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9385发布日期:2020-10-13 07:58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轴,尤其涉及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



背景技术:

y牙拉链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高档拉链,具有性能稳定,外观漂亮,正反拉顺滑得特点,为了得到性能优异的y牙拉链,需要将圆形的铜线使用压线轮压制成y牙型,由于传统与压线轮固连的主轴均为自然冷却结构,在连续低速工作后,导致压线轮的温度过高,降低其使用寿命。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该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采用水冷结构,能对压线轮冷却,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包括主轴、压线轮、过渡管、卡套、阀体、橡胶座、内管、进水接头、出水接头、轴承、密封挡环、密封圈、卡圈,所述的压线轮位于主轴外侧,所述的压线轮与主轴过盈配合相连,所述过渡管的一端插入主轴内,所述的过渡管与主轴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套位于过渡管的另一端,所述的过渡管与卡套间隙配合相连,所述的阀体位于卡套外侧,所述的阀体与卡套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橡胶座位于卡套内侧左端,所述的橡胶座与阀体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内管贯穿橡胶座且插入主轴内侧,所述的内管与橡胶座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进水接头位于阀体左侧,所述的进水接头与阀体焊接相连,所述的出水接头位于阀体下端,所述的出水接头与阀体焊接相连,所述的轴承位于过渡管外侧且位于阀体内侧,所述的轴承分别与过渡管和阀体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密封挡环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之间且被过渡管贯穿,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密封挡环顶部且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之间,所述的密封圈与密封挡环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圈位于轴承右侧且位于过渡管和阀体之间,所述的卡圈与阀体过盈配合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轴还设有限位环,所述的限位环位于主轴外侧且位于压线轮左侧,所述的限位环与主轴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轴还设有储水槽,所述的储水槽位于主轴内侧,所述的储水槽不贯穿主轴。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轴还设有流道,所述的流道位于储水槽左侧且贯穿主轴,所述流道与储水槽的腔体互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轴还设有压环,所述的压环位于主轴外侧且位于过渡管外侧,所述的压环与主轴通过螺栓相连且与过渡管过盈配合相连,压环与过渡管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再与主轴通过螺栓连接后实现二次压紧,防止过渡管与主轴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渡管还设有防脱环,所述的防脱环位于过渡管左端外侧且伸入卡套内,所述的防脱环与过渡管焊接相连,卡套与阀体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因此,防脱环插入卡套内可以有效防止过度管从阀体脱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过渡管的左端插入主轴内形成过盈配合保持不动,右端分别贯穿卡圈、轴承、密封挡环和卡套,由于过渡管与卡套之间留有间隙,而卡圈和密封挡环内设有密封填料形成弹性密封,因此过渡管在密封状态下能沿阀体转动。当压线轮沿主轴转动时,冷却水经进水接头进入阀体,再经内管进入储水槽内,随后经流道和过渡管流入阀体内,由于橡胶座将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隔离开,因此,冷却水经出水接头流出,从而对主轴进行冷却。该装置结构简单,采用水冷结构,能对压线轮冷却,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附图1圆圈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主轴1、压线轮2、过渡管3、卡套4、阀体5、橡胶座6、内管7、进水接头8、出水接头9、轴承10、密封挡环11、密封圈12、卡圈13、限位环101、储水槽102、流道103、压环104、防脱环30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包括主轴1、压线轮2、过渡管3、卡套4、阀体5、橡胶座6、内管7、进水接头8、出水接头9、轴承10、密封挡环11、密封圈12、卡圈13,所述的压线轮2位于主轴1外侧,所述的压线轮2与主轴1过盈配合相连,所述过渡管3的一端插入主轴1内,所述的过渡管3与主轴1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套4位于过渡管3的另一端,所述的过渡管3与卡套4间隙配合相连,所述的阀体5位于卡套4外侧,所述的阀体5与卡套4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橡胶座6位于卡套4内侧左端,所述的橡胶座6与阀体5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内管7贯穿橡胶座6且插入主轴1内侧,所述的内管7与橡胶座6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进水接头8位于阀体5左侧,所述的进水接头8与阀体5焊接相连,所述的出水接头9位于阀体下5端,