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686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包括设于压力机滑块上的上模座和设于压力机工作台上的下模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座上的U型切边凹模,通过一弹性机构固定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内部的冲压凸模,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冲压凸模上下对应设置的冲压凹模,所述冲压凸模的形状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上凹槽的形状相对应,所述U型切边凹模上的刃口的形状、所述冲压凹模的外轮廓均与所述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的外轮廓相同,同时所述U型切边凹模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冲压凸模的最低点;其优点在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冲压切边在一个模具上即可一次完成,加工流程短,生产效率高。
【专利说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模具,尤其是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对于汽车控制臂铸坯成型后的工序,传统生产方式为单工序,即将对该汽车控制臂铸坯的冲压、切边工序分别安排在2副模具中实施,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各种锻件的需求不断增多,传统单工序锻造难以适应汽车零部件大批量、高精度的生产要求,且传统的冲压、切边模具都是针对单轴状控制臂,在完成冲压、切边工序后,可以通过一个顶杆顶出,但是对于如图3所示为汽车控制臂铸坯,其材料为镁合金AZ91D,它具有两个支撑臂,两支撑壁上均分别设有两条突出肋以及对应于两条突出肋的凹槽,其整体呈倒U型,在完成上述冲压、切边工序后,如果只通过一个顶杆顶出该锻件容易造成锻件顶出的时候发生倾斜,造成锻件损坏,严重影响锻件质量,同时对于镁合金锻造温度范围窄的金属(一般为14(T16(TC ),若工艺流程过长,锻件温度降低过大,则需重新加热,造成生产时间过长和能源的浪费,因此镁合金锻造对于短流程、高效率的要求更为迫切。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流程短,效率高且锻件质量高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包括设于压力机滑块上的上模座和设于压力机工作台上的下模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座上的U型切边凹模,通过一弹性机构固定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内部的冲压凸模,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且与所述冲压凸模上下对应设置的冲压凹模,所述冲压凸模的形状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上凹槽的形状相对应,所述U型切边凹模上的刃口的形状、所述冲压凹模的外轮廓均与所述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的外轮廓相同,同时所述U型切边凹模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冲压凸模的最低点。
[0005]进一步地,还包括通过多个顶杆连接的上托板和下托板,所述顶杆顶部高于所述上托板,所述上托板活动套装于所述冲压凹模上,所述下托板与压力机顶杆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U型切边凹模周边设有多个螺钉台阶孔,所述螺钉台阶孔与螺钉配合将所述U型切边凹模固定于所述上模座。
[0007]进一步地,所述U型切边凹模上的刃口与所述冲压凹模的间隙值≤0.3mm。
[0008]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机构为弹簧或弹性橡胶垫。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升温或保持恒温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上模座和/或下模座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个导向杆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U型汽车控制臂铸坯放置于所述下模座上的冲压凹模的对应位置,压力机滑块带动上模座垂直向下运动,所述上模座上的U型切边凹模和通过一弹性机构固定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内部的冲压凸模一起垂直向下运动,由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冲压凸模的最低点,所以所述冲压凸模先接触汽车控制臂铸坯进行冲压,冲压完成后,所述冲压凸模静止,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所述压力机滑块继续带动所述上模座上的U型切边凹模垂直向下运动,接触到冲压后的汽车控制臂铸坯开始切边,切边完成后,压力机顶杆将下托板顶起,下托板垂直上升推动顶杆和上托板上升,将成型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与飞边分离顶出。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3]1.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座上固定有U型切边凹模以及通过一弹性机构固定于U型切边凹模内部的冲压凸模,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冲压切边在一个模具上即可一次完成,加工流程短,生产效率高。