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吹式双簧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4986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竖吹式双簧笛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音乐器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竖吹式笛子。竖吹式双簧笛,包括笛管,笛管上设有指孔、出音孔、膜孔、吹孔;所述吹孔上设置有变风器;所述的变风器为内部设有扁平通风孔的实心结构;扁平通风孔的下端与吹孔侧边相对;扁平通风孔的上端与连接管密封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锥形吹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竖吹式双簧笛,使笛子的横吹方式变为竖吹方式,大大降低传统横笛的演奏难度,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演奏技巧,并且符合人体工学,不易疲劳。
【专利说明】
竖吹式双簧笛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音乐器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竖吹式笛子。
【背景技术】
[0002]笛子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传统的中国笛子演奏难度较大,首先,演奏者需要有较好的口型,以便形成良好的风门;其次,演奏者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口风,并配以适度的口径,最后发出最佳的气流角度和速度,才能发出最动听的乐声。由此可见,口型或牙齿不整齐的学员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些初学者在练习过程中,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口风,不易找到最佳的气流角度和速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进度及学习热情。
[0003]另外,传统的笛子均为横吹,演奏者的头部必须向左或者向右适度倾斜,长期的练习及演奏必然会使演奏者颈部、面部及肘部相关肌肉产生劳损。同时,演奏者姿势固定,演奏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肌肉酸痛的感觉,非常不舒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横笛的改进,提供一种可以竖吹的横笛,该笛子无需长期练习便可掌握演奏技巧,演奏出美妙的乐声,利于初学者快速入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竖吹式双簧笛,包括笛管,笛管上设有指孔、出音孔、膜孔、吹孔;所述吹孔上设置有变风器;所述的变风器为内部设有扁平通风孔的实心结构;扁平通风孔的下端与吹孔侧边相对;扁平通风孔的上端与连接管密封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锥形吹管连接。
[0006]连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笛管上开设的孔穿入笛管内,与锥形吹管连接。
[0007]锥形吹管位于笛管内的部分设置有两个簧片,两个簧片横穿锥形吹管,并且相互平行。
[0008]所述的变风器通过三通管固定在笛管上,三通管对应吹孔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
[0009]所述的锥形吹管通过套装在笛管端部的固定管,固定在笛管一侧。
[0010]本实用新型的竖吹式双簧笛,使笛子的横吹方式变为竖吹方式,大大降低传统横笛的演奏难度,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演奏技巧,并且符合人体工学,不易疲劳。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竖吹式双簧笛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三通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变风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吹式双簧笛,包括笛管I,笛管I上设有膜孔2、指孔3、出音孔4、以及吹孔5;在吹孔5上设置有变风器7,变风器7通过安装在笛管I上的三通固定管6固定在吹孔上方。如图2所示,三通固定管相对于吹孔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 13,其作用是使吹孔处的气流通过。
[0015]如图3所示,变风器6为内部设有扁平通风孔12的实心结构;扁平通风孔12的下端与吹孔5侧边相对;扁平通风孔12的上端与连接管8密封连接。连接管8的另一端穿入笛管上开设的孔进入笛管内,与锥形吹管9连接。通过套装在笛管I端部的固定管10将连接管8和锥形吹管9固定,并使锥形吹管9位于笛管的一侧。
[0016]锥形吹管9的前端,即锥形吹管位于笛管内的部分,设置有两个竹制簧片11,两个簧片横穿锥形吹管,并且互相平行。两个簧片的作用是稳定气流。
[0017]本实用新型的竖吹式双簧笛的使用方法为:笛管竖拿,锥形吹管的端部置于口中,演奏时,气流通过锥形吹管经双簧片稳流后进入连接管,再通过变风器的扁平通风孔吹向吹孔的侧边,模拟横笛演奏时的口风,使笛子发出乐声。
【主权项】
1.竖吹式双簧笛,包括笛管,笛管上设有指孔、出音孔、膜孔、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孔上设置有变风器;所述的变风器为内部设有扁平通风孔的实心结构;扁平通风孔的下端与吹孔侧边相对;扁平通风孔的上端与连接管密封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锥形吹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吹式双簧笛,其特征在于:连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笛管上开设的孔穿入笛管内,与锥形吹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吹式双簧笛,其特征在于:锥形吹管位于笛管内的部分设置有两个簧片,两个簧片横穿锥形吹管,并且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吹式双簧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吹管通过套装在笛管端部的固定管固定在笛管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竖吹式双簧笛,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风器通过三通固定管固定在笛管上,三通固定管对应吹孔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
【文档编号】G10D9/02GK205666055SQ201620567783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4日
【发明人】张泽赞
【申请人】张泽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