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开封性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9287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易开封性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开封性包装体,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可以兼用作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使用的易开封性包装体。
背景技术
在容纳了如湿巾那样含有水分的内装物的软包装体中,研讨了这样的软包装体,其携带方便、容易取出,并且为了防止再次使用剩余湿巾时的干燥而可以再度封闭。作为这样的软包装体,例如,日本实开昭59-99974号公报中,记载有在袋主体形成切口而形成开口部,从其上面通过粘接剂设置可剥离的盖部件的、化妆用纤维材料等的封入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开口部、且其开口部可以再度密封的薄膜软包装体。
另外,也研讨了组合上述的软包装体和容纳湿巾的刚性容器的方案;例如,日本特开2003-170950号公报公开了这样的包装体其由薄膜状软包装体和刚性容器构成,该薄膜状软包装体容纳将一张一张被切开的湿巾折叠并以平面状层叠后的湿巾,该刚性容器以横向放置的方式容纳该软包装体,使其湿巾平面成为水平;刚性容器是称为所谓推上式的容器,其容器顶板具有取出口,该取出口用于抽出湿巾片并可连续取出湿巾片。该刚性容器由于在容器的顶板中心设有湿巾的取出口,所以软包装体的开口部也设在中心。
另一方面,作为容纳湿巾的刚性容器,在日本特开平8-104377号公报中公开有这样的刚性容器折叠并层叠一张一张被切开的湿巾片,以使湿巾片为垂直状态的方式来直接容纳该湿巾片;该刚性容器具有从配置于容器顶板上的取出口拉出薄片的构造。
如日本特开2003-170950号公报,在组合容纳湿巾的软包装体和容纳软包装体的刚性的外装容器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软包装体的开口部的位置符合各刚性容器开口部的软包装体。例如,如果是通常的横放形式,则在软包装体的与湿巾平面的大致中央部相当的位置,形成椭圆状或四边形的环状开口就可以。可是,在纵放的情况下,从湿巾的取出性角度考虑,当外装容器的开口部形成在其上方时,与其相应,软包装体的开口部也形成在从上述大致中央部到上方的包装体端部为好。
这样,例如,即使使用目的类似、内装物完全相同的薄片(药液或无纺布、尺寸),因横放或纵放的外装容器的放置形式不同,消费者必须购入适合各自形状的重装用的软包装体的专用品,非常不便。
可是,在如上述的日本实开昭59-9997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7095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104377号公报中的以往的软包装体中,由于其放置形式是已经决定为横放或纵放,所以,还没有研讨能够同时对应其双方的重装形式的湿巾用软包装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兼用于开口部位置不同的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而使用的易开封性包装体。
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提供一种由以下结构构成的易开封性包装体。
(1)一种易开封性包装体,是由薄膜状软包装材料构成的包装体,包括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在所述包装体表面大致中央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从所述包装体表面大致中央部或其周边部到所述包装体的一端部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包括设于所述软包装材料上的第一开封线和覆盖该第一开封线并可剥离地被粘接着的盖部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包含设于所述软包装材料上的第二开封线。
根据本发明的易开封性包装体,由于在一个包装体上具备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在所述包装体表面大致中央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从所述包装体大致中央部或其周边部开口到所述包装体的一端部的第二开口部。所以,可以选择形成第一开口部或第二开口部。
其结果,在选择形成第一开口部时,由于只在软包装体的表面大致中央部形成环状的开口部,所以特别适用作容纳在卧式外装容器的软包装体。另外,选择形成第二开口部时,由于形成从软包装体的大致中央部到包装体的一端部的较大的开口部,所以特别适用作容纳在立式外装容器的软包装体。
这样,根据本发明,虽然是一种的软包装体,但可以灵活形成对应卧式容器或立式容器双方的开口部,所以,特别适用作通用的重装用湿巾包装体。
在本发明中,“第二开口部”可以形成在完全包含第一开口部的区域或与第一开口部重复的区域,也可以形成在和第一开口部完全不重复的不同的区域。另外,“盖部件”可以仅覆盖第一开封线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覆盖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双方的一部分或全部。另外,“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只要是至少包含第二开封线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手段即可。也可以并用盖部件和公知的易开封手段。
另外,本说明书中,包装体的“表面大致中央部”是指在平面上放置包装体状态下的包装体上表面侧的中央部附近,例如,在枕状包装体中,最好是与具有背面封口部的面相反侧的面的中央部位附近。另外,所谓包装体的“大致中央部”是指上述表面的大致中央部或背面大致中央部中的任意一个;所谓“其周边部”是指除了大致中央部以外的区域。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形成包装体第二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为“一端部”,不形成第二开口部一侧的端部为“另一端部”。并且,所谓“端部”是指包装体的任意周边部,最好是热熔接部(封口部)。例如,在具有背面封口部和上下封口部的枕状包装体中,最好上下封口部的一方(例如,上封口部)是“包装体的一端部”,上下封口部的另一方(例如,下封口部)是“包装体的另一端部”。
(2)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由第二开封线和盖部件构成,该第二开封线包含从所述第一开封线上朝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所述盖部件同时覆盖所述第一开封线和所述第二开封线;在所述盖部件上,在分割所述第一开封线与第二开封线的位置形成有分割线。
根据该方式,通过在一张盖部件上形成分割线,可以将盖部件一分为二而将其剥离。并且,此时,在从分割线仅剥离包含第一开封线一侧的盖部件的情况下,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外,在从分割线仅剥离包含第二开封线一侧的盖部件的情况下,从第二开封线到包装体一端部为止被剥离,形成第二开口部。
