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12249发布日期:2023-06-21 10:5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锻件锻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


背景技术:

1、锻件的生产,第一靠设备,第二靠操作人员,第三靠工装辅具,工装辅具的优势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在锻件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漏盘,漏盘一般包括漏盘底板、上托板和支撑柱,上托板用于放置准备克连皮的毛坯,克连皮时,经常因肉眼误差导致上托板内孔被冲头克伤,且现有的冲孔漏盘都需要操作机夹持,然后倾斜,将漏盘内的连皮及冲头倒出,才能进行下一次冲孔工作,并且需要经常维修,工作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解决了漏盘使用过程中维修频率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包括上托板、底板和位于上托板与底板之间的支撑柱,上托板的中心设有内环,内环的上部设有凹槽,上托板与底板之间设有滑板,滑板包括抵接于上托板的竖直段和位于内环下方以承接连皮的斜面段;

3、还包括更换盘,更换盘呈圆环状,可拆卸的安装于凹槽。

4、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滑板的竖直段与斜面段为一体式结构,竖直段与斜面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5、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滑板的竖直段位于内环一侧,向底板方向延伸,滑板的斜面段的一端与竖直段连接,另一端与底板的边缘连接。

6、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上托板与底板为圆形,支撑柱设置为多个,沿上托板的边缘呈圆周分布。

7、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斜面段的倾斜方向朝向内环所在的一侧,斜面段与底板连接的部分位于两个相邻支撑柱之间。

8、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内环与开口为同轴设置,且内环与开口都呈圆形,内环的直径小于开口的直径。

9、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上托板与底板直径相等,且上托板的厚度大于底板的厚度。

10、在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内环贯穿上托板,底板设有开口贯穿底板。

11、本实用新型所起到的有益效果:

12、(1)在漏盘内部增设滑板,滑板设有竖直段和斜面段,竖直段作为滑板的支撑端,与上托板抵接,和上托板的底面呈垂直关系,斜面段一端通过竖直段得到支撑,另一端抵接于底板,在上托板和底板之间形成斜滑板,方便连皮及冲头在自身重力驱动下从漏盘内排出,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

13、(2)在原有漏盘基础上,增加可更换的更换盘,更换盘内陷于凹槽中,结构紧凑,不影响漏盘的正常使用,随换随用,通过对漏盘的改进,省去对传统漏盘内环的多次维修,节省了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托板、底板和位于上托板与底板之间的支撑柱,所述上托板的中心设有内环,所述内环的上部设有凹槽,所述上托板与底板之间设有滑板,所述滑板包括抵接于上托板的竖直段和位于所述内环下方以承接连皮的斜面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的竖直段与斜面段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竖直段与所述斜面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的竖直段位于所述内环一侧,向所述底板方向延伸,所述滑板的斜面段的一端与竖直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的边缘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板与所述底板为圆形,所述支撑柱设置为多个,沿所述上托板的边缘呈圆周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段的倾斜方向朝向所述内环所在的一侧,所述斜面段与所述底板连接的部分位于两个相邻支撑柱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贯穿所述上托板,所述底板设有开口贯穿所述底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与所述开口为同轴设置,且所述内环与所述开口都呈圆形,所述内环的直径小于所述开口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板与所述底板直径相等,且所述上托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底板的厚度。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锻件锻造领域,公开的一种可自动排连皮漏盘,包括上托板、底板和位于上托板与底板之间的支撑柱,上托板的中心设有内环,内环的上部设有凹槽,上托板与底板之间设有滑板,滑板包括抵接于上托板的竖直段和位于内环下方以承接连皮的斜面段;还包括更换盘,更换盘呈圆环状,可拆卸的安装于凹槽,解决了漏盘使用过程中维修频率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董云龙,王豪,张丹丹,马天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