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1689发布日期:2022-11-26 13:56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在车辆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2.近些年的车辆基本上都标配有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一种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运作的安全装置,通过利用气压而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来接住乘员以进行保护。
3.根据安装位置和用途的不同,安全气囊装置有多种类型。例如,为了从前后方向的碰撞中保护驾驶员,在方向盘的中央设置有前气囊装置。此外,为了从侧面碰撞等来自车宽方向的冲击中保护乘员,在侧窗上方的天花板附近安装有帘式气囊装置,在座椅的侧部安装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4.一般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囊垫以卷曲或折叠的收纳形态存放在车辆的各个部位。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涉及收纳帘式气囊装置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气囊1在每个排气孔处被折叠,进一步被卷绕成卷状,然后搭载到车辆上。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在各排气孔处折叠气囊1,气体集中积存在主膨胀部41、42等内,从而主膨胀部41、42等可以迅速朝向乘员膨胀展开。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特开2011-116155a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目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需要进一步提高气囊垫的乘员约束性能。为此,需要将其高效地收纳在座椅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并使其顺滑地膨胀展开。
9.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收纳在座椅内部中,并且提高了乘员约束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0.解决问题的方法
1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典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侧支撑件,其形成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中宽度方向的端部,且与座椅靠背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相比,表皮和座椅软垫向前弯曲而突出;框架侧板部,其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侧支撑件内部沿于座椅靠背的侧面;气囊垫,其为袋装,被卷曲或折叠成规定的收纳形态并内置于侧支撑件;充气器,其被插入到气囊垫中,并且与气囊垫一起被组装到框架侧板部上。收纳形态的气囊垫,具有:气垫后部,其内含充气器并被组装在框架侧板部上;气垫延长部,其沿侧支撑件中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座椅软垫,从气垫后部延伸到前方;气垫折返部,其从气垫延长部向后方折返;气垫前部,其从气垫折返部向气垫折返部的座椅靠背宽度方向的外侧卷曲或折叠而配置。气垫延长部从气垫后部接收气体,而向座椅靠背中央侧膨胀,与座椅软垫一同按压乘员。
12.根据上述结构,在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初期,通过气垫延长部按压侧支撑件的座椅软垫和表皮,从而能够高效地使侧支撑件的表皮开裂。而且,气垫延长部一边推动座椅软垫一边向座椅靠背的中央侧膨胀,从而能够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的中央侧,即正常落座位置附近。由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气囊垫从侧支撑件的内部朝向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侧顺滑地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高气囊垫的乘员约束性能。
13.上述充气器可以与气囊垫一起组装在框架侧板部中的座椅靠背的中央侧,气垫后部可以组装在框架侧板部的中央侧。
14.根据上述结构,也可实现可以使气囊垫从侧支撑件的内部向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顺滑地膨胀展开,从而提高气囊垫的乘员约束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5.上述气囊垫可具有:主腔室,其主要通过将气垫前部膨胀展开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预推腔室,其在主腔室的中央侧通过主要膨胀展开气垫延长部而形成。
16.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预推腔室实现气垫延长部,能够高效地使侧支撑件的表皮开裂且将乘员推回等。
17.上述气垫折返部可以从侧支撑件的前端附近形成到框架侧板部附近。若采用这种结构的气垫折返部,当充满气体而该折返被解除时,可以高效地产生朝向座椅靠背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动作。
18.上述收纳形态的气囊垫还可以包括气垫中间部,其形成在气垫折返部和气垫前部之间,且向框架侧板部的中央侧卷曲或折叠而配置。根据该结构,也可以高效地将收纳形态的气囊垫收纳在侧支撑件的内部。