另外,所谓“环状”是指其全体为封闭的线。线本身可以是连续线,也可以是间断线状。另外,其形状可以适当选择圆形、椭圆形、四边形等形状,并未限定。“从第一开封线上朝向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是指这样构成的方向在剥离了盖部件的情况下,从环状的第一开封线连续,并可通过第二开封线而使软包装材料被剥离。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波浪线或矩形线。
另外,所谓“分割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的位置”是指在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被分离的情况下,虽然最好是位于两者之间,但也可以包含一部分第一开封线和/或第二开封线。另外,在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没有被分离的情况下,可以使各自的分割片包含一部分第一开封线和/或第二开封线,但是,最好是第二开封线被配置成仅存在于至少一方的分割片上。
(3)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大致コ字状,其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开封线共线。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一部分共线,可以在较少的面积内设置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
(4)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从所述分割线起在所述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二剥离开始部;在所述盖部件周边的、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剥离开始部。
根据该方式,从第一剥离开始部剥离盖部件时,盖部件中到包含第一开封线的分割线的部分被剥离,仅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外,从第二开始剥离部位剥离时,从第二开封线到包装体的一端部被剥离,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所谓“剥离开始部”是指作为用于开始开封的开端的部分,是可以用手容易摘下的部分。具体地说,例如作为盖部件的“剥离开始部”可以举出背面没有涂敷粘接剂的部分,作为包装体的“剥离开始部”可以举出,形成于包装体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切口或公知的易开封性手段(例如,在封口部以面状形成微细的伤痕的部分)。
(5)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从所述分割线在所述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二剥离开始部;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从所述分割线起在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剥离开始部位。
根据该方式,从第一剥离开始部剥离盖部件时,盖部件中的仅包含第一开封线的分割线被剥离,仅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外,从第二剥离开始部剥离时,从第二开封线到包装体的一端部被剥离,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
(6)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由第二开封线和第二盖部件构成,该第二开封线设于所述包装体表面的、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封线的其他位置,该第二盖部件仅覆盖该第二开封线;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线。
根据该方式,分别设置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在各自的线上个别地形成有两个盖部件。从而,想要形成第一开口部,只要剥离盖部件即可,想要形成第二开口部,只要剥离第二盖部件即可。从而,可以防止使用者错误地剥离了不同的剥离部位而形成错误的开口部。
(7)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所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停止线兼作为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
根据该方式,剥离停止线在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中共用。并且,从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从剥离开始线到剥离停止线进行剥离,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以在刚到达剥离停止线,剥离结束,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一方面,从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撕开线与剥离开始线无关,原样不变地到达包装体的一端部而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所谓“外方”是指包装体的一方和另一方端部方向。作为“一对的第一开封线”的形状,可以举出,向包装体的两端侧形成凸状的V字形、コ字形、U字形等形状。
(8)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所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开始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的线;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是从所述剥离开始线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
根据该方式,当从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通过一对第一开封线,从剥离开始线到剥离停止线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外,当从包装体的另一方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从第二开封线到包装体的一方端部侧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
(9)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所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开始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的线;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更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线。
