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2111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的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在纳米技术、生物基因、大分子分析等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此种仪器中电喷雾使用的毛细软管的管径是仅25μm的软管,这种毛细软管在使用中很容易被溶液中的杂质或团聚的粒子堵塞,使实验中断,而不得不更换新毛细软管。而由于生产这种毛细软管的技术要求高,因此市场价格很高,如果在实验中经常更换新毛细软管,势必大量增加实验成本。
为了减少实验成本,在现有的气溶胶电喷雾发生器的产品说明书中介绍毛细软管堵塞后的解决方案是清洗或者加背压。但是毛细软管堵塞后很难清洗,加背压又受压力表及固定气路部件的限制,只能加到5PSI(0.035MPa),这样的压力很难能起到排堵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清除μ级毛细软管中的杂质或团聚的粒子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包括一个气室,在两端分别设置有标准气路连接口,其中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内部充满硅胶垫,另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内插置一个气路管道,在所述内插气路管道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外圈设有气路管道的压紧螺母,以固定所述气路管道,在所述内部充满硅胶垫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外圈设有硅胶垫的压紧螺母,以固定所述硅胶垫;
一个压力泵,与所述气路管道的露于所述气室外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气室的气源,所述压力泵设有一个压力表;一个导入针管,管内穿置有一根被排堵的毛细软管,所述导入针管一端为针尖头,针尖头刺穿所述硅胶垫进入所述气室,使所述毛细软管的一端进入所述气室,排堵时,拔去所述导入针管,所述毛细软管被所述硅胶垫裹紧固定;一个观察皿,为储有酒精或其他易观察的液体的带有放大镜的透明容器,所述毛细软管的露于所述气室外的一端置于所述观察皿内,以观察毛细软管的排堵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在毛细软管中加压至1MPa,比加背压法的压力约大30倍,除极严重的堵塞外,一般均能将毛细软管中的堵塞物排除,大大增加了毛细软管的使用寿命,节约实验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轻巧易带,无需供电,同样适合其他科研仪器中毛细软管的排堵。适用于作为辅助装置随主机大规模生产。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a)、(b)、(c)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导入针管将被排堵的毛细软管引入气室的示意图图2(a)为导入针管插入并穿过标准气路连接口内的硅胶垫进入气室的状态图;图2(b)为毛细软管插入并穿过导入针管进入气室的状态图;图2(c)为毛细软管被导入气室后,拔去导入针管后毛细软管与硅胶垫的接触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气室8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包括下列部件一个气室8,在气室8两端分别设置有1/4inch标准气路连接口4、5,其中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4的内部充满硅胶垫3,另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5内插置一个气路管道13,气路管道13为耐压1.5MPa的聚乙烯软管。
气室8尺寸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气室8的内径d1为φ26mm,气室8的外径d2为φ30mm,气室8的长度l为16mm,气室8采用SUS304材料制成。
在所述标准气路连接口5的外圈设有气路管道的压紧螺母7,以固定所述气路管道13,气路管道13与所述气路管道的压紧螺母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使所述气路管道13与所述标准气路连接口5密封。
在所述标准气路连接口4的外圈设有硅胶垫的压紧螺母2,以固定所述硅胶垫3。
所述气路管道13露于所述气室8外的一端连接一个作为所述气室8的气源的压力泵10,压力泵10设有一个压力表9,以指示压力泵10的工作压力,所述压力泵10采用手持式压力泵,或采用便携式压力源,如充气钢瓶等。所述压力泵10的加压范围0~1.6Mpa,相应的压力表9的量程为0~1.6Mpa,压力泵10可以手动操作,不必使用电源。
所述内部充满硅胶垫3的标准气路连接口4是用作被排堵的毛细软管1与所述气室8的连接口,由于毛细软管1是μ级毛细的软管,不能直接穿入气室8,因此需要一件中间工具,在此使用如图2(a)、(b)、(c)所示的导入针管12,该导入针管12一端为针尖头。
