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7087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在陡峭异形山地上,又可浮动 在水面上和半潜于水面以下,并可随人们需要升至空中作业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 性建筑的技术。
技术背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 穷,各地人均占地迅速减少,可建设地块与较优的地理环境条件也同时减少和变得窘迫,相 应的带来房地产价格攀升。为使居者有其房,只能在加大使用率的同时减少人均居住面积 与舒适度。现有建筑主要建设在普通用地的陆地上。引发问题在于一、钢混与钢结构虽可竖向发展楼层,用地窘迫而向空中要面积使 城市规划形成的风貌为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并使国土大量板结化而阻断生态的对 流机制,而所谓建筑的生态绿化建设并不能体现在每一楼层上;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节 能.消防等要求将逐步提升其严格性和相应的攀升出新标准,这样一来建设成本会大大提 升;更在于因现有建筑的先天技术条件根本就不能解决抗震问题;三、人口不可逆转的递 增与开发用地的大量减少,人均占地当然就迅速减小而用地更紧张的必然趋势下,建筑室 内空间必将大力紧缩而更难满足人居功能的要求,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因此陆地上建筑体 系势必向面积小.功能多和空间集中性强的拥挤状态方向发展。而国土大量不可建设用 地,如陡峭山地、田园、水上和水下空间等,按现行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技术,是根本无法突 破这样的用地技术瓶颈,而做到解决增大建设用地和解决相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就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建技术,从而带来解决如用地紧迫、打造森林 化城市、城乡统筹、人居功能扩大、永久居住与永久产业、防备洪涝和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 高效率建设方式的重大难题。一首先地球上水面积与陆地面积相比是70%比30%,因不具 特别建设技术而使用率与使用面极端不足。并且,我国国土面积中未进行建设的陡峭山地 面积也同样广大,如果将土地面积非常广大的陡峭山地和水上与水下的空间面积用于房屋 建设,并还成就为生态的修复机制,这将大大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窘境和民生的问题、大量 的减少了生态损害。其中就陡峭山地建设普通建筑技术中的混凝土构造与因不具备陡峭山地地形的 基础受力特性而无法建设,即使采用现行的钢结构形式在不具备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技术 特性的情况下也同样是无法大量建设的,更不可能节省必须的超额造价。山地地形还限定 了现有技术上本身就极有局限性的钢结构建筑的建设方式和建设用地范围。不能做到本实 用新型所述的任意地形地貌的建设广度,又无法防备地震与洪涝灾害、山地滑坡等带来的 问题。也无法做到在建设用地上不占有原生态的绿化栽植用地面;而进行极具广度的建 设。其次!就水上建设而言,所谓水面建筑是指在内陆或一些海湾,有人便在船体上 建设固定的楼房,如中国的趸船和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等。但是,趸船毕竟是船,不仅其浮体材料用量太大、造价太高,而且它还是单体性浮动基础,因此,不得不考虑到重心与平 衡的原因,才造成趸船的上层建筑空间形式必须完全对称和功能单一而封闭。荷兰的水陆 两栖漂流屋与趸船构造基本一样,其问题在于其技术创意目的的本质是用于防范洪涝灾 害,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陆地上,建筑的功能并未有突破进展,混凝土构造的浮力箱作为基 础在洪涝灾害时被限定升浮高度仅6米范围,同时建筑体只能固定一处有限的用地上升浮 动或搁浅于预设桩体基础上,不能随用方意愿迁移变换用地和更改为很多不同的使用方 式,不具备水下半潜状态的功能即大量挖掘水下空间使用面的居住功能。更无法建设在陡 峭山地上,同时不能升至空中作便捷的立体吊装和观景等多功能使用,除极端有限度的两 栖功能外即不具备如上所述三栖的功能条件而面面具到。如上所述荷兰技术还因为建筑 体固定且不便因需要随意改变空间的立体构成形式,使功能发生更新和适应任意一种地形 地貌,即指不具有重新组合建筑群体形态的特殊的可塑功能而不择任意建设用地的功能条 件,从而影响了它建设的广度。同时更没有我方的实用新型创新技术中可随意3维立体的 增加建筑空间数量与处在水面上时,不局限船泊的重心与平衡稳定规则的技术性突破,而 把建筑群体建设成空间大小和高低不一的整体,使功能如陆地上的建筑群那样空间形态丰 富且多元化。