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双系统贝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085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风琴双系统贝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风琴制造技术领域,涉及左手贝司机内部机构的制作。
目前国内生产的手风琴左手贝司机绝大部分都是五度排列的低音加和弦式的单系统贝司机构。其缺点在于左手低音系统在各调式上只有一组音可供演奏,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没有高低音之分。和弦部分又都是固定的死和弦,这对于演奏我国民族调式作品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近几年有些厂家也作了一些双系统贝司的尝试。如上海手风琴厂生产的120贝司传统五度排列的双系统自由低音贝司机。尽管其自由低音是设计在贝司键纽后四排的和弦部分,但由于其音序仍是按传统五度排列的,故在演奏半音阶时仍然很不方便。另外,由于键纽排数的限制,其音域的宽度只能有三组音可供演奏。又如营口东北乐器厂也做了几台双系统贝司机。其特点是将传统贝司五排音簧分出一部分作为自由低音音簧,然后通过变音器拉带的开与关来实现传统和弦贝司与自由低贝司的转换工作。这种设计缺点在于由于120贝司机后四排一共有60个键纽可供演奏,而这种设计受音簧数量的限制只能有36个音可以用作自由低音。这样使贝司机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几排空键纽,处于无音状态。原大三和弦的第三排二十个键纽也处于无音状态,无法演奏。故其总体设计还不成熟。其次,由于大部分音簧都用作自由低音了,传统单低音系统的演奏功能就受到大大的减弱,一方面失去了应有的音量;另一方面失去了变音器,没有变音功能。这就无法与右手四排簧的宏大音响取得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使传统手风琴贝司键纽后四排和弦部分,通过按键的操作,全部变成上下两键纽小三度排列的自由低音状态。并且仍然保留原左手传统贝司和弦部分及变音器的功能。成为双系统贝司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在贝司键纽杆[1]的后端有一个功能臂[4],有两排活动顶杆[2]、[3]都从功能臂[4]的定位小孔[29]中穿出,与一排“F”片[14]上的突头[5]相接。“F”片突头[5]下各有一根“F”片拉杆[15],拉杆[15]的另一端与自由低音地轴立柱[40]相连,地轴[40]的另一端的立柱上又各有一根地轴顶杆[23],其末端与后排盖板架[18]的上端对应联系。
用于将传统贝司结构[19]转换成自由低音[13]状态,主要是通过功能臂[4]的上举与下落,使臂上的上下两层活动杆[2]、[3],交替与“F”片突头[5]接触实现的,当功能臂[4]上举时、下层的活动顶杆[3]与“F”片突头[5]接触,上排的活动顶杆[2]的动作落空。通过“F”片[14]上的拉杆[15],拉动和弦地轴[16],使地轴[16]上的几根顶杆[17]顶动音孔盖板架[18],或操作片[26],使不同的几个音同时发出。构成一个相应的和弦。贝司机呈传统和弦状态[19]。为保留这部分的变音功能,活动顶杆[2]、[3]与“F”片突头[5]接触的地方,是一个丁字型的横推手[20],使它们一次能推动几个音孔盖板架[18]或操作片[26],发出不同高度的几个音。这样,采用传统的变音技术,就可达到和弦的变音功能。作为传统贝司的单低音部分[41],其结构基本不变。只在贝司传动杆[21]末端也设计成一个丁字型的横推手[22]。一次推动并排的几个音孔盖板架[18],或操作片[26]。使不同高度的几个同名音同时发出音。再采用现有的变音技术就可保留传统单低音[41]的变音功能。当功能臂[4]下落时,上层活动顶杆[2]与“F”片突头[5]接触,而下层活动顶杆[3]动作落空。通过“F”片[14]上的拉杆[15]拉动自由低音地轴[10],由其另一端的顶杆[23]推动一个或两个不同高度的同名音的音孔盖板架[18],或操作片[26],使簧片发音,构成一个单低单。如按照图4把贝司键纽的音序按上下两键纽小三度[43]来排列,这样就实现了自由低音的演奏过程。
关于自由低音的地轴[10]为了减少其排列的宽度,可根据其各自工作的横向距离的不同,将其切断。使一根地轴能分成几段来使用。以减少所排列的宽度。使一般的左手贝司琴箱能够容纳的下。
关于左手贝司音簧的排列本实用新型与普通琴一致。只是将所有音孔[24],按一个音孔[24]一个盖板[6]的方式进行分别控制。音孔盖板架分前后两排。前排音孔盖板架[25]的操作是通过穿在后排音孔盖板架[18]之间的操作片[26]和连杆[27]的连接实现的。各音孔盖板[6]的密封弹力都是通过各自盖板架中的纽簧[28]使之与音孔[24]密封的。
