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988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将配置在框形台车的各边的连接杆保持在支承块的杆插入孔内,该支承块在下表面安装有脚轮。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这种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公知有如下结构 ,S卩,在使杆插入孔内具备的弹性卡止片的卡止突部凹凸卡合丁连接杆的卡止凹部的状态下,使脚轮的上端部基板接触弾性卡止片来限制弾性卡止片的弹性变形,从而加强弹性卡止片和连接杆的卡合(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120282号公报(图2、图0037段)在上述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由于在将连接杆抽出插入插入孔的过程中弹性卡合片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当弹性卡合片的弹カ大时,连接杆的抽出插入作业变困难。但是,当为了使该抽出插入作业变容易而减薄弾性卡合片、使弹性卡合片的宽度变窄或使卡止突部和卡止凹部的卡合变浅时,在保持连接杆的拉伸负载的作用下,弾性卡合片断裂或变形,容易发生卡止突部从卡止凹部脱落的事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小的操作力就能够将连接杆牢固地保持在杆插入孔内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第一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将配置在框形台车的各边的连接杆保持于在下表面安装有脚轮的支承块的杆插入孔内,所述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凹凸卡合部,其设于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和连接杆上,并在与连接杆向杆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凹凸卡合;孔内空间,其设于杆插入孔中与具有凹凸卡合部的内表面相对的对置面和连接杆之间,通过将连接杆在杆插入孔内移动而能够解除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杆止动件,其从与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孔内空间,禁止连接杆向孔内空间侧的移动;止动件保持机构,其将杆止动件保持于孔内空间。第二发明以第一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块形成有供脚轮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纳部以及供用于在板收纳部保持基板的脚轮止动件插入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使杆插入孔与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连通,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露出连接杆的一部分,脚轮止动件通过与杆止动件协作配合而禁止连接杆向孔内空间侧移动。第三发明以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块的壁部设有杆止动件插入孔,该杆止动件插入孔在与连接杆向杆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支承块的壁部而与孔内空间连通,能够穿过该杆止动件插入孔将杆止动件插入孔内空间。第四发明以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结合贯通孔,其作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连接杆;结合突部,其作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并贯通结合贯通孔;第一直列加强筋,其形成于杆止动件,井能够与结合突部的前端面以及支承块的壁部中的与结合突部的前端面对置的位置抵接;第二直列加强筋,其突出形成干支承块的壁部中的与结合突部的前端面对置的位置的背侦れ第五发明以第一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块形成有供脚轮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纳部以及供用于在板收纳部保持基板的脚轮止动件插入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使孔内空间与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连通,将脚轮止动件兼用作杆止动件。发明效果第一发明在第一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在将连接杆插入杆插入孔之后,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连接杆,从而使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和连接杆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凹凸卡合。并且,如果将杆止动件插入形成于在杆插入孔中与具有凹凸卡合部的内表面相对的对置面和连接杆之间的孔内空间,从而利用止动件保持机构将杆止动件保持在孔内空间,则连接杆被保持于杆插入孔。这样,本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由于使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和连接杆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块中的凹凸卡合部的支承壁部像现有的弹性卡止片那样弹性变形,故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凹凸卡合部的支承強度,或能够加深凹凸卡合部的卡合,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牢固地将连接杆保持于杆插入孔中。