模块(可动体),62壳体,74、75磁体连结构件(金属构件),L光轴,Z光轴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光学装置的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学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覆盖构件10固定驱动用磁体1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从图1所示的光学装置1取下可动体2及底座构件11等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等所示,设互相垂直的3个方向分别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设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前后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另外,设图1等的Zl方向侧为“上”侧,Z2方向侧为“下”侧。本形态的光学装置1是包括用于使拍摄用的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并使光学像的焦点位置对准的结构的透镜驱动装置,装载于移动电话、行驶记录器或者监视照相机系统等所使用的比较小型的照相机来使用。下面,将本形态的光学装置1记为“透镜驱动装置1”。透镜驱动装置1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四方柱状。即,透镜驱动装置1形成为从拍摄用的透镜的光轴L的方向(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四边形。在本形态中,透镜驱动装置1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的4个侧面与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近似平行。在本形态中,Z方向(上下方向)与光轴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在装载有本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中,在下侧配置省略图示的拍摄元件,对配置在上侧的被拍摄物体进行拍摄。即,在本形态中,上侧(Zl方向侧)是被拍摄物体侧(物体侧),下侧(Z2方向侧)是被拍摄物体相反侧(拍摄元件侧、像侧)。透镜驱动装置1如图1、图2所示,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并可向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体2、将可动体2可向光轴方向移动地保持的固定体3、以及用于将可动体2向光轴方向驱动的驱动机构4。可动体2隔着省略图示的板簧保持在固定体3使可动体2可移动。板簧例如由固定在可动体2的可动体侧固定部、固定在固定体3的固定体侧固定部、以及将可动体侧固定部与固定体侧固定部相连的弹簧部构成,配置在可动体2的上端侧及下端侧。可动体2包括保持固定有多个透镜的透镜托架7的套筒8。固定体3包括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的4个侧面(外周面)的覆盖构件10、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的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的端面的底座构件11。透镜托架7形成为近似圆筒状,在透镜托架7的内周侧固定有多个透镜。套筒8形成为近似筒状,在套筒8的内周面固定透镜托架7的外周面。另外,在套筒8的下端侧形成有凸缘部8a。覆盖构件10由磁性材料形成。本形态的覆盖构件10由具有磁性的薄钢板形成。在覆盖构件10的表面形成由以镍为主的镍合金、或者镍构成的镀镍层。覆盖构件10形成为具有底部IOa和筒部IOb的带底的近似四方筒状(近似有底四方筒状)。底部IOa配置在上侧,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的被拍摄物体侧的端面。在底部IOa的中心形成圆形的贯穿孔10c。覆盖构件10包围驱动机构4及可动体2的外周侧而配置。底座构件11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的框状,安装在覆盖构件10的下端侧。驱动机构4包括配置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四角(具体而言是覆盖构件10的内侧的四角)的近似三角柱状的4个驱动用磁体13、固定在套筒8的1个驱动用线圈14。驱动用磁体13是以钕、铁及硼为主成分的钕磁体。该驱动用磁体13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直角等腰三角形,包括与光轴L近似平行且互相垂直的矩形的2个第一侧面(第一侧面)13a、与光轴L近似平行且将2个第一侧面13a相连的矩形的1个第二侧面(第二侧面)1北。在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形成由以镍为主的镍合金、或者镍构成的防锈用的镀镍层。驱动用磁体13这样配置,使得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的内周面与第一侧面13a近似平行,且隔开预定的间隙而对置。即,配置在覆盖构件10的内侧的对角位置的2个驱动用磁体13的第二侧面1 互相对置而配置。另外,4个驱动用磁体13固定在覆盖构件10的底部10a。具体而言,4个驱动用磁体13的上端面在与底部IO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在底部IOa的下表面。另外,4个驱动用磁体13的上端面被底部IOa完全覆盖。在本形态中,驱动用磁体13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接合层15与底部IOa接合。S卩,如图2所示,利用配置在底部IOa的下表面与驱动用磁体13的上表面之间的接合层15,将驱动用磁体13与底部IOa接合。接合层15由锡、包含铜的锡合金、包含金的锡合金、包含银的锡合金、或者包含铋的锡合金等构成。
在驱动用磁体13的下端面,固定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的磁性构件17。本形态的磁性构件17由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形成。在磁性构件17的表面形成由以容易与镀锡进行金属结合的镍为主的镍合金、或者镍构成的镀镍层。磁性构件17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与驱动用磁体13同样的近似直角等腰三角形,包括互相垂直的2个第一端面(第一端面)17a、以及将2个第一端面17a相连的1个第二端面(第二端面)17b。该磁性构件17固定在驱动用磁体13的下端面,使其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另外,磁性构件17固定在驱动用磁体13的下端面,使得第一端面17a配置为与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处于同一平面状,第二端面17b配置为与驱动用磁体13的第二侧面1 处于同一平面状。在本形态中,磁性构件17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接合层18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S卩,如图2所示,利用配置在驱动用磁体13的下表面与磁性构件17的上表面之间的接合层18,将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接合层18由与构成接合层15的锡类金属同样的锡类金属构成,由锡、包含铜的锡合金、包含金的锡合金、包含银的锡合金、或者包含铋的锡合金等构成。驱动用磁体13在上下方向磁化为2极,使得上端面的磁极与下端面的磁极不同。例如,进行磁化,使得驱动用磁体13的上端面成为S极,驱动用磁体13的下端面成为N极。