第三,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设计为整体用水泥制造的单纯的趸船式样,其混凝 土浮箱基础在所谓两栖功能中搁浅于预设支柱基础时期,受日晒随时间增长就有裂口的危 险。而在其处于洪涝时期,浮动中的水上漂流屋的整体平板式浮动基础体量大且吃水深,耗 材多,用途少,无水下可居住空间。正由于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设计上的先天缺失,所以 它的功能是单一的,与中国的趸船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故其建设和使用面是很有限的。同时现行陆上建筑的建设技术除有不限不同体量的优点外却同样不具有上述我 方实用新型中各大优越功能。而所谓水面上的趸船即因搁浅的原因同样可以被置于陆地上,不过是被动的两栖 用途,故其荷兰漂流屋两栖的意义除防洪涝以外与趸船和陆地建筑相比也并不具备更好或 更多的功能新颖性。在此不论是趸船还是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与现行陆上固定建筑相比 不具备更多的建设优势与广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轻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开发使用的压力,而提供一种可开 发大量未建设用地的建筑技术,并且能将建筑直接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的三栖可变动组合 多用途永久性建筑的技术。这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属于一种既可浮动在水上、半潜于水下、 又可转换用地安放在本是不可建设用地的陡峭山地上与山体绿化相互穿插结合、还可升至 空中进行空中观景或以其为依托进行空中垂直吊装实施吊装作业,还可随人们需要立体 的增加建筑单元数量扩大居住规模、改变房屋空间群体的空间组合特性,以适应建设在任 意一种地貌上从而又带来功能变化,即使身处水上也不局限任意一种建设形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即这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 永久性建筑,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 另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建筑单元通过槽形扣板/槽形扣板+迷宫型隔水墙 和联接螺栓联接;在建筑单元内根据需要,可设置浮具组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 水机构,也可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所述的建筑单元可分为三层,上下两层分别为上、下储藏室,中间层为多用途人居 空间。所述的建筑单元上储藏室在需要时可以用来储藏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 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所述的建筑单元下储藏室在需要时可以用来安装浮具组。所述的浮具组配有给水装置和排水装置。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设有与建筑单元的凹槽和凸台相匹配的 凸台和凹槽,玻璃嵌入边框中,通过密封条密封。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所构筑的建筑物可以是任意一种三维多面几何体,其 关键在于设置在水上的建筑物或陡峭山地的建筑物,可按需要增加建筑单元的数量作集 合化的连接,其连接办法是由每两个建筑单元的梁和柱间的凸台和凹槽以阴阳楔合的方式 结合在一起,并用槽形扣板扣结后用螺栓联接,将两个建筑单元或多个建筑单元进行进一 步的稳定化结合。似此可使建筑单元的数量、规模随要求任意扩大,还可重新组合成不同的 群体几何形态而具备适应任意一种异型地貌的能力。这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可以以单体或者以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 当以平房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时,根据水面大小、抵抗风浪的能力以及人们的需要,将若干 建筑单元按同一平面通过迷宫形隔水墙、槽形扣板和联接螺栓将其连为一体,并在建筑单 元下层安装浮具箱,通过给水装置和排水装置调节浮具箱的水量,从而实现建筑物吃水的 深浅,重心和稳定性调节。这种依自备内置浮具的浮力而使建筑物浮于水上而不另外增加浮具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大优点。