另外,由于杆止动件不会从连接杆以及支承块的其他结构部件承受从孔内空间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减小用于将杆止动件保持在孔内空间中的止动件保持机构的卡止力,井能够减小杆止动件的插拔阻力。即,根据本发明,能够用小的操作カ将连接杆牢固地保持于杆插入孔中。需要说明的是,将杆止动件保持在孔内空间的止动件保持机构例如既可以是设于杆止动件和杆插入孔的内表面的任一方的弾性卡止片,也可以是杆止动件和杆插入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还可以是设于杆止动件和杆插入孔的内表面的磁铁和磁性体。第二发明根据第二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由于用于将基板保持在板收纳部的脚轮止动件通过与杆止动件的协作配合而禁止连接杆向孔内空间侧的移动,因此,能够减小杆止动件。第三发明虽然可以从杆插入孔中的连接杆的插入口插入杆止动件,但这样的话,就会需要在相邻的支承块彼此之间至少空出ー个杆止动件以上的空间。与之相对,根据第三发明的结构,由于设置在与连接杆向杆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支承块的壁部的杆止动件插入孔,且能够穿过该杆止动件插入孔将杆止动件插入孔内空间,因此,不需要在相邻的支承块彼此之间空出ー个杆止动件以上的空间,能够使支承块彼此接近。第四发明
在第四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在一条直线上排列有作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并贯通连接杆的结合贯通孔的结合突部、形成于杆止动件的第一直列加强筋以及形成干支承块的第二直列加强筋,因此,支承块以及杆止动件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以不易变形的状态彼此加强,使強度得以提高。第五发明在第五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由于脚轮止动件兼用作杆止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图I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台车的立体图;图2是连接杆的立体图;图3(A)是支承块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 图4是支承块的下表面侧立体图;图5是安装了脚轮的支承块的下表面侧立体图;图6是剖切了支承块、连接杆以及杆止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图7是剖切了支承块、连接杆以及杆止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图8是剖切了支承块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的立体图;图9是剖切了支承块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的立体图;图10(A)是脚轮止动件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图Il(A)是杆止动件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图12是剖切了支承块、脚轮以及脚轮止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3是剖切了支承块、脚轮以及脚轮止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块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图15是剖切了杆止动件的局部的支承块的上表面侧立体图;图16(A)是杆止动件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图17是剖切了支承块、连接杆以及杆止动件的局部的立体图;图18是剖切了支承块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的立体图;图19是台车的下表面侧立体图;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块的上表面侧立体图;图21是支承块的下表面侧立体图;图22是剖切了支承块的上下方向的中间局部的立体图;图23是剖切了支承块的上下方向的中间局部的立体图;图24(A)是脚轮止动件的上表面侧立体图,(B)是其下表面侧立体图;图25是台车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 UOV 台车11连接杆12结合贯通孔(凹凸卡合部)13 脚轮
14 基板20.20V.20ff 支承块33板收纳部36结合突部(凹凸卡合部)40.40W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1杆插入孔41S孔内空间44孔下表面构成壁
46杆止动件插入孔50.50W脚轮止动件52侧插入部件60、60V杆止动件63弾性卡止片(止动件保持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I 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I所示的台车10的俯视形状呈四边形的框形,在沿其四边延伸的连接杆11和在四角支承脚轮13的支承块20的连接中使用本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连接杆11是例如铝制的所谓角铁,其截面形状呈L形,构成该L形的纵边部分的纵板部IlB在构成横边部分的横板部IlA的上方直立。如图2所不,在连接杆11的横板部IlA的两端部各形成有一对结合贯通孔12、12。这些结合贯通孔12、12均为圆形孔,在沿连接杆1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同时,比横板部Il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纵板部IlB侧偏移配置。