另外,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及磁性构件17的第一端面17a被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从外周侧覆盖。因此,如图2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形成磁场F,该磁场F通过覆盖构件10的筒部10b、底部10a、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17,并且从磁性构件17的下表面和第一端面17a向筒部IOb的内周面绕回。该磁场F从磁性构件17的下表面和第一端面17a,向筒部IOb的内周面的、与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及磁性构件17的第一端面17a近似平行对置配置的部分绕回。此外,在图2中,虽然省略图示,但磁场F也从驱动用磁体13的下端面与磁性构件17的上表面的抵接部分的附近向筒部IOb的内周面绕回。驱动用线圈14卷绕为扁平的近似四方筒状,使得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正方形。上下方向的驱动用线圈14的宽度比磁性构件17的厚度要厚。该驱动用线圈14利用粘接等固定在套筒8的凸缘部8a的上表面。驱动用线圈14如图4所示,沿着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的内周面配置,驱动用线圈14的四角及其附近部分配置在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和磁性构件17的第一端面17a与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的间隙。S卩,驱动用线圈14的四角及其附近部分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与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及磁性构件17的第一端面17a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即,驱动用线圈14的一部分与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17的一部分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以从外周侧覆盖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17的一部分。另外,驱动用线圈14的四角及其附近部分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与配置在驱动用磁体13的下表面与磁性构件17的上表面之间的接合层18也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参照图2)。另外,驱动用线圈14的四角及其附近部分配置在从磁性构件17的下表面和第一端面17a向筒部IOb的内周面绕回的磁场F中。在本形态中,在可动体2的可动范围内配置有驱动用线圈14,使得磁性构件17始终配置在驱动用线圈14的内周侧。即,在可动体2的可动范围内配置有驱动用线圈14,使得驱动用线圈14的下端面不从磁性构件17的下表面向上侧移动,且驱动用线圈14的上端面不从磁性构件17的上表面向下侧移动。若对驱动用线圈14供给电流,则由于驱动用磁体13与驱动用线圈14的作用,可动体2向上下方向(光轴方向)移动。即,驱动用磁体13与驱动用线圈14使可动体2相对于固定体3向光轴方向相对移动。此外,本形态的覆盖构件10及磁性构件17是固定在驱动用磁体13的金属构件。另外,本形态的覆盖构件10是第一金属构件,磁性构件17是第二金属构件。(驱动用磁体、覆盖构件及磁性构件的接合方法)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的接合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的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图6所示的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的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下面,说明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的接合方法。在与覆盖构件10及磁性构件17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形成接合后成为接合层15、18的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另外,与覆盖构件10及磁性构件17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13不被磁化。此外,在本形态中,虽然在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前的覆盖构件10的表面及磁性构件17的表面,未形成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但也可以形成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但是,由于镀锡层会因后述的感应加热而熔融变色,因此优选的是在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周面的覆盖构件10不形成镀锡层。另外,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前的磁性构件17由用于将4个磁性构件17 —体化的连结构件20连结,由连结构件20连结的4个磁性构件17成为磁性构件原体21。连结构件20包括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的框状的底部20a、以及从底部20a的4边的各近似中心向外侧突出的近似长方形的4个连结部20b,利用连结部20b将底部20a与4个磁性构件17相连。在连结部20b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分的连结部20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如图7所示,形成从第二端面17b向磁性构件17侧凹下的近似半圆弧状的切除部17c。另外,在底部20a的4角中的对角线上的2处,形成在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时等、用于处理磁性构件原体21的摘取部20c。在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时,首先,向形成于接合用夹具的凹处中放置磁性构件原体21,将磁性构件原体21定位。之后,分别向形成于接合用夹具的4个引导构件22 (参照图4)分别按压4个驱动用磁体13,将驱动用磁体13放置在磁性构件17上。引导构件22如图4所示,形成为近似L形状,若将驱动用磁体13的第一侧面13a向引导构件22的内侧面按压,则在磁性构件17上放置驱动用磁体13,使得第一侧面13a配置为与磁性构件17的第一端面17a处于同一平面状,驱动用磁体13的第二侧面1 配置为与磁性构件17的第二端面17b处于同一平面状。之后,放置与4个驱动用磁体13的第二侧面1 抵接而形成的近似圆柱状的嵌套23(参照图4),将驱动用磁体13定位。之后,将覆盖构件10覆盖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放置覆盖构件10,使得覆盖构件10的底部IOa的下表面与驱动用磁体13的上端面抵接。此时,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的内周面由引导构件22的外侧面引导,将覆盖构件10定位。之后,将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配置在感应线圈中。