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8924阅读:2866来源:国知局
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包括锁钩、与所述锁钩相连的保持弹簧、能够推动所述锁钩的开锁摇臂以及驱动所述开锁摇臂的开锁作动筒,其中,所述开锁摇臂包括一体的同轴转动的正常开锁摇臂、机械开锁摇臂和锁键,所述锁键的端部设有滚轮以推动所述锁钩。本实用新型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利用率高,并且机械开锁摇臂的作用力矩较大,开锁更加省力,改善了操作性;滚轮的加入可以有效避免锁键和锁钩的撞击,显著降低锁键和锁钩的摩擦阻力,保护锁键不被损坏,并能改善机构的维修性。
【专利说明】起落架上位锁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总的涉及航空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民用飞机起落架上位锁机构。

【背景技术】
[0002]上位锁是起落架收起于极限位置的固定装置,锁机构的可靠性对起落架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据资料记载,曾有多种飞机机型发生过上位锁不能正常打开导致的严重航空事故。通常,上位锁机构主要有钩环式和挡块式两种,其中钩环式是指安装在上位锁机构上的锁钩将起落架运动构件上的锁环钩住,从而把运动构件固定在所需的位置,这是民用飞机上位锁常用的形式。放下起落架时必须预先打开上位锁,因此上位锁的开锁功能是首先需要保证的。图1和图2示出了现有的一种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在闭锁状态下,如图1所示,开锁作动筒21不动作,锁钩26在弹簧28的作用下保持对起落架的锁环的锁定。当采用液压作动实施开锁时,具有进油口 22和回油口 23的开锁作动筒21通过作动杆24对锁键25施加推力,进而推动锁钩26偏转脱离锁环实现开锁。当采用机械手动开锁时,可对机械开锁摇臂27施加机械力,进而通过驱动杆29来带动锁键25实现开锁。虽然此种上位锁机构能够实现对起落架锁环的开锁功能,但结构复杂,部件繁多,布局和操作均较为复杂,另一方面,锁键对锁钩的作用通过撞击和滑动摩擦的方式实施,对锁键和锁钩的强度和表面处理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实现上位锁机构中各部件的高效配合和可靠使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加以改进,提出一种新型的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包括锁钩、与所述锁钩相连的保持弹簧、能够推动所述锁钩的开锁摇臂以及驱动所述开锁摇臂的开锁作动筒,其中,所述开锁摇臂包括一体的同轴转动的正常开锁摇臂、机械开锁摇臂和锁键,所述锁键的端部设有滚轮以推动所述锁钩。
[000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机械开锁摇臂的长度为所述正常开锁摇臂的长度的三倍,从而增加机械开锁摇臂的作用力矩。
[0005]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开锁作动筒内设有可联动的正常开锁活塞和应急开锁活塞,并通过所述应急开锁活塞的活塞杆推动所述开锁摇臂。由此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实现正常开锁和应急开锁。
[0006]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开锁作动筒通过液压作动,设有正常进油口、应急进油口和回油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意识到采用气动方式实现作动。
[0007]有利的是,所述正常开锁摇臂、所述机械开锁摇臂和所述锁钩均由止动凸台限定偏转范围。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止动凸台被设置为使得所述开锁作动筒的最大作动行程为35mm,所述锁钩的最大偏转角度为22.6°。
[0008]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持弹簧一端连接所述锁钩,另一端连接所述正常开锁摇臂的止动凸台。
[0009]由上述概述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优点在于:
[0010]1、将正常开锁摇臂和备用的机械开锁摇臂有效的成型为一体且同轴转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空间利用率高;
[0011]2、机械开锁摇臂的长度较长,因而作用力矩较大,开锁更加省力,改善了操作性;
[0012]3、在锁键上增加滚轮,通过滚轮连接锁钩,有效的避免了锁键和锁钩撞击,并且将锁键和锁钩的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摩擦阻力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滚轮更换方便,维修性和经济性显著改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本实用新型的更多特征及优点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详细说明来更好地理解。附图中:
[0014]图1为现有技术的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示意图,此时的上位锁机构处于上锁状态;
[0015]图2为图1所示现有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处于开锁状态的示意图;
