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85177发布日期:2023-10-28 17:2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生产的,尤其是涉及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1、膜电极是氢能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是燃料电池动力的来源,影响了氢能燃料电池的性能、寿命和成本。当前,燃料电池技术处在爆发期,较为成熟地应用在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也促进了燃料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动轿车、电动卡车的生产和使用中,氢能燃料电池起到了重要作用。

2、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是将催化层从基底层压合转印至质子交换膜两侧,制备得到催化剂覆膜电极三合一组件(ccm),进一步通过压合机,将膜电极边框、扩散层与ccm型电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压合制备得到完整的五合一膜电极组件(mea)。

3、当前主要通过点胶设备点胶连接ccm与扩散层,使用简易压装机进行人工手动压合,挤压式排出空气形成低真空,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4、由于燃料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膜电极有了更高的生产要求,其中对膜电极压合的真空度的要求逐渐增高。当前缺乏一套能够提高膜电极压合真空度的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膜电极压合的真空度,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包括顶板、真空组件以及加压组件,所述真空组件设置在所述加压组件上,所述加压组件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真空组件用于调节真空度,所述加压组件用于施加压力;

4、所述真空组件包括真空护罩、底板、气缸以及抽真空装置,所述加压组件包括压合模具以及压力机,所述压合模具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压合模具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远离所述压合模具的一端连接所述压力机;

5、所述真空护罩设置在所述压合模具的上方,所述真空护罩通过所述气缸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真空护罩的底端可与所述底板抵接,所述真空护罩与所述底板抵接时,所述真空护罩内形成密封腔,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密封腔连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由顶板连接到压力机上,将膜电极放在底板上,压力机带动整套装置到达指定位置后,真空护罩在气缸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与底板抵接并压实,形成密封腔,抽真空装置将密封腔中的气压变成负压,压力机精准下压,膜电极真空压合达到预定效果后,压力机停止下压,其他机构保持现有动作,维持一定时间后,待真空护罩内的负压变小,气缸将真空护罩提起,压力机带动整套装置上升到指定位置,取走膜电极,进行下一膜电极的压合工作;如此设置,提高了膜电极压合的真空度,进而提高了电池的密度,提高了电池的存电量,膜电极的压合不再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减少了人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7、可选的,所述真空组件还包括真空数显表,所述真空数显表通过管道与密封腔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观察密封腔的真空度,方便对装置实时监测和及时维修,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9、可选的,所述真空组件还包括正压气源,所述正压气源与所述密封腔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密封腔内的负压快速变为正压,不再需要等待负压变小后提起装置,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节省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1、可选的,所述真空组件还包括密封海绵,密封海绵连接固定在真空护罩的下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护罩下降后,密封海绵与底板直接接触压实,提高了真空护罩的密封性,提高了膜电极压合的真空度。

13、可选的,所述真空组件还包括过渡导柱以及密封导套,所述真空护罩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密封导套嵌设在所述真空护罩上,且所述密封导套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所述过渡导柱设置在所述压合模具上,所述真空护罩通过所述密封导套滑动设置在所述过渡导柱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导柱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压合模具与真空护罩发生相对滑动时,减少偏移的产生,提高膜电极压合的精准度;密封导套为过渡导柱提供导向,有利于过渡导柱的正常升降,进一步减少偏移的产生;密封导套有利于过渡导柱与真空护罩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了真空度。

15、可选的,所述真空组件还包括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所述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与所述密封腔连通,所述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与所述密封腔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正压气源的进气管通过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与密封腔连通,方便进气管的快速拔插,方便维修和更换正压气源;抽真空装置的抽气管通过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与密封腔连通,方便抽气管的快速拔插,方便维修和更换抽真空装置,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17、可选的,所述加压组件还包括主导柱以及导向座,所述真空护罩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导向座嵌设在所述真空护罩上,且所述导向座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所述主导柱的一端连接安装在所述压合模具上,所述主导柱的另一端连接安装在所述顶板上,所述真空护罩通过所述导向座滑动设置在所述主导柱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压合模具通过主导柱承受压力机的压实力量,主导柱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压合模具与真空护罩发生相对滑动时,减少偏移的产生,提高了膜电极压合的精准度;导向座为主导柱提供导向,有利于主导柱的正常升降,进一步减少偏移的产生;导向座有利于主导柱与真空护罩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了真空度。

