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新型音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8799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提琴新型音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音柱形状的变化和拉簧(共振件)相结合达到提琴发音更明亮、音质更圆润饱满的提琴新型音柱。本实用新型中拉簧呈拉伸状态,拉伸状态的拉簧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同时呈弯曲状的音柱或呈直状的轴线方向设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通缝的音柱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更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适用于儿童提琴、成人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提琴新型音柱技术参数不同,但结构原理相同,这里以4/4小提琴为例阐述。
【专利说明】提琴新型音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琴新型音柱。

【背景技术】
[0002]音柱是提琴的“心脏”,提琴的音柱可以起到支撑琴面板的作用,还可以传导琴码的振动并抑制狼音的产生,自提琴发明以来,造琴师们就一直在为增大音量、改善音色而绞净脑汁,不惜工本,传统的提琴音柱只是直的粗木柱(直径6mm左右),直的粗音柱无法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的传导到背板,背板的振动是很微弱的,而太细的音柱容易伤到琴面板且发音单薄,音柱长了会产生音噪,短了会产生音飘,甚至音柱容易倾倒。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琴新型音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提琴新型音柱,该提琴新型音柱包括音柱和拉簧,音柱呈弯曲状或直状,呈直状的音柱轴线方向设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通缝,拉簧的一端设在音柱上,拉簧的中间段设在音柱的中上部,拉簧的另一端设在音柱上,拉簧呈拉伸状态。
[0005]本实用新型中拉簧呈拉伸状态,拉伸状态的拉簧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同时呈弯曲状的音柱或呈直状的轴线方向设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通缝的音柱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更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本实用新型以音柱形状的变化和拉簧(共振件)相结合,达到提琴发音更明亮,音质更圆润、饱满的目的,适用于儿童提琴、成人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提琴新型音柱技术参数不同,但结构原理相同。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拉簧包括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音柱呈直状,第一挂钩两端均设有第一钩部,第二挂钩两端均设有第二钩部,音柱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的上方,第一挂钩穿插在第一通孔中,第二挂钩穿插在第二通孔中,两个第一钩部和两个第二钩部均伸出音柱的表面,第一拉簧的一端设在一个第二钩部上,另一端设在一个第一钩部上,第二拉簧的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二钩部上,另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一钩部上,第一拉簧、第一挂钩、第二拉簧和第二挂钩构成四边形状。由此,第一拉簧的两端分别设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上,第二拉簧的两端分别设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上,第一拉簧、第一挂钩、第二拉簧和第二挂钩构成四边形状,从而使拉簧作用在音柱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减小了音柱的负载,而且拉伸状态的的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通缝的上端与音柱顶端的距离可以均为0.5?1cm,两个通缝的下端与音柱底端的距离可以均为0.5?1cm。由此,两个通缝的上端与音柱顶端的距离为0.5?Icm以及两个通缝的下端与音柱底端的距离为0.5?Icm可以提高音柱的振动传导作用,从而提高提琴的音质。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拉簧支架,音柱呈弯曲状,拉簧支架的中部设在音柱上,拉簧支架与音柱呈十字排布,拉簧的中间段依次设在拉簧支架的一端、音柱的顶端和拉簧支架的另一端。由此,拉簧支架与音柱呈十字排布可以确保拉簧作用在音柱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从而减小了音柱的负载,而且拉簧和拉簧支架形成音柱的共振件,拉簧支架可以确保拉簧不会因受到回复力的作用收回。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柱的顶端可以设有凹槽,拉簧卡接在凹槽中。由此,拉簧卡接在音柱顶端的凹槽中可以防止拉簧滑脱。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拉簧支架可以包括两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架片,两个支架片两端分别贴合在一起,两个支架片的中间段夹在音柱上。由此,两个支架片两端贴合在一起,两个支架片的中间段夹在音柱上可以确保拉簧作用在音柱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从而减小了音柱的负载。