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泵式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675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泵式产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特别涉及下述泵式容器 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将内容物的放出口部分设定为即使在操作部动作 时也不移动的固定部件形式,放出口侧的排出阀使用蓄压式阀,并且 当操作部伴随对内容物的放出模式的设定操作而移动规定行程时,该 排出阀从此前的打开状态(=放出模式)可靠地切换为关闭状态(=放 出结束模式),由此防止泵式产品的放出模式的设定操作时内容物放 出口的位置对应操作部移动,并且使内容物的放出开始动作和放出结 束动作灵敏。本发明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可用作以滴鼻药剂为首的后述各种内 容物的泵机构。其中,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泵式"的概念,表示的是使用者例如 按压容器的一部分(圆周面部分等)等而使内容物收容空间的容积变 小、由此将其中的内容物向外部空间放出的方式,还包括所谓的挤出 式、管式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收容在泵式容器内的内容物的放出口设在与操作部 不同的其他固定部件上的内容物放出机构,有下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 机构。其中,以下的带"()"的标号分别表示该专利文献中的参照标号。在这里,按压体(15)、密封体(14)以及大活塞(23) —体化, 使用者压下作为操作部的按压体时大活塞也向下方移动。其结果,大活塞(23)和作为吸入阀的弹性体管(22e)之间的空 间(B)内的药液的压力上升,其中上述弹性体管(22e)堵塞可相对 于大活塞(23)相对移动的小活塞(22)的透孔(22cl)。进行若干次的该按压体(15)的压下操作而使空间(B)内的药液 压力上升至规定值时,小活塞(22)因该压力被压下,作为两个活塞 的接触部分(排出阀)的圆锥形台阶部(23cl)等分离。由此空间(B) 内的药液经由该分离部分、轴孔(23c)、空间(D)从喷嘴(16)的 喷嘴孔(16al)向患部喷射。其中,喷嘴(16)固定在与容器主体(11) 一体的接合器(13) 上,即使在按压体(15)的压下操作时也不会移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77695号公报以上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具有喷嘴孔(16al)的喷 嘴(16)为独立于按压体(15)的其他部件,构成即使在对该按压体 进行操作时该喷嘴也不会向下移动的结构,由此是使用便利的机构。另一方面,除了与按压体(15)连动的大活塞(23)以外,还设 置与其相对地上下移动的小活塞(22),通过所述活塞之间的接触、 分离起到排出阀的作用。并且,作为吸入阀起作用的是小活塞(22) 的透孔(22cl)和堵塞该透孔(22cl)的弹性体管(22e)。放出模式中的上述排出闽,空间(B)内的药液从喷嘴孔(16al) 喷射而使该空间内部的药液压力慢慢减小并在减小到阈值以下的阶段 关闭,向放出结束模式过渡。即,由于随着该空间内部的药液压力的 减小,小活塞(22)向上方返回而关闭大活塞(23)的轴孔(23c), 因而不再喷射药液。上述内容物放出机构中,不仅吸入阀,甚至排出阀也是由设在上下方向的上游侧通路部上的大活塞(23)和小活塞(22)等形成的, 即与该上游侧通路部连续的喷嘴孔(16al)为止的下游侧通路部上不存 在阀部件,因而存在整体结构复杂化、药液流动也不顺畅之类的问题。并且,由于是放出模式中的空间(B)内的药液压力慢慢减小的方 式,因而存在药液喷射结束动作(放出模式至放出结束模式的过渡动 作)的灵敏度不足问题。发明内容在本发明中,其目的在于将内容物的排出阀不仅设在形成于与操 作部连动的活塞和吸入阀之间的上游侧通路部、还设在与其连通而进 入(不与操作部连动的)固定类型的内容物放出口的下游侧通路部,从而实现吸入阀至排出阀的泵结构的简化、内容物流动的顺畅化。并且,其目的在于将下游侧通路部的排出阀设为蓄压式阀,并通 过使用者将操作部移动规定行程的过程中对该排出阀的内容物压力的 急剧减少(通过此前的操作部的移动成为放出模式的打开状态)使该 排出阀立即关闭,实现内容物的放出开始、放出结束的动作本身的灵 敏化。并且,其目的在于将用于对操作部及与其一体的活塞向静止模式 位置施力的第一弹性部件、用于对排出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第二弹性 部件配置在内容物的通路部的外侧,并将吸入阔设为合成树脂制阀, 使作为内容物放出机构的结构要素的金属部分没有与内容物接触的机 会,从而抑制随着该接触所引起的内容物的性状变化、机构本身的性 能变差等。