另外,边加压保持以使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紧贴,且使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紧贴,边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若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则由于在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中产生的涡流的作用,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被加热,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即,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利用感应加热而熔融。另外,若停止向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则熔融的锡类金属固化,形成接合层15、18,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由接合层15、18接合。此外,在感应加热时,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被加热至约230°C 300°C。之后,去除磁性构件原体21的连结构件20。具体而言,将连结部20b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分切断,去除连结构件20。连结部20b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分例如由机械切断或者激光切断等来切断。若去除连结构件20,则在磁性构件17如图4所示形成有去除痕迹17d。此时,由于在连结部20b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分的连结部20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从第二端面17b向磁性构件17侧凹下的近似半圆弧状的切除部17c,因此在将连结部20b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分切断时,能够进行切断,使得去除痕迹17d的部分不从第二端面17b向内侧(可动体2侧)突出。去除痕迹17d形成于其底端部与磁性构件17相连的凸部17e的前端。此外,在本形态中,在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后,同时将4个驱动用磁体13磁化。(本方式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形态中,利用与覆盖构件10及磁性构件17接合之前的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而形成的接合层18,将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因此,接合层18不会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之间漏出。所以,在本形态中,即使在为了防止因驱动用磁体13和驱动用线圈14的小型化所引起的驱动力的下降、而使驱动用磁体13与驱动用线圈14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驱动用磁体13、磁性构件17及接合层18与驱动用线圈14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可动体2侧与固定体3侧的干扰。即,在本形态中,即使在通过将驱动用磁体13和驱动用线圈14小型化并且使驱动用磁体13与驱动用线圈14的间隙变窄、而将透镜驱动装置1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可动体2侧与固定体3侧的干扰,使可动体2适当移动。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接合层18不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之间漏出,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驱动用磁体13、磁性构件17及接合层18与套筒8的外周面的间隙。所以,即使在驱动用磁体13的内周侧,也能够防止可动体2侧与固定体3侧的干扰。在本形态中,在与覆盖构件10及磁性构件17接合形前的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形成的镀锡层利用感应加热而熔融。即,在本形态中,通过将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配置在感应线圈中,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将镀锡层熔融。因此,能够使镀锡层熔融时的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的温度均勻,能够防止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的接合强度的偏差、以及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的接合强度的偏差。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能够不使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原体21接触感应线圈,就使镀锡层熔融,因此能够防止在使镀锡层熔融时产生的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在本形态中,通过在覆盖构件10的底部IOa与磁性构件原体21之间夹着驱动用磁体13的状态下,使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形成接合层15、18。因此,能以一次操作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固定。所以,在本形态中, 容易进行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的固定操作。在本形态中,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前的4个磁性构件17由连结构件20连结并一体化。因此,能够提高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时的4个磁性构件17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其结果是,在组装后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能够提高4个磁性构件17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在本形态中,利用由锡类金属构成的接合层15、18,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 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因此,相比于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由粘接剂接合的情况,能够降低通过覆盖构件10、驱动用磁体13及磁性构件17的磁通的损耗。所以,在本形态中,能够形成效率较佳的磁路。另外,相比于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由粘接剂接合的情况,在本形态中,能够缩短接合时间。(连结构件的变形例)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性构件原体31、33、35、37的俯视图。在上述的形态中,利用包括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的框状的底部20a、从底部20a的4 边的各近似中心向外侧突出的近似长方形的4个连结部20b的连结构件20,将4个磁性构件17—体化,构成磁性构件原体21。