当所述的建筑物大部建设在水下时,在每两个建筑单元之间,需通过迷宫型隔水 墙、密封垫、槽形扣板和联接螺栓联接,此外还需采用更大的内置式可调浮力箱,并用给水 装置加入适量的水使整个建筑的自重加大到能使大部分建筑空间潜浮于水下,同时也成为 依靠重力作为地处水面环境更具重心始终朝下的稳定力的来源,此时建筑物的小部仍然露 在水面上,此时水下的墙面由玻璃制成,玻璃插入迷宫型隔水墙的凹槽中,通过防水处理, 确保建筑物置于水下的部份不会有水渗入。这样便可通过透明的玻璃墙体使其具有水下观 景的功能;而建筑物上部露在水面的空间面积,覆上土壤和绿化栽植以此能作为最为稳定 的水上陆地加以使用,如果要使建筑升浮于水面,则通过排水装置排出一定的水量,使建筑 物自重减小、浮力增大,便可使建筑物的大部分空间浮于水表面上。半潜水下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落,其建筑单元主框架结构上还可竖向增加新的建筑 单元,使之联接成就为整体化的既有水上空间又有水下潜浮空间的垂直结合的建筑体。通 过内部地面的水密门和竖向楼梯作水上水下建筑空间的垂直交通通道。该实用新型的重点是除将其整体建设在水面上作为浮动的水上或水下空间建 筑,在此任意一个建筑都可改换成如上所述的使用模式,也可由多个建筑在水面上下立体 组合,使其成为既有水上居住功能又有水下空间观景居住功能的建筑,在此还依此模式可任意增加建筑单元数量、规模而建设成大型海上城市或海上浮动人工陆地。且因各建筑单 元自带内置式浮具组而使各自具有浮力的原因,从而使水上城市能不局限建筑群体中的建 筑空间大小高低不一的构成,即不需要考虑重心偏移的问题。当这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以单体方式设在空中时,在建筑单元上 层装上折叠式氦气气囊,该气囊与建筑单元主体之间通过拉索组连接,气囊在充满氦气后 膨胀,至此建筑体上部天窗打开,气囊膨胀到建筑体外后,可带动建筑单元整体升至空中; 利用升至空中的建筑单元,人们便可进行搬运和吊装的便捷作业。由于折叠式氦气气囊带 有充放气装置,从而可以方便地调整建筑单元的升降,在建筑单元底部还连接有另外的拉 索组,这些拉索组与地上的卷扬机相连,以便控制升空作业的建筑体作空中位置与升降路 径的变动调控。当所述的建筑单元相互联接所构成的建筑物要设在本是不可建设用地的陡峭山 地上的时候,需先在陡峭山地上预埋支承框架,这种以网络形态预埋的支承框架,在作为稳 固山地预防滑坡的固定网架的同时又作为建筑物的支承基础,再用建筑单元主体框架上所 设的凹槽和凸台与支承框架的凸台和凹槽相楔合,加上槽形扣板和螺栓加以联接固定。建 筑单元之间按上述方式联接成的框架受力网络,与承重基础支承框架网络共同联系成为 具备均布抗荷载-韧性网络结构的功能。这样的津筑置于陡峭山地上,成为不占绿化用地 又穿插于绿化环境的森林生态化建筑。此外,其特性还在于同时可大量建设在按现有建筑技术无法建设的更具生态绿化 的陡峭山地上。如上所述模式都可增加房屋建筑的数量而扩大建筑单元的数量与规模,并 具备重新组合各建筑之间的空间构成关系,使其能适应任意一种地形地貌和任意一种群体 空间组成的功能性质,即不择建设用地和不限定建筑的规模与形式而使其具备广泛的用途 和潜力。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还具备升至空中的观景、进行吊装作业或撤离 原安放地点,即便捷更换建设用地的功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一是将建筑个体或群体以整体设置浮动于水上作多功 能使用,还可设置浮动于水下广大空间,并可使顶部面积建成覆土绿化的人工陆地、或垂直 增加建筑数量使其具有同时存在于水面和水下的功能形式等水上多重应用方式。其特性更 在于具备可调浮力的功能,因而具有按要求进排一定水量于建筑内置浮具中,以此可调重 量的反应作为浮力、重心和稳定性的调节方式和升浮空间于水面上下,并以此成为建筑可 改换设置多重使用模式的优良办法之一,并可以在垂直增加建筑数量扩大建设规模时,作 为储备的浮力而排水加以调动。具备很强的使用可塑性。扩大建设规模和更改建设的方式是任意的增加联接水面或水下的房屋建筑的数 量或重新组合不限数量的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必局限和担心建筑群体的体量和重心 问题(即不必局限按船泊设计原理必须使上层建筑的形式与体量平均与对称的形态),其 特性就在于该实用新型的建筑所组成的群体由于各个建筑物具备自带内置式浮具和浮力 大小可自行调控的功能,故在多个建筑联接成一个水面地块和建筑群体时,建筑群体的联 接形式具备能以非对称的方式组成大小高低不一的建筑园区形态,在此不仅功能与形式、 建筑群体的平衡与重心不加局限的情况下,因为这种突破性的方式还扩大了建设方式的广度和使用上的广度,且为此底盘浮力基础的建设耗材也大大少于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和 趸船,是荷兰的水陆两栖漂流屋与趸船的上层建筑体量与形式必须是对称和平均才可平衡 的状态所不能及的。本实用新型所具备的特点还在于其多重模式以规模化的建设,可形成 海洋浮动城市或超大型浮动人工陆地。