图2(a)、(b)、(c)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导入针管12将被排堵的毛细软管1引入气室8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导入针管12的针尖头插入并穿过标准气路连接口4内的硅胶垫3进入气室8的状态图;图2(b)为毛细软管1插入并穿过导入针管12进入气室8的状态图;图2(c)为毛细软管1被导入气室8后,拔去导入针管12后毛细软管1与硅胶垫3的接触状态图。
在毛细软管1被导入针管12导入气室8后,拔去导入针管12,使毛细软管1与硅胶垫3直接接触,拧紧所述硅胶垫的压紧螺母2,此时由于硅胶垫3的向心收缩,将毛细软管1裹紧,使毛细软管1与硅胶垫3密封固定。
利用所述压力泵10对所述气室8加压,所述气室8内加压的气流向需要排堵的毛细软管1流动,以排除毛细软管1内的堵塞物。
观察皿11为储有酒精或其他易观察的液体的带有放大镜的透明容器,所述毛细软管1的露于气室8外的一端置于所述观察皿11,以观察毛细软管1的排堵情况。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情况如图2(a)所示,先用导入针管12的针尖头刺穿硅胶垫3进入气室8后,将毛细软管1穿入导入针管12后,拔出导入针管12,毛细软管1就被固定在硅胶垫3上。用压紧螺母2将硅胶垫3连同毛细软管1固定在气室8的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4。气室8的另一端与作为气源的压力泵10相连。毛细软管1的另一头浸入观察皿11中。压力泵10通过气室8对毛细软管1逐渐加压,观察毛细软管1浸入液体的一头,发现连续冒出气泡,说明毛细软管打通,排堵成功。排堵成功后,只要从硅胶垫3中拔出毛细软管1,然后,该毛细软管1仍接到原实验设备中继续使用。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加压至1MPa,比现有技术的加背压法压力约大30倍,对需排堵毛细软管而言,除了极严重的堵塞外,均能排堵。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气室,在两端分别设置有标准气路连接口,其中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内部充满硅胶垫,另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内插置一个气路管道,在所述内插气路管道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外圈设有气路管道的压紧螺母,以固定所述气路管道,在所述内部充满硅胶垫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外圈设有硅胶垫的压紧螺母,以固定所述硅胶垫;一个压力泵,与所述气路管道的露于所述气室外的一端连接,作为所述气室的气源,所述压力泵设有一个压力表;一个导入针管,管内穿置有一根被排堵的毛细软管,所述导入针管一端为针尖头,针尖头刺穿所述硅胶垫进入所述气室,使所述毛细软管的一端进入所述气室,排堵时,拔去所述导入针管,所述毛细软管被所述硅胶垫向心收缩裹紧,密封固定;一个观察皿,为储有液体的带有放大镜的透明容器,所述毛细软管的露于所述气室外的一端置于所述观察皿内,以观察毛细软管的排堵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管道为耐压1.5MPa的聚乙烯软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管道与所述气路管道的压紧螺母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使所述气路管道与所述标准气路连接密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泵采用手持式压力泵或采用便携式压力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压力泵的加压范围0~1.6Mpa。
专利摘要一种气溶胶电喷雾纳米粒子发生器毛细软管的便携式排堵装置,包括一个气室,两端分别设置标准气路连接口,其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的内部充满硅胶垫,另一端的标准气路连接口内插置一个气路管道;一个压力泵,与气路管道的露于气室外的一端连接,作为气源;一个导入针管,管内穿置一根被排堵的毛细软管,导入针管一端为针尖头,针尖头刺穿硅胶垫进入气室,使毛细软管的一端进入气室,排堵时,拔去导入针管,硅胶垫将毛细软管裹紧,密封固定;一个观察皿,为储有酒精的带有放大镜的透明容器,毛细软管的露于气室外的一端置于观察皿内,以观察毛细软管的排堵情况。本实用新型能够清除μ级毛细软管中的杂质或团聚的粒子,增加了毛细软管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B05C11/105GK2820342SQ20052004506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6日
发明者何宝林, 杨伟浩, 张爱亮 申请人: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