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缄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623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封缄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缄封带,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粘贴物品的封口、且可多次撕开/封合的封缄带。
背景技术
缄封带(Sealing Tape)可应用在诸如塑料袋等可装入物品的袋体上,供多次撕开/封合该袋体的封口,能够防止袋体内装的物品自其封口中脱出,常见的缄封带即如图1及图2所示。
如图所示,现有的缄封带100是在撕开膜102一侧表面,涂布有一第一胶粘贴层104,且该第一胶粘层104远离该撕开膜102一侧表面上还涂布有紧度大于该第一胶粘层104的第二胶粘层106;在该撕开膜102另一侧表面上则涂布有离型剂层108。如此,便可利用该第二胶粘层106牢固地与诸如塑料膜材的袋体112粘合,该撕开膜102与该第一胶粘层104分离时则仍粘接在该第二胶粘层106上。
在完成各个膜层的涂布后,便将该缄封带100以重复缠绕的方式盘绕成圆盘状单元,如图2所示。
然而,由于这种缄封带具有两层胶粘层,除了增加制程复杂性之外,还令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因制成的缄封带厚度较厚需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厚度较厚的缄封带在盘绕成圆盘状单元的成品时,其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令使用者必须时常重复开始盘绕新的成品,增加了上料时间。
同时,为便于撕开该撕开膜102,该离型剂层108是局部涂布在该撕开膜102另一侧表面上,造成盘绕成圆盘状单元的缄封带100不平整,无法确实盘绕成圆盘状单元。
为此,有人提出一种以线轴式盘绕缄封带的盘绕结构,令缄封带往复地交叉盘绕以解决上述不平整的问题。然而,由于胶粘层未完全固化(Non-cured),在交叉盘绕的线轴式成品中,会令缄封带重叠的交接面上的粘胶渗出后流到缝隙中;也就是该胶粘层会粘附在盘绕接缝上,造成撕开膜两侧附有粘胶,导致形成胶线残留在缄封带表层,在使用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此外,还有人提出在缄封带上增加一防渗膜,借此隔绝该胶粘层与撕开膜的直接接触,以由线轴式盘绕该带有防渗膜的缄封带,解决上述不平整、渗胶、胶线残留以及沾胶等问题。但是增加防渗膜不仅需要改变制程,增加了制程的复杂性及生产成本,更会延长制程时间,而带有防渗膜的缄封带的厚度会变厚,使成品体积及厚度增加,不仅会占据更大的存放空间,也存在增加上料时间的问题,因而上述做法还需改进。
由于现有技术无法提供平整、不渗胶、无胶线残留以及不沾胶的特性的缄封带,使得生产缄封带的过程存在制程复杂、成本高、制程时间长、成品较厚且体积增加、占据较大存放空间能及增加上料时间等问题,因此常用的缄封带确需亟待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缄封带,在交叉盘绕该缄封带,形成线轴式成品后,能够避免胶粘附在盘绕接缝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缄封带,可简化制程、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所需的制程时间、减少成品体积及厚度以及节省存放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缄封带,可缩短上料时间,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该缄封带包括一撕开膜、一第一抗粘层、以及一胶粘层。
该撕开膜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该撕开膜可选择为其第二表面预先经过抗粘处理的结构,以产生适当的抗粘性。该第一抗粘层形成在该撕开膜的第一表面,以完全覆盖该第一表面。该胶粘层则局部形成在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缄封带还可选择在该撕开膜与该胶粘层之间形成一第二抗粘层,且该第二抗粘层是可选择为与该第一抗粘层具有不同粘着力所形成的膜层。
在该缄封带的各膜层间,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被封缄物品的粘着力,该胶粘层对该第一抗粘层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
由于该缄封带的各膜层间的粘着力不同,通过具有适当紧度的胶粘层,在往复地交叉盘绕该缄封带后,令缄封带重叠的交接面上的胶,不会渗出流到缝隙中,避免现有技术中该胶粘层粘附在盘绕接缝中所造成的诸多缺失,从而形成品质较好的线轴式成品。
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结构比现有产品的结构简单,可解决现有技术的种种问题,使制程简化、生产成本降低、所需的制程时间缩短、成品体积及厚度减少,令所需的存放空间大幅缩小且缩短上料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不仅可供粘贴物品的封口以进行多次撕开/封合的动作,更可在形成线轴式成品后避免胶粘附在盘绕接缝上,可解决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


