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06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堆焊合金钢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采用的热锻模具堆焊的焊条基本有两种1堆397焊材,2堆337焊材。采用堆397焊材堆焊修复失效的热锻模具型腔,在模具型腔形成的堆焊金属层。在使用中,堆焊金属层耐高温(700℃以上)和摩擦冲击、重载荷能力差,修复层在高温(700℃以上)和摩擦冲击、重载荷下硬度强度急剧下降,修复后修复层使用寿命低,使用寿命只是新磨具的寿命的1/3。虽然堆337焊材硬度提高了,但采用堆337焊材修复后热锻模具型腔形成的堆焊金属层不能适应锤锻模工作的恶劣的状态。每锻打完一个锻件后,需要用冷却剂降低型腔内的温度有益于脱模。这样锻模要在急冷急热反复交替的状态下工作。而采用堆337焊材修复后热锻模具型腔形成的堆焊金属层没有承受这种冷热频繁交变的能力,会在修复后热锻模具型腔形成的堆焊金属层产生大量不规则裂纹,有些裂纹达到10毫米深,2.3毫米宽。由于裂纹出现造成锻件不能顺利出模,严重地障碍生产的连贯性,影响生产。使用寿命也很不理想,只有新模具使用寿命的1/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在高温下既有硬度,又有强度。并且能承受冷热频繁交变而不开裂。以提高热锻模具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其特征在于焊后熔敷金属由下列化学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C 0.3---0.5Cr3---4
Mo1---2W 1---2Ni1---2V 0.5---1Mn0.5---1其余为Fe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焊后熔敷金属由下列化学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C 0.4Cr3.2Mo1.1W 1.0Ni1.1V 0.5Mn0.9其余为Fe本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它使用在热锻模具型腔表面,将其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的型腔表面,其厚度3-6毫米。
本发明效果是将本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型腔表面,其厚度3-6毫米;它使模具型腔既有硬度和强度还具有红硬性;并且在达到与新模具同等或多一倍寿命时仍然保持模具型腔的光滑度;同时堆焊后的金属层在常温时的硬度适中,可以在常温下进行冷态加工;特别适合堆焊大、中型锤锻模具上。尤其在3吨、5吨、10吨、16吨模锻锤用的模具;其使用寿命一般都与新模具等同或多一倍的寿命;使用本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可以对模具周而复始地多次进行反复翻新,节省新模具投入,节约制造新模具工时。一般修复翻新所用时间只是制造新模具时间的1/3。节约能源,提高热锻模具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将下列金属材料成分,按重量比为C0.4公斤、Cr3.2公斤、Mo1.1公斤、W1.0公斤、Ni1.1公斤、V0.5公斤、Mn0.9公斤,其余90余公斤为Fe配比熔合形成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堆焊层,将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型腔的表层3毫米厚,冷后再进行表面电加工与冷加工铣削,磨光。
实施例二将下列材料成分,按重量比为C0.3公斤、Cr3公斤、Mo1公斤、W1公斤、Ni1公斤、V0.5公斤、Mn0.5公斤、其余93余公斤为Fe配比熔合形成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堆焊层,将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型腔的表层5毫米,冷后再进行表面电加工与冷加工铣削,磨光。
实施例三将下列材料成分,按重量比为C0.5公斤、Cr4公斤、Mo2公斤、W2公斤、Ni2公斤、V1公斤、Mn1公斤,其余87余公斤为Fe配比熔合形成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堆焊层,将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型腔的表层6毫米,冷后再进行表面电加工与冷加工铣削,磨光。
权利要求
1.一种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其特征在于焊后熔敷金属由下列化学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C0.3---0.5Cr3---4Mo1---2W1---2Ni1---2V0.5---1Mn0.5---1其余为F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其特征在于焊后熔敷金属由下列化学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为C0.4Cr3.2Mo1.1W1.0Ni1.1V0.5Mn0.9其余为Fe。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它使用在热锻模具型腔表面,将其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的型腔表面,其厚度3-6毫米。
全文摘要
一种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焊后熔敷金属由下列化学成分组成,按重量比为C0.4、Cr3.2、Mo1.1、W1.0、Ni1.1、V0.5、Mn0.9、其余为Fe。配比熔合形成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熔敷在热锻模具型腔的表层3-6毫米,;再进行表面电加工与冷加工铣削,磨光。堆焊后的金属层在常温时的硬度适中,可以在常温下进行冷态加工。特别适合堆焊大、中型锤锻模具上。其使用寿命一般都与新模具等同或多一倍的寿命。而且可以周而复始地使用本红硬性合金钢电焊材对模具进行多次反复翻新,节省新模具投入,节约制造工时。一般翻新时间只是制造新模具的1/3,节约能源。
文档编号B23K35/30GK1853844SQ200510013339
公开日2006年11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1日
发明者林忠政 申请人:林忠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