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45245发布日期:2024-03-12 19:16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培养器具,尤其涉及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


背景技术:

1、现有生物培养器具是通过在多个腔室之内各自容纳培养液,以在每个所述腔室内的所述培养液内进行生物微粒培养。其中,多个所述腔室内的所述培养液的体积是以气压方式进行控制,但基于空气具有可压缩的特性,因而导致多个所述腔室内的所述培养液控制产生不稳定,不利于所述生物微粒的培养。

2、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培养器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其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生物培养器具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其用于培养多个生物微粒,三维培养装置包括:

3、多个容置井,各具有一过滤型底结构、及相连于过滤型底结构的一环形墙;其中,每个容置井的环形墙围设成一培养空间,用以容纳至少一个生物微粒;

4、一盖体,包含有一连通部、及相连于连通部的多个插入管,并且多个插入管能通过连通部而彼此相互连通;其中,多个插入管分别插设于多个容置井的培养空间,并且每个插入管能通过对应容置井的过滤型底结构连通于相对应的培养空间;

5、一培养液,充填于多个容置井的培养空间、及盖体的连通部与多个插入管之内,以使位于每个培养空间内的至少一个生物微粒浸泡在培养液之中;以及

6、一驱动机构,安装于盖体,并且驱动机构用来驱使盖体内的培养液,以使培养液流入或流出每个培养空间,以控制每个培养空间内的培养液的体积。

7、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培养液能通过盖体及多个容置井的过滤型底结构在多个培养空间之间流动,以使得分别位于多个培养空间的多个生物微粒能通过培养液而彼此传递生物信号。

8、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在每个容置井之中,过滤型底结构包含有一基底及相连于基底的多个直立臂,并且多个直立臂彼此间隔配置,相邻的任两个直立臂之间的间隙小于任意一个生物微粒的粒径;其中,间隙不大于2微米,并且多个直立臂具有介于5微米至15微米之间的一平均高度。

9、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三维培养装置包含有:一载体,呈板状且形成有彼此相连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滤型底结构;及一支架,连接于载体以共同形成有多个容置井,并且支架形成有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墙;其中,支架具有连接多个环形墙的一顶端面,并且盖体通过连通部抵靠于顶端面以封闭多个容置井。

10、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载体和支架形成为一半导体芯片,驱动机构为一压电微控制组件。

11、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连通部呈板状且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底侧与一顶侧,并且多个插入管相连于连通部的底侧;

12、盖体具有相连于顶侧的一外接管,并且外接管通过连通部与每个插入管相互连通,驱动机构安装于外接管。

13、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至少一个插入管形成有多个过滤孔,并且至少一个插入管的多个过滤孔邻近于相对应的过滤型底结构且浸泡在培养液之中,至少一个插入管能通过多个过滤孔连通于相对应的培养空间;其中,至少一个插入管的多个过滤孔具有小于1微米的一平均孔径。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公开一种生物培养器具,其用于容纳一培养液、并使多个生物微粒浸泡在培养液之中进行培养,生物培养器具包括:

15、一容器,包含有彼此相连且间配设置的多个容置井,并且每个容置井具有一过滤型底结构、及相连于过滤型底结构的一环形墙;其中,每个容置井的环形墙围设成一培养空间,用以容纳培养液与至少一个生物微粒;

16、一盖体,包含有一连通部、及相连于连通部的多个插入管,并且多个插入管能通过连通部而彼此相互连通;其中,多个插入管分别插设于多个容置井的培养空间,并且每个插入管能通过相对应容置井的过滤型底结构连通于相对应的培养空间;以及

17、一驱动机构,安装于盖体,并且驱动机构用来通过盖体,以控制每个培养空间内的培养液的体积。

18、优选地,如上所述的生物培养器具,容器包含有:

19、一载体,呈板状且形成有彼此相连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过滤型底结构;及

20、一支架,连接于载体以共同形成有多个容置井,并且支架形成有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墙、及连接多个环形墙的一顶端面;

21、其中,盖体通过连通部抵靠于顶端面以封闭多个容置井;

22、其中,在每个容置井之中,过滤型底结构包含有多个直立臂,并且多个直立臂彼此间隔配置,相邻的任两个直立臂之间的间隙小于任意一个生物微粒的粒径。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公开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其用于培养多个生物微粒,三维培养装置包括:

24、一容器,包含有彼此相连且间配设置的多个容置井,并且每个容置井具有一底结构、及相连于底结构的一环形墙;其中,每个容置井的环形墙围设成一培养空间,用以容纳至少一个生物微粒;

25、一盖体,包含有一连通部、及相连于连通部的多个插入管,并且多个插入管能通过连通部而彼此相互连通;其中,每个插入管形成有多个过滤孔,并且多个插入管分别插设于多个容置井的培养空间,每个插入管能通过多个过滤孔连通于相对应的培养空间;

26、一培养液,充填于多个容置井的培养空间之内,以使位于每个培养空间内的至少一个生物微粒浸泡在培养液之中;以及

27、一驱动机构,安装于盖体,并且驱动机构用来驱使盖体内的流体介质,以使培养液流入或流出每个培养空间,以控制每个培养空间内的培养液的体积。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其通过多个所述容置井与所述盖体之间的结构配置(如:所述培养空间连通于所述连通部及多个所述插入管,以利于充填所述培养液),以使得每个所述容置井之内的所述培养液体积可以通过液压方式被稳定控制,进而利于多个所述生物微粒的培养。

30、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培养装置用于培养多个生物微粒,所述三维培养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液能通过所述盖体及多个所述容置井的所述过滤型底结构,在多个所述培养空间之间流动,以使得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培养空间的多个所述生物微粒能通过所述培养液而彼此传递生物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容置井之中,所述过滤型底结构包含有一基底及相连于所述基底的多个直立臂,并且多个所述直立臂彼此间隔配置,相邻的任两个所述直立臂之间的间隙小于任意一个所述生物微粒的粒径;其中,所述间隙不大于2微米,并且多个所述直立臂具有介于5微米至15微米之间的一平均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培养装置包含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与所述支架形成为一半导体芯片,所述驱动机构为一压电微控制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呈板状且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底侧与一顶侧,并且多个所述插入管相连于所述连通部的所述底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插入管形成有多个过滤孔,并且至少一个所述插入管的所述多个过滤孔邻近于相对应的所述过滤型底结构且浸泡在所述培养液之中,至少一个所述插入管能通过所述多个过滤孔而连通于相对应的所述培养空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插入管的所述多个过滤孔具有小于1微米的一平均孔径。

8.一种生物培养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培养器具用于容纳一培养液、并使多个生物微粒浸泡在所述培养液之中进行培养,所述生物培养器具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培养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含有:

10.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培养装置用于培养多个生物微粒,所述三维培养装置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培养装置及生物培养器具。所述三维培养装置用于容纳一培养液并包含一容器、一盖体、及安装于所述盖体的一驱动机构。所述容器包含间配设置的多个容置井,其各具有一过滤型底结构及相连于所述过滤型底结构的一环形墙。每个所述环形墙围设成一培养空间,用以容纳所述培养液与至少一个生物微粒。所述盖体包含一连通部及连通于所述连通部的多个插入管。每个所述插入管插设于一个所述容置井、以通过所述过滤型底结构而连通于相对应的所述培养空间。所述驱动机构用来通过所述盖体,以控制每个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所述培养液的体积。据此,每个所述容置井之内的所述培养液体积可以通过液压方式被稳定控制,进而利于生物微粒的培养。

技术研发人员:黄忠谔,郭旭崧,张懋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原生细胞制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