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6819阅读:10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调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筝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筝源于战国,兴盛于中唐,史称秦筝。它有2000年的文明历史,它的声音迷人动听,倍受世人青睐,至今昌盛不衰。
筝初为五弦、后为十三弦、二十六弦、二十八弦等等,虽经仓桑更易,品种繁多,但所有筝的琴码都是呈A字形,但A字形琴码有许多缺陷。如,A字形的底部分叉,容易发生音质不实的现象;由于筝的琴面是弧形,琴码站立不稳,演奏中容易倒码,跳码;转调时只能用挪动琴码,使其变换位置,由于琴弦的张力,挪动琴码费时、费力,又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调方便,音质准、音色好的转调筝。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琴体,琴体琴面上的琴码上的琴弦固定于琴体两侧琴头弦孔、琴尾弦孔上,其结构要点琴码的底部通过螺纹、螺母固定于琴面上,琴码顶部的斜向滑道的低端为挡板,斜向滑道中间的滑轮上具有同琴弦相接触的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转调方便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琴码的顶部设置有斜向滑道,就可根据音调需要,以手移动滑轮到斜向滑道相应的位置即可;因此,转调很是方便,而且速度快;2、结构简单、紧凑
本实用新型仅是在琴码的结构作一改进,亦然保留传统筝的其他结构不变;而且改进的构件少、形体且简单、使之结构紧凑;3、音色好本实用新型的琴码的底部通过螺纹、螺母固定于琴面上,使之琴码同琴面有稳定的连接;因此,使发出音调准,音色好;而且在演奏中不易出现倒码、跳码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琴码及相关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琴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琴体7,琴体7琴面4上的琴码2上的琴弦5固定于琴体7两侧琴头弦孔6、琴尾弦孔1上,琴码2的底部通过螺纹9、螺母8固定于琴面4上,琴码2顶部的斜向滑道10的低端为挡板12,斜向滑道10中间的滑轮3上具有同琴弦5相接触的滑槽13。
可在斜向滑道10上设有定位槽11;定位槽11之间是小二度音程,当滑轮3推入定位槽11中,琴弦5音高就增高了小二度,反之便减少了小二度,从而达到转调目的。
可根据转调需要,定位槽11可设置为1-2个或1-3个。
权利要求1.转调筝,包括琴体(7),琴体(7)琴面(4)上的琴码(2)上的琴弦(5)固定于琴体(7)两侧琴头弦孔(6)、琴尾弦孔(1)上,其特征在于琴码(2)的底部通过螺纹(9)、螺母(8)固定于琴面(4)上,琴码(2)顶部的斜向滑道(10)的低端为挡板(12),斜向滑道(10)中间的滑轮(3)上具有同琴弦(5)相接触的滑槽(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调筝,其特征在于在斜向滑道(10)上设有定位槽(11)。
专利摘要转调筝是涉及筝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调方便,音质准、音色好的转调筝。本实用新型包括琴体,琴体琴面上的琴码上的琴弦固定于琴体两侧琴头弦孔、琴尾弦孔上,其结构要点琴码的底部通过螺纹、螺母固定于琴面上,琴码顶部的斜向滑道的低端为挡板,斜向滑道中间的滑轮上具有同琴弦相接触的滑槽。
文档编号G10D3/14GK2807391SQ20052009128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3日
发明者李长铁 申请人:李长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