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五连杆悬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6890发布日期:2023-03-29 19:0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五连杆悬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后独立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五连杆悬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的后独立悬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四连杆独立悬架,适配轴前电机;第二种为h-arm独立悬架,适配轴后电机;第三种为五连杆独立悬架:基本都适配轴前电机。相较于四连杆独立悬架,五连杆独立悬架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及舒适性,而相较于h-arm独立悬架,五连杆独立悬架的成本较低,因此,五连杆独立悬架具有使用效果良好及成本较低的综合优势。
3.现有的五连杆独立悬架基本都适配轴前电机,由于布置轴后电机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车内三排乘员的脚步空间,可以增加二排座椅的滑轨行程,同时还可以增加油箱布置空间,因此,在五连杆独立悬架上布置轴后电机一直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
4.但是,在五连杆独立悬架上布置轴后电机存在一些技术难题。由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承载臂的内点通过副车架的后横梁支撑,来确保其纵向刚度。如果配置轴后电机,那么由于轴后电机的布置,副车架的后横梁需后移,但是承载臂的位置保持不变,以致后横梁无法继续对承载臂起到支撑作用,导致承载臂纵向刚度不足。
5.因此,如何在副车架后横梁后移的前提下,副车架依然能够实现对承载臂的支撑,以确保承载臂纵向刚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的纵梁、副车架、五连杆悬架及车辆,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7.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的纵梁,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均连接,所述连接梁用于连接承载臂。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两端一一对应并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留有空隙。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梁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梁为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
12.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侧连接。
13.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纵梁、第一横梁、第二纵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或所述第二纵梁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纵梁,所述副车架的纵梁的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连接。
14.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五连杆悬架,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副车架。
15.进一步地,还包括:前束臂、外倾臂、上横臂、下横臂、所述承载臂和转向节,所述前束臂、外倾臂、上横臂、下横臂、承载臂的一端均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前束臂、外倾臂、上横臂、下横臂、承载臂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转向节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前束臂、所述外倾臂和所述上横臂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下横臂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承载臂与所述连接梁连接。
17.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下(1)至(3)的任一项:
18.(1)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的纵梁;
19.(2)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副车架;
20.(3)上述第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五连杆悬架。
21.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的纵梁,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梁,纵向设置的连接梁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同时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均连接,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为连接梁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使得连接梁具有横向稳定性,最终使得连接梁横向纵向均稳定。当连接梁用于连接承载臂时,稳定的连接梁既可以为承载臂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还可以确保承载臂的纵向刚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的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的纵梁连接承载臂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五连杆悬架布置轴后电机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说明书附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五连杆悬架布置轴后电机时的俯视图。
29.图中:1、副车架;11、第一纵梁;111、第一支撑梁;112、第二支撑梁;113、连接梁;114、支撑横梁;12、第一横梁;13、第二纵梁;14、第二横梁;
30.2、五连杆悬架;21、车架组件;211、横向稳定杆;212、前束臂;213、减振器;214、下横臂;215、外倾臂;216、承载臂;217、空气弹簧;218、上横臂;219、轴后电机;220、转向节。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3.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副车架1的纵梁,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梁113,所述连接梁113与所述第一支撑梁111和所述第二支撑梁112均连接,所述连接梁113用于连接承载臂216。
34.具体地,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用于与副车架1的横梁连接,以确保整个副车架1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111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112的两端一一对应并连接,连接的位置用于与副车架1的横梁连接,使得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的两端均与副车架1的横梁连接,以确保整个副车架1的稳定性,同时提高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的横向稳定性。