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托板活动套装与冲压凹模上,且顶杆顶部高于上托板,切边完成后,压力机顶杆将下托板顶起,下托板垂直上升推动顶杆和上托板上升,将成型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与飞边分离顶出,且不易造成锻件的倾斜及损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6]图1为U型汽车控制臂铸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冲压完成后U型汽车控制臂铸坯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冲压切边完成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I上模座,2下模座,3U型切边凹模,4冲压凸模,5弹性机构,6冲压凹模,7上托板,8下托板,9顶杆,10导向杆,11刃口,12压力机顶杆,13支撑臂,14突出肋,15凹槽,16飞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参照图4所示,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包括设于压力机滑块上的上模座1,设于压力机工作台上的下模座2,固定于上模座I上的U型切边凹模3,通过一弹性机构5 (该弹性机构5为弹簧或弹性橡胶垫)固定于U型切边凹模3内部的冲压凸模4,设于下模座2上且与冲压凸模4上下对应设置的冲压凹模6,通过多个顶杆9连接的上托板7和下托板8,以及用于升温或保持恒温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此处的加热装置为加热管)设于上模座I和/或下模座2上,上模座I和下模座2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个导向杆10连接。
[0022]本实用新型冲压凸模4的形状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上凹槽15的形状相对应,U型切边凹模3上的刃口 11的形状、冲压凹模6的外轮廓均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的外轮廓相同,同时U型切边凹模3的最低点高于冲压凸模4的最低点,U型切边凹模3周边设有多个螺钉台阶孔,螺钉台阶孔与螺钉配合将U型切边凹模3固定于上模座1,且U型切边凹模3上的刃口 11与冲压凹模6的间隙值< 0.3mm,顶杆9顶部高于上托板7,上托板7活动套装于冲压凹模6上,下托板8与压力机顶杆12连接。[002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U型汽车控制臂铸坯(参照图1所示)放置于下模座2上的冲压凹模6的对应位置,压力机滑块带动上模座I垂直向下运动,上模座I上的U型切边凹模3和通过一弹性机构5固定于U型切边凹模3内部的冲压凸模4 一起垂直向下运动,由于U型切边凹模3的最低点高于冲压凸模4的最低点,所以冲压凸模4先接触汽车控制臂铸坯进行冲压,冲压完成后的U型汽车控制臂铸坯的结构如图2所示,具有两个支撑臂13,两支撑壁13上均分别设有两条突出肋14,对应于两条突出肋14的凹槽15,以及飞边16,然后冲压凸模4静止,在弹性机构5的作用下,压力机滑块继续带动上模座I上的U型切边凹模3垂直向下运动,接触到冲压后的汽车控制臂铸坯开始切边,切边完成后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结构如图3所示,压力机顶杆12将下托板8顶起,下托板8垂直上升推动顶杆9和上托板7上升,将成型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与飞边16分离顶出。
[0024]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包括设于压力机滑块上的上模座(I)和设于压力机工作台上的下模座(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上模座(1)上的U型切边凹模(3),通过一弹性机构(5)固定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3)内部的冲压凸模(4),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2)上且与所述冲压凸模(4)上下对应设置的冲压凹模(6),所述冲压凸模(4)的形状与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上凹槽(15)的形状相对应,所述U型切边凹模(3)上的刃口(11)的形状、所述冲压凹模(6)的外轮廓均与所述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的外轮廓相同,同时所述U型切边凹模(3)的最低点高于所述冲压凸模⑷的最低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多个顶杆(9)连接的上托板(7)和下托板(8),所述顶杆(9)顶部高于所述上托板(7),所述上托板(7)活动套装于所述冲压凹模(6)上,所述下托板(8)与压力机顶杆(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3)周边设有多个螺钉台阶孔,所述螺钉台阶孔与螺钉配合将所述U型切边凹模(3)固定于所述上模座(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切边凹模(3)上的刃口与所述冲压凹模(6)的间隙值≤ 0.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5)为弹簧或弹性橡胶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升温或保持恒温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上模座(1)和/或下模座(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汽车控制臂锻件用冲压切边复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的四个角分别通过四个导向杆(10)连接。
【文档编号】B21D35/00GK203695751SQ20132079883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徐晓阳 申请人:金世金属制品(吴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