根据该方式,从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通过一对第一开封线,从剥离开始线到剥离停止线形成环状的第一开口部。另外,从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开封盖部件时,从第二开封线到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所谓“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线”,例如可以举出,朝向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凸状的V字形、コ字形、U字形等形状的线。
(10)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包装体是其背面大致中央部具有背面封口部的枕状包装体;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设在所述背面封口部的大致中央部附近的第二开封线。
根据该方式,将切口等第二开封线设于背面封口部,以此作为开封开端,撕开包含背面封口部在内的区域至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如此可形成撕开到包装体的一端部侧的较大的第二开口部。从而,可以利用包装体的表面侧形成第一开口部,可以利用包装体的背面侧形成第二开口部。因此,可以防止开封的使用者错误地剥离不同的剥离部位而形成错误的开口部。
(11)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形成有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诱导线,是以从所述第二开封线起夹着所述背面封口部为大致对称而设置的线。
根据该方式,通过从切口等的第二开封线连续设置诱导线,整齐地撕开包含背面封口部在内的区域,从而能以任意宽度形成较大的第二开口部。
(12)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盖部件,在所述一端部侧具有剥离开始部;在所述一端部形成有非熔接部;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形成于所述非熔接部上的一对的大致平行的开封线。
根据该方式,在形成第二开口部时,抓住形成于包装体一端部的非熔接部的一对大致平行的开封线间而提起,由此,从非熔接部侧到表面大致中央部切下大致平行的区域,可以形成从包装体的一端部连续的第二开口部。
(13)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一对开封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宽度。
根据该方式,从非熔接部位切下了大致平行的区域,接着,沿着第一开封线还切下第一开口部区域,从而作为第二开口部,可以形成从包装体的端部到第一开口部的连续的较大的开口部。
另外,所谓“第一开口部的宽度”是指在第一开口部中,沿着包装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方向的最大长度。
(14)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一对开封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宽度;并且还具有从所述第一开封线上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
根据该方式,从非熔接部位切下了大致平行的区域,接着,由于上述的两条线,撕开暂时停止,进一步地经由该两条线到达第一开封线,结果,第一开口部的区域也被下,从而作为第二开口部,可以形成从包装体的端部到第一开口部连续的较大的开口部。另外,由于上述的两条线,可以扩大一对大致平行的开封线的间隔,所以可以形成更大的第二开口部。
(15)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包装体的一端部是易开封性的热封口部。
根据该方式,通过将包装体的一端部做成易开封性的热封口部,在形成第二开口部时,可以简单地撕开到最后而去除薄膜片。在此,所谓“易开封性的热封口部”可以利用以往公知的、降低热封口强度的方法,例如,作为薄膜的密封剂层只要利用具有容易开启性的薄膜即可。
(16)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中,所述包装体是密封包装体,所述内装物是湿巾。
根据该方式,重装用的湿巾容纳在通常的枕状包装体中,需要从此简单地取出湿巾,并且,特别是需要较大的开口部。从这一点上看,若是本发明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就可以形成较大的开口部,即使外装容器是纵向放置、横向放置的任意一种也可以容易地取出湿巾。另外,由于是密封包装体,所以可以防止湿巾等的内装物干燥。
在本发明中,剥离了盖部件时,最好在软包装材料上形成导向软包装材料撕开的撕开诱导手段,以使其通过第二开封线而形成从第二开口部到包装体的一端部连续的开口部。根据该方式,由于在软包装材料上形成了撕开诱导手段,所以容易形成从第二开封线的终点到包装体一端部的较大的开口部。
另外,包含“向包装体的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的终点的末端部最好形成为其与盖部件剥离方向平行的线之间的夹角的、所述一剥离端部侧的角度小于90°。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开封线的终点是朝向剥离方向而形成的,所以可引导撕裂薄膜的方向。因此,薄膜以一定方向被撕裂,稳定地形成开口部。另外,该方式中的“第二开封线”在形状上没有特定的限制,可以是由一条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曲线和直线的组合来形成,但是包含终点的部分是用直线来形成的。该包含终点的直线部分是“包含第二开封线终点在内的末端部”,这样的末端部只要至少距离终点1mm或1mm以上即可,最好是5mm或5mm以上。
另外,最好在用盖部件覆盖的软包装材料的表面上设有经过脆化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脆化部。根据该方式,通过设于软包装材料表面上的脆化部,可以实质性地降低薄膜的刚性。因此,剥离了盖部件时,薄膜追随盖部件一侧容易粘接,所以可以沿着撕开诱导手段确实地被分离,可以确实地设置开口部。另外,所谓经过脆化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脆化部”可以是例如通过冲刃加工或激光加工而形成的、如连续线或间断线那样的线状的开封线。另外,不限于开封线,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其表面附着金刚石片的压花加工处理等而形成的、形成于开口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薄膜表面上的微细的伤痕状凹凸。