19.当从上方观察时,上述气垫前部可以呈顺时针方向卷曲状态。根据该结构,可将气垫前部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的内部。
20.当从上方观察时,上述气垫前部可以呈逆时针方向卷曲状态。根据该结构,可将气垫前部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的内部。
21.当从上方观察时,上述气垫前部可以呈折叠成波纹管形的状态。根据该结构,可将气垫前部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的内部。
22.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组装在框架侧板部上的规定支架,该支架可具有:基础部分,其设置在框架侧板部和收纳形态的气囊垫的气垫后部之间;后壁部,其在基础部分中从框架侧板部的前方向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
23.根据上述结构,当气囊垫的气垫前部向前方膨胀展开时,能够由支架的后壁部支撑,从而可以使气囊垫顺滑地膨胀展开,进而提高气囊垫的乘员保护性能。
24.上述后壁部可相对框架侧板部而向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收纳形态的气囊垫的气垫前部可以配置在支架的后壁部的前方。根据该结构,当气垫前部向前方膨胀展开时,可由支架的后壁部来支撑,从而可以使气囊垫顺滑地膨胀展开,进而提高气囊垫的乘员保护性能。
25.上述气垫前部,其一部分可以配置在框架侧板部中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根据该结构,也可以高效地将收纳形态的气囊垫收纳在侧支撑件的内部。
26.上述充气器可与气囊垫一起组装在框架侧板部中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外侧,气垫后部可组装在框架侧板部的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外侧。
27.通过上述结构,也可实现可以使气囊垫从侧支撑件的内部向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
的侧方顺滑地膨胀展开,从而提高气囊垫的乘员约束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28.上述气垫延长部可以从气垫后部一边与框架侧板部接触一边向前方延伸,并且沿着框架侧板部的前端朝侧支撑件的座椅靠背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座椅软垫弯曲,且一边与座椅软垫接触一边向前方延伸。
29.根据上述结构,也可在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初期,通过气垫延长部按压侧支撑件的座椅软垫和表皮,从而高效地使侧支撑件的表皮开裂。而且,气垫延长部一边推动座椅软垫一边向座椅靠背的中央侧膨胀,从而能够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的中央侧,即正常落座位置附近。
30.上述气囊垫可具有:主腔室,其主要通过将气垫前部膨胀展开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预推腔室,其在主腔室的中央侧通过主要膨胀展开气垫延长部而形成。
31.根据上述结构,也可通过由预推腔室实现气垫延长部,而高效地使侧支撑件的表皮开裂且将乘员推回等。
32.发明效果
33.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收纳在座椅内部中,并且提高了乘员约束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示意图。
35.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b)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36.图3是图2(a)的气囊模块沿a-a的剖视图。
37.图4是图3的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
38.图5是接着图4(b)的气囊垫的膨胀展开的状态。
39.图6是图4的气囊垫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40.图7是图6的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
41.图8是图4的气囊垫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
42.图9是图8的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
43.图10是图3的气囊模块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44.图11是图3的气囊模块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
45.图12是图3的气囊模块的第三变形例的示意图。
46.图13是图12的气囊垫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
47.图14是接着图13(b)的气囊垫的膨胀展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等,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示例,除非另有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结构的要素,则通过赋予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4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示意图。图1(a)例示出了气囊垫112启动时的状态。该安全气囊装置100内置在车辆座椅102,用作车辆侧气囊。图1
(a)从座椅102的宽度方向右侧示出安全气囊装置100和座椅102。此外,座椅102的前后方向分别由箭头f(前)和b(后)表示,左右方向分别由箭头l(左)和r(右)表示,上下方向分别由箭头u(上)和d(下)表示。