图1为现有的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示图;图2为现有的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示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缄封带粘贴于被封缄物品上的剖示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缄封带遭撕离后的分离状态剖示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3至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绘制的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1是用于封缄被封缄的物品2,该缄封带1包括一撕开膜11、一第一抗粘层13以及一胶粘层15。此处须注意的一点是,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且所显示的构成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形状及尺寸比例所绘制,在实际实施时的标示、形状及尺寸比例是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构成形态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3所示,该撕开膜11具有一第一表面11a与一第二表面11b,该第一表面11a在粘贴状态中是远离该被封缄物品2,该第二表面11b则朝向该被封缄物品2。该撕开膜11可以是例如聚乙烯(PE,Polyethylene)、聚丙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或其它适当的塑料材料制成。由于聚乙烯产量最大、成本低且厚度较薄,本实施例中是选择由聚乙烯制成的撕开膜11,以降低制造成本及成品厚度,当然也可视需要选择不同材料。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择预先对该第二表面11b进行诸如抗粘、粗化或其它等效处理,使该第二表面11b产生适当的抗粘性。其中,使对象表面产生适当抗粘性的抗粘、粗化或其它等效处理的原理及方法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该第一抗粘层13是形成在该第一表面11a且完全覆盖该第一表面11a上。该第一抗粘层13可例如是一离型剂层,在该缄封带1交叉盘绕为成品时,令该胶粘层15不会粘附在该撕开膜11的第一表面11a上。
该胶粘层15则局部形成在该第二表面11b。在本实施例中,该胶粘层15是形成在该第二表面11b中央部份,而在该第二表面11b两侧则无该胶粘层15。应注意的是,该胶粘层15也可选择局部形成在该第二表面11b的其它适当位置上,而非以本实施例中所述为限。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缄封带1的各膜层间的粘着力是不同的,该胶粘层15对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被封缄物品2的粘着力,该胶粘层15对该第一抗粘层13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15对该撕开膜11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的粘着力。
如图4所示,在依重叠部份该缄封带1在线轴3上往复地交叉盘绕该缄封带1后,便形成线轴式成品。从该图4所示的成品表面观察,局部形成有该胶粘层15而令厚度不一的缄封带1在往复地交叉盘绕时,由于可将该厚度不一的缄封带1在该线轴3上轴绕数圈后,令各上层与下层重叠的交接面在平均分配有厚度不一的缄封带1后形成平整的表面。如此便无须使用防渗膜便可解决现有技术因不平整而无法确实盘绕成圆盘状单元的缺点。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粘贴状态中,是令该第一抗粘层13远离该被封缄物品2表面,而该胶粘层15则朝向该被封缄物品2封口或其它适当位置处予以粘贴。此时,使用者的手指可由该第二表面11b两侧中的一侧,掀起该第一抗粘层13以撕除该撕开膜11,而在该被封缄物品2上留下该胶粘层15,由该胶粘层15与该被封缄物品2未有该胶粘层15的部份进行多次撕开/封合的动作。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无须使用防渗膜便可形成线轴式成品,不仅可解决不平整及该胶粘层粘附在盘绕接缝所造成的诸多缺失,更可令成品的整体厚度与体积更为缩小。而且,与现有技术中无防渗膜的缄封带仅可使用一层层重复盘绕缄封带的复卷式成品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在同一平面盘绕数次缄封带,以形成一层中重叠部份缄封带的线轴式成品。举例来说,若同一平面层中盘绕6次缄封带,则相同长度的缄封带在本实用新型中所形成的线轴式成品,比现有技术中的复卷式成品会减少6倍的厚度。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厚度较薄的缄封带,在盘绕成圆盘状单元的成品时,相同径向厚度下本实用新型可盘绕比现有技术更长的缄封带,令使用者无须时常更换新的成品,缩短上料时间,提升使用便利性。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将该厚度不一的缄封带1线轴式形成平整表面,并令该缄封带1重叠的交接面上的胶不会渗出流到缝隙中,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不平整及该胶粘层粘附在盘绕接缝中造成的诸多缺失,并令成品体积及厚度减少,且可节省所需的存放空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仅形成一层胶粘层,比现有技术的制程简化,且可令生产成本降低、所需的制程时间缩短,令成品体积及厚度更为减少,所需的存放空间更可大幅缩小,更可缩短上料时间。
实施例2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绘制的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1′是包括一撕开膜11′、一第一抗粘层13′、一胶粘层15′以及一第二抗粘层17′。其中,本实施例2中与上述实施例1的相同之处不重复说明,仅就不同之处作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优点更易于了解。
