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155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缄封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 种缄封带,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黏贴物品的封口且可多次撕开 或封合的缄封带。
背景技术
缄封带(Sealing Tape)可应用于诸如塑料袋等可容装物体的袋体上,以供多次撕 开或封合该袋体的封口,借此防止该袋体内装的物件自其封口脱出。如图1所示,现有的缄封带10是于撕开膜12 —侧表面涂布有一第一胶黏层14, 且该第一胶黏层14远离该撕开膜12 —侧表面上还涂布有紧度大于该第一胶黏层14的第 二胶黏层16,而于该撕开膜12另一侧表面上则涂布有离型剂层18。如此,便可利用该 第二胶黏层16牢固地贴附至诸如塑料膜材的袋体20,当该撕开膜12与该第一胶黏层14 分离时,袋体20则仍黏接于该第二胶黏层16上。然而,由于此种缄封带具有两层胶黏层,除了增加工艺复杂性之外,并令生产 成本提高,所制成的缄封带厚度较厚且占空间。而且,厚度较厚的缄封带在卷绕成圆 盘状单元的成品时有一定长度的限制,令使用者必须时常更换新的成品,增长加上料时 间。相较之下,若仅使用单一胶黏层,虽可避免上述缺点,但对于需要多次撕开或 封合的被封缄物而言,单一胶黏层容易发生胶体分别残留在被封缄物的封口与本体,而 无法重复使用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且经多次撕开或封合 仍可避免发生残胶情况的缄封带。为了达到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撕开膜、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形成于该 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其中,该胶黏层具有与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层第一表 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该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该胶 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 层。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黏附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 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抗黏颗粒,该抗黏颗粒为无机填料。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 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局部遮蔽结构,该局部遮蔽结构具有穿透口,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一表面。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口的面积为大于该局部遮蔽结构表 面积的60%。在上述的缄封带中,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抗黏
层。 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由于该缄封带胶黏层第一表面与胶黏层 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不同,经多次撕开或封合仍可有效避免残胶的情况发 生,可供使用者重复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 型的限定。

图1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一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2A至图2C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使用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缄封带成品的立体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二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5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三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6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四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7A、图7B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五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8A、图8B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六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图9A至图9C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七实施例局部构造剖视图及底部俯视图;图10现有缄封带的局部构造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100、200、300、400、500、600、700 缄封带12、110、210、310、410、510、610、710 撕开膜14第一胶黏层16第二胶黏层18离型剂层20 袋体112、212、312、412、512、612、712 第一表面114、214, 314, 414、514, 614, 714 第二表面120、220、320、420、520、620、720 抗黏层130、230、330、430、530、630、730 胶黏层132、232、332、432、532、632、732 胶黏层第一表面134、234、334、434、534、634、734 胶黏层第二表面216辨识部340、540、640、740 抗黏层440 端部536、636 抗黏颗粒[0043]736遮蔽结构736a 穿透 口A封口部分A,本体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为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第一实施例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一实施例。该些图式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其仅 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且所显示的构成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形状及尺 寸比例所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辨识标示、形状及尺寸比例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 构成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100包括撕开膜110,撕开 膜具有第一表面112以及相对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112的第二表面114 ;形成于该撕开膜 第一表面112的抗黏层120;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114的胶黏层130。该胶黏层 130具有胶黏层第一表面1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 且该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与撕开膜第二表面1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110 的第二表面114。图2A至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使用说明。如图2A图所示,使用本实 用新型的缄封带封缄物品时,先以缄封带1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黏贴至待封缄物的封 口部分A。在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中,由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134对于被封缄物封口部 分A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对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114的黏着力,使用者将 缄封带100的撕开膜11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132撕开,即可使缄封带100的撕开膜110及 抗黏层120与缄封带100的胶黏层130分离。接着,如图2B所示,将黏合有缄封带的待封缄物封口部分A贴合至待封缄物的 本体部分A’,使该缄封带100的胶黏层第一表面132黏合至待封缄物的本体部分A’, 即完成被封缄物的封合。当使用者欲再次开启被封缄物时,只需将被封缄物的封口撕 开,亦即,将被封缄物的封口部分A与本体部分A’分离,即可开启封口。由于该缄封 带1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1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132对于被封 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再次开启被封缄物的封口时,缄封带的胶黏层130只会黏附在 被封缄物的封口部分A,而不会残留在被封缄物的本体部分A’,如图2C所示,适用于 需要多次撕开或封合的被封缄物,例如文具礼品、杂志书籍等的包装。