如图5所示,脚轮13在上端部具有四边形的基板14。在基板14的下表面中央安装有回旋支承部15且该回旋支承部15能够以铅垂轴为中心回旋,该回旋支承部15所具备的一对支承脚部15A、15B支承车轮16并使其能够旋转。支承块20为树脂成形品,如图3(A)所不,在块主体21的上表面具有一对上表面突壁22、22。块主体21的整体形成为,将上下扁平的长方体的一角部切除后再进ー步使其凹陷而形成内角凹部23的形状。在块主体21中,与通过设置内角凹部23而切除了的假想的一角部相对的对角位置的角部是台车10的整体框构造中的四角角部中的主角部24。支承块20相对于将主角部24 —分为ニ(45度)的二分割面SI呈左右対称的形状。具体而言,上述上表面突壁22、22沿着块主体21的上表面中夹持主角部24而正交的一对外缘部整体而配置。内角凹部23的内表面由内角里面23A和其两侧的内角侧面23B、23B构成,内角里面23A是与二分割面SI正交的平坦面。而内角侧面23B、23B是与夹持主角部24而正交的块主体21的外侧面20S、20S(參照图4。以下称为“主外侧面20S”)平行的平坦面。另外,如图3(A)所示,在块主体21中的内角凹部23的两侧具有块前端面20T、20T,该块前端面20T、20T相对于内角侧面23Β、23Β正交,并且与上表面突壁22、22的各一端面为同一面。
块主体21的大致整个上表面21A被平板状的主上部壁25覆盖。块主体21的主侧面20S、20S被主侧壁26、26覆盖。ー对上表面突壁22、22在块主体21的上表面21A的两主侧壁26、26侧的外缘部中比两侧壁26、26稍向内侧偏移的位置从主上部壁25立起,并且在主角部24相互正交。如图4所示,上端凸缘壁22C从各上表面突壁22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并从上方覆盖块主体21的上表面21A中比上表面突壁22、22靠外侧的L形区域。在该上表面21A的L形区域和上端凸缘壁22C之间,在上表面突壁22、22彼此的交叉部分形成有角部加强筋22L,并在两上表面突壁22、2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外侧面加强筋22S、22S。于是,上端凸缘壁22C、上表面突壁22以及主上部壁25 (參照图3(A))藉由上述角部加强筋22L以及外侧面加强筋22S、22S连接。在各上表面突壁22中的块前端面20T侧的端部,从主侧壁26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下连接壁22A隔着空间22K与上表面突壁22相対,且上下连接壁22A的上端部与上端凸 缘壁22C连接。如图3⑷所示,块主体21中的内角凹部23的内角里面23A以及内角侧面23B、23B被内角里部壁27以及内角侧部壁28、28覆盖。另外,如图4所示,在块主体21的内部设有从内角里部壁27的左右方向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向各主侧壁26、26与二分割面SI (參照图3(A))平行延伸的一对板侧支承筋29B、29B。这些板侧支承筋29B、29B的上端部与上述的主上部壁25 (參照图3)为一体,板侧支承筋29B、29B的下表面与块主体21的整个下表面成为同一面。在板侧支承筋29B、29B之间的靠近内角里部壁27的位置设有板前端支承筋29A。板前端支承筋29A与内角里部壁27平行相対。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下端面与块主体21的整个下表面为同一面,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端面虽未图示,但配置在块主体2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板前端支承筋29A仅上下方向的中间的下侧部分与板侧支承筋29B、29B成为ー体,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相比,在左右方向上以阶梯状横向宽度变小,并从板侧支承筋29B、29B切离。以下,将板前端支承筋29A中的横向宽度小的所述上侧部分作为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宽度狭窄部29H(參照图4)。在板侧支承筋29B、29B的相互对置面的下端缘设有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这些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在板侧支承筋29B、29B中与板前端支承筋29A相比向主侧壁26、26侧延伸。另外,两个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平坦而彼此成为同一面。在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侧设有ー对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这ー对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与板侧支承筋29B、29B平行地在板前端支承筋29A和主侧壁26、26之间延伸,进而从板前端支承筋29A向内角里部壁27伸出直至板前端支承筋29A和内角里部壁27的中间位置(參照图8)。另外,ー对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配置在上述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宽度狭窄部29H的两侧部,这些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彼此的间隔比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彼此的间隔小。进而,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相对于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向上方偏移上述脚轮13中的基板14的板厚量而配置。于是,由这些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板侧支承筋29B、29B以及板前端支承筋29A包围的区域成为本发明的板收纳部33。另外,将ー对主侧壁26、26的下缘部中的被一对板侧支承筋29B、29B夹持的部分切除,形成使板收纳部33向侧方开放的板插入口 33K。如图5所示,将基板14从板插入口 33K向板收纳部33内滑动插入。