50.座椅102通常面向车辆的前方,但也设想了其旋转面向后方的情况。因此,各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并不意味着限于车辆的前后左右方向,而是以正规姿势落座于座椅102上的乘客为准,其正面方向为“前”,背侧方向为“后”。同理,此时乘员右手方向为“右”,左手方向为“左”。此外,相对于此时的乘员的身体中心,朝向头部的方向为“上”,朝向腿部的方向为“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被称为内侧和外侧的方向是指在从上述以正规姿势落座的乘员所观察的多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中,靠近乘员的一侧被称为内侧,远离乘员的一侧被称为外侧。
51.图1(a)仅示出了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中的框架106,省略了表皮和座椅软垫(例如,聚氨酯材料)。框架106是内置于座椅靠背104中的作为骨架的构件。另外,假设座椅102配置在前排的左侧。然而,该安全气囊装置100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排、后排,以及左侧、右侧的任一侧的座椅中。
52.安全气囊装置100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利用气囊垫112从侧面约束落坐在座椅102上的乘员。气囊垫112是接住乘员的袋状构件,通过将构成其表面的多个基布重叠缝合或粘合,或者使用opw(one-piece woven)编织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垫112具备:膨胀展开成比较宽的形状的主腔室112a;和从主腔室112a的后侧向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突出而膨胀展开的预推腔室112b。
53.充气器110是气体发生装置,在发生碰撞时接收车辆发出的启动信号而启动,并向气囊垫112的内部供给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气缸型即圆筒形的充气器110。充气器110在气囊垫112内部的后侧,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而内置。多个螺柱118(参见图2(a)等)从充气器110的主体突出,并且螺柱118被紧固并固定在框架侧板部116上。
54.目前普遍使用的充气器包括填充气体发生剂并燃烧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压缩气体在不产生热量的情况下供给气体的类型、或者利用燃烧气体和压缩气体两种的混合类型等。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充气器作为充气器110。
55.图1(b)是示出图1(a)的气囊垫112启动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启动前的气囊垫112(参照图2(b))在充气器110插入的状态下被卷曲或折叠成收纳形态,并与支架120组合而单元化为气囊模块108。
56.气囊模块108组装到框架106的框架侧板部116。框架侧板部116是在框架106中沿着座椅靠背104的左右侧面的部分。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框架侧板部116。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模块108组装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左侧的框架侧板部116上。另外,气囊模块108也可以组装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右侧的框架侧板部上。也就是说,气囊模块108可以安装在座椅102中离碰撞部位较近的门侧的侧部即近侧,也可以安装在离碰撞部位较远的车内侧的侧部即远侧。
57.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b)的侧面安全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a)则从座椅102的左后上方示出图1(b)的侧面安全安全气囊装置100。收纳形态的气囊垫112具有沿着框架侧板部116的纵长形状。
58.气囊模块108使用充气器110(参照图3)的螺柱118组装在框架侧板部116上。充气
器110以插入后述的气垫后部126的状态组装在框架侧板部116上,并且,主体位于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即位于乘员侧。多个螺柱118从充气器110的主体突出,并且通过将螺柱118紧固到框架侧板部116来固定充气器110。
59.图2(b)是将图2(a)的气囊模块108从框架侧板部116拆下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气囊模块108设有支架120。支架120是具有一定刚性的树脂制构件,在膨胀展开时支撑气囊垫112。支架120沿框架侧板部116的上下方向形成为纵向形状,并且从座椅102的宽度方向外侧支撑气囊垫112。
60.支架120具有:供固定充气器110(参照图9)和气囊垫112的基础部分122,和当气囊垫112膨胀时施加反作用力的后壁部。基础部分122沿框架侧板部116形成为平面状,螺柱118贯穿其中。后壁部124从基础部分122的前侧弯曲并沿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由于后壁部124的存在,能够使气囊垫112推压后壁部124而高效地向前膨胀展开。另外,支架120不仅可以包含树脂,还也可包含金属而形成,不管使用任何材料都能够很好地发挥具有适当刚性的结构。
61.图3是图2(a)的气囊模块108沿a-a的剖视图。如图3中所例示,框架侧板部116和气囊模块108被内置到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的侧支撑件109中。侧支撑件109是座椅靠背104中从乘员身体的两侧向前突出的区域,并且形成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侧支撑件109中,表皮105和座椅软垫107,相对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而向前弯曲而突出。
