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钢管双条拉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25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汽车钢管双条拉拔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拔机,尤其是汽车钢管双条拉拔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钢管拉拔或者冷拔均具有行程过长的缺点,导致企业必须增加厂房面积。部分产品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链式钢管拉拔机,申请号:201520714605.7,申请日:2015-09-15,包括上料架、链床、下料架、传动机、拔模座、支撑架、钢管和支撑座,所述链床包括小车、夹紧机构、链条和护网,所述下料架包括弹性机构,所述上料架和所述下料架分别设置在所述链床左右两侧,所述链床尾端设有所述传动机,所述链床上设有所述链条,所述小车在所述链条上,所述夹紧机构在所述小车前端,所述链床底座侧面设有所述护网,所述链床前端设有所述拔模座,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拔模座和所述支撑座的中间,所述拔模座、支撑架和支撑座固定在地面上。

该技术方案通过将上下料架都放置在拉拔机构的两侧减少了整体占地面积,但是其上料则较为麻烦。另外该技术方案仅能单次拉拔单条钢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少且上下料均方便的双条拉拔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汽车钢管双条拉拔系统,包括带有拔模座的拉拔机、支撑架、上料架和下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拔机顶面设置有辊道,所述上料架设置在拉拔机顶面且位于辊道一侧,所述上料架的顶面朝辊道一侧倾斜,所述上料架靠近辊道一侧设有拦截气缸和上料气缸,所述拦截气缸和上料气缸的推杆在伸出状态下突出于上料架顶面,在收缩状态下低于上料架顶面,所述拦截气缸推杆和上料气缸推杆之间的最小距离等于两根待加工钢管的直径之和,所述支撑架顶面对应辊道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所述支撑架末端设有尾座,所述支撑架一侧设有下料架,所述下料架为一个顶部中空的框体,所述框体内倾斜设有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辊道的宽度大于两根待加工钢管的直径之和且小于三根待加工钢管的直径之和,所述辊道两侧设有护栏,其作用是保证待加工的钢管具有足够的位置行进且不会偏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表面涂覆有粘稠性润滑剂层。其作用是防止槽体与钢管摩擦过大。

进一步地,所述拉拔机可采用链式拉拔机或者气缸拉拔机。

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流程:

1)将多根钢管放在上料架上并码成平行排列;

2)收缩拦截气缸的推杆,使得其中两根钢管滚进两组气缸的推杆之间,因为两组推杆之间的距离限制,也只能进入两根;

3)伸出拦截气缸的推杆,收缩上料气缸的推杆,使得两根钢管滚入辊道,此时通过人工或者其他辅助工具使得这两根钢管分列左右;

4)两根钢管被辊道推入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

5)因为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的限位作用,钢管对准了拉拔机的拔模座和尾座,拉拔机先伸出拔模座压紧钢管并夹住钢管,待尾座也夹紧钢管后拉拔机开始拉拔;

6)拉拔后的钢管手动或者通过其他辅助工具推入下料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上料架设置在拉拔机一侧,将下料架设置在支撑架一侧,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另外通过气缸控制上料数量,并通过辊道和V型槽有效保证工作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V型槽和第二V型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拉拔机;2、辊道;3、上料架;4、支撑架;5、尾座;6、下料架;31、拦截气缸;32、上料气缸;41、第一V型槽;42、第二V型槽;61、弹簧;7、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汽车钢管双条拉拔系统,包括带有拔模座的拉拔机1、支撑架4、上料架3和下料架6,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拔机1顶面设置有辊道2,所述上料架3设置在拉拔机1顶面且位于辊道2一侧,所述上料架3的顶面朝辊道2一侧倾斜,所述上料架3靠近辊道2一侧设有拦截气缸31和上料气缸32,所述拦截气缸31和上料气缸32的推杆在伸出状态下突出于上料架3顶面,在收缩状态下低于上料架3顶面,所述拦截气缸31推杆和上料气缸32推杆之间的最小距离等于两根待加工钢管7的直径之和,所述支撑架4顶面对应辊道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第一V型槽41和第二V型槽42,所述支撑架4末端设有尾座5,所述支撑架4一侧设有下料架6,所述下料架6为一个顶部中空的框体,所述框体内倾斜设有弹簧61。

所述辊道2的宽度大于两根待加工钢管7的直径之和且小于三根待加工钢管7的直径之和,所述辊道2两侧设有护栏,其作用是保证待加工的钢管7具有足够的位置行进且不会偏离。

所述第一V型槽41和第二V型槽42表面涂覆有粘稠性润滑剂层。其作用是防止槽体与钢管7摩擦过大。

所述拉拔机1可采用链式拉拔机或者气缸拉拔机。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