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蜡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0126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声光蜡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艺术性照明装置,声光蜡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节假日和喜庆宴请的日子里,人们往往要燃点蜡烛以示庆贺。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式样,各种结构的蜡烛应用而生。
专利号88210663.5“音乐蜡烛”在烛体中设有光控音乐电路,点燃蜡烛时通过光导管(光导纤维)使光敏元件感光导通,触发音乐电路发出乐曲。
专利号87205362“电子音乐蜡烛装置”是将光能和热能传至传感器,触发传感器启动电子音乐元件,在点燃蜡烛时能自动奏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声光蜡烛,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液不外泄和内流,延长了使用寿命,每当蜡烛上的导通装置接触一次,就能发出乐曲,同时还能看到闪烁光或循环闪烁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蜡烛固定在顶盖、外壳、底座组成的烛座内的弹簧、托盘上,试用开关、切断开关、声光电路、扬声器、外壳、底盖固定在底座上,一导体固定在烛座上作为固定端,一组导体固定在蜡烛上并使每导体用导线连接在托盘上为活动端,分别从固定端、活动端引出一导线连结到电池和声光电路上,构成导通装置。蜡烛燃烧过程中,弹簧回弹使蜡烛向上位移,活动端依次与固定端接触,每接触一次声光电路就导通一次发出乐曲和闪烁光或循环闪烁光。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第二方案结构示意图(局部放大图)。
图3、声光电路原理图。
图4、声光电路第二方案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参照
图1,顶盖(2)由阻燃塑料制成,顶部表面为漏斗形,烛芯(1)穿出中间的小通孔,蜡烛(6)顶端紧嵌在中间大通孔内,顶盖(2)下端外壁上有螺纹。锯齿梳(3)为薄壁圆筒形,下端周边有等分的直齿紧套在顶盖(2)下端止口上为固定端。外壳(4)为上下端有内、外螺纹,中间有隔板的圆筒形,隔板上有小通孔。一组导体为12枚T型细针(5)用针尖呈螺旋形固定在蜡烛(6)的周边上,每枚细针(5)用导线连结在托盘(7)上为活动端,蜡烛(6)的固定装置为托盘(7),固定在弹簧(8)上,弹簧(8)放在外壳(4)中间的隔板上,电池(9)放在中间隔板下。底板(10)用螺钉固定在外壳(4)的下端面上,外底面上有四簧片。外壳(4)下端螺纹与底座(12)相连结。底座(12)下边缘有缺口,内侧固定有试用开关(15)、切断开关(16),中间固定有声光电路(11)、扬声器(13),底盖(14)中间有小孔粘结固定在扬声器(13)下面底座(12)的内壁上。分别从锯齿梳(3)、托盘(7)上引出一导线穿过外壳(4)中间隔板上的通孔接到电池(9)和声光电路(11)上构成导通装置。
参照图3、4,导通装置的活动端、固定端在声光电路(11)中即为开关K1~K12的两端。开关K1~K12及K13一端接E1的正极,另端通过电容C接IC1的1脚,IC1的2脚接E1、E2和YD的一端,IC1的3脚接BG、BG1的基极,IC1的4脚接BG、BG1的发射极和K14,K14的另端接E2的负极,BG1的集电极接YD的一端,BG的集电极通过并联的D1~D5接E1的正极构成声光电路(11),如图3所示。
开关K1~K12和K13一端接E1的正极,另端通过电容C接IC2的1脚,IC2的2脚接E1、E2,IC2的3脚接BG1的基极,通过BG1的集电极,YD接E1、E2,通过BG1的发射极接K14和BG2~BG6的发射极,IC2的4、5、6、7、8脚分别接BG2~BG6的基极,BG2~BG6的集电极分别通过D1~D5接E1的正极构成声光电路(11)′,如图4所示。其中IC1为集成块KD9561,IC2为集成块KD9565,BG为三极管9013,BG1~BG6为三极管9014,YD为扬声器(13),K13为试用开关(15),K14为切断开关(16)。E1、E2为电池(9),发光二极管D1~D5为SEL130E。
点燃蜡烛(6)使用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弹簧(8)回弹,不断推动蜡烛(6)向上移动,当蜡烛上的第一枚细针(5)即活动端碰触到锯齿梳(3)固定端,即图3、4中的K1闭合,电源进入集成块IC的触发端,使声光电路(11)导通扬声器(13)发出乐曲和同时看到发光二极管的闪烁光,蜡烛继续上移直到第一枚细针(5)被拔出脱离锯齿梳(3)这时即K1打开声光停止,蜡烛燃烧继续上移当第二枚细针(5)碰触到锯齿梳(3)时,即K2闭合,其过程与上同不重述,依次接触直到蜡烛燃尽。