该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三在于,依据要求可将由建筑单元组合而成的建筑物, 建设在陡峭山地上,且同样具备可不限数量与重组群体建筑的总体布局形式的功能,各个 建筑物联接成可被网络式山体预埋框架整体架空的构成,在此建筑群体与基础是其整体化 一的韧性受力的结构网络,即是抗地震灾害的手段。除山洪暴发通过专门的渠道解决外,架 空的支承结构又避免了建筑与部分意外状况的泥流接触的可能,并使依靠山地的建筑群体 的每个建筑物都直接被置于山地绿化环境穿插之中,而且不占用山地绿化栽植面。居住环 境相比现行高层建筑更加优越,因为现行建筑的高层是远离绿化的状态。而该实用新型所具备的升至空中垂直吊装的功能就是解决陡峭山地园区建设或 者撤建与运输方式等最恰到好处的办法。其网络化高架基础结构的预埋形式也是防止山地 滑坡的牢固的钢爪。其山地建设的特性还在于,该建筑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与方式是大量 开发国有土地建设不可建设用地的大量的空白领域的瓶颈性突破,扩大国土使用范围,可 有效减轻城镇建设中有限土地资源开发的压力。是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化城市建设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四在于该建筑均设计成组装式部件,各部分都可拆换 安装又便于改进和升级,空中吊装的功能还使之易于装配和检修与更换等;再者是陆上现 有建筑的建设周期太长且生产耗费大,而该实用新型的新建筑是采用模块化流水线生产方 式与安装,建筑和浮具等及其连接件均可实现工业化生产,还能实现现场模块化式的组装, 故生产迅速又耗费少。相对建设成本低,耗时少,成果生效远比现有陆地上建筑快很多倍; 可随要求无论处于水面和陆地上的新建筑个体或群体,都可进行变换地点的迁移,增大了 本实用新型在城市建设和居住使用上的灵活可塑性。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五在于该建筑技术定位为一种永久性多用途建筑,不 同于时下的“活动板房”等临时性建筑,不仅功能极其全面的同时,该建筑实用新型使用寿 命具备远远优于现行建筑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六在于所建设的园区不论是处于水面空间的上下,还 是处于陡峭山地上,因其三栖的功能特性在园区有新的规划调整的要求下,可整体作规划 调控变更,即是城市建设能进行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能进行总体宏观调控功能,包括具备城 市整体布局的可全面调控性。而现有建筑技术所建设城市或园区都无法进行整体规划变 更,无法具备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宏观的或局部的可调控性。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功效之七还在于所建设的园区建筑群体或个体,不论是处于 水面空间的上下,还是处于陡峭山地上与空中的功能,其多元的功能特性具备全面防备地 震灾害的作用。更在于该实用新型的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建设方式是维护生命的保障系统。 相比下,现行建设的建筑技术反而是在地震灾害中人与财产被置于危险境地的主要原因。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的建筑单元之一;[003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的建筑单元之二 ;图3为图IC-C'剖面图;图4为图2D-D'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四个建筑单元组合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建筑单元之一和建筑单元之二的框架立柱相互楔合的示意图;图7为图5A部旋转放大图,该图主要表达了设在陆地上的四个建筑单元相互楔合 并通过槽形扣板的联接螺栓将其联为一体的状况;图8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相互结合作为水上建筑的实施例;图9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在同一平面上相互结合并且大部潜入水中的 实施例;图10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在同一垂线上相互结合并且大部潜入水中的 