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70993发布日期:2023-08-30 15:5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属于激光加工。


背景技术:

1、目前,激光打孔的平台是带有负压吸附孔的平面吸附平台。在激光打孔过程中,生瓷被激光蚀刻并气化,热量在孔内堆积,仅能通过向上即激光入射面喷溅排出,大量的生瓷碎屑及pet熔融物落在通孔内部及生瓷表面无法清除,影响后续工艺。等离子体会阻碍激光对材料的进一步蚀刻,导致通孔出口孔径变小,锥度变差。并且部分被蚀刻的材料碎屑会在通孔出口处堆积,在激光的热影响下形成重铸层,影响通孔出口的质量。

2、业内对于这种存在的问题,往往通过降低激光的功率从而降低热影响,但是也带来加工效率低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平面吸附平台在材料打孔时易产生重铸层、锥度大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包括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

4、第一平板正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面设有将第一凹槽分割成多个独立凹槽的结构梁,结构梁顶面设有第一吸附孔,第一平板的正面还设有第二吸附孔,结构梁的顶面与第一平板的正面平齐;

5、第二平板正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底面四周设有向内延伸的延伸部,第一平板位于第二凹槽的延伸部上,第一平板的正面与第二平板的正面平齐。

6、进一步地,前述第二平板的正面设有第三吸附孔。

7、进一步地,前述延伸部上设有贯穿的通孔,第一平板的背面的边缘位置设有与通孔相适配的螺纹孔。

8、进一步地,前述第二平板的侧面上设有多个供气孔,第二平板内部设有气道,供气孔通过气道连通第三吸附孔。

9、进一步地,前述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均为通孔。

10、进一步地,前述第一平板与第二凹槽之间形成空腔,第二平板设有空腔气孔,空腔气孔通过空腔连通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

11、进一步地,前述第一平板的对角还设有第一定位孔,延伸部设有与第一定位孔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

12、进一步地,每个独立凹槽周边的结构梁之间具有空隙,结构梁首尾互不相连

13、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4、1、第一凹槽可以使材料加工区域处于悬空状态,避免出口出现重铸层及入射面表面脏污,提高了激光加工通孔的整洁度和锥度。

15、2、第一凹槽的四周设计吸附孔,结构梁和各吸附表面平齐,保证加工中材料的平整度。

16、3、由于熔融物被及时清理,不需要降低激光功率,使用更高的激光功率进一步提高了激光加工效率。

17、4、内外结构分开的设计,可以兼容不同加工产品的需求。

18、5、结构梁围成的独立凹槽尺寸形状可变,满足不同太小材质的加工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板(2)的正面设有第三吸附孔(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2)上设有贯穿的通孔(26),所述第一平板的(1)背面的边缘位置设有与所述通孔(26)相适配的螺纹孔(1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板(2)的侧面上设有多个供气孔(27),所述第二平板(2)内部设有气道(28),所述供气孔(27)通过气道(28)连通第三吸附孔(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孔(12)和第二吸附孔(15)均为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1)与所述第二凹槽(21)之间形成空腔(16),所述第二平板(2)设有空腔气孔(24),所述空腔气孔(24)通过空腔(16)连通所述第一吸附孔(12)和第二吸附孔(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1)的对角还设有第一定位孔(13),所述延伸部(22)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13)相适配的第二定位孔(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独立凹槽周边的结构梁(14)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结构梁(14)首尾互不相连。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式激光打孔平台,包括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第一平板正面设有若干阵列排布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四周的结构梁顶面还设有第一吸附孔,第一凹槽外围还设有第二吸附孔,第二平板内部为阶梯构造,包括第一凹槽和延伸部,第一平板位于延伸部上;第二平板的顶面四周设有用于吸附材料的第三吸附孔,第二平板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供气孔,第二平板上半部设有气道,供气孔通过气道连通第三吸附孔,形成外部气路;第二平板下半部还设有贯穿的空腔气孔,空腔气孔通过空腔连通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形成内部气路。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超,夏鹤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