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转调排律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505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转调排律管的制作方法
我们知道,律管古已有之,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古代青铜律管,但把律管排起来成为演奏的乐器,却没有。国外有简单的律管,但音域极有限,很难超过两个八度,这是因为管子一但过粗或过细或长短超出,就无法吹奏发音了。而波动学原理使我们知道,要想使乐器发出更低的声波,就要三维的加大、加长、加粗管子,而要发出更高的声波,就要三维的缩小、缩短、缩细管子,所以不管是律管还是开管排萧,音域都是极有限的。
而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使排律管至少可达到五、六个八度,并且拥有所有的半音,成为一件完全移调的乐器。
本发明的实现是通过引进阳燧技术而实现的,其实在本发明之前本人在已公告的简孔气鸣乐器专利中,就一再提到阳燧的重要,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我们知道阳燧是古代东、西方一件重要的发明,它的特点是用青铜凹面镜来聚阳光点火。这一发明东方可能比西方要早,因为我们在陕西周原就出土了三千年前的西周阳燧实物,而西方去没有早期的实物报导,不过西方在阳燧的广泛运用上,却远远的超过了东方,最早在公元前,阿基米德在叙拉古城上,运用阳燧的原理,用众多活动的镜子聚阳光,烧毁了入侵的罗马战船。至于近代,阳燧的运用就更广泛了。就日常所见,雷达、卫星接收天线、太阳灶、医用窥镜、探照灯、手电筒等等,无一不是阳燧原理的运用,它们有的还是阳燧的原样,有的已是变形了的阳燧,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在这么广泛的领域,阳燧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只是乐器领域阳燧不知怎么被漏掉了。这也许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光波和声波的波动特性是非常相同的吧。
本发明的实现是创制了一个喇叭形阳燧吹孔塞,装在律管的吹口顶端,它一下就使律管变得发音灵敏、响亮,而且粗大的管子也能使之发音,它和手电筒里的那个碗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产生的是光柱,一个产生的是声柱而已。并且这种吹孔塞,适用好多边棱音的乐器,它几乎是全能通用的,即使是长笛、横笛这类乐器也能适用,只不过是把这类乐器变成了直吹型的而已,此外,阳燧也能应用到内膛,如本人创制的双阳燧蜂腰孔内膛塞,就把一件鹰笛,区隔成两种波形运动的连通内膛——即下半膛为单向波动,上半膛为单向和双向混合波动,这为排音列的方法提供了多种选择。我们知道孔控排音列的方法,只有三种,一种是以音孔的位置距离来排音列,这是几千年来的老方法,另一种是本人在八音哨专利中,公布的以音孔的面积大小来排音列。再一种是本人将要公布的,以音孔的位置距离和音孔面积大小混合应用来排音列的方法。而阳燧蜂腰孔内膛塞的运用,就为这三种排音列的方法随意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嗽叭形阳燧吹孔塞的制作要求并不严格,只是决不能用软木而已,内面的倾角从30°-60°都可以,以45°角为佳,内面尽量要圆、要光滑,这样发音会更灵敏,这一点,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的“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中”不难明白其中的原理。此外,发音一旦灵敏,还可在吹孔上按装进气吹口,因为进气吹口的应用,就为重音排律管和律管风琴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下面

图1是一件全能通用喇叭形阳燧吹孔塞的透视结构图。在基本不脱离这一结构的情形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处理,当然因为变形的结果往往会使声柱更多的碰撞管膛内壁,这会消耗声能,降低发音灵敏度,所以要尽量保持原结构。
图2是一件装上喇叭形阳燧吹孔塞的单根律管,律管尾部开有一个音孔,闭上孔可降半音,装上吹孔塞的律管最好一边倾斜打磨一下,以便吹起来方便。
排律管的制作和排箫基本相同,只不过一个上面装上喇叭形阳燧吹孔塞和开有一个降半音的音孔(也可不开,不转调)另一个则是要把底封上而已,但它们的形式和样子基本上没什么区别,所以这里就不制图了。
权利要求
1.一种排箫样式的全转调排律管乐器。其特征在于律管上端装有喇叭形阳燧吹孔塞,管尾开有降半音的一个音孔。音域可达到五到六个八度,并能全转调。
2.全能通用喇叭形阳燧吹孔塞,其特征在其具有阳燧的反射功能,其形状为喇叭形或碗形及各种变形。
全文摘要
一种装有喇叭形阳燧吹孔塞的排律管乐器。它的特点是和排箫一样制作方便,吹奏容易,但它比排箫音域宽广,一般可达到五、六个八度。并且有降半音的音孔,拥有所有的半音,可进行全转调演奏,而且这种排律管,可用竹木、牙角、金属、玻璃、陶瓷等各种材料来制作。
文档编号G10D9/02GK1560832SQ20041000470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4日
发明者廖万侦 申请人:廖万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