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167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角落入光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面板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的电子产品。然而,液晶显示装置内的液晶显示面板无法自行发光,因此必须配有背光单元,从其后表面均匀地照亮整个屏幕。背光模块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透过简洁有效光机构转化成高亮度且均一辉度的面光源,以提供液晶显示器面板背光光源。目前背光模块所使用的发光源除了冷阴极萤光灯管之外,发光二极管亦逐渐应用至中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之中。请参阅图1,图1是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元件分解图。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一前板11、一液晶面板12、一背光模块13以及一背板14。背光模块13与液晶显示面板12夹设于前板11与背板14之间。背光模块13包括一导光板15以及二个光源装置16。为了要提供充足的平面光线至背供模块13且避免热点(hotspot)的产生,相对于导光板15长边(或短边)设置的光源装置16通常需要使用一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17。由于发光二极管17制造成本昂贵,若能减少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数量,对于成本的节省也有所助益。所以开发一种能使用较少数量发光二极管,将是制造商希望克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将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光板二个侧边的交会角两侧,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第一光源装 置以及一第二光源装置。导光板具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及一第三侧边,其中该第一侧边相对于该第三侧边,且该第二侧边连结于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三侧边之间。第一光源装置设置于该第一、第二侧边的交会角两侧,并面向该第一、第二侧边。第二光源装置设置于该第二、第三侧边的交会角两侧,并面向该第二、第三侧边。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源装置包括:一第一垂直基板、一第一水平基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件。第一垂直基板面对该第一侧边,且第一水平基板面对该第二侧边,其中第一垂直基板以及该第一水平基板上至少设置一第一发光件。第二光源装置包括:一第二垂直基板、一第二水平基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件。第二垂直基板面对该第二侧边,且第二水平基板面对该第二侧边,其中第二垂直基板以及该第二水平基板上至少设置一第二发光件。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第二、第三侧边用以接收光线的入光面的长度小于其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发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三光源装置以及一第四光源装置,其中该导光板还包括一第四侧边,相反于该第二侧边并连结于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三侧边之间,该第三光源装置设置于该第一、第四侧边的交会角两侧,并面向该第一、第四侧边,该第四光源装置设置于该第三、第四侧边的交接处,并面向该第三、第四侧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中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具有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一第三侧边及一第四侧边,依序相接,其中该第一侧边相反于该第三侧边,且该第二侧边相对于该第四侧边。其特征在于,邻近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侧边的交接处,该导光板的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侧边分别包括一入光面,用以接收光线,其中所述入光面的长度小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侧边的总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地,所述入光面的长度小于其所位于的该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侧边的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本发明亦提供一种运用上述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在应用上,上述第二、第四侧边为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第一、第三侧边为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且第一、第三侧边分别垂直于该第二、第四侧边。由于本发明的光源装置是设置于导光板相邻二侧边的交会角两侧,故可减 少发光件的使用数量。附图说明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显示已知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元件分解图;图2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元件分解图;图3A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图3B显示图3A中TL区域的放大图;图3C显示图3A中TR区域的放大图;图4A显示沿图2A-A线段所视的剖面图;图4B显示沿图2B-B线段所视的剖面图;图5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底面图;图6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图7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以及图8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液晶显示装置11~前板12~液晶面板13~背光模块14~背板15~导光板16~光源装置17~发光二极管20、30、40、40’~液晶显示装置21~胶框22~网点油墨23~背光模块231、331、431~导光板231a、331a、431a~第一侧边231b、431b~第二侧边231c、331c、431c~第三侧边231d、331d、431d~第四侧边233、333~第一光源装置2331~第一垂直基板2333~第一水平基板2335~第一发光件2337~背光腔235、335~第二光源装置2351~第二垂直基板2353~第二水平基板2355~第二发光件2357~背光腔237~光学膜片25~显示面板27~前框29~背框434~第三光源装置4341~第三垂直基板4343~第三水平基板436~第四光源装置4361~第四垂直基板4363~第四水平基板TL、TR~区域C1-C4~入光面V1-V4~交会角具体实施方式现配合附图说明较佳实施例。