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6003177发布日期:2023-11-16 17:3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储能油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1、生物质材料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材料,推进储量丰富和绿色环保的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的有效技术途径,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符合当前环保节能和低碳经济的需求。

2、近年来生物质材料已成为一种热点的储能电极材料。但目前生物质材料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理化结构难调控、比容量低、活性差、循环稳定性低、简单的扣电式组装、无柔性以及无法大面积可设计性精细化制备等缺点。

3、因此,如何改善生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生物质基器件的制备方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制备方法及应用,用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3、步骤一、在空气氛围下,将所述咯肼和所述生物质多孔石墨烯按一定质量比加入到装有nacl溶液中;

4、步骤二、向步骤一的溶液中加入还原氧化石墨烯、乙炔黑和水性环氧树脂,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

5、步骤三:加热所述混合物,对混合物在温度为30-70℃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

6、步骤四: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生物质储能油墨。

7、所述咯肼为咯嗪结构的咯肼,化学式如下:

8、

9、所述生物质多孔石墨烯的化学式如下:

10、

11、优选地,步骤一中,所述咯肼和生物质多孔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3-3:1。

12、优选地,步骤一中,nacl溶液中的浓度为0.1-0.5m。

13、优选地,在步骤二的混合物中,所述咯肼和所述生物质多孔石墨烯的总质量分数为11.7%。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得。

15、优选地,所述油墨至少包括以下组分:咯嗪结构的咯肼、异咯嗪结构的咯肼和被还原的咯肼以及生物质多孔石墨烯,咯嗪结构的咯肼、异咯嗪结构的咯肼和被还原的咯肼中的氨基与生物质多孔石墨烯掺杂氧原子之间存在π–π堆积和氢键,异咯嗪结构的咯肼由咯嗪结构的咯肼在电化学反应中发生可逆反应获得。

1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生物质储能油墨在印刷油墨中的应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发明的生物质储能油墨在室温下为凝胶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流变学性能,相较于固态粉末或者颗粒的生物质材料,具有更好的电极或器件的设计性,经测试表明生物质储能油墨具有良好的印刷性,印刷制得的储能器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并可实现印刷器件的集成,而且通过设计不同构型(比如调节叉指型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线宽和线距)的储能器件可以调控其储能性能。

19、2)本发明咯肼和生物质多孔石墨烯在储能上具有协同增强效果。与其他油墨相比,本发明的制备油墨的方法,简单易懂、易于操作、无需任何溶剂,所用仪器和反应条件也很容易实现,合成步骤简洁。

20、3)与锰基油墨、贵金属油墨、导电聚合物油墨、石墨烯油墨、碳纳米管油墨、mxene油墨相比,本发明的生物质储能油墨具有优良的流变学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能量密度和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可满足一般研究要求。

21、4)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的油墨无需纯化,可以直接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咯肼和生物质多孔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3-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nacl溶液中的浓度为0.1-0.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的混合物中,所述咯肼和所述生物质多孔石墨烯的总质量分数为11.7%。

5.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至少包括以下组分:咯嗪结构的咯肼、异咯嗪结构的咯肼和被还原的咯肼以及生物质多孔石墨烯,咯嗪结构的咯肼、异咯嗪结构的咯肼和被还原的咯肼中的氨基与生物质多孔石墨烯掺杂氧原子之间存在π–π堆积和氢键,异咯嗪结构的咯肼由咯嗪结构的咯肼在电化学反应中发生可逆反应获得。

7.一种权利要求5或6的生物质储能油墨在印刷油墨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储能油墨的制备方法、油墨以及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空气氛围下,将所述咯肼和所述生物质多孔石墨烯按一定质量比加入到装有NaCl溶液中;步骤二、向步骤一的溶液中加入还原氧化石墨烯、乙炔黑和水性环氧树脂,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物;步骤三:加热所述混合物,对混合物在温度为30‑70℃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步骤四: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生物质储能油墨。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生,张嘉恒,吴万宝,吴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千沐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