为了保持插入到板收纳部33的基板14,在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之间设有弹性卡止片32。弹性卡止片32形成为从板前端支承筋29A朝向主侧壁26、26彼此的交叉部分与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平行延伸的悬臂梁状,从其前端向下方突出有卡止突部32A。另外,除卡止突部32A以外的弾性卡止片32的整个下表面位于比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稍靠上方的位置,卡止突部32A与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进而,卡止突部32A具有卡止面32B和引导面32C,卡止面32B朝向板前端支承筋29A侧与该板前端支承筋29A平行,引导面32C在卡止面32B的相反侧朝向弾性卡止片32的前端逐渐向上方傾斜。于是,在将基板14插入板收纳部33中的过程中,基板14与引导面32C滑动接触而使弹性卡止片32向上方弹性变形。在基板14插入到板收纳部33的里部吋,弹性卡止片32弹性复原,从而如图5所示,卡止面32B卡止于基板14的缘部,基板14被保持在基板收纳部33。
在块主体21设有用于安装图10所示的脚轮止动件50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设于弹性卡止片32和主上部壁25之间并允许弹性卡止片32向上方弹性变形的允许变形空间40A、与ー对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和其两侧的一对板侧支承筋29B、29B之间的侧部空间40B、40B在比板前端支承筋29A靠内角里部壁27侧相互连通,并且在形成于该内角里部壁27的中央收纳ロ 40K向外侧开放而成为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如图3(B)所示,在中央收纳ロ 40K的下边中央设有从内角里部壁27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开口下端壁38A,利用该开口下端壁38A,中央收纳ロ 40K的开ロ形状形成为使四边形的下边中央向上方以阶梯状凹陷的形状、即形成为将“凹”字上下翻转后所呈的形状。该开ロ下端壁38A形成与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宽度狭窄部29H(參照图4)相同的横向宽度。于是,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宽度狭窄部29H与开口下端壁38A的上端缘之间通过水平且平坦的卡合壁38C连接。另外,如图8所示,在该卡合壁38C形成有四边形的卡止孔38K。进而,开口下端壁38A与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侧宽度狭窄部29H的两侧缘部之间通过连接筋38B、38B连接。如图8所示,从主上部壁25中面对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的两侧部空间40B、40B的部分突出有内部上表面突条34、34。各内部上表面突条34从主侧壁26至朝向内角里部壁27的中间位置与板侧支承筋29B平行地延伸。如图8所示,在支承块20中的比板侧支承筋29B、29B靠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的两外侧部分设有本发明的杆插入孔41、41,在各杆插入孔41中,与上述的连接杆11 一起插入有后述的杆止动件60 (參照图11)。具体而言,上述的各内角侧部壁28与内角里部壁27交叉通过后,在支承块20内一直延伸至与板侧支承筋29B交叉的位置。于是,杆插入孔41的上方由主上部壁25覆盖,两侧方由内角侧部壁28与主侧壁26覆盖。在比内角侧部壁28与板侧支承筋29B的交叉部分向主角部24侧偏移的位置,与主侧壁26正交的终端筋35连接主侧壁26和板侧支承筋29B之间。该终端筋35配置在与上述上表面突壁22的外侧的外侧面加强筋22S (參照图4)相同的平面内,利用该终端筋35关闭杆插入孔41的里部。另外,在比終端筋35靠块前端面20T侧的位置,主上部壁25和主侧壁26被切离,比上端凸缘壁22C靠下侧的空间与杆插入孔41连通(參照图3(B))。如图4所示,在被主侧壁26、内角侧部壁28以及终端筋35包围的区域的下端部以格子状布满多个加强筋42,如图3(B)所示,利用这些加强筋42来关闭杆插入孔41的下表面侧。在这些加强筋42的群中,如图4所示,与内角侧部壁28以及主侧壁26正交的横筋43至少包括4个,与这些横筋43正交的纵筋45至少包括2个。以下,当区别横筋43彼此吋,从块前端面20T侧朝向终端筋35依次称为第一横筋43A、第二横筋43B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直列加强筋(第2直列補強リブ)”)、第三横筋43C、第四横筋43D。如图6所不,横筋43群中的第一横筋43A以其外表面与上表面突壁22以及主上部壁25的外表面成为同一面而构成块前端面20T的方式进行配置。杆插入孔41的块前端面20T侧的开ロ成为端部收纳ロ 41K。另外,第一与第二横筋43A、43B的上端部之间整体被与主上部壁25平行的孔下表面构成壁44闭塞。与之相同地,第三与第四横筋43C、43D的上端部之间的整体也被孔下表面构成壁44闭塞。与之相对,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被一对纵筋45、45夹持的部分),在第二与第三横筋43B、43C之间没有孔下表面构成壁44,第二与第三横筋43B、43C之间的空间朝向杆插入孔41的内侧下表面开ロ而构成卡合孔44A。
·