本发明如下所述地解决上述问题。(1) 一种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包括作为操作对象的 操作部(例如后述的操作按钮1、 41、操作杆21),用于将收容在泵 式容器中的内容物从放出口 (例如后述的孔部8b、 57a、 71a)向外部 空间放出;活塞(例如后述的鞘状活塞2、 22、 42),与上述操作部连 动;吸入阀(例如后述的环状支承面3c及球体5、环状支承面27a及 球体5、环状支承面51c及球体5、环状支承面81c及半球体部分84c), 对应上述活塞的移动而进行动作;上游侧通路部(例如后述的上游侧 通路部A的一部分),形成于上述活塞和上述吸入阀之间;下游侧通 路部(例如后述的下游侧通路部B),从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连通的部 分(例如后述的孔部3f、 23k、 31k、 44k、 51h、 81g)到达上述放出口; 排出阀(例如后述的环状边缘部8b及环状锥面9a、环状边缘部24a及 环状锥面9a、环状边缘部32a及环状锥面9a、环状边缘部46a及环状 锥面9a、前端侧阀作用部分58a、 72a、环状边缘部82a及环状锥面83a、 环状突状部82b及中间外周面83b),设在上述下游侧通路部上;和放 出口设定用部件(例如后述的横向喷嘴3e、横向喷嘴部件24、 56、 82、 纵向喷嘴部件32、 45),与上述容器的开口部盖(例如后述的螺纹盖 3、 23、 31、 44、 51、 81) —体化,用于以上述操作部动作时也不移动 的方式设定上述放出口。(2) 在上述(1)中,上述排出阀为蓄压式阀。(3) 在上述(1) 、 (2)中,上述活塞(例如后述的鞘状活塞2、 22、 42)设在气缸(例如后述的内侧筒状部3a、 51a、 81a、后侧横筒 状部23b、中间鞘状部32b、 44b)的内部,上述气缸在圆周面部分形 成从上述排出阀处于打开状态的放出模式向该排出阀返回关闭状态的 放出结束模式过渡的过渡用孔部(例如后述的孔部3f、 51h、 81g、 23d、 31d、 44d);上述活塞的密封作用部分(例如后述的密封作用部分2b、 22b、 42b)与上述操作部一起,从其静止模式位置经由放出模式位置 进入至上述孔部,由此上述下游侧通路部还与上述上游侧通路部以外的空间区域(例如后述的通路外空间区域E)连通,使作用于上述排出 阀的内容物压力下降,结果此前的放出模式过渡至放出结束模式。(4) 在上述(3)中,上述过渡用孔部为上述上游侧通路部和上述下游侧通路部之间的连通孔部(例如后述的孔部3f、 51h、 81g)。(5) 在上述(3)中,上述过渡用孔部为上述气缸(例如后述的 后侧横筒状部23b、中间鞘状部32b、 44b)和设在其上游的吸入阀侧 空间区域(例如后述的纵筒状部23a、下侧纵筒状部31a、 44a)之间的 连通孔部(例如后述的孔部23d、 31d、 44d)。(6) 在上述(1)至(5)中的任一项中,上述上游侧通路部由与 容器主体(例如后述的容器主体12)的纵向对应的空间区域形成,上 述下游侧通路部由与容器主体的横向对应的空间区域形成。(7) 在上述(1)至(5)中的任一项中,上述上游侧通路部和上 述下游侧通路部分别由与容器主体的纵向对应的空间区域形成。(8) 在上述(1)至(7)中的任一项中,在上述上游侧通路部和 上述下游侧通路部的外侧,分别配置用于对上述活塞向静止模式位置 施力的第一弹性部件(例如后述的螺旋弹簧43、 53)和用于对上述排 出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第二弹性部件(例如后述的螺旋弹簧48、 59)。(9) 在上述(1)至(8)中的任一项中,上述吸入阀的整体由合 成树脂制成,并且由带有用于对该吸入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弹性部件 的可动阀部分(例如后述的半球体部分84c)构成。本发明将具有以上特征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作为对象,并且将具有 该内容物放出机构的泵式产品作为对象。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地将泵式产品的排出阀,不仅设在吸入阀和 与操作部连动的活塞之间的上游侧通路部上,也设在与该通路部连通 而与固定类型的内容物放出口连续的下游侧通路部上,因而即使在向 放出模式的设定操作中操作部移动时,内容物放出口也可保持在操作 之前的静止模式的位置处,使用便利,另外能够简化泵机构本身,能 够使内容物的流动顺畅。并且,将下游侧通路部的排出阀设为蓄压式阀,并且操作部移动 规定行程、即特别指定上游侧通路部的活塞的密封作用部分与气缸内 周面接触的同时(上游侧通路部和下游侧通路部之间的)并进入连通 孔部的相对位置时,之前刚与内容物通路部分离的气缸空间区域经由 该孔部与上游侧通路部和下游侧通路部连通,施加给排出阀的内容物 压力迅速降低,由于构成这种结构能够实现该排出阀的开闭动作的灵 敏化,可使内容物的放出开始和放出结束的各动作的所谓"精确度" 变得良好。并且,由于将用于对操作部及与其一体的活塞向静止模式位置施 力的第一弹性部件、用于对排出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第二弹性部件配 置在内容物的通路部的外侧,并将吸入阀设为合成树脂制阀,使作为 内容物放出机构的结构要素的金属部分没有与内容物接触的机会,因 而能够实现抑制随着该接触所引起的内容物的性状变化、机构本身的 性能变差等。