若在发出乐曲时吹熄蜡烛,这时就要打开切断开关(16)断开电源,否则乐曲和闪烁光会一直继续下去。若顾客在购买时就要试听观看,这时只要合上试用开关(15)马上就可听到乐曲和看到闪光。若采用图4的声光电路(11)′,就可看到,D1~D5轮流循环闪光。
参照图2,将相互绝缘的12只金属环(17)粘接连结成整体的圆筒,固定在外壳(4)的内壁上,圆筒外表面有一槽,将分别连结金属环(17)的导线从槽中通过为固定端,一圆环(18)固定在托盘(7)上为活动端,随着蜡烛位移,圆环(18)依次与金属环(17)接触、导通,构成导通装置的另一方案。
此声光蜡烛,当蜡烛(6)、电池(9)用完后可旋开顶盖(2)调换蜡烛(6),旋开外壳(4)和打开底板(10)调换电池(9),蜡烛(6)顶端固定在顶盖(2)的中间大孔中,使蜡液不会外泄影响烛座的美观,也不会内流到烛座的内部影响其工作,使用寿命延长一倍。除作照明用具外,还可作为装饰品、艺术品陈列在橱中,适于每个家庭使用,尤其在喜庆宴请及生日寿晨时使用,能同时奏出乐曲和看到闪烁光给人们增加欢乐愉快。
权利要求1.一种艺术性照明装置,声光蜡烛,由蜡芯(1)、蜡烛(6)、弹簧(8)、电池(9)、底板(10)、声光电路(11)、扬声器(13)、底盖(14)、烛座、导通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一导体固定在烛座上为固定端,一组导体固定在蜡烛上,并使其中每导体用导线连结在蜡烛的固定装置上为活动端,分别从固定端、活动端引出一导线连结到电池(9)、声光电路(11)上构成导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光蜡烛,其特征在于烛座由顶盖(2)、外壳(4)、底座(12)组成,顶盖(2)顶部表面为漏斗形,烛芯(1)穿出中间的小孔,蜡烛(6)顶端紧嵌在中间的大孔内,顶盖(2)下端螺纹与外壳(4)上端相连结,弹簧(8)放在外壳(4)中间的隔板上,电池(9)放在中间隔板下,蜡烛(6)固定装置为托盘(7)固定在弹簧(8)上,底板(10)用螺钉固定在外壳(4)的下端面上,外底面有四簧片,外壳(4)下端螺纹与底座(12)相连结,底座(12)下边缘有缺口,内侧固定有试用开关(15)、切断开关(16)、中间固定有声光电路(11)、扬声器(13)、底盖(14)中间有小孔粘结固定在扬声器(13)下面底座(12)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光蜡烛,其特征在于构成导通装置的一导体为锯齿梳(3),薄壁圆筒形下端周边有等分的直齿,紧套在顶盖(2)下端止口上为固定端,一组导体为12枚T型细针(5),用针尖呈螺旋形固定在蜡烛(6)的周边上,每枚细针(5)用导线连结在托盘(7)上为活动端,或者将相互绝缘的12只金属环(17)粘接连结成整体的圆筒,固定在外壳(4)的内壁上,圆筒外表面有一槽,将分别连结金属环(17)的导线从槽中通过为固定端,一圆环(18)固定在托盘(7)上为活动端,分别从锯齿梳(3)、托盘(7)或金属环(17),托盘(7)上引出一导线穿过外壳(4)中间隔板上的通孔,接到电池(9)和声光电路上(11)构成导通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声光蜡烛,其特征在于开关K1~K12和K13的一端接E1的正极,另端通过电容C接IC1的1脚,IC1的2脚接E1、E2和YD的一端,IC1的3脚接BG、BG1的基极,IC1的4脚接BG、BG1的发射极和K14,K14的另端接E2的负极,BG1的集电极接YD的一端,BG的集电极通过并联的D1~D5接E1的正极构成声光电路(1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声光蜡烛,其特征在于开关K1~K12和K13的一端接E1的正极,另端通过电容C接IC2的1脚,IC2的2脚接E1、E2,IC2的3脚接BG1的基极,通过BG1的集电极,YD接E1、E2,通过BG1的发射极接K14和BG2~BG6的发射极,IC2的4、5、6、7、8脚分别接BG2~BG6的基极,BG2~BG6的集电极分别通过D1~D5接E1的正极构成声光电路(11)′。
专利摘要一种艺术性照明装置声光蜡烛,蜡烛固定在由顶盖、外壳、底座组成的烛座内的弹簧、托盘上,声光电路、扬声器、外壳固定在底座上,蜡烛顶端固定在顶盖中间孔中,使蜡液不外泄,延长使用寿命。一导体固定在烛座上为固定端,一组导体固定在蜡烛上并使每导体用导线连结在托盘上为活动端。蜡烛燃烧过程中,弹簧回弹蜡烛上移,活动端依次与固定端接触,每接触一次,声光电路导通一次发出乐曲和闪烁光,直到蜡烛燃尽。适于家庭使用并可作鉴赏品。
文档编号F21L19/00GK2084147SQ9022269
公开日1991年9月4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25日
发明者陈绍荣, 陈京剑, 陈亚剑 申请人:宁海县回浦下金日用电器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