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第二与第三横筋43B、43C的上端部之间也被孔下表面构成壁44闭塞(參照图7)。另外,如图3(B)所示,在第一横筋43A和孔下表面构成壁44相交叉的端部收纳ロ 41K的下缘部,使其两端部下沉而形成有一对台阶凹部 41J、41J。如图8所示,在板侧支承筋29B中的被与终端筋35交叉的交叉部和与内角侧部壁28交叉的交叉部夹持的部分,将板侧支承筋29B中的主上部壁25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连通孔37。如图7所示,连通孔37的上下方向的大小是连接杆11中的横板部IlA的板厚的大约2倍。另外,如图8所示,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中的比连通孔37靠中央收纳ロ 40K侧的两侧部的内部上表面(主上部壁25的下表面)与杆插入孔41内的杆插入孔41的内部上表面为同一面。从各杆插入孔41的内部上表面(主上部壁25的下表面)突出有一对结合突部36、36。这些结合突部36、36其截面为圆形,与杆插入孔41的纵深方向并排,并配置在比杆插入孔4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上表面突壁22的位置。另外,如图6所示,端部收纳ロ 4IK侧的结合突部36以该结合突部36中靠近端部收纳ロ 41K的一半位于第二横筋43B的正上方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主上部壁25,在被结合突部36、36夹持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矩形的上表面孔25W。 插入上述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中的脚轮止动件50的整体如图10 (A)和图10 (B)所示,插入杆插入孔41的杆止动件60的整体如图Il(A)和图Il(B)所示。首先对脚轮止动件50进行说明。如图10(A)所示,脚轮止动件50是从插入支承部53的前表面53F开始平行延伸中心插入部件51和一对侧插入部件52、52而成的构造。上述中心插入部件51、侧插入部件52以及插入支承部53是上表面侧开放、内部具有筋的筐体构造。一对侧插入部件52、52配置在中心插入部件51的两侧,且比中心插入部件51短。在各侧插入部件5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的内部设有箱形加强壁52H。该箱形加强壁52H在侧插入部件52的下表面开放,而侧插入部件52的上表面侧闭塞。于是,上述支承块20的内部上表面突条34与箱形加强壁52H的上表面抵接(參照图13)。另外,各侧插入部件52的除了中心插入部件51侧的侧缘部的整体相对于整个脚轮止动件50的上表面稍向下方偏移配置。如图10(B)所示,从插入支承部53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突出有下表面突部53T、53T,插入支承部53的后表面53R的形状与中央收纳ロ 40Κ相同。为了将脚轮止动件50保持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在脚轮止动件50中通过从中心插入部件51的基端部切除遍及插入支承部53的范围的壁面而形成有弾性卡止片54。弾性卡止片54形成为使三角形的卡止突部54Α从悬臂梁的前端朝向下方突出的构造,卡止突部54Α的插入支承部53R侧形成与该插入支承部53R平行的卡止面54Β,而其相反侧形成傾斜面54C。下面说明杆止动件60。如图11 (A)所示,杆止动件60在上表面开放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筐体的内部具有加强筋64。加强筋64通过横筋66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直列加强筋”)来连接沿杆止动件60向杆插入孔41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对纵筋65、65的中间部彼此之间。另外,一对纵筋65、65例如以与上述支承块20的加强筋42中卡合孔44Α的两侧的纵筋45、45 (參照图4)相同的间隔配置,杆止动件60的后端壁67和横筋66的间隔与加强筋42中的第一和第二横筋43Α、43Β的间隔相同。
如图Il(B)所示,从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中的向杆插入孔41插入的插入方向的后端缘的两侧部突出有下表面突部61、61,下表面突部61、61被容纳在杆插入孔41的台阶凹部41J、41J。在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中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中央设有弹性卡止片63 (相当于本发明的“止动保持机构”)。弾性卡止片63形成为下述形状,即,从杆止动件60的底壁切离一部分而形成悬臂梁,使三角形的卡止突部63A从该悬臂梁的前端朝下方突出。卡止突部63A的后侧部分成为与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正交的卡止面63B,并与上述横筋66相邻。而卡止突部63A的前侧部分成为相对于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倾斜的倾斜面63C。以上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台车10的结构部件的构造的说明。接下来,对于台车10的组装方法以及用于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之间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当组装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时,可以在组装之前在支承块20上安装脚轮13,但此处对没有安装脚轮13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所示,从端部收纳ロ 41K向支承块20的杆插入孔41插入连接杆11。具体而言,将连接杆11的纵板部IlB插入上表面突壁22和上下连接壁22A之间的空间22K,将连接杆11的横板部IlA以稍从杆插入孔41内的上表面向下方偏移的状态插入到杆插入孔41的里部。这样,连接杆11的前端与杆插入孔41的里部的终端筋35抵接,横板部IlA的前端角部被收纳在连通孔37中,且杆插入孔41内的各结合突部36和连接杆11的各结合贯通孔12在同轴上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该状态下,将连接杆11向支承杆20的主上部壁25侧移动,使结合突部36和结合贯通孔12凹凸卡合。此时,在连接杆11的下表面和杆插入孔41的内侧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本发明的孔内空间41S(參照图6以及图7)。于是,将杆止动件60从端部收纳ロ 4IK插入孔内空间41S。这样,在该插入过程中,杆止动件60中的弹性卡止片63的倾斜面63C与端部收纳ロ 41K的开ロ缘滑动接触,使弾性卡止片63弹性变形。并且,当杆止动件60插入到标准位置时,弹性卡止片63弹性复原,弹性卡止片63的卡止面63B与卡合孔44A的内表面卡止,杆止动件60被保持在杆插入孔41内。