本实施例2中的缄封带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缄封带1′中是形成该第二抗粘层17′,且该胶粘层15′是可选择形成在对齐该缄封带1′其中的一侧边。
在本实施例2中,该第二抗粘层17′是形成在该撕开膜11′与胶粘层15′之间,令该胶粘层15′对该第二抗粘层17′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被封缄物品2的粘着力,该胶粘层15′对该第一抗粘层13′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第二抗粘层17′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15′对该撕开膜11′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15′对该第二抗粘层17′的粘着力。
如此一来,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无需进行诸如抗粘、粗化或其它等效处理,由该第二抗粘层17′产生适当的抗粘性。其中,该撕开膜11′的第一表面11a′上的第一抗粘层13′,与该撕开膜11′的第二表面11b′上的第二抗粘层17′的抗粘性不同。
由此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时,由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第一抗粘层及/或第二抗粘层的不同粘着力,在交叉盘绕该缄封带以形成线轴式成品后,该胶粘层不会渗流至该撕开膜的两侧,故可避免胶粘附在盘绕接缝上。
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因构造简单,可令制程步骤减少,进而使得生产成本降低,所需的制程时间也随之缩短,更可减少成品体积及厚度、缩短上料时间以及节省存放空间,故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可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提供平整度及因渗胶、胶线残留以及沾胶等现象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无需防渗膜且无胶粘附于盘绕接缝上的线轴式成品,同时更有助于简化制程、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所需的制程时间、减少成品体积及厚度、节省存放空间以及提升使用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其特征在于,缄封带该包括一撕开膜,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一第一抗粘层,形成在该撕开膜的第一表面,以完全覆盖该第一表面;以及一胶粘层,局部形成在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其中,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被封缄物品的粘着力,且该胶粘层对该第一抗粘层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在交叉盘绕该缄封带以形成线轴式成品后避免该胶粘层粘附在盘绕接缝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是其第二表面预先经过抗粘处理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抗粘层为一离型剂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粘层形成于对齐该缄封带其中的一侧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粘层形成于对齐该缄封带的中央部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还在该撕开膜与该胶粘层之间形成一第二抗粘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粘层对该第二抗粘层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被封缄物品的粘着力。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粘层对该第一抗粘层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第二抗粘层的粘着力。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对该第二抗粘层的粘着力。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抗粘层是与该第一抗粘层具有不同粘着力所形成的膜层。
专利摘要一种缄封带包括一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的撕开膜、一形成于该第一表面的抗粘层以及一局部形成在该第二表面的胶粘层,其中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被封缄物品的粘着力,该胶粘层对该抗粘层的粘着力是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而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两侧的粘着力则小于该胶粘层对该撕开膜的第二表面的粘着力,在交叉盘绕该缄封带后,可避免该胶粘层粘附在盘绕接缝上。
文档编号C09J7/00GK2683529SQ20042000316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3日
发明者王崇庆 申请人:王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