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59008发布日期:2023-05-25 04:1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副车架,具体为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1、传统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通常使用全铝铸造或钢制全框式前副车架,如专利号为cn202220081687.6一种适合多车型平台的前悬架系统,涉及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前副车架、稳定杆、前下控制臂、连杆、转向节、上控制臂、前减震器、螺旋弹簧、转向器和后下控制臂;通过设置的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加速阻力臂长度和磨胎半径取值参数,可以实现通过改变汽车轮毂偏距的大小实现改变轮距的大小,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前悬架系统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对轮距要求及运动学特性的需求,通过对由前下控制臂、后下控制臂以及上控制臂组成的导向机构进行参数设置与布局,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前悬架系统在实现满足不同车型对轮距要求及运动学特性的需求的前提下还不影响导向机构的结构要求。虽然已经能适应多种车型和平台,但是如果将此类技术适配到新能源电、油混动车型上还是不行的新能源车型为保证续航里程及电池容量,整车整备质量相较于传统燃油车重,因整备质量重导致的载荷增加,一般带有混动引擎和变速箱让前副车架承载载荷更大,质量更重,且会影响整车质量,减重目标的达成,减小了整个新能源电、油混动车的续航里程,造成整车品质的降低及顾客抱怨,所以需要一种能紧凑体积结构的前副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采用中横梁分隔的结构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紧凑压缩整个前副车架体积,合理安排连接和固定结构,让混动引擎和变速箱进行安装。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四者一体铸造成低压一体中空的管体围绕成的框形构造,且框形构造中央形成框孔;其中:框孔中横向设置有中座梁,中座梁将框孔分隔为分别架设引擎的主框孔和架设变速箱的副框孔,中座梁中央设置有固定引擎和变速箱头尾结构用的中固定座;

3、左纵梁、右纵梁结构一致,在和中座梁同一轴线位置设置用于连接车身的羊角座,羊角座旁侧设置下摆臂座;在上横梁的头尾两端和左纵梁或右纵梁连接处设置有斜向设置的前斜座,前斜座一分为二设置羊角管座台和前摆臂座台。前斜座一体塑形的拥有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前羊角管单独功能和前摆臂座单独功能,将应力的分担优化到上横梁和左纵梁、右纵梁的左右前段位置,减少梁体中央的负担,让其集中处理因为混动引擎带来的相关重量和应力负担,增加了中横梁结构,并且对应设置的羊角座旁侧设置下摆臂座组合结构,不仅承担了混动引擎的后侧重量应力,还节约了设置空间,对应还不干涉变速器的旁侧设置。

4、作为优选,所述下摆臂座的设置位置和副框孔设置位置在同一侧。重心偏向后侧,主要克服引擎的重量问题,同时让车轮传动结构的应力传达到本前副车架的后侧,起到均衡左右。

5、作为优选,所述中座梁中央高两侧低,呈凸字形状或几字形状或上凸的弧形或w形状,且中固定座设置在最中央位置为立体形状,在中固定座的顶部设置引擎连接台,中固定座在副框孔内设置用于安装变速器头端固定结构的副装置连接台。

6、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右纵梁尾端设置有下连接台,下连接台上设置有车身连接座和副框座,所述车身连接座为横向长立方体结构,且下横梁整体与车身连接座相同宽度,从车身连接座延伸一体塑形。下横梁因为设置是为了增加承重的弹性是下凹的弧形结构,副车架安装了引擎变速器设备后,必然会增加下横梁两侧的和纵梁的连接负担,将下横梁主要塑形连接结构完全与车身连接座连接为一体结构后相对厚重的车身连接座作为连接位置能让下横梁的承重梁上升并加强连接处的应力处理能力。

7、作为优选,所述下横梁为下凹的弧形结构。这样的设置能给后方副框孔位置设置的汽车结构更多的空间,也能拥有一定的弹性结构,在车辆行驶中减少过于硬性设置后发出的过多碰撞响声。

8、作为优选,所述下摆臂座在底部还向左纵梁、右纵梁延伸塑形设置减力块。延伸塑形设置的减力块能将下摆臂座连接摆臂后下压的应力减少,延伸到整个左纵梁、右纵梁的延伸处进行分担,增加下摆臂座的强度。

9、作为优选,所述羊角管座台埋入前斜座前侧位置一体塑形,羊角管座台底部安装腔体与前摆臂座台的安装腔体共用一个摆臂安装腔,并由前板分隔。羊角管座台的连接结构主要是集中在上端,而前摆臂座台的安装结构主要是集中在下端,两者集成塑形化设置,而且避免了相互的结构互不干涉。

