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440阅读:26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合成音苗多簧加健改良笙,属于民族乐器。
目前,演奏使用的笙,基本上为十七簧、二十一簧笙,这种笙演奏使用时,转调非常不方便,若需转调只能换笙才能实现,为此出现了36簧加键笙,分为圆笙和方笙两种,其特点是音量大,便于转调。但是由于其固有的音位排列顺序及结构,其笙盘直径大,体积大,重量大,只能靠支架支撑才能演奏,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笙盘不变,演奏方便,在原笙苗的内壁贴附合成笙苗的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笙苗、合成音苗组成,在原笙苗的内壁上粘一新音苗,原笙苗的外壁上开有新音苗响眼、原笙苗音窗,并设有键,原笙苗与新音苗为一体分别插接于笙盘上。键由键盖、键杆、键簧、键柄组成四件为一体。键盖盖于响眼的上方,响眼、音窗的位置与音高相对应。键杆通过键轴架、稳键架支撑,键轴架位于音窗的上方,键簧位于键轴架的下方稳键架的上方,斜贴于键杆上,键柄位于按孔的上方。稳键架、键轴架固定在原笙苗上。为了实现合成双音,装置的音位排列顺序以原笙马蹄状排列为基础,添加新音苗,具体的排列顺序为e1同#C1合成为一,#C1同#g2合成为一,d1同be2合成为一体,g1同C2合成为一,#g1同b1合成为一,#a1同#C3合成为一,b同a2合成为一,a同d3合成为一,#a同d2合成为一,f1同a1合成为一,be1同#a2合成为一。其新音苗的发音通过键控制。本装置由34簧构成。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笙盘直径小,演奏不用支撑,立行都可演奏。音量大,无气流损失。音位排列合理。由于新音苗由键控制,演奏方便,极易转调使用。结构设计合理,造价低廉,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的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笙苗与新音苗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音位排列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图1、键盖(1)、键杆(2)、键轴架(3)、音窗(4)、键簧(5)、稳键架(6)、键头(7)、按孔(8)、簧片(9)、苗脚(10)、音气腔(11)、音孔(12)、塞(13)、响眼(14)。本实用新型是在原17簧笙的基础上改进的,外形为“凤尾”式。在17簧笙的基础上粘贴17个音苗,构成34簧笙,其构成方法是,在原笙苗的外壁用胶粘贴新音苗,使新旧笙苗合 为一体,粘贴在一起的两苗脚(10)分别插在笙盘的两个孔中,原笙苗的外壁上开有响眼(14)、音窗(4),响眼的上部用音塞封严。其内侧(与新音苗粘贴部位)开有音孔(12),新音苗与其对应,在相贴的相应位置上也开有音孔(12),两音孔相通,这样左右笙苗相互开音孔达到互相扩音的目的。新音苗的音孔(12)上盖有塞(13),原笙苗的音孔(12)的下端也用隔音塞(15)盖严。为了达到发明目的,在原笙苗的外壁上添加键,用以控制新音苗的笙簧发音,键由键盖(1)、键杆(2)、键簧(5)、键柄(7)组成,四件为一体,键盖(1)盖在响眼(14)上,键杆(2)通过固定在笙簧外壁上的键轴架(3)、稳键架(6)支撑,键柄(7)位于笙簧按孔(8)的上方。键簧(5)为一小钢片,斜贴在键杆(2)上,其端部位于音窗(4)的中间部位,音窗(4)开在键轴架的下端。响眼(14)、音窗(4)的位置与音高相对应,即音越高,响眼、音窗离苗脚的距离越近,反之亦反。如,本实用新型a的音高(频率)为220HZ,其响眼位置距苗脚508mm,e1的音高为329、63HZ,其响眼位置距苗脚为329mm。本装置响点的最佳值可以达到76db。为了达到演奏控制转调自如,音域宽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音位排列顺序为be3同f2合成为一,g2单音苗,e1同c2合成为一,#c与#g2合成为一,d1同be2合成为一,g1同C2合成为一,#g1同b1合成为一,e3单音苗,f3单音苗,#a1同#C3合成为一,b2单音苗,b同a2合成为一,a同d3合成为一,#a同d2合成为一,f1同a1合成为一,be1同#a2合成为一,#f3单音苗,c1与c3合成为一,e2单音苗,#f2单音苗,#f1单音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振动簧片(9),气流从音气腔(11)进入音孔(12),手按键柄(7)键簧(5)弹起,键盖(1)打开,音从音窗发出,从而达到发音之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包括17簧笙,其特点在于a、原笙苗的内壁上由粘附有新音苗,其外壁上开有新音苗响眼、原笙苗音窗,并设有键,原笙苗与新音苗为一体分别插接于笙盘上;b、键由键盖、键杆、键簧、键柄组成,四件为一体,键盖盖于响眼的上方,响眼、音窗的位置与音高相对应,键杆通过键轴架,稳键架支撑,键轴架位于响眼的上方,键簧位于键轴架的下方稳键架的上方,斜贴于键杆上,键柄位于按孔的上方,稳键架、键轴架固定在笙苗上;c、音位排列顺序以原笙马蹄状排列为基础,添加合成音苗,其排列顺序为e1同#C2合成为一,#C1同#82合成为一,d1同be2合成为一,81同C2合成为一,#81同b1合成为一,#a1同#C3合成为一,b同a2合成为一,a同d3合成为一,#a同d2合成为一,f1同a1合成为一,be1同#a2合成为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其特征在于新音苗通过键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其特征在于它由34簧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合成音苗多簧加键改良笙,由多音苗构成,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以原17簧笙为基础,在原笙苗的内侧粘贴一新音苗,按其音位排列顺序,新旧音苗两两粘贴在一起,分别插接在笙盘上,原音苗的外壁开有响眼、音窗,并设有键,新音苗的音通过键控制。它的最大特点是,体积小,演奏方便,转调容易,立、行都可用其伴奏,适合于各种场合各种乐队使用。
文档编号G10D7/00GK2151518SQ9321329
公开日1993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1993年5月25日
发明者刘东光 申请人:刘东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