[0016]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示意图,此时的上位锁机构处于上锁状态;
[0017]图4为图3所示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通过液压系统开锁的示意图;
[0018]图5为图3所示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通过机械开锁摇臂开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在该上位锁机构中,锁钩11能够通过与其相连的保持弹簧12与起落架的锁环(未示出)卡紧锁定实现上锁。在实施开锁时,由开锁作动筒I驱动的开锁摇臂能够推动锁钩11偏转脱离锁环从而实现开锁。在该实施方式中,开锁摇臂包括制造为一体且能够同轴转动的正常开锁摇臂15、机械开锁摇臂7和锁键13,其中锁键13的端部设有滚轮9以推动锁钩11。所述开锁作动筒I内设有可联动的正常开锁活塞3和应急开锁活塞2。当采用液压作动时,可设有正常进油口 4、应急进油口 5和回油口 6,通过应急开锁活塞2的活塞杆推动开锁摇臂,具体为推动正常开锁摇臂15,可分别实现正常液压开锁和应急液压开锁。
[00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有利方面,机械开锁摇臂7的长度可被设置为正常开锁摇臂15的长度的三倍,如图3所示。通过这种方式,当使用机械开锁摇臂7进行开锁的情况下,由于力矩较大,操作员所需施加的力相对较小,操作更为轻松容易。
[0022]从图3中还可看出,针对正常开锁摇臂15和机械开锁摇臂7分别设有止动凸台14和止动凸台8来限定偏转范围。同样,锁钩11也设有止动凸台10。各个止动凸台的位置可根据各部件所需偏转角度范围来设定,例如,使得锁钩11的最大偏转角度为22.6°。可以理解的是,与正常开锁摇臂15配合的止动凸台14的位置设定还决定了开锁作动筒I的作动范围,例如,使得开锁作动筒I中活塞杆的最大作动行程为35mm。考虑到各部件的合理布局,还可将保持弹簧12的一端连接锁钩11,另一端连接至正常开锁摇臂15的止动凸台14。这样,当包括正常开锁摇臂15和锁键13的开锁摇臂偏转运动时,不会与保持弹簧12发生干涉。
[0023]下面将本实用新型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动作原理描述如下:
[0024]在起落架收起即将到位时,如图3所示,开锁作动筒I的活塞杆推动正常开锁摇臂15偏转并随之带动锁键13偏转使其端部的滚轮9推动锁钩11转动一定角度,使起落架的锁环进入锁钩11内。随即开锁作动筒I的活塞杆收起,此时在与锁钩11相连的保持弹簧12的弹力作用下,锁钩11向反方向转动,起落架的锁环被牢固的锁定在收起位置,实现上锁。
[0025]正常液压开锁时,如图4所示,正常进油口 4通入高压油推动正常开锁活塞3运动,并推动应急开锁活塞2,使得活塞杆推动正常开锁摇臂15偏转。应急液压系统开锁时,应急进油口 5通入高压油直接推动应急开锁活塞2运动。正常开锁摇臂15带动锁键13偏转并使其端部的滚轮9对锁钩11产生一个推力,锁钩11偏转脱离锁环,实现开锁。
[0026]机械系统开锁时,如图5所示,可采用钢索拉动机械开锁摇臂7,使机械开锁摇臂7沿图中的逆时针转动,从而使滚轮9对锁钩11产生一个推力,锁钩11偏转脱离锁环,实现开锁。
[0027]通过上述描述不难得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民用飞机的钩环式起落架上位锁机构的结构简单、紧凑,利用率高,并且机械开锁摇臂的作用力矩较大,开锁更加省力,改善了操作性;滚轮的加入可以有效避免锁键和锁钩的撞击,显著降低锁键和锁钩的摩擦阻力,保护锁键不被损坏,并能改善机构的维修性。
[002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应当理解的是,附图所示并加以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上述实施方式存在许多修改方式,这些方式对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很明显的。例如,图中示出的各部件的结构形状仅为示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包括锁钩、与所述锁钩相连的保持弹簧、能够推动所述锁钩的开锁摇臂以及驱动所述开锁摇臂的开锁作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摇臂包括一体的同轴转动的正常开锁摇臂、机械开锁摇臂和锁键,所述锁键的端部设有滚轮以推动所述锁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开锁摇臂的长度为所述正常开锁摇臂的长度的三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作动筒内设有可联动的正常开锁活塞和应急开锁活塞,并通过所述应急开锁活塞的活塞杆推动所述开锁摇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锁作动筒通过液压作动,设有正常进油口、应急进油口和回油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常开锁摇臂、所述机械开锁摇臂和所述锁钩均由止动凸台限定偏转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落架上位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弹簧一端连接所述锁钩,另一端连接所述正常开锁摇臂的止动凸台。
【文档编号】B64C25/22GK204210730SQ201420538328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8日
【发明者】杨跃双, 秦伟 申请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