此外,例如如图8(A)所示,也可以利用包括形成为近似V形的2个第一底部30a、将2个第一底部30a相连的2个第二底部30b、从第一底部30a 向外侧突出的连结部30c的连结构件30,将4个磁性构件17 —体化,构成磁性构件原体31。 另外,如图8 (B)所示,也可以利用包括形成为近似V形的2个第一底部32a、将2个第一底部3 相连的2个第二底部32b、从第一底部32a向外侧突出的连结部32c的连结构件32, 将4个磁性构件17 —体化,构成磁性构件原体33。在连结构件30、32中,在1个第一底部30a、3^i形成2个连结部30c、32c,利用连结部30c、32c,将1个第一底部3013 与2个磁性构件17相连。在连结部30c与磁性构件17之间形成成为切断部的边界部30d,在第一底部30a与第二底部30b之间形成成为切断部的边界部30e。在连结部32c与磁性构件17之间形成有边界部32d,在第一底部3 与第二底部32b之间形成有边界部32e。边界部30d、30e、32d、3&形成为向其中心其宽度变窄、并且其厚度变薄。在磁性构件原体31、33的情况下,在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31、33接合后,通过将边界部30d、30e、32d、3&例如反复弯曲、切断,从而去除连结构件30、32。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切断边界部30e、32e,去除第二底部30b、32b,之后,通过切断边界部30d、32d,去除第一底部30a、32a。在此时,在宽度较窄且厚度较薄的边界部30d、 30e、32d、32e的中心位置,切断边界部30d、30e、32d、32e。在去除连结构件30、32后的磁性构件17,形成构成边界部30d、32d的一部分的凸部17g。此时,由于凸部17g形成于在磁性构件17的侧面所形成的凹部,因此凸部17g不会从磁性构件17的侧面向可动体2侧突出。凸部17g的前端成为在去除连结构件30、32时形成的去除痕迹17h,去除痕迹17h的宽度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宽度要窄,且去除痕迹Hh 的厚度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厚度要薄。此外,根据去除连结构件30、32时的状况,去除痕迹 17h的厚度也有时会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厚度要厚。另外,如图8(C)所示,也可以利用包括形成为近似V形的2个第一底部34a、将2个第一底部3 相连的1个第二底部34b的连结构件34,将4个磁性构件17 —体化,构成磁性构件原体35。另外,如图8(D)所示,也可以利用包括形成为近似V形的2个第一底部 36a、将2个第一底部36a相连的1个第二底部36b的连结构件36,将4个磁性构件17 —体化,构成磁性构件原体37。在连结构件34、36中,2个磁性构件17与1个第一底部34a、36a相连。在第一底部3 与磁性构件17之间形成边界部34d,在第一底部3 与第二底部34b之间形成边界部34e。在第一底部36a与磁性构件17之间形成边界部36d,在第一底部36a与第二底部 36b之间形成边界部36e。另外,在第二底部36b形成用于将第二底部36b弯曲的弯曲部 36f。边界部34d、34e、36d形成为向其中心其宽度变窄、并且其厚度变薄。边界部36e及弯曲部36f形成为向其中心其厚度变薄。在磁性构件原体35的情况下,在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 35接合后,通过将边界部34d例如反复弯曲、切断,从而去除连结构件34。具体而言,首先, 通过将边界部3 弯曲,边抓住第二底部34b,边反复将边界部34d弯曲切断,从而去除连结构件34。在此时,在宽度较窄且厚度较薄的边界部34d的中心位置,切断边界部34d。另外,在磁性构件原体37的情况下,在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37接合后,通过将边界部36d例如反复弯曲切断,从而去除连结构件36。具体而言, 首先,通过将弯曲部36f弯曲,边抓住第二底部36b,边反复将边界部36d弯曲切断,从而去除连结构件36。在此时,在宽度较窄且厚度较薄的边界部36d的中心位置,切断边界部36d。在去除连结构件34、36后的磁性构件17,与去除连结构件30、32后的磁性构件17 同样,形成构成边界部34d、36d的一部分的凸部17g。凸部17g的前端成为在去除连结构件 34,36时形成的去除痕迹17h,去除痕迹17h的宽度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宽度要窄,且去除痕迹17h的厚度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厚度要薄。此外,根据去除连结构件30、32时的状况, 去除痕迹17h的厚度也有时会比凸部17g的底端的厚度要厚。在磁性构件原体31、33、35、37中,由于边界部30d、32d、;34d、36d形成为向其中心其宽度变窄、并且其厚度变薄,因此容易从磁性构件原体31、33、35、37去除连结构件30、 32、34、36。所以,在从磁性构件原体31、33、35、37去除连结构件30、32、34、36时,能够防止固定在驱动用磁体13的磁性构件17的固定位置偏离。此外,在边界部30d、32d、34d、36d 形成为其厚度一定、且向其中心其宽度变窄的情况;或者边界部30d、32d、34d、36d形成为其宽度一定、且向其中心其厚度变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该效果。(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在实施方式1中,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前的磁性构件17由连结构件20连结,但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前的磁性构件17也可以不由连结构件20连结。即,在将覆盖构件10 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时,也可以将分离的4个磁性构件17放置在接合用夹具中。在实施方式1中,驱动机构4包括沿着覆盖构件10的筒部IOb的内周面配置的1 个驱动用线圈14,但驱动机构4也可以包括卷绕为近似三角筒状、其内周侧与驱动用磁体 13的侧面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的4个驱动用线圈,以代替驱动用线圈14。在这种情况下,该驱动用线圈卷绕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直角等腰三角形,驱动用线圈的内周面与驱动用磁体13的侧面隔着预定的间隙近似平行地固定在套筒8。
在实施方式1中,驱动用磁体13形成为近似三角柱状,但驱动用磁体13也可以形成为近似三角柱状以外的近似多棱柱状、近似圆柱状或者近似椭圆柱状。另外,在实施方式 1中,透镜驱动装置1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四边形,但透镜驱动装置1 也可以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四边形以外的近似多边形,也可以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圆形或者近似椭圆形。在实施方式1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驱动用磁体13的形状与磁性构件17的形状成为近似相同形状,但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驱动用磁体13的形状与磁性构件17的形状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四角配置驱动用磁体13,但只要能得到可动体2的驱动力,也可以仅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四角的3处、2处或者1处配置驱动用磁体13。