62.支架120、气囊垫112以及充气器110的主体部111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安装于框架侧板部116上。并且,螺柱118从主体部111贯穿气囊垫112、支架120和框架侧板部116而紧固在框架侧板部116。
63.根据组装到框架侧板部116时的位置关系,收纳形态的气囊垫112可分为气垫后部126、气垫延长部128、气垫折返部130和气垫前部132。
64.气垫后部126是当气囊垫112膨胀展开(参照图1(a))时位于车辆后侧的部分,内含充气器110,并将气囊模块108组装到框架侧板部116时,位于框架侧板部116的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
65.气垫延长部128是在气囊垫112的膨胀展开初期,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的部分。气垫延长部128从气垫后部126沿侧支撑件109的座椅软垫107而向前方、及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
66.气垫折返部130是从气垫延长部128向后方折返的部分。气垫折返部130形成在从座椅102的表皮105附近到后方的框架侧板部116的前侧附近。
67.气垫前部132是在气囊垫112膨胀展开时(参见图1(a))主要成为主腔室112a的部分。气垫前部132从气垫折返部130延续,并且当从气垫折返部130观察时向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卷曲或折叠。特别是,气垫前部132设置在支架120的后壁部124的前方,在膨胀展开时能够从后壁部124获得反作用力。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时,气垫前部132形成被顺时针方向卷曲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将气垫前部132高效地收纳在座椅102内部。
69.支架120的基础部分122设置在框架侧板部116和气囊垫112的气垫后部126之间,后壁部124呈在基础部分122中从框架侧板部116的前方向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弯曲而延伸的状态。此时,后壁部124具有延伸至向框架侧板部116的外侧突出的形状。
70.支架120呈基础部分122与后壁部124之间的部分与框架侧板部116的肋状前缘卡合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支架120可以防止相对于框架侧板部116的错位并且在气囊垫112膨胀展开时可以保持其姿势,而支撑气囊垫112。
71.图4是图3的气囊垫112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图4(a)例示出了图3的气囊垫112的膨胀和展开初期的状态。
72.处于收纳形态的气囊垫112,当车辆受到撞击时,指定的传感器检测到该撞击并向充气器110发送启动信号,该充气器110启动并向气垫后部126供给气体。然后,气垫延长部128从气垫后部126接收气体并膨胀,从内侧推压座椅靠背104的表皮105使其开裂。
73.图4(b)是继图4(a)之后气囊垫112膨胀展开的状态。气垫延长部128使座椅靠背104的表皮105开裂之后,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此时,如果乘员从座椅102的正规落座位置朝气囊垫112侧偏移,气垫延长部128则与座椅软垫107一同推压乘员,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即正规落座位置附近。
74.当气垫延长部128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气垫折返部130。此时,由于气垫折返部130的折返被消除,因此气囊垫进一步产生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移动的动作。如图3所示,气垫折返部130形成在从侧支撑件109的前端附近到框架侧板部116附近。若是具有这种结构的气垫折返部130,在充满气体而其折返被消除时,可以使气囊垫112高效地产生向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移动的动作。
75.当气垫折返部130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卷曲的气垫前部132。气垫前部132一边解除卷曲一边向前膨胀展开。此时,气垫前部132接触后方的支架120的后壁部124,并从后壁部124获得向前的反作用力。由此,气垫前部132甚至整个气囊垫112迅速且顺滑地向座椅102的前方膨胀展开。
76.图5是接着图4(b)的气囊垫112的膨胀展开的状态。如参考图1(a)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垫112大致分为主腔室112a和预推腔室112b两个腔室。特别是,预推腔室112b主要通过气垫延长部128膨胀展开而形成。此外,主腔室112a通过气垫前部132膨胀展开而形成。
77.主腔室112a从支架120的后壁部124向前大范围膨胀展开。预推腔室112b从主腔室112a的后侧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突出并膨胀展开。
78.预推腔室112b在早期由充气器110供给气体,并且比主腔室112a先迅速地完成膨胀展开。预推腔室112b将座椅102内部的座椅软垫107推开以确保空间,并迅速地膨胀展开以将乘员推回座椅102的中央侧。主腔室112a在由预推腔室112b推开座椅软垫107和乘员而确保的空间内大范围膨胀展开,从侧面充分地约束乘员。
79.如上所述,在图3的收纳形态的气囊垫112的气垫延长部128是通过使预推腔室112b收缩而形成的。通过利用预推腔室112b实现气垫延长部128,能够高效地进行座椅102的表皮105的开裂和乘员的推回等。
8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气囊垫112,在膨胀展开过程的初期,利用气垫延长部128推压侧支撑件109的座椅软垫107和表皮105,能够使表皮105高效地开裂。此外,通过气垫延长部128一边推着座椅软垫107一边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能够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即正规落座位置附近。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使气囊垫