实施例;图11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之一与迷宫型隔水墙联接的状况;图12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之二与迷宫型隔水墙联接的状况;图13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组合体与迷宫型隔水墙联接的状况;图14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悬空时的状况;图15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设在陡峭山地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建筑单元凹型框架主体、2为建筑单元凸型框架主体、3为上储藏室、4-0 为下储藏室、4-1为内置式标准浮具组、4-2为加大型内置式浮具组、5为多用途人居空间、 6为建筑物室内地面、7为手动机械水密门、8为屋顶可开关天窗、9为凹型联接槽、10为建 筑框架凸型联接槽、11为建筑内竖向固定浮具组的槽形卡件、12为折叠式氦气气囊、12-1 为联系建筑框架与折叠式气囊的拉索组、13为槽形扣板、14为联接螺栓、15.充放气装置、 16.给水装置、17为排水装置、18为楼梯、19为迷宫型隔水墙、20为抗压玻璃墙体、21为水 面、22-0为卷扬机、22-1为卷扬机联系建筑单元的拉索组、23为山地预埋架空基础支承框 架网、24为山地架空基础框架拉索固定组、25为陡峭山地、26为浮具组内压载用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具有可建设在水上、水下和 陡峭山地等大量未建设用地上的功能,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 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两个建筑单元或多 个建筑单元之间,通过相对的凹型接口 9和凸型槽接口 10相互扣接后,再用槽型扣板件13 与螺栓14将两个建筑单元或多个建筑单元固定成整体。或者每两个建筑单元或多个建筑单元之间,通过相对的凹型接口 9和凸型槽接口 10之间再夹带可两面扣接吻合的迷宫型隔水墙19联接成整体,用螺栓14将隔水墙和建筑 单元的柱和梁联接而作固定用。在每个建筑单元体的下部储藏空间4-0内设置浮具组4-1或4-2和调控浮力大小 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建筑单元体的上部储藏空间3内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 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从而实现建筑物的水、陆、空三栖功能,在采 用迷宫形隔水墙解决了水下密封问题的同时,还使其建筑物具有可按三维空间全方位增加建筑单元数量和进行群体的变动性组合建设的功能。参见图1、图2、图3、图4,此四幅图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单元共有两种型号, 即建筑单元凹型框架主体1和建筑单元凸型框架主体2,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 另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种不同的建筑单元的框架主体相互楔合 [见图5、图6],并通过槽形扣板13和联接螺栓14将其联接为一体[见图7],从而组合成 所需规模的建筑物。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单元可在三维方向上任意一个面 上进行楔合。参见图8,当以平房集合形式设在水面上时,根据水面大小、抵抗风浪的能力以及 人们的需要,将若干建筑单元按同一平面通过联接扣板和联接螺栓将其连为一体,并在建 筑单元下部的储藏室4-0中安装浮具组4-1,用设在储藏室中的竖向槽形卡件11将其固定, 通过给水装置16和排水装置17调节浮具组的水量,从而实现建筑物吃水的深浅,重心和 稳定性调节。在建筑物室内地面6上,还设有手动机械水密门7,便于在必要的情况下作为 竖向交通出入口。参见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当所述的建筑物大部建设在水下时,在每两 个建筑单元之间,需通过迷宫型隔水墙、槽形扣板和联接螺栓联接,此外还需采用更大的内 置式可调浮具组4-2,以便容纳更多的水量,通过给水装置16,向内置式可调浮具组4-2加 入更多的水量,从而加大自重,使建筑物大半部分潜于水下,当然顶部仍露出水面,此时,可 通过楼梯18上下。所述的迷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双面均设有与建筑单元的凹槽和凸台相 匹配的凸台和凹槽,这样,便可将建筑单元根据人们需要一个一个的联接下去,从而组合成 为所需要的建筑群;玻璃嵌入迷宫型隔水墙19边框中,通过密封条密封,以便人们在潜于 水中的建筑里“勿须湿脚”也能够观赏到水下景致。参见图10,在该实施例中,建筑单元的联接方式与上一实施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由于内置式可调浮具组4-2的容积大,意味着浮力可调控的范围大,只要通过给水装置或 者排水装置增加或者减少内置式可调浮具组内的水量,即可轻松实现,正因为如此,可竖向 增加建筑单元,使上下建筑物垂直结合,通过槽形扣板13,联接螺栓14将其固为一体,以扩 大建设规模的可塑性。