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642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电筒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能采用更大功率 LED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
背景技术
目前,发光二极管是一种低能耗的冷光源,LED手电筒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 泛,LED发出的白色光线比传统的白炽灯泡发出的偏黄色调的光线来得清楚,LED手电筒的 电池、开关、线路基本一致,LED发出的光的利用率主要取决于灯头的结构设计。现有技术 中,有一种全反射式的LED手电筒,该手电筒包括有反光杯、凸透镜以及安装在上述两者之 间的大功率LED,该大功率LED发出的光线完全由反光杯反射出去,而凸透镜将反射光线平 行的照射出去,大大提高了传统手电筒的照射不平行,照射不远、亮度不高的缺点,但是该 设计导致LED功率过大,散热不够,容易烧坏LED灯,影响产品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良好、提高产品寿命的强散热全反射式 手电筒。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包括有一手电 筒身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该全反射式灯头包括有一与所述手电筒身连接的筒状 外壳,筒状外壳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其上开口固定连接有一凸透镜,其内腔中装设有 一位于凸透镜和反光杯之间的导热座体,导热座体通过至少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有一位于 所述反光杯中心的灯台,所述灯台上设有一导热孔,导热孔中套接有一导热柱,导热柱的顶 面固定连接有一面对反光杯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 作为优选,上述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中,所述导热座体是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
两个板状楔形连接臂,该两个连接臂成一直线排列,两个连接臂的外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
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光杯、凸透镜抵靠连接,其内侧末端连接所述灯台。 作为优选,上述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中,所述导热座体是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
一个板状楔形连接臂,该连接臂的外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
光杯、凸透镜抵靠连接,其内侧末端连接所述灯台。 作为优选,上述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中,所述导热座体是一环形板状主体,该主 体外侧壁和所述筒状外壳套接,其底面和所述凸透镜抵靠连接,其顶面通过一定位套筒和 所述反光杯抵靠连接,该定位套筒和所述筒状外壳套接,所述主体的内侧壁伸出有至少一 个连接臂,连接臂的末端和所述灯台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上述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中,所述导热座体、连接臂和灯台是一体成 形的构件。 作为优选,上述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中,所述导热柱是采用以下材料制成的构 件黄铜、紫铜。[001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利用黄铜或紫铜制成的导热柱将大功率 LED的热量即使传递到灯台,并将热量从灯台及时通过导热灯座传递到筒状外壳和手电筒 身上,散热效果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相对而言,本实用新型能采用更大功率的 LED灯,且持续工作的时间越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灯头2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灯台8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中灯头2的剖面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三中灯头2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具体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 筒,包括有一手电筒身1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2,该全反射式灯头2包括有一与所 述手电筒身1连接的筒状外壳3,筒状外壳3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4,其上开口固定连 接有一凸透镜5,其内腔中装设有一位于凸透镜5和反光杯4之间的导热座体6,导热座体 6通过至少一个连接臂7固定连接有一位于所述反光杯4中心的灯台8,所述灯台8上设有 一导热孔9,导热孔9中套接有一导热柱10,该导热柱10是由紫铜制成的构件,导热柱10 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一面对反光杯4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ll。 所述导热座体6是一环形板状主体,该主体外侧壁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其底面 和所述凸透镜5抵靠连接,其顶面通过一定位套筒12和所述反光杯4抵靠连接,该定位套 筒12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所述主体的内侧壁伸出有两个直线排列的连接臂7,连接臂7 的末端和所述灯台8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座体6、连接臂7和灯台8是一体成形的构件。 