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424774发布日期:2023-09-13 14:02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轧钢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棒线材生产时使用的导辊下线后修复再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1、棒线材生产过程中,椭圆形轧件进入圆孔型时,造成轧制的不稳定,需要由导辊对椭圆形轧件进行扶持。

2、导辊含有cr、ni、mo、v等元素,淬火后表面硬度能达到60~63hrc并有一定的淬透层,导辊孔型由2个重要参数组成:圆弧半径r和槽深x。

3、1、由于轧件的温度可达到900℃以上,轧件速度可达到85m/s以上,导辊在轧制过程中始终与高温轧件接触,连续的冲击和摩擦热会使导辊孔型磨损。

4、2、导辊因孔型磨损严重,与轧件外形不再吻合,无法很好的扶持轧件,需要对导辊更换并做报废处理。

5、3、因轧制道次不同,棒线材生产时需要不同数量的导辊同时在线,从而增加导辊的消耗量,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由于导辊经淬火处理并有一定的淬透层,少量修磨淬透层不会对使用产生影响,对导辊修复再利用可以减少导辊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4、s1检查:检查下线导辊轴承孔及孔型磨损情况,所述导辊轴承孔与轴承是过盈配合,在油气、冷却水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轴承孔原尺寸的精度,检查孔型处磨损情况,如何磨损不均匀、槽深磨损太大时不具备修复价值,同时对导辊外径进行测量,当导辊外径小于最小外径时,不再修复。

5、s2导辊分类:根据导辊孔型、外径对导辊进行分类,从而方便对导辊进行批量加工。

6、s3清洗:使用清洗剂去除导辊上的污垢,尤其是轴承孔处的污垢需要清洗干净。

7、s4制定修复方案:根据导辊外径及孔型,制定修复方案。

8、s5数控车床加工:将导辊孔型、外径及修复方案一致的导辊进行分批组合,方便数控车床进行批量加工。

9、s6检验:对加工过的导辊进行检验,主要检验导辊轴向跳动、径向跳动及孔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10、s7标识及包装:对检验合格的导辊,根据孔型、外径进行分类并包装。

11、优选的,在s4的步骤中,所述导辊外径不变,修改孔型,将较小的孔型修改加工成较大的孔型,同时保持导辊外径不变,可以增加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次数,主要用于大辊径、小孔型的修复。

12、优选的,在s4的步骤中,所述导辊孔型不变,加工外径,将导辊外径减小一定数量后,重新加工孔型,所述新孔型与旧孔型相同,从而方便对导辊进行分类,并对导辊进行批量加工。

13、优选的,在s4的步骤中,加工外径,修改孔型,对导辊外径和孔型进行重新加工,所述新导辊外径和孔型与旧导辊外径和孔型均不相同,从而方便对导辊外径和孔型进行灵活修改,所述导辊的修复方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调整。

14、优选的,在s6的检查中,所述检验合格的导辊做防锈处理。

15、优选的,在s7的标识中,所述检验合格的导辊端部用激光或电刻笔刻字。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导辊孔型处的淬透层,通过对导辊进行检查、分类、清洗、然后制定修复方案,并通过数控车床对导辊进行修复,修复后的导辊与新导辊无明显异常,从而增加导辊的再利用,减少导辊的消耗量。

18、2、通过对各个型号的导辊孔径进行对比,从而方便对导辊的孔径进行加工修复,使得导辊的修复费用约为新导辊价值的1/3,降低了生产成本。

19、3、通过对导辊进行合理修复,使得每个导辊可修复3次以上,从而使得新导辊的消耗大幅降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的步骤中,所述导辊外径不变,修改孔型,将较小的孔型修改加工成较大的孔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的步骤中,所述导辊孔型不变,加工外径,将导辊外径减小一定数量后,重新加工孔型,所述新孔型与旧孔型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的步骤中,加工外径,修改孔型,重新加工导辊外径和孔型,所述新导辊外径和孔型与旧导辊外径和孔型均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的检查中,所述检验合格的导辊做防锈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7的标识中,所述检验合格的导辊端部用激光或电刻笔刻字。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棒线材导辊修复再利用的方法,根据原导辊孔型、外径及磨损情况,制定适合的修复方案,具体步骤为:S1检查:检查下线导辊轴承孔及孔型磨损情况,所述导辊轴承孔与轴承是过盈配合;S2导辊分类:根据导辊孔型、外径对导辊进行分类;S3清洗:使用清洗剂去除导辊上的污垢,尤其是轴承孔处的污垢需要清洗干净;S4制定修复方案:根据导辊外径及孔型,制定修复方案;然后利用数控车床对导辊进行加工。本发明通过对导辊进行修复,使得修复后的导辊与新导辊无明显异常,修复费用约为新导辊价值的1/3,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对导辊进行合理修复,使得每个导辊可修复3次以上,从而降低新导辊的消耗。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王玉存,杨俊益,邓保全,杨建学,张涛,苏永刚,陈占杰,杨晓奇,杜亚伟,孙志远,袁洁,王宇,彭静,葛茂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