另外,盖部件的剥离开始部最好与其以外的其他盖部件部分相比,其粘接强度弱或没有粘接性。根据该方式,可以容易把持剥离开始部而容易剥去盖部件。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的易开封性包装体,通过盖部件的剥离部分,或通过从形成于包装体的开封线剥去软包装材料,从而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开口部,所以可以兼用作外装容器的开口部形状·位置不同的容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盖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在图1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1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一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中的盖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6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图6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一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的盖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在图9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在图9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一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盖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在变形例中剥离图13的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变形例中剥离图13的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其他变形例的盖部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在其他变形例中剥离图16的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其他变形例中剥离图16的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图19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图19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一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2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5是从背面看图24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4中剥离盖部件而形成了第一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在图25中从开封开端部剥离背面封口部而形成了第二开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将包装体容纳在外装容器内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将包装体容纳在外装容器内后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易开封性包装体的整体构成>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易开封性包装体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图1是表示易开封性包装体概略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盖部件200附近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该包装体100是用由软包装材料制成的薄膜110所构成的枕状包装体。在将包装体100水平放置的状态下,在薄膜110的上表面侧粘接有盖部件200。包装体100的另一端部131、一端部132分别是上、下的横向封口部,在背面侧的中央部有未图示的背面封口部。
如图2所示,在盖部件200覆盖的部分的薄膜110上,形成有朝向一端部132的コ字状的第二开封线220,从该第二开封线220上的两点以环状形成第一开封线2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封线220和第一开封线210一部分共线,其结果,第一开封线210成为环状。由该环状的开封线210形成开口区域150。另外,所谓“开口区域”是指薄膜被剥去前的区域,所谓“开口部”是指薄膜实际被剥去了的区域。
盖部件200,可由分割线230分离成200a、200b,该200a、200b分别具有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并粘接于薄膜110上。为了容易剥去盖部件200,最好剥离开始部与除其之外其他部分相比,其粘接强度低或没有粘接性。在此,所谓“粘接”是指可以再剥离及再密封的状态。
在薄膜110的上表面的第二开封线220的两个终点的延长线上,设有从此处延续到横向封口部132(包装体的一端部)的两条平行的撕开诱导手段160。在本实施方式中,撕开诱导手段160是记载为双点划线,实际上,构成薄膜110的拉伸薄膜的拉伸方向和双点划线一致,该拉伸薄膜的取向成为撕开诱导手段160。
<薄膜>
薄膜110虽然没有限定为特定的材质,但是,最好是可通过加热、薄膜粘着而获得袋状的、且具有用于防止内部湿巾干燥的防湿性的材质。另外,还可以使用其材质为单体、具有粘接性和气密性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粘合了几种分别具有不同特性的薄膜的材料。
另外,将如单轴拉伸PET薄膜那样的、提高了单向性撕开性的薄膜用作基材薄膜时,则在从缝隙撕开薄膜而形成开口部时,可以形成直线的、稳定的开口部,所以是最好的。
<第一开封线和开口区域>
第一开封线210只要是以产生环状的开口区域150的方式来设置即可。在图2中,虽然具有半椭圆状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四边形、圆形,没有特别限定。另外,成为取出口的开口区域150的大小也可以按照包装体100的大小或取出内装物的大小或形状而适当选择。
第一开封线210是从最初就形成了开口区域150的状态,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薄膜110覆盖开口区域150的状态,也可以预先去除覆盖开口区域150的薄膜110。薄膜110覆盖开口区域150的情况下,可以是打穿薄膜110而完全开口的状态,也可以是以剥开标签时自然断开程度的、所谓间断线程度,其一部分或多个部分连在包装体的薄膜110上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是如被称为半切断那样的,并非向薄膜的厚度方向完全冲切,没有切断到薄膜的最下层的状态。此种情况下,剥去盖部件200b时,最好在薄膜110上预先形成开封线,以便于容易形成开口区域。总之,剥去盖部件200时,只要是形成对应于卧式容器开口部的包装体的开口部的状态就可以。
<第二开封线>
第二开封线220只要设置成能从第二开封线220到横向封口部132连续形成开口区域即可,其形状没有特定限制。为了到横向封口部132连续形成,最好是包含第二开封线220的终点在内的末端部与平行于剥离方向的线的夹角的、横向封口部132侧的角度小于9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开封线220以垂直于盖部件剥离方向的方式被形成后,与剥离方向平行地朝向横向封口部132,其末端部形成为L字形状。