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一叉口,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另一端也可以设有第二叉口,拉簧的中间段依次卡接在拉簧支架的第一叉口、凹槽和第二叉口中。由此,拉簧支架两端的第一叉口和第二叉口可以挂住拉簧,可以确保拉簧和拉簧支架配合牢固,提高拉簧和拉簧支架形成的共振件的稳固度,提高音质。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二挂钩,第二挂钩两端均设有第二钩部,音柱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挂钩穿插在第二通孔中,两个第二钩部均伸出音柱的表面,拉簧的一端设在一个第二钩部上,另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二钩部上。由此,两端均设有第二钩部的第二挂钩可以将拉簧稳固地固定在音柱上。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与音柱顶端的距离可以为2cm。由此,第二通孔与音柱顶端的距离为2cm(即第二挂钩与音柱顶端的距离也为2cm)可以提高音柱的振动传导作用,从而提闻提琴的首质。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音柱的弯曲半径可以小于等于lcm。由此,弯曲半径小于等于Icm的音柱可以有效地将琴面板的振动传导到背板上,呈弯曲状的音柱在弯曲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加强共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的提琴新型音柱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图7所示的提琴新型音柱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图7所示的提琴新型音柱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图7所示的提琴新型音柱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提琴新型音柱,包括音柱1、拉簧2和拉簧支架。此外提琴新型音柱还可以包括第二挂钩5。
[0029]如图1所示,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弯曲状,且弯曲半径小于等于lcm,呈弯曲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弯曲半径小于等于Icm的音柱I可以有效地将琴面板的振动传导到背板上。
[0030]音柱I的顶端划割有凹槽14。
[0031]如图1所示,拉簧支架包括两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架片3,两个支架片3两端分别贴合在一起(如粘贴、缠固在一起),确保两个支架片3的中间段夹在音柱I上,拉簧支架与音柱I呈十字排布。
[0032]如图1所不,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左端开设有第一叉口 31,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右端开设有第二叉口 32。
[0033]如图2所示,音柱I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3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为2cm,第二通孔13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为2cm可以提高音柱I的振动传导作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3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的音质和音色进行调整。
[0034]如图2所示,第二挂钩5两端均带有一个第二钩部51。第二挂钩5的安装方法:先在第二通孔13中穿一细金属丝,金属丝的两端分别露出音柱I的表面3cm左右,并将露出的金属丝弯成小钩,从而形成第二挂钩5。第二挂钩5穿插在第二通孔13中,两个第二钩部51伸出音柱I的表面。第二通孔13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为2cm,即第二挂钩5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也为2cm,从而可以提高音柱I的振动传导作用。
[0035]如图1所示,拉簧2的一端固定在左边的第二钩部51上,拉簧2的中间段依次卡接在拉簧支架的第一叉口 31、凹槽14和第二叉口 32中,拉簧2的另一端固定在右边的第二钩部51上,拉簧2处于拉伸状态。拉簧2作用在音柱I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从而可以减小音柱I的负载,而且拉簧2形成音柱I的共振件,拉簧2处于拉伸状态,拉簧支架可以确保拉簧2不会因受到回复力的作用收回,拉伸状态的拉簧2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I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
[0036]本实施例中,凹槽14的宽度为0.2mm,拉簧2的弹簧丝直径与凹槽14匹配,拉簧2卡接在凹槽14中,且拉簧2与凹槽14匹配的部分完全沉于凹槽14中,从而可以防止拉簧2滑脱。在其它实施例中,凹槽14的宽度、弹簧丝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更调整。
[0037]本实施例中,拉簧2作用在音柱I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从而可以减小音柱I的负载,而且拉簧2和拉簧支架形成音柱I的共振件,拉簧2处于拉伸状态,拉簧支架可以确保拉簧2不会因受到回复力的作用收回,拉伸状态的拉簧2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I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同时呈弯曲状的音柱I在弯曲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I(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提琴的声音更洪亮,而且呈弯曲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弯曲的音柱I扩大了音量但不够圆润,装上拉簧2 (共振件)后音质就饱满了。