112从侧支撑件109的内部朝正规落座的乘员侧顺畅地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高气囊垫112的乘员约束性能。
81.另外,当气囊垫112向前膨胀展开时,支架120的后壁部124可以作为支撑,使气囊垫112能够顺滑地膨胀展开,并且可以提高气囊垫112的乘员约束性能。
82.此外,在座椅102内部形成气垫延长部128时,气囊垫112不需要必须具有预推腔室112b。即使气囊垫不具有预推腔室112b,即图5的气囊垫112不是分为两个腔室的结构,在收纳到座椅102时也可以较好地形成气垫延长部128,从而提高乘员约束性能。
83.(第一变形例的气囊垫)
84.图6是图4的气囊垫的第一变形例即气囊垫200的示意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已说明过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构成要素名称相同的部件,即使附加了不同的符号,也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
85.在本变形例中,在气囊折返部130的后方,形成有进一步向前折返的后折返部202。当从上方观察时,气垫前部204呈逆时针方向卷曲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将气囊前部204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109的内部。
86.图7是图6的气囊垫200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图7(a)例示出了图6的气囊垫200的膨胀展开初期的状态。在气囊垫200中,同样也是充气器110启动并向气垫后部126供给气体,然后气垫延长部128膨胀并从内侧推压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使其开裂。
87.图7(b)是继图7(a)之后气囊垫200膨胀展开的状态。气垫延长部128使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开裂之后,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并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
88.当气垫延长部128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气垫折返部130和后折返部202。此时,由于气垫折返部130被消除,因此气囊垫200进一步产生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移动的动作。另外,通过后折返部202的折返被消除时的动作,气垫前部204被推向支架120的后壁部124侧。由此,气垫前部204可以更高效地获得来自后壁部124的反作用力。
89.当气垫折返部130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卷曲的气垫前部204。气垫前部204一边解除卷曲一边向前膨胀展开。此时,气垫前部204接触后方的支架120的后壁部124,并从后壁部124获得向前的反作用力。由此,与图5的气囊垫120相同,气垫前部204甚至整个气囊垫200迅速且顺滑地向座椅102的前方膨胀展开。
90.(第二变形例的气囊垫)
91.图8是图4的气囊垫112的第二变形例即气囊垫220的示意图。在本变形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气垫前部222可呈波纹管形折叠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将气垫前部222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109的内部。
92.图9是图8的气囊垫220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图9(a)例示出了图8的气囊垫200的膨胀展开初期的状态。在气囊垫200中,同样也是充气器110启动并向气垫后部126供给气体,接着气垫延长部128膨胀并从内侧推压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使其开裂。
93.图9(b)是继图9(a)之后气囊垫200膨胀展开的状态。气垫延长部128使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开裂之后,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并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
94.当气垫延长部128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气垫折返部130。此时,由于气垫折返部
130被消除,因此气囊垫220进一步产生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移动的动作。
95.当气垫折返部130膨胀时,气体也被供给到波纹管形折叠的气垫前部222。气垫前部222一边解除折叠一边向前膨胀展开。此时,气垫前部222接触后方的支架120的后壁部124,并从后壁部124获得向前的反作用力。由此,与图5的气囊垫120相同,气垫前部222甚至整个气囊垫220迅速且顺滑地向座椅102的前方膨胀展开。
96.(第一变形例的气囊模块)
97.图10是图3的气囊模块108的第一变形例即气囊模块240的示意图。在气囊模块240中,支架242的后壁部244在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上,相对框架侧板部116而不突出至外侧,呈紧凑的形状。并且,气囊垫246的气垫前部248的一部分配置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外侧。
98.在气囊模块240中,收纳形态的气囊垫246可以高效地收纳在侧支撑件109内部。并且,与图4和图5的气囊模块108相同,气囊模块240也可利用气垫延长部128等,将乘员推回正规落座位置附近。
99.(第二变形例的气囊模块)