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开封线220的包装体的一端部侧设置V字形状的脆化部250。通过该脆化部250,可以降低薄膜110的刚性。由此,薄膜110容易被折曲,所以容易从第二开封线220开剥。脆化部250只要形成为使薄膜110容易被折曲即可,其形状、长度、条数可以适当设定。例如,脆化部250可以是锯齿状、波纹状、R状,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组合。另外,可以只有一条,也可以不是连续线而是间断线。
另外,开封线可以形成为贯通薄膜110的状态,也可以是所谓半切断的状态,但是从降低薄膜刚性而更容易折曲的出发点考虑,最好是形成为贯通薄膜110。另外,半切断可以通过例如用激光的照射或机械式的冲刃加工等的公知的方法来形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封线220是和第一开封线210部分共线。其末端是从第一开封线210的两点朝向包装体的一端部而形成的。第二开封线只要是设置成可到横向封口部132连续形成开口区域即可,其形状最好是コ字状或八字状。为了到横向封口部132连续形成开口部,最好是包含第二开封线220的终点在内的末端部与平行于剥离方向的线的夹角的、横向封口部132侧的角度小于90°。
为了使撕开薄膜的方向性尽量稳定,最好是第二开封线220完全切穿薄膜。在是间断线的情况下,在撕断与薄膜110相连的部分时,断裂方向会紊乱,有可能不能向所要方向撕开。在半切断的情况下,由于还残留没有被切开的最下层薄膜的一部分,所以,同样使破裂方向紊乱,不能向所要方向撕开,可能出现被称为“分层”的上层的薄膜和下层的薄膜在破裂部开始剥离而不能稳定形成开口部,因此不理想。
<撕开诱导手段>
在本实施方式中,撕开诱导手段160是以双点划线进行表示的,实际上,构成薄膜110的拉伸薄膜的拉伸方向和双点划线一致,该拉伸薄膜的取向成为撕开诱导手段160。具体地说,例如,将薄膜110的基材层作为拉伸薄膜即可,理想的是,最好是取向性高的单轴或双轴拉伸薄膜,其中,所谓易撕开性(直线断开性)的单轴拉伸薄膜更理想。这些拉伸薄膜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撕开诱导手段160不限于上述的拉伸取向,也可以是例如在薄膜110上形成断开线。此种情况下,断开线可以形成为贯通薄膜110,也可以是所谓的半切断状态,但是为了维持整个包装体的密封性,最好是半切断状态。另外,半切断可以通过例如用激光的照射或机械式的冲刃加工等的公知的方法来只形成在基材层。
<盖部件>
盖部件200可以通过形成于剥离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割线230被分割为盖部件200a、200b而剥离。作为盖部件200,可以用具有柔软性的挠性薄膜状或片状物来形成,形成粘接层的压敏型粘接剂可以例示出例如以丙烯基类糊剂、包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组合物、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中聚乙烯单体被接枝共聚了的接枝共聚物等的接枝体为主体的物质,但是并未限定于特定的。
盖部件200的形状在图2中为椭圆形状,但其形状没有限制。可以是四边形,也可以是圆形状,只要可以确实地覆盖第一开封线210、第二开封线220等即可。
分割线230被形成为可将盖部件200一分为二。并且,该分割线230的位置配置成各分割片的盖部件200a包含第二开封线220的全部和第一开封线210一部分;盖部件200b包含第一开封线210的大部分,不包含第二开封线220。
分割线230的形状不限于直线。只要能够确实地用盖部件200a覆盖第二开封线220、用盖部件200b覆盖开口区域150中的能够取出湿巾的区域即可。分割线230可以被形成为贯通盖部件200,也可以是所谓半切断状态。另外,也可以是以在剥开盖部件200时自然断开的程度、所谓间断线的程度使一部分或多个部分与盖部件200相连的状态。
盖部件200a的周边与分割线230的交叉部附近的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在盖部件200b周边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另外,最好是盖部件200的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与其以外的部分相比,其粘接强度弱或没有粘接性。
<作用>
下面,结合图3和图4说明该包装体100的作用。图3是表示在图1中从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剥离盖部件200a后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图1中从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剥离盖部件200b后状态的立体图。
首先,从盖部件200的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剥离盖部件200b。于是,如图4所示,呈现出第一开口部150b。该第一开口部150b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另外,在包装体100中,从盖部件200a的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剥离盖部件200a。于是,通过盖部件200a的背面侧的粘接材料,沿着第二开封线220和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160开始撕开薄膜110,撕开至横向封口部132而形成开口部,如图3所示,第二开口部150a、150c作为一体而形成。该一体的第二开口部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与外装容器的组合例>
在图28、29中表示的是将如图3所示的包装体100组合在立式外装容器300的湿巾用包装体400的一例。如图28所示,该湿巾用包装体400主要由刚性外装容器300和容纳在该外装容器300内的、容纳了多个湿巾片的上述的包装体100所构成。
如图29所示,包装体100是在多个湿巾片竖立的状态即所谓的纵向放置的状态下,从外装容器300的底部被插入配置后,由底盖320密封。这样,如上所那样一体形成第二开口部150a、150c的包装体100可以恰当用作为用于立式外装容器的重装用湿巾包装体。
外装容器300主要由容纳包装体100的主体部310和在主体部310的底部具有气密性地、可核对的底盖320所构成,主体部310是中空的大致立方体形状。从主体部310的正面上到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取出湿巾片的第二开口区域330。并且,在该第二开口区域330上设有可以开闭的盖体340,以便能以气密状态覆盖第二开口区域330,该盖体340以铰链部为支点可向上下方向动。
第二开口区域330形成在比外装容器300高度1/2的位置靠上方。由此,可以向上方取出湿巾,所以第二开口区域的下端部和湿巾片之间互相滑动而产生摩擦。因此,不需形成特别的爪或缝隙,可确实地进行湿巾片之间的分离,可以一张一张取出湿巾。
<盖部件的其他例>
作为盖部件的其他例可以例示出图5所示的形状。在图5的盖部件中,第一剥离开始部240c形成在盖部件200c周边与分割线230的交叉部附近的包装体一端部侧。即使这样的构成,通过从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进行剥离,从而可形成如图3所示的适于立式容器的第二开口部150a、150c。另外,通过从第一剥离开始部240c进行剥离,从而形成第一开口部150b,形成适于卧式容器的开口部。
