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1045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池,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



背景技术:

水压式沼气池是我国推广最早、数量最多的池形,其池体结构受力性能良好,而且充分利用特让的承载能力,所以省工省料,成本比较低,适于装填多种发酵原料,特别是大量的作物秸秆,为便于经常进料,厕所、猪圈可以建在沼气池上面,粪便随时都能打扫进池。沼气池长期处在静止状态下,就会出现分层现象。一般会分为浮渣层、清液层、活性层、沉渣层四层。浮渣层发酵原料多,沼气菌种少,原料利用不充分,另外,浮渣过厚,还会影响沼气进入气室。清液层水分多、发酵原料少,沼气细菌也少,不易产生沼气。活性层是厌氧微生物活动旺盛的场所,是产生沼气的重要部位。下部沉渣层虽然有沼气细菌,但多数原料已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

现有技术主要采用搅拌的方式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宜静不宜动的特性,搅拌过于频繁或激烈不利于产甲烷菌的生存从而影响沼气的产生,搅拌频率过低防浮渣效果又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在防浮渣产生的同时不会影响产甲烷菌的生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包括发酵池、进料口和水压间,所述发酵池顶部设置有可开闭的密封盖和导气管,所述进料口和水压间分别与发酵池底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还包括防浮渣总成,所述防浮渣总成包括防浮渣网、升降杆和驱动杠杆;

所述升降杆竖直设置于发酵池的中心;所述升降杆包括上杆、下杆、拉伸弹簧和压缩弹簧;所述下杆的上端同轴的固定有连接套,上杆的下端插入连接套内轴向滑动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套于上杆外部并连接于连接套与上杆之间;所述压缩弹簧设于连接套内部并轴向支撑于上杆和下杆之间;所述防浮渣网固定于下杆的下端;所述驱动杠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水压间的上端另一端形成施力端,驱动杠杆的中间铰接于上杆的上端;所述上杆沿其自身轴向单自由度滑动连接于发酵池。

进一步,所述防浮渣网向下移动的最低位置高于所述发酵池与进料口连通处及发酵池与水压间连通处的最高位置。

进一步,所述驱动杠杆施力端设置有方便驱动杠杆下压的绳子,所述水压间与驱动杠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驱动杠杆复位的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通过防浮渣网防止浮渣上浮结块,并且防浮渣网不用经常移动,既节省精力又在防浮渣产生的同时不会影响产甲烷菌的生存,沼气生产率高且方便进入上层存气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包括发酵池1、进料口9和水压间6,所述发酵池顶部设置有可开闭的密封盖2和导气管5,所述进料口9和水压间6分别与发酵池1底部连通,本实施例中,水压间6和发酵池1通过底部的导管7连通,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浮渣结块的水压式沼气池还包括防浮渣总成,所述防浮渣总成包括防浮渣网8、升降杆3和驱动杠杆4;

所述升降杆3竖直设置于发酵池1的中心;所述升降杆包括上杆、下杆3-3、拉伸弹簧3-1和压缩弹簧3-2;所述下杆的上端同轴的固定有连接套3-4,上杆的下端插入连接套内轴向滑动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套于上杆外部并连接于连接套与上杆之间,上杆外壁设有用于与拉伸弹簧连接的凸缘;所述压缩弹簧设于连接套内部并轴向支撑于上杆和下杆之间;所述防浮渣网8固定于下杆的下端;所述驱动杠杆4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水压间6的上端另一端形成施力端,驱动杠杆4的中间铰接于上杆的上端;所述上杆沿其自身轴向单自由度滑动连接于发酵池1。

防浮渣网8水平设置,发酵池1的下部为圆柱状上部为半球状,升降杆3设于发酵池1的轴线处并穿过顶部,驱动杠杆4通过升降杆3带动防浮渣网8上下移动,能实现将防浮渣网8下部的浮渣下压到活性层利于提升产气量。通过拉伸弹簧3-1和压缩弹簧3-2能对上杆和下杆3-3之间的压力进行缓冲,防止防浮渣网8激烈运动影响产甲烷菌的生存。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浮渣网8向下移动的最低位置高于所述发酵池1与进料口9连通处及发酵池1与水压间6连通处(图中为导管7)的最高位置,防止进料口9及水压间6中的浮渣进入到防浮渣网8的上面结块。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杠杆施力端设置有方便驱动杠杆下压的绳子,所述水压间与驱动杠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驱动杠杆复位的复位弹簧,方便操作驱动杠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