实施方式2(光学装置的结构)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学装置51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H-H 剖面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驱动用线圈67、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 等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在图11所示的驱动用磁体68固定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侧视图。图 14是从被拍摄物体相反侧示出图10所示的壳体62、驱动用线圈67、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等的图。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9所示,设互相垂直的3个方向分别为X 方向、Y方向及Z方向,设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前后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另外, 设Zl方向侧为“上”侧,Z2方向侧为“下”侧。本形态的光学装置51是装载于移动电话等便携式设备、行驶记录器或者监视照相机系统等小型且薄型的照相机,包括自动聚焦功能和振动校正功能。该光学装置51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四方柱状。在本形态中,光学装置51形成为从拍摄用的透镜的光轴L的方向(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正方形,光学装置51的4个侧面与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近似平行。光学装置51如图9、图10所示,包括作为保持透镜及拍摄元件的可动体的照相机模块52 ;保持照相机模块52使其光轴L可倾斜而可摆动的固定体53 ;将照相机模块52 与固定体53相连的板簧M ;用于对在拍摄元件上成像的光学像的振动进行校正而使照相机模块52相对于固定体53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55。在本形态中,上下方向与照相机模块 52不摆动时的照相机模块52的光轴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在本形态中,在照相机模块52的下端装载拍摄元件,对配置在上侧的被拍摄物体进行拍摄。即,在本形态中,上侧(Zl方向侧)是被拍摄物体侧(物体侧),下侧(Z2方向侧)是被拍摄物体相反侧(拍摄元件侧、像侧)。照相机模块52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四方柱状。在本形态中,照相机模块52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正方形。该照相机模块52包括保持透镜并且可向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体;将可动体可向光轴方向移动地保持的保持体;用于将可动体相对于保持体向光轴方向驱动的透镜驱动机构。透镜驱动机构例如由驱动用线圈和驱动用磁体构成。此外,透镜驱动机构也可以由压电元件或者形状记忆合金等构成。在照相机模块52的下表面固定有基板57。在基板57安装有拍摄元件。另外,在基板57安装有用于检测照相机模块52的倾斜度的变化的陀螺仪。与基板57连接有FPC(柔性印制电路基板)58,FPC58在光学装置51的下端侧走线,从光学装置51的侧面引出。另外,在基板57的下表面,如图10所示,固定后述的球状构件64抵接的抵接板59。固定体53包括构成光学装置51的前后左右的4个侧面(外周面)的壳体62 ;构成光学装置51的下表面侧的下壳体63。壳体62形成为近似四方筒状,将照相机模块52从外周侧包围而配置。下壳体63形成为具有底部63a和筒部6 的带底的近似四方筒状(近似有底四方筒状)。下壳体63的底部63a配置在下侧,构成光学装置51的下表面。另外,在底部63a 的中心形成配置孔63c,以配置成为照相机模块52的摆动的支点的球状构件64的下端侧。 在本形态中,由球状构件64和配置孔63c构成成为照相机模块52的摆动中心的支点部65。 支点部65配置在照相机模块52的下侧,球状构件64的上端抵接在抵接板59的下表面。摆动驱动机构55包括4个驱动用线圈67、与4个驱动用线圈67分别对置配置的 4个驱动用磁体68。4个驱动用线圈67如图11所示,是形成于FPC69自身的图案线圈。另外,驱动用线圈67卷绕形成为近似长方形,包括互相近似平行的2个长边部67a。FPC69沿着壳体62 的内周面配置,使得4个驱动用线圈67分别配置在构成壳体62的内周面的4个内侧面。 另外,FPC69固定在壳体62的内周面,使得长边部67a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近似平行。 FPC69隔着转接用的FPC70与FPC58连接。此外,驱动用线圈67也可以是卷绕为空心状的空心线圈。在这种情况下,驱动用线圈67也可以分别固定在壳体62的4个内侧面,4个驱动用线圈67也可以安装在FPC69。驱动用磁体68是以钕、铁及硼为主成分的钕磁体。该驱动用磁体68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平板状。另外,驱动用磁体68由形成为近似长方形的平板状的磁体片72和磁体片73这2个磁体片构成。具体而言,通过在磁体片72的下表面与磁体片73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磁体片72与磁体片73互相粘接固定,从而形成驱动用磁体68。在驱动用磁体 68的表面形成由以镍为主的镍合金、或者镍构成的镀镍层。在4个驱动用磁体68的上表面固定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的框状的磁体连结构件74, 在4个驱动用磁体68的下表面固定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的框状的磁体连结构件75。磁体连结构件74、75由不锈钢板形成。在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表面形成由以镍为主的镍合金、 或者镍构成的镀镍层。在本形态中,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接合层76接合。同样,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5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接合层77接合。即,如图10、图13所示,利用配置在磁体连结构件74的下表面与驱动用磁体68的上表面之间的接合层76,将磁体连结构件74与驱动用磁体68接合;利用配置在磁体连结构件75的上表面与驱动用磁体68的下表面之间的接合层77,将磁体连结构件75与驱动用磁体68接合。接合层76、77由锡、包含铜的锡合金、包含金的锡合金、包含银的锡合金、或者包含铋的锡合金等构成。此外,本形态的磁体连结构件74、75是固定在驱动用磁体68的金属构件。另外, 磁体连结构件74、75中的一个是第一金属构件,磁体连结构件74、75中的另一个是第二金属构件。
