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562318发布日期:2023-09-24 03:2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纺织化工,具体地说,是一种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改性增深硅油常用于制备织物增深柔软整理剂,它具有极佳的吸附性、相容性及易乳化性。现有技术的氨基改性硅油,有采用甲基封端的称为甲基封端氨基改性硅油;也有采用羟基封端的称为羟基封端氨基改性硅油。甲基封端氨基改性硅油的柔软性好,尤其适用于天然纤维,但稳定性差,容易造成粘辊、漂油等;羟基封端氨基改性硅油的平滑性好,但容易交联成膜,手感发硬。氨基硅油的摩尔质量、氨值、粘度等对其应用性能的影响很大,制备成乳液时存在漂油、泛黄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其结构式为:

2、

3、式中m≥1,n≥1。

4、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将3-异氰酸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加入四口烧瓶中,滴加3,5-二甲基吡唑的丁酮溶液,氮气保护,升温至70℃反应,用二正丁胺法测定-nco含量,当游离的-nco含量为零时,结束反应,减压脱除出丁酮,得到(3,5-二甲基吡唑基)-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

6、所述的3-异氰酸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与3,5-二甲基吡唑按摩尔比1∶1.1投料。

7、所述的3,5-二甲基吡唑与丁酮的质量比为1∶(1-2),优选地,质量比为1∶1.5。

8、(2)将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3,5-二甲基吡唑基)-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加入四口烧瓶中,升温至60℃加入催化剂,氮气保护,再升温至90℃反应6小时得到目标产物异氰酸酯改性硅油。

9、所述的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3,5-二甲基吡唑基)-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按质量比100∶(1.7-2.5)投料,优选地,质量比为100∶(2-2.2)。

10、所述的催化剂为四甲基氢氧化铵,其用量为: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四甲基氢氧化铵的质量比为100∶(0.05-0.1),优选地,质量比为100∶(0.07-0.09)。

11、所述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制备方法的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12、

13、式中m≥1,n≥1。

14、本发明制备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能用于制备织物增深柔软整理剂。羟基硅油高温条件下,-oh键可以交联成膜,形成镜面反射,提升增深效果。封闭型异氰酸酯高温条件下解封,形成t字型结构,更容易附着在纤维表面,同时异氰酸酯为硬链段,可以提高织物的弹性,不易起折皱。实验数据表明,有机硅与异氰酸酯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增深效果。

15、本发明优点在于:

16、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封闭型异型酸酯改性硅油。

17、2、制备方法简单,反应过程容易控制。

18、3、本发明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稳定性良好,耐酸、碱、盐、硬水等,未出现漂油、絮状物、分层、结皮或其他现象,具有良好的增深、增艳效果,染料的用量少,能改善织物的抗皱性能,有一定的回弹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3,5-二甲基吡唑与丁酮的质量比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催化剂为四甲基氢氧化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用量为: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四甲基氢氧化铵的质量比为100∶(0.05-0.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3,5-二甲基吡唑基)-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按质量比100:(2-2.2)投料。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在制备织物增深柔软整理剂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3‑异氰酸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中滴加3,5‑二甲基吡唑的丁酮溶液,氮气保护,升温反应得到(3,5‑二甲基吡唑)‑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2)硅羟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3,5‑二甲基吡唑)‑1‑碳酰胺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在催化剂作用下,氮气保护,升温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异氰酸酯改性硅油。本发明制备的异氰酸酯改性硅油稳定性良好,耐酸、碱、盐、硬水等,未出现漂油、絮状物、分层、结皮或其他现象;用于制备织物增深柔软整理剂具有良好的增深、增艳效果,能改善织物的抗皱性能,有一定的回弹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山山,吴德举,申东华,张惠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