关于功能臂[4]的操作系统功能臂[4]的上举与下落是通过直角拨杆[12]、和下端活动铆接的传动直杆[11]、以及平衡片[9]和功能按[7]、[8]来实现的。当功能按键[7]按下时,平衡片[9]左右两边的直角拨杆[11],往前拉动左右两边的直角拨杆[12],使功能臂[4]下落,成为自由低音[13]的工作状态。当功能按键[8]按下时,平衡片[9]左右两边的传动直杆[11],往后推动左右两边的直角拨杆[12],使功能臂[4]上举,成为传统和弦[19]的工作状态。另外,作为功能臂[4]上的两个小孔[29]和背面的小钢珠[30]及钢片[31]是功能臂[4]的定位装置。当功能臂[4]下落时,钢珠[30]在钢片的[31]的弹力下,进入上孔使功能臂[4]相对稳定;当功能臂[4]上举时,钢珠[30]进入下孔也使功能臂[4]相对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传统贝司结构和弦状态[19]上,其变音功能仍然保留,不减弱演奏功能;在自由低音[13]状态下,贝司机键纽[32]后四排呈现五组自由低音[13]供演奏。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演奏中国民族调式作品时,左手可以任意根据作品特点组织和弦伴奏或单低音伴奏。在演奏部分钢琴作品时,可以不需做乐谱的改编工作,直接用本实用新型演奏。这无疑使手风琴这件乐器左手部分结构设计成熟了。达到了专业演奏的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功能臂稳定装置图2丁字型推手图3双系统贝司机剖面图图4自由低音贝司与传统低音贝司音位图图5传统和弦贝司与传统低音贝司音位图图6音孔盖板及功能臂操作系统图7F片图8操作片图9自由低音地轴与音孔盖板架、操作片和“F”片的连结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分两个步骤第一按照传统生产方式将音簧及音孔板[42]做好。将音孔盖板[6]按照一个音孔[24]一个盖板[6]做好盖板架[18]、[25]、操作片[26],和盖板架底座[33]、[44]。在安装盖板架[18]、[25]时,在每一个盖板架中间穿上一只扭簧[28]。并调整好其弹力。将机构转换平衡片[9]与传动直杆[11]用铆钉铆好,并有木螺丝[45]居中固定平衡片[9]于琴箱板[39]上。将“F”片[14]依次穿在它们的底座架[34]上,用木螺上紧。
第二,将贝司机两边的机架板[35]与所有的横隔条[36]按常规与左右两头铆好。把贝司键纽板[37]上紧。再将传统和弦地轴[16]、自由低音地轴[10]及传统低音地轴[38]按常规固定之。把功能臂[4]与直角拨杆[12]的直角处的铆孔一并活动铆在左右两边的机架板[35]上。使之能完成上举与下落的动作。再将钢珠[30]和钢片[31]用螺丝上好。将下排活动顶杆[3]、上排活动顶杆[2],依次从功能臂[4]上打好的上下两排孔[39]上穿进去,并与相应的“F”片[14]对应好。使各项杆丁字型推手[20]与“F”片突头[5]之间的间距调整在一毫米以内。传统低音司顶杆[21]末端的丁字推手[22]与后排盖板架[18]、操作片[26]之间的间距也应调整在1毫米以内。最后,将“F”片[14]与所有地轴的立柱[40]用“F”片拉杆[15]连好。
权利要求1.一种手风琴贝司机,主要由贝司键纽[32]、键纽杆[1]、地轴[10]、盖板架[18]及盖板[6]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贝司键杆[1]的后端有一个功能臂,有两排活动顶杆[2]、[3]从其定位小孔[29]中穿出,与一排“F”片[14]上的突头[5]相接,“F”片突头[5]下各有一根“F”片拉杆[15],其另一端与自由低音地轴立柱[40]相连;自由低音地轴另一端的立柱[40]上各有一根地轴顶杆[23],其另一端与后排盖板架[18]或操作片[26]的上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司机,其特征在于用于自由低音的地轴[10]可根据其工作的横向距离的不同,将其切断,使一根地轴能够分成几段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司机,其特征在于前后两排盖板架[18]上的盖板[6]都是按一个音孔[24]一个盖板[6]分别安装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司机,其特征在于用于推动“F”片的上下活动顶杆[2]、[3]和用于推动盖板架[18]的自由低音顶杆[23]和传统低音顶杆[21]的末端,设有一个丁字型的横推手[20]、[22]。
专利摘要一种手风琴贝司机,其贝司键杆后有一个功能臂,有上下两排活动顶杆从其定位小孔穿出,与“F”片对应连接。通过功能臂的上举与下落,使上下两层活动顶杆交替与“F”片突头接触,从而达到一个贝司机既能演奏传统和弦又能演奏自由低音的功能。使手风琴这件乐器走向成熟,提高了其专业演奏的性能。
文档编号G10D11/00GK2273036SQ9621913
公开日1998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19日
发明者王峰 申请人:王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