4个驱动用磁体68分别固定在构成照相机模块52的外周面的4个外侧面,与驱动用线圈67相比配置在壳体62的内周侧。在本形态中,在4个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4个驱动用磁体68由磁体连结构件74、75相连后,在照相机模块52的外侧面固定4个驱动用磁体68。磁体片72被磁化,使得形成于一个侧面的磁极与形成于另一个侧面的磁极不同。 即,磁体片72被磁化,使得在固定在照相机模块52的前后左右的内侧面所形成的磁极、与在对置于驱动用线圈67的前后左右的外侧面所形成的磁极成为不同的磁极。同样,磁体片 73被磁化,使得在固定在照相机模块52的前后左右的内侧面所形成的磁极、与在对置于驱动用线圈67的前后左右的外侧面所形成的磁极成为不同的磁极。另外,磁体片72、73被磁化,使得磁体片72的内侧面的磁极与磁体片73的内侧面的磁极成为不同的磁极。即,磁体片72、73被磁化,使得磁体片72的外侧面的磁极与磁体片73的外侧面的磁极成为不同的磁极。如上所述,驱动用线圈67沿着壳体62的内周面配置,如图14所示,配置在固定于照相机模块52的外侧面的驱动用磁体68、与壳体62的内周面的间隙。即,驱动用线圈67 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与驱动用磁体68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另外,驱动用线圈67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与接合层76、77也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参照图10)。板簧M包括固定在磁体连结构件75的可动侧固定部、固定在固定体53的固定侧固定部、将可动侧固定部与固定侧固定部相连的多个弹簧部。在本形态中,通过弹簧部相对于固定侧固定部弯曲,从而隔着磁体连结构件75及驱动用磁体68等固定在可动侧固定部的照相机模块52能够进行摆动动作。另外,板簧M以弯曲的状态固定,以产生用于使球状构件64的上端与抵接板59可靠地抵接、并且使球状构件64的下端侧与下壳体63的配置孔63c的边缘可靠地抵接的加压(即,产生将照相机模块52向下方作用的作用力)。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光学装置51中,若由安装在基板57的陀螺仪检测出照相机模块52的倾斜度的变化,则基于陀螺仪的检测结果,对驱动用线圈67供给电流。若对驱动用线圈67供给电流,则以支点部65为中心,以左右方向和/或前后方向为轴向,摇动照相机模块52以使光轴L倾斜,来校正振动。(驱动用磁体与磁体连结构件的接合方法)在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形成在接合后成为接合层76、77的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另外,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68不磁化。此外,在本形态中,在与驱动用磁体68接合前的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表面未形成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但也可以形成镀锡层以覆盖镀镍层。在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时,首先,在磁体连结构件74与磁体连结构件75之间夹着4个驱动用磁体68的状态下,在接合用夹具中放置驱动用磁体68 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之后,将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配置在感应线圈中。 另外,边加压以使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紧贴,且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5紧贴,边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若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则由于在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中产生的涡流的作用,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被加热,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另外,若停止向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则熔融的锡类金属固化,形成接合层76、77,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由接合层76、77接合。此外,在本形态中,在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后,同时将4个驱动用磁体 68磁化。另外,在感应加热时,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被加热至约230°C 300 "C。(本方式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形态中,利用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 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而形成的接合层76、77,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 75接合。因此,接合层76、77不会从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之间漏出。所以,在本形态中,即使在为了防止因驱动用磁体68和驱动用线圈67的小型化所引起的驱动力的下降、而使驱动用磁体68与驱动用线圈67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形成驱动用磁体68及接合层76、77与驱动用线圈67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照相机模块52 侧与固定体53侧的干扰。即,在本形态中,即使在通过将驱动用磁体68和驱动用线圈67 小型化并且使驱动用磁体68与驱动用线圈67的间隙变窄、而将光学装置51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照相机模块52侧与固定体53侧的干扰,使照相机模块52适当摆动。在本形态中,在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前的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形成的镀锡层利用感应加热而熔融。即,在本形态中,通过将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配置在感应线圈中,对感应线圈供给电流,将镀锡层熔融。因此,能够使镀锡层熔融时的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温度均勻,能够防止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 的接合强度的偏差、以及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5的接合强度的偏差。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不使驱动用磁体68及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触感应线圈,就能够使镀锡层熔融,因此能够防止在使镀锡层熔融时产生的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在本形态中,通过在磁体连结构件74与磁体连结构件75之间夹着驱动用磁体68 的状态下,使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形成接合层76、77。因此,能以一次操作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固定。所以,在本形态中,容易进行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的固定操作。(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在实施方式2中,磁体连结构件74及磁体连结构件75固定在驱动用磁体68。此外,例如也可以是磁体连结构件74或者磁体连结构件75的仅一方固定在驱动用磁体68。在实施方式2中,光学装置51具有自动聚焦功能,但光学装置51也可以不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即,照相机模块52也可以不包括透镜驱动机构。