另外,当杆止动件60插入到标准位置吋,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突部61、61(參照图11(B))被收纳在杆插入孔41的台阶凹部41J、41J中,使杆止动件60的后表面与支承块20的块前端面20T成为同一面(參照图6)。需要说明的是,当将杆止动件60上下颠倒后插入杆插入孔41时,下表面突部61、61与连接杆11相干渉,无法插入到里面。如图6所示,当杆止动件60被收纳于杆插入孔41时,利用该杆止动件60禁止连接杆11向下方的移动,保持结合突部36和结合贯通孔12凹凸卡合的状态。另外,在杆插入孔41内的一方的结合突部36和位于其铅垂下方的支承块20的第二横筋43B之间夹持有杆止动件60的横筋66,成为上述结合突部36、横筋66以及第二横筋43B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在一直线上的筋直列构造。利用该筋直列构造,块主体21以及杆止动件60在结合突部36、横筋66等的排列方向上以不易变形的状态彼此加强,使强度得以提高。在各支承块20的各杆插入孔41中组装连接杆11和杆止动件60,例如成为通过四个连接杆11连接四个支承块20的框构造后,接下来在各支承块20上安装脚轮13。为此,如上所述,将脚轮13的基板14插入板收纳部33内而利用弾性卡止片32进行保持(參照 图5)。然后,在各支承块20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中分别插入脚轮止动件50。这样,与插入杆止动件60时同样地,脚轮止动件50的弾性卡止片54弹性变形后复原,如图9所示,弹性卡止片54的卡止面54B卡止于卡止孔38K的内表面,从而将脚轮止动件50保持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内。另外,在该状态下,脚轮止动件50的下表面突部53T、53T(參照图10(B))被收纳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的开口下端壁38Α(參照图3(B))的两侧,使脚轮止动件50的后表面53R与支承块20的内角凹部23的内角里面23Α成为同一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将脚轮止动件50的上下颠倒而误插入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中吋,下表面突部53Τ、53Τ会与中央收纳ロ 40Κ的开ロ缘干渉,从而无法插入到里面。当在各支承块20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中收纳脚轮止动件50时,如图12所示,利用脚轮止动件50的中央插入部件51来限制弾性卡止片32向上方的变形,保持为弹性卡止片32和脚轮13的基板14相卡合的状态。另外,如图13所示,在连接杆11中通过连通孔37而伸入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内的部分的下侧,配置有脚轮止动件50的侧插入部件52。由此,在杆止动件60和脚轮止动件50的协作配合下,禁止连接杆11向下方移动,使结合突部36和结合贯通孔12的凹凸卡合的保持变牢固。当为了改变台车10的纵向或横向尺寸而更换连接杆11时,例如仅从支承块20拆下杆止动件60和脚轮止动件50,在保持脚轮13安装于支承块20的状态下更换连接杆11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当从支承块20拆下杆止动件60吋,仅以从支承块20的下表面利用工具等推压杆止动件60的弾性卡止片63的状态进行拔出即可。对于脚轮止动件50也是同样的。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由于使杆插入孔41的结合突部36和连接杆11的结合贯通孔12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块20中的结合突部36的支承壁部(主上部壁25)像现有的弾性卡止片那样发生弹性变形,故能够提高支承块20的结合突部36的支承強度,或能够加深结合突部36和结合贯通孔12的卡合,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牢固地将连接杆11保持于杆插入孔41中。另外,由于杆止动件60不会从连接杆11以及支承块20的其他结构部件承受从孔内空间41S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减小用于将杆止动件60保持在孔内空间41S中的弾性卡止片63的卡止力,井能够减小杆止动件60的插拔阻力。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能够用小的操作カ将连接杆11牢固地保持于杆插入孔41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杆止动件60,也可以通过脚轮止动件50保持为结合突部36和结合贯通孔12的凹凸卡合不脱落,因此能够在提高其保持力的同时使杆止动件60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台车10中,在支承块20和脚轮13的结合结构中使用了现有的连接杆和支承杆的结合结构,但脚轮13只要没有损伤就不用替换,因此与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的装卸相比,脚轮13和支承块20的装卸频率不高。由此,将脚轮13向支承块20装卸时的操作性不需要像将连接杆11向支承块20装卸时的操作性那么高,相应地,可以提高弾性卡止片32的強度,从而提高脚轮13相对于支承块20的结合力。S卩,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和脚轮13之间不易产生现有的支承块和连接杆之间结合强度不足这样的问题。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示出于图14 图19,是能够将杆止动件60从与连接杆11不同的方向 插入杆插入孔41的结构。S卩,如图1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V的主侧壁26、26上分別形成有与杆插入孔41连通的杆止动件插入孔46、46。杆止动件插入孔46整体为横长的四边形,在其开ロ边的下边部分的两端具有以阶梯状下沉而成的台阶凹部46J、46J。另外,杆止动件插入孔46相对于杆插入孔41的内侧上表面位于其下方连接杆11板厚的位置。