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声结构、吸声装置、车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19088发布日期:2024-11-08 20:11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声结构、吸声装置、车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降噪,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吸声结构、吸声装置、车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nvh(noise、vibration和harshness,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路面-轮胎噪声一直是影响汽车nvh性能的重要因素,路面-轮胎噪声由路面不平度和轮胎不均匀性激励引起振动,通过车轮、摆臂、悬架、副车架等传递至车身,导致车内产生噪声。路面-轮胎噪声根据频率分为鼓噪(druming)、路噪(rumble)、空腔噪声(tyre cavity resonance)、开口噪声(open hole noise)、胎噪(tirenoise)等,其中轮胎空腔噪声是路面-轮胎噪声控制开发的重点之一。

2、为了降低轮胎空腔噪声对车内乘员的影响,当前技术通常是在轮胎内壁或轮辋表面沿周向粘贴吸声材料,这两种方式均是通过布置多孔吸声材料,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轮胎空腔噪声。但是,由于多孔吸声材料对低频率轮胎空腔噪声的吸声作用一般,无法有效应对轮胎空腔噪声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改善吸声结构对轮胎空腔噪声的吸声效果。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声结构,包括底座、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吸声孔,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声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多个所述第二吸声孔与多个所述第一吸声孔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板体用于相对所述第一板体运动,以使部分所述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大,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小。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声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4、该吸声结构可通过底座安装在车轮内部的轮胎空腔中,例如可以安装在轮辋周侧面,由于具有第二吸声孔的第二板体能够相对第一板体运动,以使部分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大,其他部分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小。其中,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大,即,第一吸声孔被第二板体所遮盖的程度变大,也就相当于第一吸声孔的尺寸实现了“变小”;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小,即,第一吸声孔被第二板体所遮盖的程度变小,也就相当于第一吸声孔的尺寸实现了“变大”。因此,当空腔噪声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第二板体相对第一板体运动,即相对底座运动,进而通过改变不同位置的第一吸声孔的尺寸实现不同的变化,以适应空腔噪声的频率变化,该吸声结构既可以对频率变小的噪声有较好的吸声效果,也对频率变大的噪声有一个较好的吸声效果,即保证对不同频率的空腔噪声都有一个较好的吸声效果,提高了车辆的nvh性能,提高了车内乘员的舒适感。

5、进一步地,所述吸声结构还包括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安装于所述底座或所述第一板体上,且所述弹性结构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

6、或者,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板体相对所述第一板体运动。

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板体安装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所述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结构包括两个弹性件,两个所述弹性件用于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板体运动方向的两端,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或所述第一板体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以及两个所述弹性件围合形成内腔。

9、进一步地,所述内腔中安装有吸声材料。

10、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间隙设置;或/和,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两个缓冲结构,且两个所述缓冲结构均处于所述第二板体的运动方向上,两个所述弹性件位于两个所述缓冲结构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声孔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二吸声孔的尺寸;

12、沿所述第二板体的运动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吸声孔等间距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声孔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

13、沿所述第二板体的运动方向上,任意依次布置的三个所述第二吸声孔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吸声孔与其两侧的所述第二吸声孔之间的间距分别为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三间距中的一个小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三间距中的另一个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声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吸声结构,多个所述吸声结构的底座用于首尾连接为环状结构。

15、由于所述吸声装置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吸声结构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吸声装置进行赘述。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轮,包括如前所述的吸声结构,或者包括如前所述的吸声装置。

17、由于所述车轮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吸声结构或所述吸声装置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车轮进行赘述。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车轮。

19、由于所述车辆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车轮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车辆进行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第一板体(2)和第二板体(3),所述第一板体(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吸声孔(21),所述第二板体(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声孔(31),所述第一板体(2)和所述第二板体(3)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且多个所述第二吸声孔(31)与多个所述第一吸声孔(21)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板体(3)用于相对所述第一板体(2)运动,以使部分所述第一吸声孔(2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吸声孔(31)的错位程度变大,其他部分所述第一吸声孔(2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吸声孔(31)的错位程度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安装于所述底座(1)或所述第一板体(2)上,且所述弹性结构与所述第二板体(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11),所述第一板体(2)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1)的槽口处,所述第二板体(3)设置于所述安装槽(11)内,所述弹性结构包括两个弹性件(4),两个所述弹性件(4)用于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板体(3)运动方向的两端,且所述弹性件(4)与所述安装槽(11)的底壁或所述第一板体(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3)与所述安装槽(11)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3)、所述安装槽(11)的底壁以及两个所述弹性件(4)围合形成内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中安装有吸声材料(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板体(3)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2)间隙设置;或/和,所述安装槽(11)内设置有两个缓冲结构(5),且两个所述缓冲结构(5)均处于所述第二板体(3)的运动方向上,两个所述弹性件(4)位于两个所述缓冲结构(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吸声孔(2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吸声孔(31)的错位程度变大时,所述第一吸声孔(21)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吸声孔(31)的轴线间距变大;

8.一种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吸声结构,多个所述吸声结构的底座(1)用于首尾连接为环状结构。

9.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吸声结构,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声装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声结构、吸声装置、车轮及车辆,涉及车辆降噪技术领域。吸声结构包括底座、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吸声孔,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吸声孔,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设置于底座上,且多个第二吸声孔与多个第一吸声孔一一对应连通,第二板体用于相对第一板体运动,以使部分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大,其他部分第一吸声孔与对应的第二吸声孔的错位程度变小。该吸声结构的吸声频率可调,既可以对频率变小的噪声有较好的吸声效果,也对频率变大的噪声有一个较好的吸声效果,即保证对不同频率的空腔噪声都有一个较好的吸声效果,提高了车辆的NVH性能,提高了车内乘员的舒适感。

技术研发人员:石宇鹏,黄守辉,董瑞峰,凌静虹,任善银,戴维维,忽中勋,赵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415
技术公布日:2024/1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