在实施方式2中,光学装置51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正方形, 但光学装置51也可以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近似长方形。另外,光学装置51 可以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其他多边形,也可以形成为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他实施方式上述的方式是本发明优选方式的一个例子,但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覆盖构件10与磁性构件原体21之间夹着驱动用磁体13 的状态下,使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一次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接合。此外,例如也可以首先将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接合, 之后,将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原体21接合。同样,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磁体连结构件74与磁体连结构件75之间夹着驱动用磁体68的状态下,使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固化,一次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但也可以首先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接合,之后将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5接合。在实施方式1中,在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时,利用感应加热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此外,例如也可以在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接合时,使加热器尖端部接触覆盖构件10或磁性构件17等, 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也可以通过对覆盖构件10与驱动用磁体13 的边界部、以及驱动用磁体13与磁性构件17的边界部照射激光,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13 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同样,在实施方式2中,在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75接合时,利用感应加热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但也可以使加热器尖端部接触磁体连结构件74、75等,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也可以通过对驱动用磁体 68与磁体连结构件74的边界部、以及驱动用磁体68与磁体连结构件75的边界部照射激光,使形成于驱动用磁体68的表面的镀锡层熔融。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所述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用于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相对移动的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以及固定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金属构件,所述驱动用磁体固定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一方,所述驱动用线圈固定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另一方,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及所述金属构件的表面形成至少包含镍的镀镍层,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利用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的、配置在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层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前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形成覆盖所述镀镍层的镀锡层,通过在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时使所述镀锡层熔融、固化来形成所述接I=I te 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锡层在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时,利用感应加热而熔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构件固定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端面,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驱动用线圈在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金属构件,包括在将所述驱动用磁体夹在其间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第一金属构件和第二金属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1个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以及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中的各个驱动用磁体,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分别通过去除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体化的连结构件来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构件固定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端面,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驱动用线圈在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金属构件,包括在将所述驱动用磁体夹在其间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第一金属构件和第二金属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1个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以及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中的各个驱动用磁体,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分别形成有去除痕迹,该去除痕迹是在去除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二金属构件一体化的连结构件时形成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痕迹形成于底端部与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相连的凸部的前端,所述去除痕迹的宽度比所述凸部的底端的宽度要窄,以及/或者所述去除痕迹的厚度比所述凸部的底端的厚度要薄。