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387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包括灯壳1,灯壳1为不透明的壳体,一侧有开口,开口处固连有灯罩7,灯罩7为透明体,灯壳1下方固连有反光罩5,反光罩5为抛物线内凹结构,凹陷的内表面有反光层,在反光罩5内部安装有灯泡6,灯泡6位于抛物线焦点位置,在灯泡6上方的灯壳1内倾斜安置有反光板9,反光板9向灯罩7方向45度倾斜,下层为反光面,反光板9是由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10阶梯组合构成的反光片矩阵,本实用新型可将投射向灯罩前方的强光分隔为众多密集的细小光斑,观察者不再是看到一个巨大的光团,看到的实际只有由矩形小反光片反射的小光斑,从而降低了观察者眼睛的进光量,避免了观察者产生眩晕感。
【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尤其是汽车上的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汽车大灯通常包括灯壳、灯泡和透镜,灯壳内层为反光材料的抛物线形状的反光罩,灯泡位于反光罩的焦点处,灯泡通电后发出的散射光线经聚焦后,再经过透镜进一步聚焦后射出,照亮远方。
[0003]这样的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在满足光照亮度的前提下,会给对面行人和车辆造成眩晕感,如果降低灯泡亮度,又会影响驾驶者对前方的观察。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包括灯壳,灯壳为不透明的壳体,一侧有开口,开口处固连有灯罩,灯罩为透明体,灯壳下方固连有反光罩,反光罩为抛物线内凹结构,凹陷的内表面有反光层,在反光罩内部安装有灯泡,灯泡位于抛物线焦点位置,在灯泡上方的灯壳内,倾斜安置有反光板,反光板向灯罩方向度倾斜,下层为反光面,反光板是由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阶梯组合构成的反光片矩阵。
[0006]作为优选:反光板下端通过第一铰链与灯壳连接,反光板背面固连有第二铰链,第二铰链上连接有电磁作动筒,电磁作动筒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与灯壳连接。
[0007]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可将投射向灯罩前方的强光分隔为众多密集的细小光斑,从驾驶者视角看来,对前方的照度没有影响,但从对面的驾驶者或行人的角度来看,在满足照度的前提下,观察者不再是看到一个巨大的光团,给人带来眩晕感,相对于每只人眼,看到的实际只有由矩形小反光片反射的小光斑,从而降低了观察者眼睛的进光量,避免了观察者产生眩晕感,同时,可以通过电磁作动筒推杆的控制,实现反光板的角度变化,带来大灯远近光的转换。
[0008]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反光板的局部放大图。
[0011]图中1是灯壳,2是第三铰链,3是电磁作动筒,4是第一铰链,5是反光罩,6是灯泡,7是灯罩,8是第二铰链,9是反光板,10是小反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包括灯壳1,灯壳1为不透明的壳体,一侧有开口,开口处固连有灯罩7,灯罩7为透明体,灯壳1下方固连有反光罩5,反光罩5为抛物线内凹结构,凹陷的内表面有反光层,在反光罩5内部安装有灯泡6,灯泡6位于抛物线焦点位置,在灯泡6上方的灯壳1内倾斜安置有反光板9,反光板9向灯罩7方向45度倾斜,下层为反光面,反光板9是由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10阶梯组合构成的反光片矩阵,反光板9下端通过第一铰链4与灯壳1连接,反光板9背面固连有第二铰链8,第二铰链8上连接有电磁作动筒3,电磁作动筒3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2与灯壳1连接。
[0013]使用时,灯泡6通电发出散射的光线,经过反光罩5反射为平行光向上照射到反光板9,经过反光板9上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10反射成众多的水平光斑从灯罩7射出,照亮远方;当需要近光照射时,切换近光开关,此时电磁作动筒3通电前推,将反光板9下压一定角度,经过反光板9上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10反射成众多的倾斜向下的光斑从灯罩7射出,照亮近处。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其特征是:包括灯壳(1),灯壳(1)为不透明的壳体,一侧有开口,开口处固连有灯罩(7),灯罩(7)为透明体,灯壳(1)下方固连有反光罩(5),反光罩(5)为抛物线内凹结构,凹陷的内表面有反光层,在反光罩(5)内部安装有灯泡(6),灯泡(6)位于抛物线焦点位置,在灯泡(6)上方的灯壳⑴内倾斜安置有反光板(9),反光板(9)向灯罩(7)方向45度倾斜,下层为反光面,反光板(9)是由众多的矩形小反光片(10)阶梯组合构成的反光片矩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眩晕大灯,其特征是:反光板(9)下端通过第一铰链(4)与灯壳(1)连接,反光板(9)背面固连有第二铰链(8),第二铰链(8)上连接有电磁作动筒(3),电磁作动筒(3)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2)与灯壳(1)连接。
【文档编号】F21V14/04GK204141431SQ201420626680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7日
【发明者】刘应鸿 申请人:刘应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