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19780发布日期:2024-11-08 20:11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浇注系统结构,尤其涉及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1、v法铸造是一种真空密封造型铸造,也称为真空密封造型法,其采用薄膜真空密封配合型砂的方式进行铸件的生产,简称真空造型法或v法(vacuummolding),又称减压或负压造型法。

2、c型类平衡重铸件是一种常见的铸造产品,它具有平衡的重量和形状,通常用于机械、建筑和其他工业领域。这种铸件具有优良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在铸造过程中,c型类平衡重铸件的制造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需要准备模具和型芯,以确保铸件具有正确的形状和尺寸。然后,将熔融的金属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并固化。最后,从模具中取出铸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清理。c型类平衡重铸件具有多种优点,例如强度高、耐久性好、重量轻、成本低等。此外,它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因此c型类平衡重铸件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目前,在生产一些大型的c型类平衡重铸件时,由于铸件结构所致,按照传统的分模方式进行模具工艺一般设计为底注式浇注系统,如图1所示,此方式生产产品浇注时金属液将从铸件最底部开始注入型腔,这样将导致充型压力小,不容易浇满,且浇注温度梯度不合理,不容易补缩,铸件冷却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涨箱等缺陷,此外,按照现有技术v法铸造浇注系统方式设计模具,c型类产品一般成型过程中c型口有向外变形导致外寸加大的趋势,也有部分产品向内变形导致外寸减小的趋势,生产的铸件经过检测,约80%铸件存在变形、涨箱等缺陷,造成产品后期修理量大甚至报废。

4、因此,现有技术中底注式浇注系统生产的铸件经常出现外寸变形,表面涨箱等缺陷,以及后期铸件大量修理甚至报废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包括依次连接设置中空管状的一个第一浇道、一个第二浇道和两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水平设置且在中间点位置垂直向上设置第一浇道,所述第二浇道的两端分别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一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与第一浇道、第三浇道之间均设置为活动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结构还包括一中空半圆形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浇道向下延伸方向且与所述第二浇道底部连通。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浇道高度为462mm。

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浇道的横截面为水平放置的正梯形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结构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二浇道内。

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8、通过将第二浇道活动放置于模具上箱浇注系统位置,造型上箱起型时第二浇道随上砂型起型,起型后取出第二浇道继续放置于模具上箱对应位置,由此形成顶注式浇注系统,液态金属从c型类平衡重铸件的两个顶部注入并向下浇注,利用重力导流使浇注过程中液态金属的填充速度,型腔内液态金属的温度梯度更为合理,液态金属可以更合理地填满型腔并逐步冷却,不易造成浇注后冒口、浇道等位置液态金属过度补缩进入型腔所产生的浇不足等缺陷,即易于浇满且容易补缩。

9、同时,对于c型类产品一般成型过程中c型口有向外变形导致外寸加大的趋势,也有部分产品向内变形导致外寸减小的趋势,第二浇道优先凝固后可以对c型产品两端起固定作用,有效减小产品向内或向外变形的趋势,从而减少产品外寸变形,防止表面涨箱,增加良品率。



技术特征:

1.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设置中空管状的一个第一浇道、一个第二浇道和两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水平设置且在中间点位置垂直向上设置第一浇道,所述第二浇道的两端分别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一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与第一浇道、第三浇道之间均设置为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一中空半圆形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浇道向下延伸方向且与所述第二浇道底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道高度为462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浇道的横截面为水平放置的正梯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第二浇道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V法铸造浇注系统结构,包括依次连接设置中空管状的一个第一浇道、一个第二浇道和两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水平设置且在中间点位置垂直向上设置第一浇道,所述第二浇道的两端分别在水平方向垂直设置一个第三浇道,所述第二浇道与第一浇道、第三浇道之间均设置为活动连接。本技术在模具工艺设计时将第二浇道改为可移动活块样式,形成顶注式浇注系统,具有防止产品形变、减小产品浇注静压力、容易补缩和增加良品率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闫旭,牛晓琦,赵松松,刘文强,王渊,张杰,边文杰,喻高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华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19
技术公布日:2024/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