所述的出水接头9与阀体5焊接相连,所述的轴承10位于过渡管3外侧且位于阀体5内侧,所述的轴承10分别与过渡管3和阀体5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密封挡环11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10之间且被过渡管3贯穿,所述的密封圈12位于密封挡环11顶部且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10之间,所述的密封圈12与密封挡环11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圈13位于轴承10右侧且位于过渡管3和阀体5之间,所述的卡圈13与阀体5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主轴1还设有限位环101,所述的限位环101位于主轴1外侧且位于压线轮2左侧,所述的限位环101与主轴1螺纹相连,所述的主轴1还设有储水槽102,所述的储水槽102位于主轴1内侧,所述的储水槽102不贯穿主轴1,所述的主轴1还设有流道103,所述的流道103位于储水槽102左侧且贯穿主轴1,所述流道103与储水槽102的腔体互通,所述的主轴1还设有压环104,所述的压环104位于主轴1外侧且位于过渡管3外侧,所述的压环104与主轴1通过螺栓相连且与过渡管3过盈配合相连,压环104与过渡管3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再与主轴1通过螺栓连接后实现二次压紧,防止过渡管3与主轴1分离,所述的过渡管3还设有防脱环301,所述的防脱环301位于过渡管3左端外侧且伸入卡套4内,所述的防脱环301与过渡管3焊接相连,卡套4与阀体5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因此,防脱环105插入卡套4内可以有效防止过度管3从阀体5脱出,该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过渡管3的左端插入主轴1内形成过盈配合保持不动,右端分别贯穿卡圈13、轴承10、密封挡环11和卡套4,由于过渡管3与卡套4之间留有间隙,而卡圈13和密封挡环11内设有密封填料形成弹性密封,因此过渡管3在密封状态下能沿阀体5转动。当压线轮2沿主轴1转动时,冷却水经进水接头8进入阀体4,再经内管7进入储水槽102内,随后经流道103和过渡管3流入阀体5内,由于橡胶座6将进水接头8和出水接头9隔离开,因此,冷却水经出水接头9流出,从而对主轴1进行冷却。该装置结构简单,采用水冷结构,能对压线轮冷却,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压线轮、过渡管、卡套、阀体、橡胶座、内管、进水接头、出水接头、轴承、密封挡环、密封圈、卡圈,所述的压线轮位于主轴外侧,所述的压线轮与主轴过盈配合相连,所述过渡管的一端插入主轴内,所述的过渡管与主轴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套位于过渡管的另一端,所述的过渡管与卡套间隙配合相连,所述的阀体位于卡套外侧,所述的阀体与卡套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橡胶座位于卡套内侧左端,所述的橡胶座与阀体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内管贯穿橡胶座且插入主轴内侧,所述的内管与橡胶座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进水接头位于阀体左侧,所述的进水接头与阀体焊接相连,所述的出水接头位于阀体下端,所述的出水接头与阀体焊接相连,所述的轴承位于过渡管外侧且位于阀体内侧,所述的轴承分别与过渡管和阀体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密封挡环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之间且被过渡管贯穿,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密封挡环顶部且位于两件平行布置的轴承之间,所述的密封圈与密封挡环过盈配合相连,所述的卡圈位于轴承右侧且位于过渡管和阀体之间,所述的卡圈与阀体过盈配合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还设有限位环,所述的限位环位于主轴外侧且位于压线轮左侧,所述的限位环与主轴螺纹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还设有储水槽,所述的储水槽位于主轴内侧,所述的储水槽不贯穿主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还设有流道,所述的流道位于储水槽左侧且贯穿主轴,所述流道与储水槽的腔体互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还设有压环,所述的压环位于主轴外侧且位于过渡管外侧,所述的压环与主轴通过螺栓相连且与过渡管过盈配合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管还设有防脱环,所述的防脱环位于过渡管左端外侧且伸入卡套内,所述的防脱环与过渡管焊接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闭试水循环冷却主轴机构,包括主轴、压线轮、过渡管、卡套、阀体、橡胶座、内管、进水接头、出水接头、轴承、密封挡环、密封圈、卡圈,过渡管的左端插入主轴内形成过盈配合保持不动,右端分别贯穿卡圈、轴承、密封挡环和卡套,由于过渡管与卡套之间留有间隙,而卡圈和密封挡环内设有密封填料形成弹性密封,因此过渡管在密封状态下能沿阀体转动。当压线轮沿主轴转动时,冷却水经进水接头进入阀体,再经内管进入储水槽内,随后经流道和过渡管流入阀体内,由于橡胶座将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隔离开,因此,冷却水经出水接头流出,从而对主轴进行冷却。该装置结构简单,采用水冷结构,能对压线轮冷却,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何延强;张鹏飞;刘雪鹏;吴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均益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3
技术公布日:2020.10.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