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带施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496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带施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带施用器,特别是指一种可在使用胶带的同时将其离形纸分离的胶带施用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习知的胶带型式,可大致分为单面胶带及双面胶带二种。其中单面胶带一面具有粘胶,而另一面则为光滑面,以便卷绕时容易撕离。而双面胶带又可概分为两种型态,其一种为两面上均具有粘胶,为避免胶带在卷绕时会有相互粘附的情形发生,会在其面一上贴覆一具有光滑表面的离形纸以利卷绕,而另一种则为两面均具有粘胶,但其两面上皆贴覆有离形纸(如双面泡棉胶或其它特殊用途的双面胶带)。但目前一般的胶带施用器,仅能供单面胶带使用,当使用双面胶带时,必须先将具有粘胶的一面贴覆在物品上,再用人手将离形纸撕去,才能用另一面的粘胶粘覆其它的物品,其作业程序相当繁杂,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便发明了一种公告号为556722的双面胶带施用器,其可在双面胶带使用的同时,将位于上方的离形纸一并撕去。但其组成构件繁多,以致制造时的成本相当的高,且此结构仅能运用于撕离位于粘胶上方的离形纸,无法撕离位于粘胶下方的离形纸,具有成本高昂而使用范围又不广泛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带施用器,其能在使用胶带的同时一并将离形纸撕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带施用器,其构件简单、成本低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胶带施用器,其主要包含有一主体,具有一侧板、一作用件、一压制件及一枢套件,作用件形成于侧板的一端,并形成有一导沟,压制件位于作用件中,枢套件则形成于侧板的另一端,用于供胶带卷套置;一切割件,设置在作用件中,位于压制件的上方,用于割断胶带;藉此,可由压制件将胶带压掣粘附在一物品上,并由导沟将胶带的离形纸导引撕离。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侧面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面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侧面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特征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胶带施用器100,主要包含有一主体10及一切割件20,其中主体10,具有一侧板11、一作用件12、一压制件13、一枢套件14及一握持件15。侧板11概呈长形板状,可在其两端分别界定出一作用段111及一枢套段112。作用件12一体成形于作用段111的一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一开口朝下的作用区域121,并在作用件12内部形成一导沟122,且导沟122概呈波浪状。压制件13为一滚轮,枢设在作用区域121内,位于导沟122的下方,并可原地旋转。枢套件14从侧板11的枢套段112一侧面上一体延伸而成,概呈圆柱状,且与作用件12位于同一侧。握持件15,与作用件12枢接,为一弧状的板体,位于枢套件14的上方并可进行枢摆的动作。
切割件20,为一刀片,固设于作用件12的作用区域121内,且其刀片的刃部位于作用区域121的外端缘,而位于导沟122的上方。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胶带施用器100的各部结构及其相关位置的介绍,接着再配合一上方贴附有离形纸的双面胶带A将其使用方式介绍如下首先,将双面胶带套置于主体10的枢套件14上,再将双面胶带A的自由端拉出,并抵触在压制件13的下方外端缘后,将其上方的离形纸a撕离并穿入导沟122的下方开口内,再从导沟122上方的开口穿出,这样,使用者便可将手部握持在握持件15上,再将下方的粘胶体b与欲粘贴的物品B贴接,再持续往后拉移(如图2所示),此时压制轮13便能通过与物品B间的摩擦力而进行转动,将双面胶带A持续牵引拉出,使粘胶体b能持续延伸粘贴在物品B上,而其离形纸a则会藉由导沟122的导引作用,而持续与粘胶体b分离,并由导沟122持续穿出,待将粘胶体b延伸至预定的位置后,使用者便用手部将施用器100的后端(枢套件)往上提,将前端的切割件20下压,以依序将离形纸a及粘胶体b压掣割断,达到在延伸粘贴粘胶体b的同时将位于上方的离形纸a撕离的目的。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胶带施用器200,其主要包含有一主体30及一切割件40,其中
主体30,具有一侧板31、一作用件32、一压制件33、一枢套件34及一握持件35。侧板31概呈长形板状,在其两端分别界定出一作用段311及一枢套段312。作用件32形成于作用段311的一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一开口朝下的作用区域321,在作用件32内部还形成一导沟322,导沟322概呈波浪状。压制件33为一弧面,形成于作用件32的自由端缘上,并位于导沟322的上方。枢套件34从侧板31的枢套段312一侧面上延伸而成,概呈圆柱状,并与作用件32位于同一侧。握持件35枢接在作用件32上,为一弧状的板体,位于枢套件34的上方并可作枢摆的动作。