35.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均与所述连接梁113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梁111与所述连接梁113的顶部或上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112与所述连接梁113的中间部分连接,所述连接梁113的底部或下部用于连接承载臂216。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为所述连接梁113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使得连接梁113具有横向稳定性。同时由于连接梁113纵向设置,其自身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最终使得连接梁113横向纵向均稳定。当连接梁113用于连接承载臂216时,稳定的连接梁113既可以为承载臂216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还可以确保承载臂216的纵向刚度。另外,由于连接梁113的横向稳定性也很好,使得其对承载臂216的支撑也具有很好的横向稳定性,因此无需为承载臂216提供额外的横向支撑,节省了空间,为副车架1布置轴后电机219预留出更大的空间。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之间留有空隙。
37.具体地,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之间留有空隙,当纵向设置的连接梁113同时与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连接时,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分别与连接梁113的不同位置连接,且这两个连接位置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得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对连接梁113的支撑更加稳定,提高连接梁113的稳定性,确保连接梁113对承载臂216的支撑及承载臂216的纵向刚度。
38.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梁111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梁112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支撑梁112为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111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
39.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梁111和所述第二支撑梁112为相互背离的弧形结构,使得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之间的空隙比较大,进而使得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对连接梁113的支撑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连接梁113的稳定性。
40.另外,第一支撑梁111和第二支撑梁112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实际使用时,该空隙便于后续安装。例如,将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1的纵梁用于五连杆悬架2时,该空隙便于各个连杆的连接、布置及安装,简化操作过程。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1的纵梁还包括支撑横梁114,所述支撑横梁114与所述第二支撑梁112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梁111的一侧连接。
42.具体地,所述支撑横梁114横向设置,对所述第二支撑梁112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确保所述第二支撑梁112的横向稳定性,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梁112可以更好地对连接梁113起到支撑作用。
43.基于同一技术构思,参考图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副车架1,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纵梁11、第一横梁12、第二纵梁13和第二横梁14,所述第一纵梁11和/或所述第二纵梁13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1的纵梁,所述副车架1的纵梁的第一支撑梁111与所述第一横梁12和所述第二横梁14均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112与所述第一横梁12和所述第二横梁14均连接。
44.具体地,所述副车架1的第二横梁14即通常所说的后横梁,所述副车架1的第一横梁12即通常所述的前横梁。当配置轴后电机219时,轴后电机219通过悬置与副车架1的第一横梁12连接。所述悬置可选为橡胶三点悬置。
45.通过所述的副车架1的纵梁对承载臂216进行支撑,既可以确保承载臂216的纵向刚度,又无需另外为承载臂216提供额外的横向支撑,节省了空间,为轴后电机219的布置预留出更大的空间。
46.该副车架1具有上述实施例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7.基于同一技术构思,参考图4、图5和图6,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五连杆悬架2,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副车架1。所述五连杆悬架2具有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技术效果。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五连杆悬架2还包括:前束臂212、外倾臂215、上横臂218、下横臂214、所述承载臂216和转向节220,所述前束臂212、外倾臂215、上横臂218、下横臂214、承载臂216的一端均与所述副车架1连接,所述前束臂212、外倾臂215、上横臂218、下横臂214、承载臂216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转向节220连接。
49.具体地,所述前束臂212、所述外倾臂215和所述上横臂218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梁111连接,所述下横臂214与所述第二支撑梁112连接,所述承载臂216与所述连接梁113连接。
50.所述五连杆悬架2还包括空气弹簧217和减振器213,所述空气弹簧217安装在所述承载臂216上,所述减振器213安装在所述下横臂214上。减振器213和空气弹簧217分离设置,可以使减振器213布置在轮心前,为三排座椅布置预留出空间。
51.进一步地,减振器213倾斜设置,其顶部朝向副车架1的第一横梁12的方向,使得减振器213所需的安装空间减小,可以避开三排座椅靠背和坐垫相对薄的区域,有效增加三排坐垫宽度。
52.所述前束臂212、外倾臂215、上横臂218、下横臂214、承载臂216一起称为五连杆悬架2的车架组件21。通常所述五连杆悬架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车架组件21,两个车架组件21同时作用。该五连杆悬架2具有上述实施例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3.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下(1)至(3)的任一项:
54.(1)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1的纵梁;
55.(2)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副车架1;
56.(3)上述第三方面任一项所述的五连杆悬架2。
57.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
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