100.图11是图3的气囊模块108的第二变形例即气囊模块260的示意图。在气囊模块260中,气囊垫262形成有气垫中间部264。气垫中间部264形成在气垫折返部130与气垫前部266之间,在气垫后部126的前方,且向框架侧板部116的中央侧折叠成波纹管形而配置。
101.在气囊模块260中,气垫前部266的一部分也配置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外侧。并且,气囊模块260也可以高效地将收纳形态的气囊垫262收纳在侧支撑件109内部。
102.另外,与图4和图5的气囊模块108相同,气囊模块260也可利用气垫延长部128等,将乘员推回正规落座位置附近。此时,在气囊模块260中,气垫中间部264配置在框架侧板部116的中央侧,因此,当气垫中间部264膨胀展开时,可以从框架侧板部116获得朝向乘员侧的反作用力。因此,在气囊模块260中,利用气垫延长部128等能够更高效地将乘员推回正规落座位置。
103.(第三变形例的气囊模块)
104.图12是图3的气囊模块108的第三变形例即气囊模块280的示意图。在气囊模块280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充气器110与气囊垫282一起组装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外侧。
105.气囊垫282的气垫后部284与充气器110一起组装在框架侧板部116中座椅靠背104的宽度方向外侧。
106.气垫延长部286从气垫后部284一边与车架侧板部116接触一边向前延伸,然后沿着框架侧板部116的前端朝侧支撑件109中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的座椅软垫107弯曲。并且,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气垫延长部286一边与座椅软垫107接触一边向前延伸。
107.图13是图12的气囊垫282膨胀展开过程的示意图。图13(a)例示出了图12的气囊垫282的膨胀展开初期的状态。在气囊垫282中,同样也是充气器110启动并向气垫后部284供给气体,接着气垫延长部286膨胀并从内侧推压侧支撑件109的座椅软垫107和表皮105使其开裂。
108.图13(b)是继图13(a)之后气囊垫282膨胀展开的状态。气垫延长部286使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开裂之后,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并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
109.图14是接着图13(b)的气囊垫282的膨胀展开的状态。气囊垫282也具备主腔室282a和预推腔室282b。因此,气囊垫282与图5的气囊垫112相同,利用预推腔室282b将座椅102内部的座椅软垫107推开来确保空间,并同时迅速地膨胀展开以将乘员推回座椅102的中央侧,然后可利用主腔室282a从侧面大范围充分地约束乘员。
110.如上所述,通过该气囊模块280也可实现能够使气囊垫282从侧支撑件109的内部向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顺滑地膨胀展开,从而提高气囊垫282的乘员约束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是,在气囊垫282膨胀展开过程的初期,利用气垫延长部286推压侧支撑件109的座椅软垫107和表皮105,可高效地使侧支撑件109的表皮105开裂等。此外,气垫延长部286一边推着座椅软垫107一边向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膨胀,因此,能够将乘员推回座椅靠背104的中央侧,即正规落座位置附近。
111.如上所说明,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通过在收纳形态的各气囊垫上形成气垫延长部128,可以高效地进行座椅102的表皮105的开裂和乘客的推回等,从而提高乘员约束性能。
112.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例,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各种方法实施或执行。特别是,除非在本说明书中有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否则本发明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部件的形状、大小以及结构配置等的制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描述和用语是以说明为目的的,除非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否则不限于此。
11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并且应当理解这些变更例或修改例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14.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115.本发明可利用于搭载于车辆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16.符号说明
117.100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2

座椅、104

座椅靠背、105

表皮、106

框架、107

座椅软垫、108

气囊模块、109

侧支撑件、110

充气器、111

主体部、112

气囊垫、112a

主腔腔、112b

预推腔腔、116

框架侧板部、118螺柱、120

支架、122

基础部分、124

后壁部、126

气垫后部、128

气垫延长部、130

气垫折返部、132

气垫前部、200

第一变形例的气囊垫、202

后折返部、204

气垫前部、220

第二变形例的气囊垫、222

气垫前部、240

气囊模块、242

支架、244

后壁部、246

气囊垫、248

气垫前部、260

气囊模块、262

气囊垫、264

气垫中间部、266

气垫前部、280

气囊模块、282

气囊垫、282a

主腔室、282b

预推腔室、284

气垫后部、286

气垫延长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