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练辅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2368发布日期:2020-07-14 17:0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小提琴演练辅助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



背景技术:

小提琴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西洋乐器,因其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各国拥有众多的职业演奏家、业余爱好者以及学习群体,该乐器的主要演奏特征是;将小提琴夹持于左下颌与左侧锁骨之间,左臂弯肘抬起反掌持琴,手指选按指板弦位,右手持琴弓垂直摩擦琴弦发声,另外左手间隙性兼顾顶托琴体及适时调整修正琴体位置;其复杂的操作姿势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规范,历经近400年没有改变,对肢体的协调配合要求高、难度大,长时间保持演练姿势易产生肩臂疲劳酸痛,甚至引起局部体态习惯性变形,因此,相对其他乐器,小提琴被普遍认为是最难学习的乐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装置,该装置应用于小提琴日常演练中,将对传统演练方式带来了微小的改变,但明显简化演练肢势协调配合的复杂度,降低了演练操控难度和疲劳强度,为提高小提琴演练水平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由基座、锁钩、锁柄、脖杆、紧固件、靠垫、搭钩组成,锁钩穿过基座左右两侧通孔与锁柄连接,控制锁柄时,可将锁钩的钩头与基座表面的包角凸台共同抱紧腮托,使辅助器与琴体形成不可活动的整体。

脖杆插入基座的前侧,并用紧固件固定,脖杆弯折端与琴体尾部边缘形成u形开口,控制紧固件,可调节控制u形开口的大小。

搭钩一端连接固定在基座的后侧,钩头端可以勾搭到琴体面板的弧形凹边。

靠垫安装在脖杆的弯折端,其特征在于,靠垫有与人体颈部形态相吻合的凹面结构,还有便于人体颈部导入导出的扩口结构,其凹面在脖杆的横向位置和径向角度均可调整控制。

基座表面的包角凸台顶部有限制腮托上下活动的凸出翻边。

有益效果;从以上实施过程描述来看,辅助器的结构十分简单,应用操作也方便快速,不需对小提琴做任何改动,不会对小提琴发声效果产生任何影响;应用时,按照安装步骤完成辅助器安装后,将琴体尾缘与脖杆形成的u开口方向导入颈部悬挂,不用下颌加压,不用左手托举,琴体就稳定处于设定位置,同时释放了锁骨的压力和下颌、左手的负担,以及负担所产生的活动约束。

释放左手后,减轻了左手顶托持琴体所附加的工作强度,左手可以更专注,更灵活、更轻松自如的做演练移动,琴体都始终保持在设定状态不变,空闲时可唾手休息或做其他动作事务,不用担心琴体偏转滑移。

释放下颌后,头部不再需要用偏斜的姿势来夹持琴体,腮托原有的功能变得可有可无,没有腮托的妨碍和压力约束,头部的活动范围得到释放,可上下左右随意转动或自由讲话唱歌,为演奏时展现多样化动作及表情,或自拉自唱等灵活发挥创造了条件,更加丰富小提琴的演奏艺术表现力。

此外,小提琴爱好者普遍有过深刻体会,长时间保持演练姿势会使下颌、锁骨、颈椎、臂膀产生疲劳酸痛,甚至受力部位出现红肿破皮,很多演练者习惯在腮托上垫一块绒布来增加防滑摩擦力和改善夹琴舒适度;对初学者来说,漫长艰苦的练习过程不仅影响学习进度,还容易对学练产生厌倦和退缩情绪;对上年纪者来说,会因身体机能衰退或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困扰缩短演艺生涯;应用辅助器后,免除了下颌对锁骨传递的杠杆性压力,锁骨只承受很轻的琴体自重;免除了手臂顶托持琴的负担后,还增加了唾手休息机会;持琴时头颈姿势始终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下,减轻了操作难度和长时间保持的疲劳强度;辅助器的应用在获得上述诸多优势的同时,又不妨碍传统演练特征和习惯,实现新旧兼容;因此简单、轻便、实用、低成本的辅助器,对增加学习兴趣、加快学习进度、提高演奏水平、延长演艺生命可发挥明显效用,而成为小提琴在学、练、演各阶段、各场所有益的好帮手,促进小提琴音乐艺术进一步发展。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小提琴演练辅助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安装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2所示,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主要由基座1、锁钩2、锁柄3、脖杆4、紧固件5、靠垫6、搭钩7等组成,基座1是各零件的连接中心和受力中心;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描述中,设定脖杆4一端连接基座1的前侧,搭钩7的一端连接固定在基座1的后侧,锁钩2从基座1通孔左侧插入,右侧出来并连接锁柄3。