<整体构造>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体500的概略立体图。该包装体500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是对于环状的第一开封线510、设在其他位置的第二开封线520的各自开封线分别设有盖部件571、第二盖部件570。
<第一开封线和开口区域>
第一开封线510只要设置成产生环状的开口区域550即可。在图6中虽然具有椭圆状的第一开封线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四边形或圆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另外,成为取出口的开口区域550的大小也可以按照包装体500的大小和取出内装物的大小或形状而适当选择。
<第二开封线>
第二开封线520被设置成在包装体500的上表面侧的包装体的一端部507附近,位于和第一开封线510不同的位置上,并朝向包装体500的一端部507。第二开封线520只要设置成到横向封口部507连续形成开口部即可,最好是如图6所示的コ字状。为了到横向封口部507连续形成开口部,最好是包含第二开封线520的终点在内的末端部与平行于其剥离方向的线的夹角的、横向封口部507侧的角度小于90°。
<盖部件>
只要第二盖部件570能够确实覆盖第二开封线520、盖部件571能够确实覆盖第一开封线510即可,其形状没有限制。覆盖第二开封线520的第二盖部件570,在与横向封口部507侧相反的一侧设有剥离开口部540。另一方面,覆盖第一开封线510的盖部件571,只要在盖部件571周围一部分上设有剥离开始部541即可。
<作用>
图7是表示在图6中从剥离开口部540剥离了第二盖部件570后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剥离开口部541剥离盖部件571后状态的立体图。
从盖部件570的剥离开口部540剥离第二盖部件570。于是,通过第二盖部件570的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505沿着第二开封线520、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560开始被撕开,形成撕开到横向封口部507的开口部,如图7所示,形成第二开口部550a。该第二开口部550a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另外,从盖部件571的剥离开始部541剥离盖部件571。于是,如图8所示,呈现第一开口部550b。该第一开口部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整体构成>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包装体600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图9中的盖部件670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该包装体600,一对第一开封线621(剥离开始线)和620(剥离停止线)设于包装体600上。并且,设有盖部件670,以覆盖第一开封线621、620。图中640、641是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
第一开封线621和620分别成为V字状,被配置成其相互的V字开放部互相对。并且,第一开封线620的两个终点位于第一开封线621的两个终点的外方。即,第一开封线620的V字大于第一开封线621的V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封线(剥离停止线)620是兼作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第二开封线。
<第一开封线和第二开封线>
第一开封线621(剥离开始线)被设置为其两个终点朝向包装体的另一端部即可,形状最好是コ字状或V字状。另一方面,第一开封线620(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的端部被设置为朝向包装体的一端部即可,形状最好是コ字状或V字状。
<作用>
图11是表示在图9中从剥离开始部640剥离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在图9中从剥离开始部641剥离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
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0剥离盖部件670。于是,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沿着第二开封线620、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0开始被撕开,撕开到横向封口部607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1所示,形成第二开口部650a。该第二开口部650a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另外,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1剥离盖部件670。于是,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沿着第一开封线621(剥离开始线)、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1开始被撕开,撕开到第一开封线620(剥离停止线)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2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650b。该第一开口部650b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变形例>
图13至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首先,在图13中,一对第一开封线624(剥离开始线)和623(剥离停止线)设于包装体600上。第一开封线624(剥离开始线)为朝向作为包装体另一端部的横向封口部(图14中的横向封口606)的コ字状。
另外,第一开封线623(剥离停止线)是直线,第一开封线623的两个终点位于第一开封线624的两个终点的外方。
另外,第一开封线624的コ字状底边(图13中的624的位置)和第二开封线共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封线622为朝向剥离开始部641侧的コ字状。
并且,以覆盖一对第一开封线624、623、第二开封线622的方式设有盖部件670。在图中,640、641是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
