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6689发布日期:2021-08-13 16:1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菌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是指借助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和人为创造的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等),使某些(种)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称为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可分为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前者是指对已纯化的单一菌种进行培养和利用;后者是指对混合菌种或自然样品(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培养基上所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

现有微生物培养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不能同时多种不同的菌种进行培养观察,且不具备对比性,导致在培养的时候需要使用多个培养器进行培养,使用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包括主体,主体的顶端位置开设有开口,开口内嵌入设置有挤压头和螺旋柱,主体的内部设置侧腔,主体的内部居中位置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将主体内腔分为两部分,主体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培养槽,培养槽的内部嵌入设置培养玻片,培养槽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热装置,培养槽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开口位于主体的顶端两侧,开口内侧设置固定螺纹,开口内壁底部位置设置竖向凹槽。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挤压头和螺旋柱固定连接,且螺旋柱表面设置螺纹,螺旋嵌入开口中。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螺旋柱的表面底部位置设置2-4个矩形或者弧形凹槽。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挤压头呈半圆状橡胶头设置,且呈空心设置,顶部和输送管相通连接。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侧腔位于主体的顶部两侧位置,同时位于开口的一侧下方,和开口相通设置,且侧腔的底端位置设置开口,和主体相通设置。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槽位于主体的内部底端两侧位置,分布在隔板的两侧,培养槽的内腔呈向下的阶梯状设置。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使用人员可根据培养槽内侧不同位置设置多个不同尺寸的培养玻片,培养玻片嵌入在培养槽内腔位置的阶梯平台上。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为电加热板,同时位于主体的内部底端位置,和外部控住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培养槽的底部位置对应加热装置的设置位置呈矩形内凹设置。

有益效果:

该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螺旋柱在嵌入开口中的时候,和开口呈螺旋封闭连接,使用人员可调节螺旋柱嵌入在开口中的位置,使得螺旋柱设置矩形或者圆形开口的位置对应开口内壁的竖向凹槽,使得螺旋柱和开口之间的封闭连接处于半封闭状态,由此来使得主体的内部腔室和外部进行空气对流,满足不同的培养要求,相反的使得螺旋柱整个嵌入在开口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呈完全封闭连接。

通过空心设置的挤压头,配合连通的输送管,向挤压头中添加培养用的菌液,按压挤压头的时候,使得将菌液输送至主体内部,实际使用便于使用人员操作。

在开口和螺旋柱之间的连接呈半封闭状态的时候,外部气流通过侧腔进入主体内部。

通过培养槽和培养玻片,使用人员可根据需要培养的数量选择使用培养槽或者培养玻片,满足不同的培养需求。

加热装置在外部控制装置控制运行的时候,配合培养槽底部的内凹位置,在加热的时候,均与的对培养槽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槽结构示意图。

图1-2中:主体1、挤压头2、螺旋柱3、开口4、侧腔5、培养槽6、培养玻片7、加热装置8、输送管9、隔板10、底板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的顶端位置开设有开口4,开口4内嵌入设置有挤压头2和螺旋柱3,主体1的内部设置侧腔5,主体1的内部居中位置固定连接有隔板10,隔板10将主体1内腔分为两部分,主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培养槽6,培养槽6的内部嵌入设置培养玻片7,培养槽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热装置8,培养槽6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11。

其中,开口4位于主体1的顶端两侧,开口4内侧设置固定螺纹,开口4内壁底部位置设置竖向凹槽。

其中,挤压头2和螺旋柱3固定连接,且螺旋柱3表面设置螺纹,螺旋嵌入开口4中。

其中,螺旋柱3的表面底部位置设置2-4个矩形或者弧形凹槽,螺旋柱3在嵌入开口4中的时候,和开口4呈螺旋封闭连接,使用人员可调节螺旋柱3嵌入在开口4中的位置,使得螺旋柱3设置矩形或者圆形开口的位置对应开口4内壁的竖向凹槽,使得螺旋柱3和开口4之间的封闭连接处于半封闭状态,由此来使得主体1的内部腔室和外部进行空气对流,满足不同的培养要求,相反的使得螺旋柱3整个嵌入在开口4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呈完全封闭连接。

