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841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采用折叠机翼的变体方式改变机翼掠向、展弦比和翼型,提高气动外形在宽飞行包线内的适应能力;在气动外形方面,将乘波体机头与机身、鸭翼与边条、机翼前缘缺口与前掠折叠外翼相结合互补,保证了飞行器在宽速度区间、多飞行姿态下的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飞行中改变气动外形,能在不同飞行状态下性能保持最佳状态。与常规固定布局飞机相比,本实用新型飞行包线更宽,作战效能更高,它能够根据飞行环境、飞行剖面以及作战任务等需要,自主地改变气动构型,优化其飞行性能。
【专利说明】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围绕着未来战斗机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人们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主要方向之一有:更快的飞行速度,更高的飞行高度和无人化控制。要求其能够兼顾在各种高度、各种姿态下的飞行性能。更加注重超远程打击能力,突出超高速飞行,并进一步强化现代战斗机在中低空的亚声速机动性和超声速机动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飞行环境自主地改变气动构型、优化飞行性能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在低速模态或高速模态下工作或相互转换,包括机头和机身,所示机头的后部两侧有鸭翼,所述机身的两侧固定设有后掠内翼,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设有如掠折置外翼,所述机身的后部上方设有一对全动式垂直尾翼,所述机身内安装有两台组合发动机,所述组合发动机的进气口位于所述机身的底部前端,所述机身的尾部对应于所述组合发动机安装有两矢量喷口。
[0005]所述机头设计为乘波体机头。
[0006]所述后掠内翼的翼型为超临界翼型;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的翼型为“Λ”形弹翼;在低速模态下,所述前掠折叠外翼沿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展开;在高速模态下,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翻转并贴合在所述后掠内翼的底面,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的翼型变为低速模态翼型的倒置;所述鸭翼后部的机身上设有向两侧延展的边条。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的前端相对所述后掠内翼更靠前,所述前掠折叠外翼和所述后掠内翼之间的缝隙相对靠后,而且所述前掠折叠外翼前半段的下弧线平直向下倾斜。
[0008]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的最大厚度在翼弦68%处。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鸭翼不偏转时,所述鸭翼与所述边条构成连续气动面。
[0010]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鸭翼和所述边条具有4°的下反角。
[0011]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鸭翼的偏转轴线在所述鸭翼的翼根弦从前端起的85%处。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处的前缘后掠角增大并与所述前掠折叠外翼形成一个机翼前缘缺口。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掠内翼具有4°的下反角。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乘波体机头的侧缘具有下反角且侧缘下表面向上拱起。
[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折叠机翼的变体方式改变机翼掠向、展弦比和翼型,提高气动外形在宽飞行包线内的适应能力;在气动外形方面,将乘波体机头与机身、鸭翼与边条、机翼前缘缺口与前掠折叠外翼相结合互补,保证了飞行器在宽速度区间、多飞行姿态下的高性能;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飞行中改变气动外形,能在不同飞行状态下性能保持最佳状态。与常规固定布局飞机相比,本实用新型飞行包线更宽,作战效能更高,它能够根据飞行环境、飞行剖面以及作战任务等需要,自主地改变气动构型,优化其飞行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掠折叠外翼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右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掠折叠外翼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0019]图4是图3的右视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后掠内翼的翼型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掠折叠外翼的翼型示意图;