[0038]实施例二:
[0039]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
[0040]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弹簧2、弹簧支架、第二挂钩5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音柱I的具体形状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
[0041]实施例一中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弯曲状,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音柱I的中下部呈拐折状。
[0042]中下部呈拐折状的音柱I在拐折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I (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提琴的声音更洪亮,而且中下部呈拐折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
[0043]实施例三:
[0044]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
[0045]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弹簧2、弹簧支架、第二挂钩5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音柱I的具体形状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
[0046]实施例一中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弯曲状,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音柱I的中下部呈弯曲状,且弯曲半径小于等于lcm。
[0047]中下部呈弯曲状的音柱I在弯曲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I (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提琴的声音更洪亮,而且中下部呈弯曲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弯曲半径小于等于Icm的音柱I可以有效地将琴面板的振动传导到背板上。
[0048]实施例四:
[0049]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
[0050]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弹簧2、弹簧支架、第二挂钩5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音柱I的具体形状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
[0051]实施例一中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弯曲状,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凸折状。
[0052]中部呈单向凸折状的音柱I在凸折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I (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提琴的声音更洪亮,而且中部呈单向凸折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
[0053]实施例五:
[0054]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
[0055]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弹簧2、弹簧支架和第二挂钩5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音柱I的具体形状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第二通孔13的开设位置与实施例一中的不同。
[0056]实施例一中音柱I的中部呈单向弯曲状,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音柱I的中部呈双向弯曲状,且弯曲半径均小于等于1cm,第二通孔13的开设位置位于音柱I的双向弯曲部位,第二挂钩5穿插在第二通孔13中,一个第二钩部51伸出音柱I的一个弯曲部位的表面,另一个第二钩部51伸出音柱I的另一个弯曲部位的表面。
[0057]中部呈双向弯曲状的音柱I在弯曲部位虽然切断了音柱I (木制)本身的年轮线,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提琴的声音更洪亮,而且中部呈双向弯曲状的音柱I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很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从而使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弯曲半径小于等于Icm的音柱I可以有效地将琴面板的振动传导到背板上。
[0058]实施例六:
[0059]如图7至图10所示,提琴新型音柱,包括音柱I和拉簧2。此外提琴新型音柱还可以包括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
[0060]如图7所示,音柱I呈直状,音柱I轴线方向开设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通缝11(如图10所示),即在两个通缝11所在音柱I的位置段,两个通缝11将音柱I分割成四个柱体,可以加强共振,而且可以将琴面板的振动更有效地传导到背板上,使琴背板的振动加强,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
