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尤其是涉及一种简易立式车床。
背景技术:
立式车床是机械加工行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加工设备。传统立式车床的立柱上设有垂直导轨,横梁通过垂直导轨水平联接在立柱上,在提升电机的驱动下横梁可以沿垂直导轨上下移动。通过横梁沿垂直导轨的垂直升降,可以增加机床在工件轴向(垂直方向)加工尺寸的适用范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横梁上下移动时两边垂直导轨磨损程度不同或两边提升系统不同步容易造成横梁倾斜,使切削平面与回转轴线不垂直。此外,由于许多用户的加工品种或产品类型较固定,工件轴向(垂直方向)加工尺寸的变化范围较小,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利用横梁的移动来进行工件轴向加工尺寸调节,这使传统车床的横梁垂直调节部分(包括导轨及传动机构)形同虚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省略了横梁垂直调节部分,将横梁与立柱直接固定连接的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
本实用新型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工作台和刀架,横梁与立柱直接固连在一起。横梁与立柱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相连,也可以采用焊接相连。
所述的立柱可以为金属铸造加工件,也可以为金属型材加工件。
由于采用了将横梁与立柱直接固定连接的结构方式,省略了原有横梁垂直导轨和横梁升降相关的动力及传动装置,因此大大降低了机床的制造成本,简化了机床的整体结构。并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立式车床横梁上下升降过程中因两边垂直导轨磨损程度不同或两边提升系统不同步造成的横梁倾斜,有利于恒定的保持机床的精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设置着二个铸造加工而成的立柱2,工作台3可旋转的设置在底座1上,工作台3与其下方底座1内设置的主电机及主变速箱构成的驱动装置相连(常规机构,图中未示出)。在二个立柱2的上部利用螺栓水平固定着横梁4,在横梁4内设置丝杠5,丝杠5贯穿横梁滑座6与其配合。刀架7通过刀架底座8固定在横梁滑座6上,并可以相对刀架底座上下移动。在横梁内部左侧与丝杠5连接设置着刀架进给变速机构(常规机构,图中未示出),该进给机构驱动丝杠5转动,进而带动横梁滑座6和刀架7水平移动。
工作时,将工件安装在工作台3上,选择合适的切削刀具安装在刀架7上。接通主电机电源,主电机旋转工作,经主变速箱调速后,带动工作台及工件一起旋转。启动横梁4左侧内部设置的刀架进给变速机构,丝杠5发生旋转,与丝杠5配合的横梁滑座6带动刀架7沿横梁4水平移动,实现机床径向进给加工。通过刀架7相对刀架底座8的上下移动,可以实现机床相对工件的轴向进给和在垂直方向机床加工尺寸适用范围的调整。依靠上述调整,本实用新型在垂直方向的有效加工范围可以达到500mm,能够很好的满足大多数工件的车削加工要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立柱与横梁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相连,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立柱也不局限于使用铸造加工件,利用“工”字钢、槽钢、铁板或钢板等型材,经过裁切后焊接或用紧固件连接等方法组装加工后,也能获得满足使用条件的立柱。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普通型车床的工作原理,这种车床主要用于加工直径较大而长度较小的盘类零件及车削端面的各部分尺寸,如管件中的大型法兰等。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有数控型车床,加装了数控系统的本实用新型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还可以车削形状较为复杂的大型盘类零件,如轮胎模具的内外曲面等。
本实用新型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与传统立式车床相比,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廉,可以很好的避免传统立式车床横梁上下升降过程中因两边垂直导轨磨损程度不同或两边提升系统不同步造成的横梁倾斜,从而恒定的保持机床的精度,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权利要求1.一种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工作台和刀架,其特征在于横梁与立柱直接固连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其特征在于横梁与立柱通过紧固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其特征在于横梁与立柱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其特征在于立柱为金属铸造加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其特征在于立柱为金属型材加工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具体为一种定梁式简易立式车床,包括底座、立柱、横梁、工作台和刀架,横梁与立柱直接固连在一起,横梁与立柱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相连,也可以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立柱可以为金属铸造加工件,也可以为金属型材加工件,由于采用了将横梁与立柱直接固定连接的结构方式,省略了原有横梁垂直导轨和横梁升降相关的动力及传动装置,因此大大降低了机床的制造成本,简化了机床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恒定的保持机床的精度。
文档编号B23Q1/00GK2858133SQ20062008021
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1日
发明者胡珍校 申请人:胡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