[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掠折叠外翼与后掠内翼的闭合翼型示意图;
[0023]图8是前掠翼和后掠翼的气动效率随速度的变化曲线;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闭合翼型的空气动压示意图,图中上翼面形成的空气动压,Nt为下翼面形成的空气动压,Ng为上、下翼面形成的空气动压合力,F#为Ng垂直于水平面的分量,FpfiS Ng平行于水平面的分量;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闭合翼型的激波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乘波体机头的截面示意图;
[0027]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大迎角姿态时鸭翼与边条的空气动压示意图;
[0028]图13是图1中的I处放大图,图中示出了后掠内翼与前掠折叠外翼形成的机翼前缘缺口 ;
[0029]图中:1-机头;2-机身;3-鸭翼;4_后掠内翼;5_前掠折叠外翼;6_垂直尾翼;7_边条;8_机翼前缘缺口 ;9_前缘襟翼;10-襟副翼。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包括机头I和机身2,所示机头I的后部两侧有鸭翼3,所述机身2的两侧固定设有后掠内翼4,所述后掠内翼4的翼梢设有前掠折叠外翼5,所述机身2的后部上方设有一对全动式垂直尾翼6。
[0032]为了兼顾高超声速、超声速、亚声速和大迎角姿态,本实施例采用折叠机翼的变体方式(简称为折叠翼)将前掠翼与后掠翼、常规翼型与“ Λ ”形弹翼相结合,并将乘波体、鸭翼、边条、机翼缺口等进行结合设计,以优化全部飞行包线和所有飞行姿态下的飞行性能。
[0033]本实施例的气动外形分为低速模态和高速模态,两个模态之间的变换是通过折叠机翼来实现的。它的机翼分为前掠折叠外翼5和后掠内翼4两段,前掠折叠外翼5大角度ill掠,后掠内翼4小角度后掠。后掠内翼4的翼型如图5所不,后掠内翼4翼型类似于拉长的超临界翼型;如掠折置外翼5的翼型如图6所不,而如掠折置外翼5的最大厚度在翼弦68%处,相对靠后。而且前掠折叠外翼5翼型前半段的上弧线十分平直地向上倾斜,外形类似于翻转的“Λ”形弹翼。
[0034]后掠内翼4融合连接在机身2上,而后掠内翼4与如掠折置外翼5通过绞链连接,前掠折叠外翼5可在飞行时绕后掠内翼4翼梢旋转184°,如图4所示。
[0035]本实施例由低速模态变高速模态时,前掠折叠外翼5由张开状态向内旋转184°从而与后掠内翼4相贴合,与后掠内翼4形成新的如图7所示的闭合翼型,并与鸭翼相融合,三者共同形成新的飞行器前缘和机翼形状,具体请参见图3。由高速模态变低速模态时程序相反。
[0036]折叠翼的铰链式变换结构是比较简单的机械结构,而且其折叠的变换方式相对其它方式的变机翼,具有便于维护、造价低、特别是占用空间小等优点。本实施例不仅结构简单而作用强大,既可以改变飞行器的气动布局,又可以改变飞行器的翼型。
[0037]折叠翼的实质是在前掠翼布局和后掠翼布局之间切换,同时改变翼展和展弦比。图10为前掠翼和后掠翼的气动效率随速度的变化曲线。
[0038]从图中可以看出,前掠翼在亚声速时的气动效率大幅高于后掠翼。而在超声速后,后掠翼逐渐开始占优势。折置翼使本实施例在低速t旲态时如掠折置外翼5如掠翼,亚声速时拥有非常高的大迎角性能和机动性。而在高速模态使本实施例变为后掠翼,大幅度降低高超声速飞行时的阻力。折叠翼通过改变机翼的掠向,从而使机翼在所有飞行包线内保持最佳气动效率。
[0039]众所周知,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飞行器适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时性能不佳。而大展弦比、小后掠角的飞行器适合低速飞行,其亚声速升阻比较大,但不适合高速飞行。由于折叠翼的作用,当本实施例由低速模态变为高速模态时,其展弦比由2.49变为0.79,机翼后掠角由19.8°变为56.3°。从而使本实施例在低速飞行和高速飞行时都能够保持最好的飞行性能。
[0040]由折叠翼的变换方式知,由低速模态变为高速模态后,前掠折叠外翼5与后掠内翼4相贴合,而且前掠折叠外翼5上下翻转,其翼型变为低速模态翼型的倒置。如图3所示,由于前掠折叠外翼5相对后掠内翼4更靠前,所以此时闭合翼型的前端即为前掠折叠外翼5的前端,闭合翼型前半段的下部为前掠折叠外翼5。这使得后掠内翼4和内前掠折叠外翼5之间的缝隙相对靠后,而且翼型前半段的下弧线平直向下倾斜。
[0041]高超声速飞行时的空气动压非常大,而且机翼前端会产生斜激波。如图9所示,闭合翼型前半段的下弧线平直向下倾斜使它能够像“Λ”形弹翼一样,下斜的翼面在对空气压缩产生向后的力的同时也产生向上的力,从而利用空气动压产生升力。其前部形成的斜激波能进一步强化这种压缩升力。高超声速飞行时,这种依靠空气动压提供压缩升力方式,较常规翼型拥有更高的效率。