腮托是固定于小提琴尾部用来夹持琴体的附件,呈现多圆弧凹形片状,其中有一个双弧线形成的悬空圆角,辅助器就是以腮托为受力基础进行固定安装,实现将琴体悬挂于颈部,而获得对传统持琴方式弊端的改善。

基座1表面有腮托圆角相吻合的包角凸台,腮托圆角嵌入基座1的包角凸台后,向前向后的活动受到限制,包角凸台顶部还有凸出翻边限制腮托圆角的上下活动。

锁钩2是带钩头的拉杆,拉杆一端插入基座1左右两侧通孔,再连接锁柄3,钩头勾到腮托圆角对面的边缘,收紧锁柄3时,锁钩2的钩头与基座1的包角凸台将腮托抱紧,也限制了基座1的左右活动,使基座1与腮托固定成不可活动的整体,即与琴体固定为不可活动的整体。

脖杆4是一弯折体,一端用紧固件5固定在基座1前侧,脖杆4的弯折端与琴体尾部边缘形成可容纳颈部的u形空间,控制紧固件5,可以调节u形开口距离大小。

靠垫6是安装在脖杆4弯折端凹形板,用来增加颈部受力面积,提高悬挂舒适度,同时约束琴体发生偏转滑移,靠垫6的凹面结构与人体颈部形态相吻合,还有便于颈部导入导出的扩口结构,其凹面在脖杆4的横向位置和径向角度均可调节控制,配合控制紧固件5调整u形开口距离,可根据颈部粗细长短随体型各异的需要来设定适合形态。

搭钩7是带钩的拉杆,作用是防止脖杆4的拉力过大时,超过腮托固定的承受极限,将腮托拉松和脱离琴体,搭钩7一端与基座1的后侧连接固定,钩头端可以勾搭在琴体面板一侧的弧形凹边,为保护琴体面板油漆,应用时钩头需套上胶皮套管。

辅助器安装操作步骤;一,将搭钩7钩头勾搭琴体面板的弧形凹边,二,腮托圆角导入基座1的包角凸台,三,锁钩2的钩头勾到腮托边缘,收紧锁柄3,完成辅助器安装。

辅助器拆卸操作步骤;一,松开锁柄3,锁钩2的钩头脱离腮托边缘,二,基座1的包角凸台退出腮托圆角,三,搭钩7的钩头离开琴体面板的弧形凹边,完成辅助器拆卸。



技术特征:

1.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包括基座(1)、锁钩(2)、锁柄(3)、脖杆(4)、紧固件(5)、靠垫(6)、搭钩(7),其特征在于,锁钩(2)穿过基座(1)左右两侧通孔与锁柄(3)连接,控制锁柄(3)时,可将锁钩(2)的钩头与基座(1)表面的包角凸台共同抱紧腮托,使辅助器与琴体形成不可活动的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其特征在于,脖杆(4)插入基座(1)的前侧,并用紧固件(5)固定,脖杆(4)弯折端与琴体尾部边缘形成u形开口,控制紧固件(5),可调节控制u形开口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搭钩(7)一端连接固定在基座(1)的后侧,钩头端可以勾搭到琴体面板的弧形凹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6)安装在脖杆(4)的弯折端,靠垫(6)有与人体颈部形态相吻合的凹面结构,还有便于人体颈部导入导出的扩口结构,其凹面在脖杆(4)的横向位置和径向角度均可调整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小提琴演练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基座(1)表面的包角凸台顶部有限制腮托上下活动的凸出翻边。


技术总结
小提琴演练辅助器是一种用于小提琴学习、练习、演奏的辅助装置,主要由基座、锁钩、锁柄、脖杆、紧固件、靠垫、搭钩等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手动操作,就可以快速与小提琴安装固定成为一体,使小提琴演练时,以悬挂颈部方式替代传统的下颌夹压和左手顶托方式持琴,免除了下颌对锁骨的压力和左手操作负担,减轻了演练过程的肢体配合复杂度和操作疲劳强度,同时释放了头部和肢体的活动约束,对小提琴在加快学练速度、提高演奏水平、延长演艺生命等方面可发挥明显成效。

技术研发人员:王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明亮
技术研发日:2019.11.01
技术公布日:2020.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