19、可选的,所述加压组件还包括连接端盖以及压盖,所述连接端盖连接安装在压力装置上,所述压盖固定连接在压合模具上,所述主导柱的一端与连接端盖连接,所述主导柱的另一端与压盖固定连接,连接端盖和压盖均可拆卸。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真空护罩进行维修拆卸时,将顶板和连接端盖拆卸后,即可拆卸真空护罩,主导柱不再直接固定在顶板上;在对压合模具进行维修拆卸时,将真空护罩和压盖拆卸后,即可拆卸压合模具,压合模具不再直接固定在主导柱上,便于及时维修拆卸,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真空组件的设置,替代了传统的手动压合模式,减少了人力劳动,使膜电极压合过程中的真空度得到提高,同时减少了等待负压变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2.通过加压组件的设置,使压合模具与真空护罩发生相对滑动,减少了偏移的产生,提高了膜电极压合的精准度,提高了真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4、3.通过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连接端盖和压盖的设置,便于多个组件的快速拆卸和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00)、真空组件(200)以及加压组件(300),所述真空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加压组件(300)上,所述加压组件(300)设置在所述顶板(100)上,所述真空组件(200)用于调节真空度,所述加压组件(300)用于施加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200)还包括真空数显表(206),所述真空数显表(206)通过管道与密封腔(205)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200)还包括正压气源(207),所述正压气源(207)与所述密封腔(20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200)还包括密封海绵(210),密封海绵(210)连接固定在真空护罩(201)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200)还包括过渡导柱(211)以及密封导套(212),所述真空护罩(20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80),所述密封导套(212)嵌设在所述真空护罩(201)上,且所述密封导套(212)与所述第一通孔(380)同轴,所述过渡导柱(211)设置在所述压合模具(310)上,所述真空护罩(201)通过所述密封导套(212)滑动设置在所述过渡导柱(2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200)还包括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208)、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209),所述吹正压气管快插接头(209)与所述密封腔(205)连通,所述抽真空气管快插接头(208)与所述密封腔(20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300)还包括主导柱(330)以及导向座(340),所述真空护罩(20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90),所述导向座(340)嵌设在所述真空护罩(201)上,且所述导向座(340)与所述第二通孔(390)同轴,所述主导柱(330)的一端连接安装在所述压合模具(310)上,所述主导柱(330)的另一端连接安装在所述顶板(100)上,所述真空护罩(201)通过所述导向座(340)滑动设置在所述主导柱(3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组件(300)还包括连接端盖(350)以及压盖(360),所述连接端盖(350)连接安装在压力装置上,所述压盖(360)固定连接在压合模具(310)上,所述主导柱(330)的一端与连接端盖(350)连接,所述主导柱(330)的另一端与压盖(360)固定连接,连接端盖(350)和压盖(360)均可拆卸。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膜电极真空压合装置,涉及燃料电池生产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顶板、真空组件以及加压组件,真空组件设置在加压组件上,加压组件设置在顶板上,真空组件用于调节真空度,加压组件用于施加压力;真空组件包括真空护罩、底板、气缸以及抽真空装置,加压组件包括压合模具以及压力机,压合模具设置在底板上,压合模具与顶板固定连接,顶板远离压合模具的一端连接压力机;真空护罩设置在压合模具的上方,通过气缸与顶板连接,真空护罩的底端可与底板抵接;真空护罩与底板抵接时,真空护罩内形成密封腔;抽真空装置与密封腔连通。本技术提高了膜电极压合的真空度,进而提高了电池的密度,提高了电池的存电量。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杰,刘纪盛,段光伟,饶振龙,梁一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新助友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