[0042]由图9可以看出,上翼面也会产生空气动压,它导致翼型的升力减小阻力增加。上翼面空气动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闭合翼型上翼面的平直程度,而正是后掠内翼4的存在使闭合翼型的上翼面向上凸出。为了减小后掠内翼4凸出程度,本实施例将后掠内翼4翼型设计为中段较平直的超临界翼型,使闭合翼型上翼面尽量平直的同时,还可以延迟高亚声速时激波的出现,减小附面层分离的程度,增加临界马赫数和阻力发散马赫数之间的马赫数增量。因此可以获得较好的高亚声速和跨声速飞行性能。
[0043]另外,由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将后掠内翼4部分嵌入了翻转的前掠折叠外翼5,使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更加紧密的贴合,也进一步优化了闭合翼型的上下翼面,使之过渡更为平滑,上翼面更为平直,提高了升阻比。其次,后掠内翼4的前缘襟翼9的调节能够使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贴合更加紧密。而前掠折叠外翼5的前缘襟翼9则可以调节压缩斜面的倾角,从而改变空气动压的大小和方向。
[0044]对于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之间的缝隙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发明人认为其无关紧要。首先,由于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相互嵌入,前掠折叠外翼5对这个缝隙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另外,机翼前端形成的斜激波对来流有偏转作用,使其流向拥有背离缝隙的分量,从而进一步削弱缝隙的影响。
[0045]折叠翼形成的闭合翼型在高超声速飞行时(高马赫数、高雷诺数)具有较高升力效率和升阻比,证明了折叠翼在翼型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0046]折叠机翼式变体设计使本实施例可以根据不同的飞行速度改变气动布局、后掠角、展弦比和翼型,较其它变体设计具有可变参数多、变换结构简单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实施例对高速和低速的不同需求,保证在所有飞行包线内都能拥有最佳性能。
[0047]乘波体是一种高超声速升力体,它在设计点飞行时有激波附着在其前缘,就像整个升力体骑在激波上一样。这使它在高超声速飞行时拥有非常高的升力效率。本实施例的机头I采用乘波体设计,以保证高超声速飞行时较高的飞行性能,同时能够更好地与机身2相匹配。
[0048]本实施例乘波体机头I的设计采用了由已知的无粘可压缩超声速流场作为出发点的反设计方法,并选取速度适中的6Ma为设计点。另外,选择能够使所设计的乘波体升阻比最大的β =12作为设计乘波体的半基准圆锥激波角。本实施例经过初步设计生成乘波体原型后,将其进行优化并融入整体设计中,最终形成的乘波体机头I截面如图11所示。
[0049]本实施例乘波体机头I已经与机身2及鸭翼3完美融合,进一步减小了整机的阻力,提高了乘波体机头I的利用效率。另外,本实施例乘波体机头I的侧缘拥有一定的下反角且侧缘下表面向上拱起,改善了其下表面的压力分布并增大了下表面的高压区面积,从而帮助乘波体获得更高的升力效率,也能够给处在机身2下部的进气口提供压缩效果更好的进气。
[0050]这种将乘波体作为机头I的设计,使本实施例能够在高超声速下具有高升力、低阻力、高升阻比的优点,从而更好地适应高速飞行。由于乘波体的高升力主要体现在超声速之后,这使得超声速后本实施例机头I升力增加迅速,抑制了飞行器超声速后气动中心后移的现象。另外,乘波体机头I宽大的外形不仅更容易与机身2相结合,也能够增大前部机身2的内部容积,使本实施例能够安装更大直径的雷达,从而提升其整体作战性能。
[005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通过特殊的鸭翼与边条的组合设计,使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气动体系。这个气动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在高速飞行时的低阻力,还可以在大迎角姿态形成强劲的涡流,改善其本身及机身2的流动状况,提升本实施例的大迎角性能。
[0052]本实施例在不偏转时,鸭翼3与边条7共面,两者融为一体并构成连续气动面。为了与边缘下反的乘波体机头I更好融合,也为了适应下反的后掠内翼4,鸭翼3及边条7拥有4°的下反角。所述鸭翼3的偏转轴线在所述鸭翼3的翼根弦从前端起的85%处,因此当鸭翼3偏转之后,鸭翼3与边条7不再接触,两者不再构成连续气动面。
[0053]本实施例的鸭翼3偏转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仰俯控制力矩,以及与边条7形成有利气动耦合,改善本实施例在大迎角姿态时的气动特性。