除去台阶凹部46J、46J的杆止动件插入孔46的内侧下表面与杆插入孔41的内侧下表面为同一面。从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V的加强筋42去除图4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的第三横筋43C,并从纵筋45、45之间去除第四横筋43D,进而如图15所示,在比第ニ横筋43B靠终端筋35侧的位置,从纵筋45、45之间去除孔下表面构成壁44。然后,纵筋45、45之间的空间向杆插入孔41的内侧下表面开ロ而成为卡合孔44K(參照图1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A)所示,在上表面突壁22的位于杆插入孔41的上方的部分贯通形成有内向窗22W。另外,以从外侧覆盖该内向窗22W的方式设有外罩壁22Ε,该外罩壁22Ε的外表面侧通过格子筋22J(參照图14(B))来加強。如图1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杆止动件60V形成为,将能够插入杆止动件插入孔46中的长方体的前端部的左右两角部斜切除而成的形状。如图16(B)所示,杆止动件60V在左右方向的大约三等分的位置具有沿向杆止动件插入孔46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ー对划分壁69Α、69Α,在上述划分壁69Α、69Α之间,下表面被中央下表面壁69C闭塞,而上表面如图16(A)所不为开放的。并且,在中央下表面壁69C,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杆止动件60同样地形成有弹性卡止片63。在杆止动件60V中的划分壁69Α、69Α的两外侧,上表面被侧上表面壁69Β、69Β闭塞,而下表面如图16(B)所示是开放的。另外,划分壁69Α、69Α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和杆止动件60V的一对外侧壁68S、68S之间通过侧部连接筋69D、69D连接,进而如图16 (A)所示,中央下表面壁69C和前表面壁68F之间以及中央下表面壁69C和后表面壁68R之间分别通过三角筋69L连接。如图16(B)所示,在杆止动件60V的下表面设有沿向杆止动件插入孔46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突条62、62。如图17所不,一对第一突条62、62与一对划分壁69A、69A相比向靠杆止动件60V的横向中央的位置偏移配置。另外,如图16(B)所示,杆止动件60V的外侧壁68S、68S的下端部相对于杆止动件60V的整个下表面以与第一突条62、62相同的量突出,从而成为ー对第二突条62A、62A。并且,通过设置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突条62、62A,能够进行杆止动件60V和杆止动件插入孔46的嵌合的适应调整。另外,如图17所示,外侧壁68S以能够从下方抵接一方结合突部36(该图右侧的结合突部36)的方式进行配置,支承块20V的第二横筋43B位于该外侧壁68S的正下方,从而第二突条62A和第二横筋43B能够抵接。即,本实施方式的杆止动件60V以及支承块20V也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筋直列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划分壁69A配置为能够与另ー个结合突部(图17的左侧的结合突部36)抵接,因此,在该划分壁69A的正下方,可以在能够与纵筋45抵接的位置配置第一突条62而成为筋直列构造。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杆止动件60的下表面设置与上述第一突条62、62相同的突条(未图示)来进行适应调整。该情况下,为了成为上述的筋直列构造,优选在杆止动件60中的横筋66的正下方配置突条。以上是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说明,除上述以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 同。在该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V中,在将连接杆11插入杆插入孔41中后,如图18所示,将杆止动件60V从杆止动件插入孔46插入孔内空间41S内。这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杆止动件60同样地,如图15所示,杆止动件60V中的弹性卡止片63卡止于卡合孔44K,从而将杆止动件60V保持于杆止动件插入孔46。并且,如图17所示,杆止动件60V位于连接杆11的下方,限制连接杆11向下方的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V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也能够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了使杆止动件60凹入杆插入孔41中,需要在相邻的支承块20、20彼此之间至少空出ー个杆止动件60以上的空间,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不需要在相邻的支承块20V、20V彼此之间设置那样的空间。因此,例如图19所示,彼此接合相邻的支承块20V、20V,能够以成为在这些支承块20V、20V彼此之间看不到连接杆11的台车IOV的方式来组装连接杆11和支承块20V。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示出于图20 图25。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块20W如图20 图22所示,使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W和杆插入孔41、41在大的范围内连通,成为利用脚轮止动件50W来兼作第一实施方式的脚轮止动件50和杆止动件60、60的构造。具体而言,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内角侧部壁28、28在块前端面20T、20T的ー侧部仅以柱状残留少许。