所述两种型号的建筑单元上储藏室3中,设有可膨胀并带动建筑单元升空作业用 的折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装有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与拉索组12-1,储备箱3的 顶部是随气囊膨胀而开启的天窗8,在此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控制气囊的膨涨与收 缩,从而调控建筑单元在空中的升降。参见图14,欲使所述建筑单元升空时,将建筑单元顶部8开启,充放气的装置15将 大量氦气灌入折叠在储备箱3中的气囊12-0内,使其竖向膨胀至具有足够提升力的气囊, 再通过拉索组12-1将整个建筑单元升至空中。通过充放气装置调控建筑单元的升降速度; 建筑单元底部设有的拉索组22-1与位于山地25上的电控卷扬机22-0联接,采用多角度拉 索控制建筑物进行准确的升降收放,以上所述方式调控建筑单元升空与下降的位置而不偏 离预定路径和定位。参见图15,当所述建筑单元转换用地于陡峭山地25上建设时,通过事先固定在山 地25上的卷扬机组22-0,控制升至空中的建筑单元以空中吊装位移的方式,将建筑单元移到架设在山地25 (预埋和深插于山地25地下并架高出山地地面之上)的网络型支承框架 上,然后用建筑单元主体框架上所设的凹槽和凸台与支承框架的凸台和凹槽相楔合,用联 接螺栓加以固定。似此架空支承框架可支承单个或多个建筑单元,同时山地顶部设有打桩 预埋的横向拉力架M,用螺栓14与框架支柱基础23作横向拉力成为稳固的联合基础。以 此构筑成架空建筑物并由多个方向与角度支承的网架式结构支柱。
权利要求1.一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每个面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相吻合的凹槽(9) 和凸台(10),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每个面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相吻合的凹槽 和凸台;每两建筑单元通过槽形扣板件(1 /迷宫型隔水墙(19)和联接螺栓(14)联接;在 建筑单元内设置浮具组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或者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 叠式氦气气囊(12)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 筑单元可分为三层,上下两层分别为上、下储藏室,中间层为多用途人居空间(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建筑单元上储藏室C3)装有储藏折叠式氦气气囊(1 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 置1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建筑单元下储藏室(4-0)安装有浮具组。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 具组配有给水装置(16)和排水装置(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迷 宫型隔水墙(19)呈闭合状,边框双面均设有与建筑单元的凹槽和凸台相匹配的凸台和凹 槽,玻璃嵌入边框中,通过密封条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建筑单元 下部安装框架作山地架空基础支柱(23),架空支柱深插山地之下。
专利摘要一种三栖可变动组合多用途永久性建筑,包括建筑单元和联接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另一建筑单元的柱和梁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或者所述的建筑单元的柱和梁上均设有与迷宫型隔水墙的边框相吻合的凹槽和凸台;每两建筑单元通过槽形扣板/槽形扣板+迷宫型隔水墙和联接螺栓联接;在建筑单元内根据需要,可设置浮具组和调控浮力大小的给水机构和排水机构,也可设置升空作业用的折叠式氦气气囊以及安装使气囊实现充放气的装置,以实现建筑的水、陆、空三栖功能。实现了现行建设技术无法涉足的全新用地领域而解决国土用地日益紧张的压力。
文档编号B64B1/40GK201850650SQ20092020671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0日
发明者文素云 申请人:文素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