[0054]在大迎角姿态时,鸭翼3与边条7会共同形成一个涡流,本说明书称之为鸭翼-边条涡。这个涡从鸭翼3前缘开始形成,雏形是鸭翼3的脱体涡。涡流经过边条7时会被加强,由边条7侧缘上泄的下表面高能气流吹动并汇入鸭翼-边条涡,从而大幅提高其涡流强度和控制范围。之后鸭翼-边条涡会扫过后掠内翼4翼根和翼身,减缓气流分离并提供较强涡升力。
[0055]如图12所示,由于在大迎角姿态时,鸭翼3相对机身2偏负角,因此鸭翼3与边条7会形成一个倾斜指向上表面的缝道。机身2下表面高压气流将由缝道流向上表面,造成局部压力差的减小。使机身2前部升力损失,但全机的升力并不会因此减小。鸭翼3与边条7形成的缝道将下表面高能气流引入上表面,加强了鸭翼-边条涡,延迟高能气流破裂,为后部机身2和后掠内翼4提供了较强的涡升力。鸭翼3的下洗作用和鸭翼-边条涡还能够加强对边条7和后部气动面的流动控制,减缓气流分离。在气动力上的表现为,在不损伤升力的情况下,全机气动中心后移,稳定性低头力矩增加,有利于本实施例的配平和仰俯控制。
[0056]鸭翼3的另一作用是提供仰俯控制力矩。但由于机身2后部的襟副翼10面积较大且本实施例的矢量喷口 8的喷流偏转角高达±40°,两者已经能够提供非常大的仰俯控制力矩,没有必要将鸭翼3设计得太大。因此本实施例的鸭翼3相对较小,以减小制动机械的负担。
[0057]另外,当本实施例为平飞姿态或转变为高速模态时,鸭翼3将不偏转也不参与飞行器的配平。这时的鸭翼3作为一个固定气动面与整体气动布局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飞行器的升阻比。体现了兼顾高速飞行的宽飞行包线设计理念。而飞行器的配平工作主要由尾部的襟副翼10和矢量喷口 8来完成。
[0058]鸭翼-边条系统可在大迎角姿态时,通过形成有利气动耦合,使本实施例的失速特性得到改善、升力形成平台,仰俯力矩拐点后移,失速迎角增大。而且其融合于整体气动布局的外形又可以兼顾到高速飞行。在大幅提升本实施例的机动性的同时增强其巡航飞行时的气动效率,提升了整体作战性能。
[0059]由折叠翼的变体方式可知,低速模态时前掠折叠外翼5的前掠角即为高速模态时机翼的后掠角,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高速性能,这个掠角必须较大。但低速模态时前掠折叠外翼5的大前掠角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气动弹性发散问题,二是前掠翼翼根处存在较严重的不利气流流动状况。
[0060]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属于空气动力学范畴,主要涉及到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方面。实际上,这个在前掠翼身上广泛存在的问题目前已有解决办法。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便可以克服前掠翼气动弹性发散的缺点。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的铺层,可以使机翼的弯曲变形引起附加的负扭转变形,从而抵消由升力引起的前掠翼正扭转变形,得到不发散而重量轻的前掠机翼。
[0061]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本实施例通过特殊的外形设计,利用涡系干扰来控制前掠折叠外翼5翼根处的不利流动状况。如图13所示,在后掠内翼4的翼梢处,后掠内翼4的前缘后掠角突然增大,与前掠折叠外翼5形成一个机翼前缘缺口 8。在大迎角时这个缺口能够形成强烈的涡流,能够将前掠折叠外翼5翼根处堆积的分离气流卷走,从而改善前掠折叠外翼5翼根处不利的气流流动状况。而且这个缺口涡还会与前掠折叠外翼5产生的前掠折叠外翼涡形成有利干扰。由于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掠向相反,前掠折叠外翼涡与缺口涡的旋转方向相反,其接触面的流动方向相同,两者相互增强,延迟破裂,形成较强涡升力。本说明书将此处两涡的气动耦合称为缺口涡系。
[0062]这个缺口涡系在控制后掠内翼4翼梢、前掠折叠外翼5翼根气流分离的同时,也为本实施例提供了较强的涡升力,而且解决了前掠折叠外翼5翼根处不利流动状况的问题。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大迎角性能,从而提升其低速模态时的过失速机动性和持续机动能力。
[0063]机翼前缘缺口 8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折叠翼的变翼型特性。由前文可知,折叠翼形成的闭合翼型拥有较高性能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前掠折叠外翼5相对后掠内翼4更靠前。这样才能在机翼闭合后使前掠折叠外翼5翼型处于后掠内翼4翼型之前,才能形成高速性能较好的闭合翼型。而如果没有这个翼缺口,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的前缘将在它们的相接处重合,使得本实施例在高速模态时,至少在机翼翼梢处无法形成前文所述的闭合翼型,且后掠内翼4、前掠折叠外翼5缝隙直接暴露在高速来流中,有可能造成极坏的影响。