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结构中,该抗黏层120形成于该撕开膜110第一表面112且 完全覆盖该第一表面112。于该具体实例中,是于该撕开膜110第一表面112涂覆离型 齐U,形成抗黏层120,以于该缄封带100卷绕为成品时(如图3所示),该外层的胶黏层 第二表面134不致黏附至相邻内层的撕开膜110的第一表面112。第二实施例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二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200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2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214的撕开膜2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212的抗黏 层2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214的胶黏层230。该胶黏层230具有胶黏层 第一表面2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234,且该胶黏层以 胶黏层第一表面232与撕开膜210第二表面2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210的第二表 面 214。于该具体实例中,可使用向性聚丙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聚乙 烯(PE,Polyethylene),或其它适当的塑料材料制作撕开膜210,并借由印刷、显影、 激光、或其它等效方式形成有连续或不连续字样的辨识部216,诸如「SELAINGTAPE REMOVELLINER」,以提醒使用者该缄封带可撕除的部分,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中,由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2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 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对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214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胶黏层 第二表面234黏贴至被封缄物封口,再将缄封带200的撕开膜21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232 撕开,即可使缄封带200的撕开膜210及抗黏层220与缄封带200的胶黏层230分离。 将待封缄物未黏贴缄封带的本体部分,贴合至该缄封带200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后,即完 成被封缄物的封合。使用者欲再次开启被封缄物时,由于该缄封带胶黏层第二表面234 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2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封缄胶带的 胶黏层230只会黏附在被封缄物封口部分(即,被封缄物与胶黏层第二表面234接触的 一侧),而不会残留在被封缄物本体部分(即,被封缄物与胶黏层第一表面232接触部 分),适合用于需要多次撕开或封合的被封缄物。第三实施例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三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300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3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314的撕开膜3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312的 抗黏层3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314的胶黏层330。该胶黏层330具有胶黏层 第一表面3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334,且该胶黏层以 胶黏层第一表面332与撕开膜310第二表面314相对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310第二表面 314。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3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3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之 间还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340,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332对于该抗黏层340的黏着力小于 该胶黏层第二表面3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封带300的胶黏层第二表 面3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300的撕开膜310,连同抗黏层340,自 胶黏层第一表面332撕开,使缄封带300的撕开膜310及抗黏层320、340与缄封带300 的胶黏层3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第四实施例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四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400包括 具有第一表面4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414的撕开膜4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412的 抗黏层4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的胶黏层430。该胶黏层430具有胶黏层 第一表面4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4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434,且该胶黏层以 胶黏层第一表面432与撕开膜410第二表面4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410的第二表 面 414。于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430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的一侧边,而非完全覆盖该撕开膜第二表面414。该缄封带4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414未形成有胶黏层的端部 440,则可供使用者用以分离缄封带400的撕开膜410与缄封带400的胶黏层430。第 五实施例图7A与图7B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五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 5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5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514的撕开膜5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 面512的抗黏层5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514的胶黏层530。该胶黏层530具 有胶黏层第一表面5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534,且该 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与撕开膜510第二表面5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510 的第二表面514。如图7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内掺合有抗黏颗粒536, 例如无机填料或金属氧化物等颗粒,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 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5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该抗黏颗粒的粒径与掺合数量可根据 胶黏层的黏胶种类,以及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 加以调整。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5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5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 之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540,如图7B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532对于 该抗黏层5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5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 缄封带5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5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500的撕开膜 510,连同抗黏层5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532撕开,使缄封带500的撕开膜510及抗黏层 520、540与缄封带500的胶黏层5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本实用新型的缄封带仅需要一层胶黏层,即可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对于被封缄物产生不同的的黏着力。