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体保持在所述固定体,并且能够向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所述驱动用线圈固定在所述可动体,所述驱动用磁体固定在所述固定体,所述驱动用线圈及所述驱动用磁体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向所述光轴方向相对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磁体形成为近似柱状或者近似平板状,并且被磁化,使得所述光轴方向的一个面的磁极与另一个面的磁极不同,所述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以覆盖与所述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侧面的一部分,所述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两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一个面的所述金属构件是构成所述光学装置的外周面的覆盖构件,以覆盖固定在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另一个面的所述金属构件的方式形成所述覆盖构件。
16.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体以可摆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固定体,以使得所述透镜的光轴倾斜,所述驱动用线圈固定在所述固定体,所述驱动用磁体固定在所述可动体,所述驱动用线圈及所述驱动用磁体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磁体形成为近似平板状,并且被磁化,使得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的方向的一个侧面的磁极与另一个侧面的磁极不同,所述驱动用线圈与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的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侧面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所述金属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光轴方向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两端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以及多个所述驱动用线圈,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固定在所述可动体的外周面,所述固定体包括形成为近似筒状并且构成所述光学装置的外周面的壳体,多个所述驱动用线圈以与所述驱动用磁体对置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多个所述驱动用磁体由所述金属构件相连。
19.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装置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所述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用于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相对移动的驱动用磁体及驱动用线圈、以及固定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金属构件,所述驱动用磁体固定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一方,所述驱动用线圈固定在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另一方,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驱动用线圈隔着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在所述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及所述金属构件的表面形成至少包含镍的镀镍层,在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前的所述驱动用磁体的表面形成由至少包含锡的锡类金属构成并覆盖所述镀镍层的镀锡层,通过在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时使所述镀锡层熔融、固化,将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加压保持的状态下,对所述镀锡层进行加热而使其熔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时,对所述镀锡层进行感应加热而使其熔融。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前的所述驱动用磁体是未磁化的状态,在将所述驱动用磁体与所述金属构件接合后对所述驱动用磁体进行磁化。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磁体由多个驱动用磁体构成,所述金属构件是分别固定在所述多个驱动用磁体的多个金属构件,所述多个金属构件分别是通过在借助用于将所述多个金属构件一体化的连结构件而保持为一体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驱动用磁体与所述多个金属构件接合后、去除所述连结构件而形成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利用连结部与所述多个金属构件分别相连,在所述连结部设有至少其宽度形成得较窄、或者其厚度形成得较薄的切断部,在将所述多个驱动用磁体与所述多个金属构件接合后,通过将所述切断部切断来去除所述连结构件。
2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部形成得其宽度较窄且其厚度较薄,通过反复弯曲而切断。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将可动体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即使在将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使可动体适当移动。光学装置(1)包括保持拍摄用的透镜的可动体(2);将可动体(2)保持成可移动的固定体(3);用于使可动体(2)相对于固定体(3)相对移动的驱动用磁体(13)及驱动用线圈(14);固定在驱动用磁体(13)的金属构件(10)、(17)。在驱动用磁体(13)的表面及金属构件(10)、(17)的表面形成有镀镍层。另外,驱动用磁体(13)与金属构件(10)、(17)利用由锡类金属构成的、配置在驱动用磁体(13)与金属构件(10)、(17)之间的接合层(15)、(18)接合。
文档编号G02B7/04GK102565994SQ2011104078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丹羽伸一, 森亮, 武井宏光, 竹村政夫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