[0064]由折叠翼的变体方式可知,在高速模态时,后掠内翼4前缘将完全被前掠折叠外翼5所遮蔽。因此后掠内翼4掠向和掠角的选择更为自由。将后掠内翼4设计为小角度后掠,可以增大机翼面积,减小单位翼载荷,并提升亚声速气动效率,从而加强本实施例低速模态时的机动性。
[0065]另外,本实施例中,后掠内翼4有4°的下反角,这是为了在高速模态时使机翼下反,从而更好地利用压缩升力。前文已经提到,在高速模态,闭合的机翼靠激波和空气动压产生升力。但机翼产生的压力不仅向下,也向两侧作用。本实施例下反的机翼可以把这些“流散”的压力包拢起来,获得更多收效。
[0066]前掠折叠外翼-后掠内翼系统通过折叠翼和气动耦合相联系,结合应用了前掠翼、后掠翼、机翼缺口等设计。在提升低速模态时各自性能的同时,兼顾应用了折叠翼的特性,从而提高了整体性能。再次体现了兼顾高低速飞行的宽飞行包线设计理念。
[0067]为了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安定性骤降的问题,本实施例保留了垂直尾翼6 (简称垂尾)的设计。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横向安定性,同时参与横向控制。因此将本实施例垂直尾翼6的面积设计的较小,且后掠角较大,并拥有30°的外倾角,以减小重量、阻力、和雷达反射波。另外,将垂直尾翼6设计为全动式,以增强横向控制能力。
[0068]本实用新型作为一款变体飞行器,其折叠机翼的变体结构使其可以改变更多气动参数,并简化变体结构;达到了低速高机动和高超声速巡航的目的,较其它变体飞行器拥有更高变体效率。
[0069]作为一款战斗机,本实用新型结合应用了鸭翼、边条、前掠翼、后掠翼和翼缺口,通过巧妙匹配涡系,解决多处气动缺陷的同时大幅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大迎角性能,使其拥有了非比寻常的机动性。
[0070]作为一款高超声速飞行器,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乘波体、压缩升力翼型、大后掠角三角翼等设计,使其高速模态气动外形在高超声速飞行时拥有较高气动效率。[0071]如上所述,已经在上面具体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或其它因素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或者替换,而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在低速模态或高速模态下工作或相互转换,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头和机身,所示机头的后部两侧有鸭翼,所述机身的两侧固定设有后掠内翼,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设有前掠折叠外翼,所述机身的后部上方设有一对全动式垂直尾翼; 所述机头设计为乘波体机头; 所述后掠内翼的翼型为超临界翼型;所述如掠折置外翼的翼型为“Λ ”形弹翼;在低速模态下,所述前掠折叠外翼沿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展开;在高速模态下,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翻转并贴合在所述后掠内翼的底面,所述前掠折叠外翼的翼型变为低速模态翼型的倒置;所述鸭翼后部的机身上设有向两侧延展的边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掠折置外翼的如端相对所述后掠内翼更罪如,所述如掠折置外翼和所述后掠内翼之间的缝隙相对靠后,而且所述前掠折叠外翼前半段的下弧线平直向下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掠折置外翼的最大厚度在翼弦68%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鸭翼不偏转时,所述鸭翼与所述边条构成连续气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鸭翼和所述边条具有4°的下反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鸭翼的偏转轴线在所述鸭翼的翼根弦从如端起的85 %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掠内翼的翼梢处的前缘后掠角增大并与所述前掠折叠外翼形成一个机翼前缘缺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掠内翼具有4°的下反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飞行包线变体飞行器的气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乘波体机头的侧缘具有下反角且侧缘下表面向上拱起。
【文档编号】B64C3/56GK203740120SQ20142015146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者】冯加伟 申请人:冯加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