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体大提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34092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体大提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乐器领域,具体地来讲涉及一种软体大提琴。
【背景技术】
[0002]大提琴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500多年,在16世纪末,是一种叫做‘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15世纪乐器演变而来。在中国最初传播于明末清初年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战争等活动,再次传入中国。它的音色丰满浑厚,热烈丰富,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常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目前,大提琴不仅在民族乐团有所使用,还运用于各种地方戏种、昆曲、江南丝竹音乐组合。提琴乐器虽然在被中国人接受掌握的过程中有些艰难曲折,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力量已经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渗透着它的影响。
[0003]大提琴在西方古代文明和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下,经过几个世纪的流行改进发展,形成一种科学系统的成熟乐器。在形制方面,早期的大提琴没有标准的尺寸,琴身长约715-815毫米之间。于18世纪定型,琴身长度在752毫米左右,音响比中提琴低一个八度,现代低音提琴四根琴弦顺着小提琴各弦相反的方向,按四度调音发出El-Al-D-G四个空弦音。自20世纪以来,大提琴演奏家对高音区有很大的改进,使之更接近于小提琴更集中和轻盈的音色,也使整个音域有更大的表现力。托特利埃所倡导的长的弯折的尾柱,使琴弓触弦点升高,琴弦更接近于水平线,对改善音色起了很大作用。在作品方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越来越多样化的局面,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演奏家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了各有千秋的优秀作品。技法方面,国内近期的作品,在原有乐曲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左手拨弦的技巧。
[0004]然而,大提琴由于体积大,比较笨重,不利于携带。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改变原有大提琴的体积,减少重量,便于携带的软体大提琴。
[0006]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0007]—种软体大提琴,包括琴头、与琴头相连的琴颈、与琴颈固定并具有弦枕的指板、共鸣腔以及琴脚,所述共鸣腔包括位于共鸣腔的中分线上两端分别固定在琴颈与琴脚的音板,在共鸣腔的两侧中腰位置设置“C”板与音板固定为一体,以音板和“C”板为支架,外部包裹软体,在软体内设置可撑开的内衬,撑开后形成共鸣腔。
[0008]本发明进一步地,共鸣腔以“C”板为分界设置成上腔体与下腔体,分别在上腔体与下腔体的音板的两侧板上贯穿音板长度上设置轨道,设置一滑块在轨道上滑动,在所述滑块与“ C ”板之间固定弹簧片作为软体的内衬。
[0009]本发明进一步地,在“C”板上固定进给螺杆,螺杆穿过滑块后通过螺纹旋入螺栓。
[0010]本发明进一步地,在所述轨道上设置限位块。
[0011]本发明进一步地,弹簧片自然状态的长度大于轨道的长度,滑块固定在弹簧片自然状态时与轨道齐平的位置。
[0012]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轨道为双轨道。
[0013]本发明进一步地,分别在音板的面板与背板两侧设置凹槽,通过配合压条安装软体。
[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软体大提琴设计理念的提出,颠覆了几千年来乐器由硬质材料制备的思维定势,实现软体腔体,可以折叠、攒堆、收缩、便于携带、且不影响大提琴原有的音色。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滑动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9]实施例
[0020]参见图1结合图2,软体大提琴,包括琴头11、与琴头11相连的琴颈18、与琴颈18固定并具有弦枕的指板1、共鸣腔以及琴脚17,共鸣腔包括位于共鸣腔的中分线上两端分别固定在琴颈18与琴脚17的音板2,音板2的宽度略宽于指板I的宽度,发音孔设置在音板上,参见图3,音板2包括有面板14、背板13以及两侧的侧板12,音板2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腔体与音板的发音孔是相通的,在共鸣腔的两侧中腰位置设置“C”板4与音板2固定为一体,以音板2和“C”板4为支架,外部包裹软体,在软体内设置可撑开的内衬,撑开后形成共鸣腔。共鸣腔以“C”板4为分界将共鸣腔分为上腔体3与下腔体7,上腔体3与下腔体7均采用软体结构,在音板2的面板14与背板13两侧设置凹槽10,通过配合压条将软体压入后包裹除了音板之外的所有腔体,形成软体腔体结构。软体内表面可以运用纳米镶嵌技术将纳米陶瓷颗粒镶嵌在聚氨酯树脂基底上以加强吸收声波能量的冲击,同时增大振幅,释放出更大的声波辐射能量。
[0021]为了实现折叠的功能,分别在上腔体3与下腔体7的音板的两侧板上贯穿音板长度上设置轨道5,轨道5为设置成双轨道,也可以设置成单轨道,如此看来,设置的轨道为四组,上腔体3与下腔体7的分别以音板为分割形成四个腔室,每组轨道5上设置一滑块9在轨道5上滑动,在滑块9与“C”板4之间固定弹簧片15作为软体的内衬,弹簧片15自然状态的长度大于轨道5的长度,滑块9固定在弹簧片自然状态时与轨道齐平的位置,根据设置的软体形成的腔体的展开弧度来确定,滑块9与轨道5不分开,但可在轨道上滑动,随着滑块的滑动,带动与之固定的弹簧片15的弯曲后将软体撑开,形成大提琴的共鸣腔。
[0022]参见图2,为了控制操作的便捷性,在“C”板4上固定进给螺杆6,螺杆6穿过滑块9后通过螺纹旋入螺栓16。通过旋转螺栓16,从而带动滑块9在螺杆上的运行。在轨道上设置限位块8。滑块9滑到一定位置时,限定位置,在操作软体的展开过程中,“C”板是固定不动的。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软体大提琴,包括琴头、与琴头相连的琴颈、与琴颈固定并具有弦枕的指板、共鸣腔以及琴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腔包括位于共鸣腔的中分线上两端分别固定在琴颈与琴脚的音板,在共鸣腔的两侧中腰位置设置“C”板与音板固定为一体,以音板和“C”板为支架,外部包裹软体,在软体内设置可撑开的内衬,撑开后形成共鸣腔。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共鸣腔以“C”板为分界设置成上腔体与下腔体,分别在上腔体与下腔体的音板的两侧板上贯穿音板长度上设置轨道,设置一滑块在轨道上滑动,在所述滑块与“C”板之间固定弹簧片作为软体的内衬。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在“C”板上固定进给螺杆,螺杆穿过滑块后通过螺纹旋入螺栓。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轨道上设置限位块。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弹簧片自然状态的长度大于轨道的长度,滑块固定在弹簧片自然状态时与轨道齐平的位置。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双轨道。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体大提琴,其特征在于,分别在音板的面板与背板两侧设置凹槽,通过配合压条安装软体。
【专利摘要】本发明乐器领域,具体地来讲涉及一种软体大提琴,包括琴头、与琴头相连的琴颈、与琴颈固定并具有弦枕的指板、共鸣腔以及琴脚,所述共鸣腔包括位于共鸣腔的中分线上两端分别固定在琴颈与琴脚的音板,在共鸣腔的两侧中腰位置设置“C”板与音板固定为一体,以音板和“C”板为支架,外部包裹软体,在软体内设置可撑开的内衬,撑开后形成共鸣腔。本发明软体大提琴设计理念的提出,颠覆了几千年来乐器由硬质材料制备的思维定势,实现软体腔体,可以折叠、攒堆、收缩、便于携带、且不影响大提琴原有的音色。
【IPC分类】G10D3/00, G10D1/02
【公开号】CN105185356
【申请号】CN201510623079
【发明人】张辉
【申请人】张辉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