请参见图2,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20包括:一胶框21、一背光模块23、一显示面板25、一前框27以及一背框29。背光模块23设置于胶框21的后侧,且包括一导光板231、一第一光源装置233、一第二光源装置235以及多个光学膜片237。请参照图3A并搭配参考图2,为便于说明,在图3A中,背光腔2337省略绘制,在此先予指明。光学膜片237设置于导光板231的出光面,用以雾化来自导光板231的光线。导光板231具有一第一侧边231a、一第二侧边231b、一第三侧边231c及一第四侧边231d,首尾依序相接,其中第一侧边231a相对于第三侧边231c,且第二侧边231b相对于第四侧边231d。在此实施例中,相邻第一侧边231a与第二侧边231b的交会角V1的位置,第一侧边231a包括一入光面C1,且第二侧边231b包括一入光面C2。相邻第二侧边231b与第三侧边231c的交会角V2的位置,第二侧边231b包括一入光面C3,且第三侧边231c包括一入光面C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导光板231是运用于一18.5英寸的液晶显示装置20(图2)。亦即,第二、第四侧边231b、231d位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第一、第三侧边231a、231c位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短边,其中第一、第三侧边231a、231c延伸于Y方向且具有长度L1,且第二、第四侧边231b、231d延伸于X方向且具有长度L2。请参照图3B。第一光源装置233设置于该第一、第二侧边231a、231b的交会角V1两侧,且包括一第一垂直基板2331、一第一水平基板2333、多个第一发光件2335以及二个背光腔2337(图2)。第一垂直基板2331平行于第一侧边231a。二个设置于第一垂直基板2331上的第一发光件2335面对该第一侧边231a的入光面C1,并朝入光面C1射出光线。第一水平基板2333平行于第二侧边231b。二个设置于第一水平基板2333上的第一发光件2335面对该第二侧边231b的入光面C2,并朝入光面C2射出光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入光面C1的长度W1系大于或等于第一侧边231a的长度L1(图3A)的六分之一, 且入光面C2的长度W2系大于或等于第二侧边231b的长度L2(图3A)的六分之一。背光腔2337包覆于第一光源装置233外部,用以反射来自第一发光件2335的光线,如图2、4A所示。请参照图3C。第二光源装置235设置于该第二、第三侧边231b、231c的交会角V2两侧,且包括一第二垂直基板2351、一第二水平基板2353、多个第二发光件2355以及二个背光腔2357(图2)。第二垂直基板2351平行于第三侧边231c。二个设置于第二垂直基板2351上的第二发光件2355面对该第三侧边231c的入光面C4,并朝入光面C4射出光线。第二水平基板2333平行于第二侧边231b。二个设置于第二水平基板2353上的第二发光件2355面对该第二侧边231b的入光面C3,并朝入光面C3射出光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入光面C3的长度W3系大于或等于大于或等于第二侧边231b的长度L2(图3A)的六分之一,且入光面C4的长度W4系大于或等于第三侧边231c的长度L1(图3A)的六分之一。背光腔2357包覆于第二光源装置235外部,用以反射来自第一发光件2355的光线,如图2、4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发光元件2335、2355的数量不应限制于上述实施例。第一、第二发光元件2335、2355的数量将可依照第一、第二发光元件2335、2355的出光功率或者依照不同的使用需求而加以改变。另外,上述第一垂直基板2331以及该第一水平基板2333于结构上不直接连结;第二垂直基板2351以及该第二水平基板2353于结构上不直接连结。因此,二个背光腔2337以及二个背光腔2357在结构上亦不相互连结,如图2所示般。请参照图5,图5显示导光板231的底视图,为使导光板231整个出光表面维持均匀的光线辉度,导光板231的底面可包括多个网点油墨22。网点油墨22可随机地分布于导光板231的底面。较佳地,与区域B相比,网点油墨22于图5所示的区域A中较高的网点油墨密度。详而言之,在导光板231的底面邻近第二侧边231b且位于第一、第三侧边231a、231c的实质中央的区域A拥有较高的网点油墨密度。网点油墨22可改变光线于导光板231中行径的角度,破坏光线的全反射现象,以导向光线至出光面。网点油墨22的材质影响光线出光光型,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网点油墨22可为一般传统白色油墨或透明油 墨,较佳地,网点油墨22为一透明油墨,因透明油墨使光型较为集中。请再参照图2,显示面板25设置于胶框21之前侧,接收来自背光模块23的光线。由于本发明的显示面板25为本领域的已知元件,且非为本发明所强调的内容,在此不加以赘述。在制造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0时,胶框21、背光模块23以及显示面板25系夹设于前框27与背框29之间。请参阅图6,图6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液晶显示装置30包括一导光板331、一第一光源装置333以及一第二光源装置335。由于导光板331的特征相似于导光板231的特征,为简化说明,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光源装置333设置于第一侧边331a与第四侧边331d的交会角V3两侧,并面对第一侧边331a与第四侧边331d。第二光源装置335设置于第三侧边331c与第四侧边331d的交会角V4两侧,并面对第三侧边331c与第四侧边331d。请参阅图7,图6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40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相较于液晶显示装置20,显示装置40还包括一第三光源装置434以及一第四光源装置436。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导光板431的特征相似于导光板231的特征,为简化说明,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光源装置434设置于第一侧边431a与第四侧边431d的交会角V3两侧,且包括一第三垂直基板4341以及一第三水平基板4343。第三垂直基板4341上的光源面对第一侧边431a的入光面,第三水平基板4343上的光源面对第四侧边431d的入光面。第四光源装置436置于第三侧边431c与第四侧边431d的交会角V4两侧,且包括一第四垂直基板4361以及一第四水平基板4363。第四垂直基板4361上的发光件面对第三侧边431c的入光面,第四水平基板4363上的发光件面对第四侧边431d的入光面。请同时参照图7、8,图8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40’的部分元件的示意图。在不牺牲液晶显示装置40’可视面积的光线与亮度的情况下,发光件的数量可进一步减少。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相较于液晶显示装置40省略设置第一水平基板2333、第二垂直基板2351、第三垂直基板4341以及第四水平基板4363。本发明虽然以如上的数个实施例来作说明,但是其技术内容并不以此为限, 亦可以依实际设计需求而有不同的变化设计。并且,于实际的运用上,光源装置的发光件的数量可依实际设计需求而定,其可以为一个或是多个面向导光板侧边的发光二极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在不牺牲光线均匀度的前提下,减少发光件的数量,以改善了已知技术中,采用多个发光件所产生的缺点。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