另外,如图22所示,将板侧支承筋29Β、29Β切除至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W中的比脚轮止动件50W的插入ロ 40Ν靠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W的里侧且连通孔37的跟前位置。与之相对,如图24(A)以及图24(B)所示,脚轮止动件50W形成为下述构造,S卩,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脚轮止动件50中的插入支承部53沿两侧方延长,并从该插入支承部53的两侧端部开始将杆止动件部71、71与中心插入部件51以及侧插入部件52平行地延伸而成的构造。并且,将连接杆11插入杆插入孔41而使结合贯通孔12和结合突部36相卡合后,如图23所示,如果将脚轮止动件50W插入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W,则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弹性卡止片54和卡止孔38Κ的卡合而将脚轮止动件50保持在脚轮止动件收纳部40W内,并且通过脚轮止动件50W的中央插入部件51而禁止弾性卡止片32的弹性变形。另外,杆止动件部71进入杆插入孔41侧而配置在连接杆11的下方,侧插入部件52配置在穿过了连通孔37的连接杆11的端部下方。并且,杆止动件部71和侧插入部件52相协作配合而禁止连接杆11向下方移动。于是如图25所示,可以由连接杆11和支承杆20W构成台车10。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上述以外,可以在未脱离本发明主g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将配置在框形台车的各边的连接杆保持于在下表面安装有脚轮的支承块的杆插入孔内,所述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凹凸卡合部,其设于所述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杆上,并在与所述连接杆向所述杆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凹凸卡合; 孔内空间,其设于所述杆插入孔中与具有所述凹凸卡合部的内表面相对的对置面和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将所述连接杆在所述杆插入孔内移动而能够解除所述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 杆止动件,其从与所述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所述孔内空间,禁止所述连接杆向所述孔内空间侧的移动; 止动件保持机构,其将所述杆止动件保持于所述孔内空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块形成有供所述脚轮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纳部以及供用于在所述板收纳部保持所述基板的脚轮止动件插入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 使所述杆插入孔与所述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连通,在所述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露出所述连接杆的一部分,所述脚轮止动件通过与所述杆止动件协作配合而禁止所述连接杆向所述孔内空间侧移动。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块的壁部设有杆止动件插入孔,该杆止动件插入孔在与所述连接杆向所述杆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支承块的壁部而与所述孔内空间连通,能够穿过该杆止动件插入孔将所述杆止动件插入所述孔内空间。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结合贯通孔,其作为所述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所述连接杆; 结合突部,其作为所述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所述杆插入孔的内表面,并贯通所述结合贯通孔; 第一直列加强筋,其形成于所述杆止动件,并能够与所述结合突部的前端面以及所述支承块的壁部中的与所述结合突部的前端面对置的位置抵接; 第二直列加强筋,其突出形成于所述支承块的壁部中的与所述结合突部的前端面对置的位置的背侧。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块形成有供所述脚轮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纳部以及供用于在所述板收纳部保持所述基板的脚轮止动件插入的脚轮止动件收纳部, 使所述孔内空间与所述脚轮止动件收纳部的内部连通,将所述脚轮止动件兼用作所述杆止动件。
全文摘要
一种以小的操作力就能够将连接杆牢固地保持在杆插入孔内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在本发明的台车用连接杆结合结构中,使杆插入孔(41)的结合突部(36)和连接杆(11)的结合贯通孔(12)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块(20)中的结合突部(36)的支承壁部像现有的弹性卡止片那样发生弹性变形,故能提高支承块(20)的结合突部(36)的支承强度,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牢固地将连接杆(11)保持于杆插入孔(41)中。另外,杆止动件(60)不会从连接杆(11)以及支承块(20)的其他结构部件承受从孔内空间(41S)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减小用丁将杆止动件(60)保持在孔内空间(41S)中的弹性卡止片(63)的卡止力,并能减小杆止动件(60)的插拔阻力。
文档编号B62B5/00GK102815325SQ20121009335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春日一辉 申请人:三甲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