散热原理,大功率LEDll的热量由导热柱10,通过导热孔9及时传递到灯台8,而 灯台8在散热的同时,也把大部分热量通过连接臂7、导热座体6把热量传递到由于到筒状 外壳3和手电筒身1上,筒状外壳3和手电筒身1与外界空气接触,能有效散除热量;由于 导热柱10和导热孔9是通过柱面接触的,其发热源的热浪能通过该柱面接触及时的传递出 去,保证了本产品的散热效果,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包括有一 手电筒身1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2,该全反射式灯头2包括有一与所述手电筒身1 连接的筒状外壳3,筒状外壳3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4,其上开口固定连接有一凸透镜 5,其内腔中装设有一位于凸透镜5和反光杯4之间的导热座体6,导热座体6通过至少一个 连接臂7固定连接有一位于所述反光杯4中心的灯台8,所述灯台8上设有一导热孔9,导 热孔9中套接有一导热柱10,该导热柱10是由黄铜制成的构件,导热柱10的顶面固定连接 有一面对反光杯4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11 。 所述导热座体6是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两个板状楔形连接臂7,该两个连接臂成 一直线排列,两个连接臂7的外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光杯4、凸透镜5抵靠连接,其内侧末端连接所述灯台8,所述导热座体6、连接臂7和灯台8是 一体成形的构件。其工作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包括有一 手电筒身1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2,该全反射式灯头2包括有一与所述手电筒身1 连接的筒状外壳3,筒状外壳3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4,其上开口固定连接有一凸透镜 5,其内腔中装设有一位于凸透镜5和反光杯4之间的导热座体6,导热座体6通过至少一个 连接臂7固定连接有一位于所述反光杯4中心的灯台8,所述灯台8上设有一导热孔9,导 热孔9中套接有一导热柱10,该导热柱10是由紫铜制成的构件,导热柱10的顶面固定连接 有一面对反光杯4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11 。 所述导热座体6是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一个板状楔形连接臂7,该连接臂7的外 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光杯4、凸透镜5抵靠连接,其内侧 末端连接所述灯台8,所述导热座体6、连接臂7和灯台8是一体成形的构件。其余工作原 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作赘述。 当然,以上的实施例只是在于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 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 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包括有一手电筒身(1)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2),该全反射式灯头(2)包括有一与所述手电筒身(1)连接的筒状外壳(3),筒状外壳(3)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4),其上开口固定连接有一凸透镜(5),其内腔中装设有一位于凸透镜(5)和反光杯(4)之间的导热座体(6),导热座体(6)通过至少一个连接臂(7)固定连接有一位于所述反光杯(4)中心的灯台(8),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台(8)上设有一导热孔(9),导热孔(9)中套接有一导热柱(10),导热柱(10)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一面对反光杯(4)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1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座体(6)是 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两个板状楔形连接臂(7),该两个连接臂成一直线排列,两个连接臂 (7)的外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光杯(4)、凸透镜(5)抵 靠连接,其内侧末端连接所述灯台(8)。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座体(6)是 一板状构件,其主体是一个板状楔形连接臂(7),该连接臂(7)的外侧面和所述筒状外壳(3) 套接,其上、下顶面分别和所述反光杯(4)、凸透镜(5)抵靠连接,其内侧末端连接所述 灯台(8)。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座体(6)是 一环形板状主体,该主体外侧壁和所述筒状外壳(3)套接,其底面和所述凸透镜(5)抵靠连 接,其顶面通过一定位套筒(12)和所述反光杯(4)抵靠连接,该定位套筒(12)和所述筒状 外壳(3)套接,所述主体的内侧壁伸出有至少一个连接臂(7),连接臂(7)的末端和所述灯 台(8)固定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 热座体(6)、连接臂(7)和灯台(8)是一体成形的构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10)是采 用以下材料制成的构件黄铜、紫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散热全反射式手电筒,包括有一手电筒身以及与之连接的全反射式灯头,该全反射式灯头包括有一与所述手电筒身连接的筒状外壳,筒状外壳的下开口套接有一反光杯,其上开口固定连接有一凸透镜,其内腔中装设有一位于凸透镜和反光杯之间的导热座体,导热座体通过至少一个连接臂固定连接有一位于所述反光杯中心的灯台,所述灯台上设有一导热孔,导热孔中套接有一导热柱,导热柱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一面对反光杯开口方向的大功率LED;利用黄铜或紫铜制成的导热柱将大功率LED的热量即使传递到灯台,并将热量从灯台及时通过导热灯座传递到筒状外壳和手电筒身上,散热效果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21L4/00GK201462419SQ20092006240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4日
发明者章华 申请人:章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