[0061]本实施例中,两个通缝11的上端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均为0.5?1cm,两个通缝11的下端与音柱I底端的距离均为0.5?lcm。在其它实施例中,两个通缝11的上端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两个通缝11的下端与音柱I底端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的音质和音色进行调整,以及两个通缝11的宽度也可以根据需要的音质和音色进行设定和调整。
[0062]如图7所不,拉簧2包括第一拉簧21和第二拉簧22。
[0063]如图7所示,第一挂钩4两端均带有一个第一钩部41,第二挂钩5两端均带有一个第二钩部51。
[0064]如图7至图9所示,音柱I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第一通孔12位于第二通孔13的上方,第一通孔12位于音柱I的中上部,第一挂钩4穿插在第一通孔12中,第二挂钩5穿插在第二通孔13中,两个第一钩部41和两个第二钩部51均伸出音柱I的表面。
[0065]如图7所不,第一拉簧21的下端固定在位于左边的第二钩部51上,第一拉簧21的上端固定在位于左边的第一钩部41上,第二拉簧22的下端固定在位于右边的第二钩部51上,第二拉簧22的上端固定在位于右边的第一钩部41上,第一拉簧21、第一挂钩4、第二拉簧22和第二挂钩5构成倒梯形状。第一拉簧21、第一挂钩4、第二拉簧22和第二挂钩5构成倒梯形状可以确保第一拉簧21、第二拉簧22作用在音柱I上的力是对称抵消的,减小了音柱I的负载,而且拉伸状态的的第一拉簧21和第二拉簧22自身存在张力,可以与音柱I上的音频振波形成共振,使得提琴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大,音色更加饱满、优美。两个通缝11将音柱I分割成四个柱体,可以加强共振,扩大了音量,但不够圆润,安装上第一拉簧21和第二拉簧22(共振件)后音质就饱满、不单薄了。
[0066]本实用新型中提琴新型音柱的参数是以4/4小提琴为例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中提琴新型音柱的参数不是固定不变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提琴新型音柱的结构和原理进行稍作改进(如:改变参数、更换材料),就可以得到适用于不同型号提琴的提琴新型音柱。
[0067]本实用新型以音柱I形状的变化和拉簧2 (共振件)相结合,达到提琴发音更明亮,音质更圆润、饱满的目的,适用于儿童提琴,成人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提琴新型音柱其技术参数不同,但结构原理相同。
[006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包括音柱(I)和拉簧(2),所述音柱(I)呈弯曲状或直状,呈直状的音柱(I)轴线方向设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通缝(11),所述拉簧(2)的一端设在音柱⑴上,所述拉簧⑵的中间段设在音柱⑴的中上部,所述拉簧⑵的另一端设在音柱(I)上,所述拉簧(2)呈拉伸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所述拉簧(2)包括第一拉簧(21)和第二拉簧(22),所述音柱(I)呈直状,所述第一挂钩(4)两端均设有第一钩部(41),所述第二挂钩(5)两端均设有第二钩部(51),所述音柱(1)上设有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2)位于第二通孔(13)的上方,所述第一挂钩⑷穿插在第一通孔(12)中,所述第二挂钩(5)穿插在第二通孔(13)中,两个第一钩部(41)和两个第二钩部(51)均伸出音柱(I)的表面,所述第一拉簧(21)的一端设在一个第二钩部(51)上,另一端设在一个第一钩部(41)上,所述第二拉簧(22)的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二钩部(51)上,另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一钩部(41)上,所述第一拉簧(21)、第一挂钩(4)、第二拉簧(22)和第二挂钩(5)构成四边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通缝(11)的上端与音柱⑴顶端的距离均为0.5?1cm,两个所述通缝(11)的下端与音柱⑴底端的距离均为0.5?1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簧支架,所述音柱(I)呈弯曲状,所述拉簧支架的中部设在音柱(I)上,所述拉簧支架与音柱(I)呈十字排布,所述拉簧(2)的中间段依次设在拉簧支架的一端、音柱(I)的顶端和拉簧支架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音柱(I)的顶端设有凹槽(14),所述拉簧(2)卡接在凹槽(14)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支架包括两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架片(3),两个支架片(3)的两端分别贴合在一起,两个支架片(3)的中间段夹在首柱(I)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一端设有第一叉口(31),所述拉簧支架贴合在一起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叉口(32),所述拉簧(2)的中间段依次卡接在拉簧支架的第一叉口(31)、凹槽(14)和第二叉口(3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挂钩(5),所述第二挂钩(5)两端均设有第二钩部(51),所述音柱(I)上设有第二通孔(13),所述第二挂钩(5)穿插在第二通孔(13)中,两个第二钩部(51)均伸出音柱(I)的表面,所述拉簧(2)的一端设在一个第二钩部(51)上,另一端设在另一个第二钩部(5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13)与音柱(I)顶端的距离为2cm。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提琴新型音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音柱(I)的弯曲半径小于等于1cm。
【文档编号】G10D3/14GK204087767SQ201420609444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1日
【发明者】蒋元魁, 蒋蔚 申请人:蒋元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