图14是表示从剥离开始部640剥离图13中的具有开封线的包装体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0剥离盖部件670时,则通过第一开封线623(剥离停止线)和双点划线663。并且,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从第二开封线622沿着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2开始被撕开,撕开到横向封口部607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4所示,形成第二开口部650c。该第二开口部650c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图15是表示从剥离开始部641剥离图13中的具有开封线的包装体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1剥离盖部件670时,则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从第一开封线624(剥离开始线)沿着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3开始被撕开,撕开到第一开封线623(剥离停止线)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5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650d。该第一开口部650d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开封线的其他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一对第一开封线625、626与第二开封线627。
即,成为剥离开始线的第一开封线625和第二开封线627没有共线,在这点上不同于上述的图13的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从剥离开始部640剥离图16中的具有第二开封线的包装体的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0剥离盖部件670时,则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沿着第二开封线626、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4开始被撕开,撕开到横向封口部607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7所示,形成第二开口部650e。该第二开口部650e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图18是表示从剥离开始部641剥离图16中的具有第二开封线的包装体盖部件670后状态的立体图。从盖部件670的剥离开始部641剥离盖部件670时,则通过盖部件6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605沿着第一开封线625、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665开始被撕开,撕开到第一开封线626而形成开口部,如图18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650f。该第一开口部650f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整体构成>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体700的概略立体图。该包装体700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开封线710,以覆盖第一开封线710的方式设有盖部件770。图中的740是盖部件770的剥离开始部。
在作为包装体700的一端部的横向封口部707上,形成有非熔接部,在该非熔接部,作为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形成有一对大致平行的第二开封线780。
<作用>
图20是表示在图19中从第二开封线780剥离薄膜705后状态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在图19中从剥离开始部740剥离盖部件770后状态的立体图。
摘下横向封口部707的第二开封线780之间的非粘着状态的两个薄膜中的表面侧(图19的上表面侧)的薄膜,以此为开封开端,在盖部件770一侧剥离薄膜705。于是,薄膜705沿着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760被撕开,盖部件770被剥开。进一步地,通过盖部件7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705的开口区域750沿着第一开封线710分离而被提起。由此,如图20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750a、第二开口部750b。该第一开口部750a、第二开口部750b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另外,从盖部件770的剥离开始部740剥离盖部件770。于是,通过盖部件7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705的开口区域750沿着第一开封线710分离而被提起。由此,如图21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750a。该第一开口部750a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变形例>
图2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图。该包装体701形成有停止线720,其以第一开封线710上的两点为起点,使从第二开封线781剥离的薄膜750停止。通过设置该停止线720,从而可以形成第二开口部750b的宽度大于第一开口部750a。
即,从第二开封线781剥离薄膜705时,薄膜705沿着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761被撕开。撕开线被换成停止线720,从而薄膜705沿着停止线720、第一开封线710而被撕开。并且,最终,如图23所示,形成第一开口部750a和第二开口部750c。
<整体构成>
图24、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包装体800的图,图24是表示从包装体800的表面看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从包装体800的背面看的立体图。
如图24所示,在该包装体800的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开封线810,以覆盖第一开封线810的方式设置有盖部件870。图中,840是盖部件870的剥离开始部。
另外,如图25所示,在该包装体800的背面侧有背面封口部808,在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第二开封线809。并且,为了容易形成第二开口部,也能以第二开封线809为起点,在薄膜805上朝向包装体一端部以コ字状设置诱导线880。此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湿巾的干燥,诱导线880最好是半切断的、在薄膜的厚度方向不是完全切穿、没有切断到薄膜的最下层的状态。
<作用>
图26是表示剥离图24中的包装体800的表侧的盖部件870后状态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从图25中的包装体800的背面侧的第二开封线809剥离薄膜805后状态的立体图。