挤压头2呈半圆状橡胶头设置,且呈空心设置,顶部和输送管9相通连接,通过空心设置的挤压头2,配合连通的输送管9,向挤压头2中添加培养用的菌液,按压挤压头2的时候,使得将菌液输送至主体1内部,实际使用便于使用人员操作。

其中,侧腔5位于主体1的顶部两侧位置,同时位于开口4的一侧下方,和开口4相通设置,且侧腔5的底端位置设置开口,和主体1相通设置,在开口4和螺旋柱3之间的连接呈半封闭状态的时候,外部气流通过侧腔5进入主体1内部。

其中,培养槽6位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两侧位置,分布在隔板10的两侧,培养槽6的内腔呈向下的阶梯状设置。

其中,使用人员可根据培养槽6内侧不同位置设置多个不同尺寸的培养玻片7,培养玻片7嵌入在培养槽6内腔位置的阶梯平台上,通过培养槽6和培养玻片7,使用人员可根据需要培养的数量选择使用培养槽6或者培养玻片7,满足不同的培养需求。

其中,加热装置8设置为电加热板,同时位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位置,和外部控住装置连接。

其中,培养槽6的底部位置对应加热装置8的设置位置呈矩形内凹设置,加热装置8在外部控制装置控制运行的时候,配合培养槽6底部的内凹位置,在加热的时候,均与的对培养槽6进行加热。

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使用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使用培养玻片7或者直接使用培养槽6,使用人员先向挤压头2中添加培养液,通过连接主体1和挤压头2的输送管9将挤压头2中培养液输送至主体1内部的培养槽6中,再将需要培养的菌种放置在培养玻片7或者培养槽6中,使用人员旋转螺旋柱3,使得螺旋柱3表面的开口位于开口4内或者外侧位置来决定主体1内部腔室的空气流动性,由此来形成不同的培养环境,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外部控制装置来控制加热装置8运行,对培养槽6中进行加热。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主体(1)的顶端位置开设有开口(4),开口(4)内嵌入设置有挤压头(2)和螺旋柱(3),主体(1)的内部设置侧腔(5),主体(1)的内部居中位置固定连接有隔板(10),隔板(10)将主体(1)内腔分为两部分,主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培养槽(6),培养槽(6)的内部嵌入设置培养玻片(7),培养槽(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热装置(8),培养槽(6)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4)位于主体(1)的顶端两侧,开口(4)内侧设置固定螺纹,开口(4)内壁底部位置设置竖向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头(2)和螺旋柱(3)固定连接,且螺旋柱(3)表面设置螺纹,螺旋嵌入开口(4)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柱(3)的表面底部位置设置2-4个矩形或者弧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任意一项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头(2)呈半圆状橡胶头设置,且呈空心设置,顶部和输送管(9)相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腔(5)位于主体(1)的顶部两侧位置,同时位于开口(4)的一侧下方,和开口(4)相通设置,且侧腔(5)的底端位置设置开口,和主体(1)相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槽(6)位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两侧位置,分布在隔板(10)的两侧,培养槽(6)的内腔呈向下的阶梯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培养槽(6)内侧不同位置设置多个不同尺寸的培养玻片(7),培养玻片(7)嵌入在培养槽(6)内腔位置的阶梯平台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8)设置为电加热板,同时位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位置,和外部控住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槽(6)的底部位置对应加热装置(8)的设置位置呈矩形内凹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观察对照的微生物培菌装置,包括主体,主体的顶端位置开设有开口,开口内嵌入设置有挤压头和螺旋柱,主体的内部设置侧腔,主体的内部居中位置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将主体内腔分为两部分,主体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培养槽。螺旋柱在嵌入开口中的时候,和开口呈螺旋封闭连接,使用人员可调节螺旋柱嵌入在开口中的位置,使得螺旋柱设置矩形或者圆形开口的位置对应开口内壁的竖向凹槽,使得螺旋柱和开口之间的封闭连接处于半封闭状态,由此来使得主体的内部腔室和外部进行空气对流,满足不同的培养要求,相反的使得螺旋柱整个嵌入在开口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呈完全封闭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于洁;胡佳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于洁
技术研发日:2020.09.11
技术公布日:2021.08.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