相较现有技术,不但具有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 本,缩短工艺时间等优点,且能更进一步减少缄封带成品体积与厚度,亦可大幅缩小缄 封带成品所需的存放空间。第六实施例图8A与图8B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六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 6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6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614的撕开膜6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 面612的抗黏层6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614的胶黏层630。该胶黏层630具 有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634,且该 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与撕开膜610第二表面6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610 的第二表面614。如图8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第一表面632黏附有抗黏颗粒636,例如 无机填料或金属氧化物等颗粒,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于该 胶黏层第二表面6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该抗黏颗粒的粒径与黏附的数量可根据胶 黏层的黏胶种类,以及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加 以调整。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6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6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之 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640,如图8B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632对于该 抗黏层6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6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 封带6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6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600的撕开膜610,连同抗 黏层6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632撕开,使缄封带600的撕开膜610及抗黏层 620、640与缄封带600的胶黏层6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第七实施例图9A至图9C显示本实用新型缄封带的第七实施例。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 700包括具有第一表面712以及相对第二表面714的撕开膜710 ;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 面712的抗黏层720 ;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714的胶黏层730。该胶黏层730具 有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的胶黏层第二表面734,且该 胶黏层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与撕开膜710第二表面714接触的方式形成于该撕开膜710 的第二表面514。如图9A所示,该具体实例中,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形成有局部遮蔽结构736, 且该遮蔽结构736具有穿透口 736a,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如图9B所示。使用 该缄封带封缄被封缄物时,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受限于遮蔽结构736,仅有部分具黏性 的胶黏层透过该局部遮蔽结构736的穿透口 736a与被封缄物接触。由于胶黏层第二表面 734并未形成有遮蔽结构736,故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与被封缄物具有较大接触面积, 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对于被封缄物 的黏着力。该遮蔽结构的穿透口面积比例,以及该遮蔽结构的厚度,可根据胶黏层的黏 胶种类,或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差异程度加以调整。一 般而言,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开口为占该遮蔽结构表面积60%以上,较佳占该遮蔽结 构表面积80%以上;更佳占该遮蔽结构表面积90%以上。于该具体实例中,缄封带700的撕开膜第二表面714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之 间,可视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抗黏层740,如图9C所示,使该胶黏层第一表面732对于该 抗黏层740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734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当使用者将缄 封带700的胶黏层第二表面734黏贴至待封缄物后,可更轻易地将缄封带700的撕开膜 710,连同抗黏层740,自胶黏层第一表面732撕开,使缄封带700的撕开膜710及抗黏层 720、740与缄封带700的胶黏层730能够更轻易地分离。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 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 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撕开膜,该撕开膜具有第一表面与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该胶黏层具有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 层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该胶黏层第二表面的黏 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 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黏附有使该胶黏层 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抗黏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抗黏颗粒为无机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 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使该胶黏 层第一表面的黏着力小于该胶黏层第二表面黏着力的局部遮蔽结构,该局部遮蔽结构具 有穿透口,暴露出该胶黏层第一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局部遮蔽结构的穿透口的面积为大 于该局部遮蔽结构表面积的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缄封带,其特征在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与该胶黏层第一表 面之间设置有抗黏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包括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撕开膜、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一表面的抗黏层、以及形成于该撕开膜第二表面的胶黏层;其中,该胶黏层具有与撕开膜第二表面接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的胶黏层第二表面,且该缄封带用于封缄物品时,该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大于该胶黏层第一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由于该缄封带的胶黏层第一表面与胶黏层第二表面对于被封缄物的黏着力不同,经多次撕开或封合仍可有效避免残胶的情况发生,可供使用者重复使用。
文档编号C09J7/00GK201793517SQ20102050910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5日
发明者王崇庆 申请人:王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