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16810发布日期:2023-09-02 19:21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后板安装,特别是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目前生产过程中,现有货车后板总成焊接工装采用固定式定位工装,基准销布置在下端,基准面主要布置在两侧靠近下端位置。由于受安装零件时人机工程影响,侧部基准面高度受限,且上端无法布置基准销,产生的问题有:上端缺少定位,零件位置不稳定,容易造成后板与顶盖/侧围的错边、离空等,产生焊接凹陷、错边等外观问题;由于空间受限,焊接工装定位与图纸、检具定位基准不一致,不符合基准一致性定位原则,由此产生的质量问题难追溯;固定焊接工装柔性差,无法适应多产品共生产线的新制造要求;需要人工上件安装,自动化程度低,因此,需要一种具有与图纸/检具基准一致性定位基准的装置,对后板总成自由度完全约束,保证后板总成的定位精度,提高后板总成的搭接和焊接质量,且抓手可以切换,生产线柔性高,实现全自动上件安装,提高自动化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中存在后板上端定位差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3、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后板总成的定位精度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其包括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框架、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表面,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安装框架固定连接;以及,

5、所述定位件包括辅助基准销、主基准销、第一辅助基准面、第二辅助基准面和主基准面,所述辅助基准销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顶部,所述主基准销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底部,所述第一辅助基准面和所述第二辅助基准面皆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两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装框架包括第一支架杆、第二支架杆、第三支架杆、连接杆、安装板、支脚,所述第一支架杆、所述第二支架杆和所述第三支架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架杆、所述第二支架杆和所述第三支架杆互相平行,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和所述第二支架杆上,所述支脚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上。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第一定位架、第二定位架和第三定位架,所述第一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上,所述第二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杆上,所述第三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上。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辅助基准销设置于第一定位架上,所述第一辅助基准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上,所述主基准面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上,所述主基准销设置于所述主基准面上,所述第二辅助基准面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架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定位件还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上,所述第二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架上,所述第三气缸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上。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各个基准销以及各个基准面的作用,来实现零件的完全定位,保证后板总成的定位精度,同时,通过停靠单元的设置,来界定抓手与整车的相对位置,保证了抓手与整车的相对位置精度。

12、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13、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还在于如何解决不同车型柔性生产的问题。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停靠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框架表面的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安装框架固定连接;以及,柔性组件,包括切换件,所述切换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控制件包括停靠单元、第三固定座,所述第三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脚上,所述停靠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座上。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控制件包括控制杆、第四气缸,所述控制杆固定于所述支脚上,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控制杆固定连接。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切换件包括切换盘、管路控制阀,所述切换盘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管路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切换盘上。

18、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柔性组件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车型来随时进行切换,便于切换车型的时候切换抓手单元,柔性高,可以实现不同车型的柔性生产。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101)包括第一支架杆(101a)、第二支架杆(101b)、第三支架杆(101c)、连接杆(101d)、安装板(101e)、支脚(101f),所述第一支架杆(101a)、所述第二支架杆(101b)和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101d)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架杆(101a)、所述第二支架杆(101b)和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互相平行,所述安装板(101e)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101a)和所述第二支架杆(101b)上,所述支脚(101f)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101)还包括第一定位架(101g)、第二定位架(101h)和第三定位架(101i),所述第一定位架(101g)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101a)上,所述第二定位架(101h)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杆(101b)上,所述第三定位架(101i)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101)还包括第一固定座(101j)和第二固定座(101k),所述第一固定座(101j)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杆(101a)上,所述第二固定座(101k)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上。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基准销(102a)设置于第一定位架(101g)上,所述第一辅助基准面(102c)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101h)上,所述主基准面(102e)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上,所述主基准销(102b)设置于所述主基准面(102e)上,所述第二辅助基准面(102d)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架(101i)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102)还包括第一气缸(102f)、第二气缸(102g)和第三气缸(102h),所述第一气缸(102f)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101h)上,所述第二气缸(102g)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架(101i)上,所述第三气缸(102h)通过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杆(101c)上。

7.一种抓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车后板安装机构,还包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抓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201)包括停靠单元(201a)、第三固定座(201b),所述第三固定座(201b)固定于所述支脚(101f)上,所述停靠单元(201a)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座(201b)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抓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201)还包括控制杆(201c)、第四气缸(201d),所述控制杆(201c)固定于所述支脚(101f)上,所述第四气缸(201d)与所述控制杆(201c)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抓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件(301)包括切换盘(301a)、管路控制阀(301b),所述切换盘(301a)固定于所述安装板(101e)上,所述管路控制阀(301b)设置于所述切换盘(301a)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后板安装机构及抓手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停靠组件,固定组件用来在对货车后板总成焊接工装时进行整体固定,保证后板总成的定位精度,停靠组件用来在使用装置的时候,保证抓手与整车的相对位置精度。固定组件包括安装框架、定位件,定位件设置在安装框架表面,定位件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停靠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框架表面的控制件,控制件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控制件通过安装板块可焊接固定或者通过螺栓固定在支脚底部。在使用中,通过停靠组件将整体装置进行定位且固定,然后固定组件根据后板的大小进行自动定位,对后板总成自由度进行完全约束,以此来保证后板总成的定位精度。

技术研发人员:苏世栋,吴华芝,梁武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2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