从盖部件870的剥离开始部位840剥离盖部件870。于是,通过盖部件870背面侧的粘接材料,薄膜805的开口区域850沿着第一开封线810分离而被提起。由此,如图26所示,形成第一开口区域850a。该第一开口区域850a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卧式的情况。
另外,从形成于包装体800的背面封口部808的第二开封线809向着横向封口部807撕开薄膜805时,从第二开封线809沿着诱导线880撕下背面封口部808。并且,薄膜805沿着作为双点划线的撕开诱导手段860被撕开,原样不变地被撕开到横向封口部807而形成开口部,如图27所示,形成第二开口部850b。该第二开口部850b可以恰好对应外装容器为立式的情况。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以兼用于开口部位置不同的容器而使用的易开封性包装体,例如,作为重装用的湿巾的包装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易开封性包装体,是由薄膜状软包装材料构成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在所述包装体表面大致中央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其用于形成在从所述包装体大致中央部或其周边部到所述包装体的一端部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包括设于所述软包装材料上的第一开封线和覆盖该第一开封线并可剥离地被粘接着的盖部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包含设于所述软包装材料上的第二开封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由第二开封线和所述盖部件构成,该第二开封线包含从所述第一开封线上朝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所述盖部件同时覆盖所述第一开封线和所述第二开封线;在所述盖部件上,在分割所述第一开封线与所述第二开封线的位置形成有分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大致コ字状,其一部分和所述第一开封线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从所述分割线起在所述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二剥离开始部;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上、且在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剥离开始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且从所述分割线起在所述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二剥离开始部;在所述盖部件周边与所述分割线交叉的附近,且从所述分割线起在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剥离开始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由第二开封线和第二盖部件构成,该第二开封线设于所述包装体表面的、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封线的其他位置,该第二盖部件仅覆盖该第二开封线;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所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停止线兼作为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开始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的线;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是从所述剥离开始线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由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剥离开始线和与其相对的剥离停止线所构成的一对线;所述剥离停止线的两个终点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外方;所述剥离开始线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包装体的另一端部的线;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位于所述剥离开始线的所述第一端部侧,是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体是其背面大致中央部具有背面封口部的枕状包装体;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是设在所述背面封口部的大致中央部附近的第二开封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形成有其两个终点朝向所述一端部的诱导线,该诱导线是以从所述第二开封线夹着所述背面封口部为大致对称而设置的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一开封线是环状;所述盖部件,在所述一端部侧具有剥离开始部;在所述一端部形成有非熔接部;第二开口部形成手段的所述第二开封线是形成于所述非熔接部的一对的大致平行的开封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的开封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的开封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宽度;并且还具有从所述第一开封线上向所述一端部侧延伸的两条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体的所述一端部是易开封性的热封口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开封性包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体是密封包装体,所述内装物是湿巾。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开封性包装体,可以兼用于开口部位置不同的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而使用。该包装体(100)是用由软包装材料制成的薄膜(110)所构成,在薄膜(110)上形成有第一开封线(210)、第二开封线(220),在盖部件(200)上形成有分割线(230)。从第一剥离开始部(240b)剥离盖部件(200)时,剥离到分割线(230)而形成第一开口部。另外,从第二剥离开始部(240a)剥离时,从第二开封线(220)剥离到包装体的一端部(132)而形成第二开口部。
文档编号B65D81/18GK1781819SQ20051012772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3日
发明者杉浦幸, 斋藤郁哉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