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水稻的磷高效基因及水稻的种质培育

文档序号:33883815发布日期:2023-04-20 22:3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稻基因工程,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水稻的磷高效基因及水稻的种质培育。


背景技术:

1、磷(p)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学,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巨大,尤其是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偏大,面对一些低磷的环境,如果水稻自身对磷吸收能力较弱,则会导致农作物的发育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研发一种磷高效基因水稻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面对低磷环境也可以实现高效磷吸收的水稻的种质培育。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应用于水稻的磷高效基因,所述磷高效基因为osabcb21,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s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3、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一、磷高效基因osabcb21的克隆;

5、步骤二、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6、步骤三: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osabcb21基因水稻;

7、步骤3.1: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

8、步骤3.2: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9、步骤3.3:农杆菌培养及菌液制备;、

10、步骤3.4:农杆菌感染与共培养;

11、步骤3.5:去除农杆菌;

12、步骤3.6:抗性愈伤组织筛选;

13、步骤3.7:抗性愈伤组织筛选。

14、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所述osabcb21包含cdna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15、设计扩增引物f:5’atggtggattgtagttt’3’;r:5’tgctgctgccatttcgtag’,扩增出osabcb21编码区,连接在t-easy测序载体上,测序。

16、进一步的,在步骤二中,将连接在t-easy测序载体上的水稻生长素转运蛋白osabcb21cdna经ecori酶切重组到质粒,得到中间载体,然后经双酶切中间载体,将osabcb21片段正向连接到终止子t-nos的前面,得到中间载体,将中间载体酶切回收片段连接在质粒上,获得转化载体。

17、进一步的,所述质粒为p1300,转化载体为:p1300ubiosabcb21。

18、进一步的,经bamhi/kpni双酶切中间载体pusck。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之处在于:

20、1、本发明osabcb21中的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与sec12类似的伴侣蛋白,有效调控水稻对磷的吸收和转运;

21、2、本发明通过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过量表达生长素转运蛋白基因osabcb21水稻;在低磷胁迫环境中,转基因水稻的单株磷含量比非转基因水稻提高了24.24%。

22、3、本发明通过转基因调控水稻体内碳分布方式,从而达到了作物养分利用目的,使得水稻生长更优。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水稻的磷高效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高效基因为osabcb21,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cds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2.一种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高效基因osabcb2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所述osabcb21包含cdna序列和启动子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将连接在t-easy测序载体上的水稻生长素转运蛋白osabcb21 cdna经ecori酶切重组到质粒,得到中间载体,然后经双酶切中间载体,将osabcb21片段正向连接到终止子t-nos的前面,得到中间载体,将中间载体酶切回收片段连接在质粒上,获得转化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为p1300,转化载体为:p1300ubiosabcb2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经bamhi/kpni双酶切中间载体pusck。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磷高效基因水稻的种质培育,其特征在于,扩增条件为:94℃5min;94℃3min,55℃3min,72℃3min,反应35个循环;72℃延伸10min回收片段,连接在t-easy测序载体上,测序。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水稻的磷高效基因及水稻的种质培育,步骤依次为:磷高效基因OsABCB21的克隆、过量表达载体构建、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OsABCB21基因水稻;本发明OsABCB21中的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与Sec12类似的伴侣蛋白,有效调控水稻对磷的吸收和转运;本发明通过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过量表达生长素转运蛋白基因OsABCB21水稻;在低磷胁迫环境中,转基因水稻的单株磷含量比非转基因水稻提高了24.24%。本发明通过转基因调控水稻体内碳分布方式,从而达到了作物养分利用目的,使得水稻生长更优。

技术研发人员:孙雅菲,薛永,宋科,孙丽娟,秦秦,杨湜烟,邬鼎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