切割件40,为一刀片,固设在作用件32的作用区域321内,其刀片的刃部位于作用区域321的外端缘,并位于压制件33的上方。
当本实施例的胶带施用器200配合一双面(上、下方)皆贴附有离形纸的双面胶带C时,便可在拉引的同时将位于下方的离形纸撕离,其使用方式如下首先将一双面皆贴附有离形纸的双面胶带C套置在主体30的枢套件34上,再将双面胶带C的自由端拉出,并先将下方的离形纸c撕离并穿过导沟322的上方,再将其粘胶体d连同上方的离形纸一并穿过压制件33的下方。这样,使用者便能将手部握持在握持件35上,而将粘胶体d贴覆在欲粘贴的物品D上,再持续往后拉引,双面胶带C便能持续地被牵引拉出,使粘胶体d能持续地贴覆在物品D上,而位于粘胶体d下方的离形纸c便能受导沟322的导引所分隔而持续地与粘胶体d分离,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胶带施用器300,主要包含有一主体50、一切割件60及一辅助切割件70其中主体50,具有一侧板51、一作用件52、一压制件53、一枢套件54及一握持件55。侧板51概呈长形板状,其两端可分别界定出一作用段511及一枢套段512。作用件52一体成形于作用段511的一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一开口朝下的作用区域521,在作用件52内部形成有一导沟522及一辅助导沟523,导沟522及辅助导沟523概呈波浪状。压制件53为一滚轮,枢设在作用区域521内,位于导沟522的下方及辅助导沟523的上方,可原地旋转。枢套件54从侧板51的枢套段512一侧面上一体延伸而成,概呈圆柱状,并与作用件52位于同一侧。握持件55与作用件52枢接,为一弧状的板体,位于枢套件54的上方并可作枢摆的动作。
切割件60,为一刀片,固设在作用件52的作用区域521内,其刀片的刃部位于作用区域521的外端缘,并位于导沟522的上方。
辅助切割件70,为一刀片,固设在作用件52的作用区域521内,其刀片的刃部位于作用区域521的外端缘,并位于辅助导沟523与压制件53之间。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可利用位于压制件53上、下方的导沟522与辅助导沟523,而将一双面胶带上、下方的离形纸,同时在粘贴的同时一并撕离。
如图4所示,首先将一双面胶带卷E套置在主体50的枢套件54上,再将双面胶带的自由端拉出,并将位于粘胶体e下方的离形纸g先行由辅助导沟523穿出于外,再将粘胶体e与上方的离形纸f一并穿抵在压制件53的下缘后,将粘胶体e上方的离形纸f由导沟522穿出。这样,当使用者在利用压制件53将粘胶体e贴附在一物品F上时,便可通过位于压制件53下方的辅助导沟523将粘胶体e下方的离形纸g撕离,并同时由位于压制件53上方的导沟522将粘胶体e上方的离形纸f一并在粘胶体e贴附后撕离。这样,两面的离形纸皆可在胶带施用的过程中便加以分离,无需再用人手做撕离的动作,不仅可节省作业时的人力成本,更可使作业的效率大幅提升。
况且,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结构简单,其制造成本也相当的低廉,相当具有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有一主体,具有一侧板、一作用件、一压制件及一枢套件,所述作用件形成于所述侧板的一端,并形成有一导沟,所述压制件位于所述作用件中,所述枢套件形成于所述侧板的另一端;一用于割断所述胶带的切割件,设置在所述作用件中,位于所述压制件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一体成形于所述侧板的一端侧面上,其内形成有一开口朝下的作用区域,所述压制件位于所述作用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沟概呈波浪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沟形成于所述压制件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还形成有一辅助导沟,位于所述压制件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辅助切割件,位于所述辅助导沟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件为一可原地旋转的滚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件为一形成于所述作用件外端缘的一圆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施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具有一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持件,所述握持件为一弧状的板体,枢设于所述枢套件的上方并可进行枢摆的动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带施用器,其主要包含有一主体,具有一侧板、一作用件、一压制件及一枢套件,作用件形成于侧板的一端,并形成有一导沟,压制件位于作用件中,枢套件则形成于侧板的另一端,用于供胶带卷套置;一切割件,设置于作用件中,位于压制件的上方,用于割断胶带。藉此,可由压制件将胶带压掣粘附在一物品上,并由导沟将胶带的离形纸导引撕离。
文档编号B65H35/06GK2703740SQ200420001170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8日
发明者何鸿玠 申请人:何鸿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