10、作为优选,所述前摆臂座台和下摆臂座的敞口方形相反,前摆臂座台的凹腔a向下设置,而下摆臂座的凹腔b向上设置。相反的设置能针对引擎的重量进行的对应优化设置,引擎重量重于变速器,重心向上横梁前倾,朝下的凹腔a设置能顺其方形避免安装位置的磨损和脱离;下摆臂座的凹腔b则是和中座梁匹配下压的重量会偏向传递到中座梁进行分担,优化应力能力。

11、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的上端顶部设置引擎侧固定座,引擎侧固定座分为上侧固定座和下侧固定座,上侧固定座设置位置和前斜座最左侧平行,下侧固定座设置位置与前斜座最右侧平行。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完全一体铸造,安装座、羊角座等结构都精心设计,不会和钢制副车架和同级非一体需要另外加装的铝制副车架结构一样,无需采用板材结构多个零件组成,为后副车架减重提供了进一步可能性,对降低工艺难度有相当的正向意义,采用中横梁分隔的结构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紧凑压缩整个前副车架体积,合理安排连接和固定结构,让混动引擎和变速箱进行安装;2、前斜座一体塑形的拥有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前羊角管单独功能和前摆臂座单独功能,将应力的分担优化到上横梁和左纵梁、右纵梁的左右前段位置,减少梁体中央的负担,让其集中处理因为混动引擎带来的相关重量和应力负担,增加了中横梁结构,并且对应设置的羊角座旁侧设置下摆臂座组合结构,不仅承担了混动引擎的后侧重量应力,还节约了设置空间,对应还不干涉变速器的旁侧结构设置。



技术特征:

1.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包括上横梁(1)、下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四者一体铸造成低压一体中空的管体围绕成的框形构造,且框形构造中央形成框孔(5);其中:框孔(5)中横向设置有中座梁(6),中座梁(6)将框孔(5)分隔为分别架设引擎的主框孔(7)和架设变速箱的副框孔(8),中座梁(6)中央设置有固定引擎和变速箱头尾结构用的中固定座(9);左纵梁(3)、右纵梁(4)结构一致,在和中座梁(6)同一轴线位置设置用于连接车身的羊角座(10),羊角座(10)旁侧设置下摆臂座(11);在上横梁(1)的头尾两端和左纵梁(3)或右纵梁(4)连接处设置有斜向设置的前斜座(12),前斜座(12)一分为二设置羊角管座台(13)和前摆臂座台(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下摆臂座(11)的设置位置和副框孔(8)设置位置在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中座梁(6)中央高两侧低,呈凸字形状或几字形状或上凸的弧形或w形状,且中固定座(9)设置在最中央位置为立体形状,在中固定座(9)的顶部设置引擎连接台(15),中固定座(9)在副框孔(8)内设置用于安装变速器头端固定结构的副装置连接台(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尾端设置有下连接台(17),下连接台(17)上设置有车身连接座(18)和副框座(19),所述车身连接座(18)为横向长立方体结构,且下横梁(2)整体与车身连接座(18)相同宽度,从车身连接座(18)延伸一体塑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下横梁(2)为下凹的弧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下摆臂座(11)在底部还向左纵梁(3)、右纵梁(4)延伸塑形设置减力块(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羊角管座台(13)埋入前斜座(12)前侧位置一体塑形,羊角管座台(13)底部安装腔体与前摆臂座台(14)的安装腔体共用一个摆臂安装腔(21),并由前板(22)分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前摆臂座台(14)和下摆臂座(11)的敞口方形相反,前摆臂座台(14)的凹腔a(23)向下设置,而下摆臂座(11)的凹腔b(24)向上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左纵梁(3)、右纵梁(4)的上端顶部设置引擎侧固定座(25),引擎侧固定座(25)分为上侧固定座(26)和下侧固定座(27),上侧固定座(26)设置位置和前斜座(12)最左侧平行,下侧固定座(27)设置位置与前斜座(12)最右侧平行。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副车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非平面跨式新能源车的侧梁前副车架。采用中横梁分隔的结构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紧凑压缩整个前副车架体积,合理安排连接和固定结构,让混动引擎和变速箱进行安装。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四者一体铸造成低压一体中空的管体围绕成的框形构造;其中框孔中横向设置有中座梁,中座梁将框孔分隔为分别架设引擎的主框孔和架设变速箱的副框孔,中座梁中央设置有固定引擎和变速箱头尾结构用的中固定座;左纵梁、右纵梁结构一致,在设置羊角座,羊角座旁侧设置下摆臂座;在上横梁的头尾两端和左纵梁或右纵梁连接处设置有斜向设置的前斜座,前斜座一分为二设置羊角管座台和前摆臂座台。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明,杨天洪,严长生,王剑,罗魁,王思强,曹琦,杨海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拓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