图1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一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横向的 下游侧通路部、纵向按钮类型)的静止模式。(实施例l)图2表示图1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放出模式。(实施例1) 图3表示图1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放出结束模式。(实施例1) 图4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二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横向的 下游侧通路部、触发杆类型)的静止模式。(实施例2)图5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三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纵向的 下游侧通路部、触发杆类型)的静止模式。(实施例3)图6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三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纵向的 下游侧通路部、横向按钮类型、通路部无螺旋弹簧)的静止模式。(实 施例4)图7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五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横向的 下游侧通路部、纵向按钮类型、末端密封功能、通路部无螺旋弹簧) 的静止模式。(实施例6)图8表示图7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放出模式。(实施例6)图9表示图7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放出结束模式。(实施例6)图IO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六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横向的下游侧通路部、纵向按钮类型、末端密封功能、通路部无螺旋弹簧)的静止模式。(实施例7)图ll表示内容物放出机构(其七纵向的上游侧通路部和横向的下游侧通路部、纵向按钮类型、通路部无螺旋弹簧、带合成树脂制弹簧的吸入阀、罩盖)的静止模式。(实施例8)标号说明以下带字母的标号表示的结构要素(例如裙部2a)为不带字母的 标号的结构要素(例如鞘状活塞2)的一部分。并且,以下说明中的各标号是对应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各实施方式 的各个附图进行汇总说明的,但在某个图(例如图l至图3)的说明中 出现的标号,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图(例如图4至图11)中用作表 示与该标号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的标示。首先在图1至图3中,以下标号分别表示下述部件 1表示操作按钮;2表示与操作按钮1嵌合而一体化的鞘状活塞;2a表示与后述的内侧筒状部3a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的裙部;2b表示该裙部的前端侧的密封作用部分;3表示与泵式产品的后述的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的螺纹盖;3a表示收容鞘状活塞2及后述的球体5等并设定上游侧通路部A (的一部分)的纵向的内侧筒状部;3b表示形成于该内侧筒状部本身的下部分的内容物流入用孔部;3c表示与该孔部连续地形成于下游侧、且与后述的球体5 —起构 成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3d表示与内侧筒状部3a的外周面在其圆周方向上部分地相连的 纵向的外环状部;3e表示设定与上游侧通路部A连续的下游侧通路部B的横向的喷嘴;3f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3g表示间断地形成于内侧筒状部3a的上端部分的圆周方向上而 使外部空气(参照图2)、内容物(参照图3)通过的凹状的缺口部;4表示与螺纹盖3的外侧上筒状部3d嵌合而具有引导操作按钮l、 鞘状活塞2上下移动的功能的罩体;4a表示用于将该罩体安装到螺纹盖3上时避免与喷嘴3e碰撞的圆 周面开口部;5表示以能够与环状支承面3c紧贴的方式配置而构成吸入阀的球体;6表示配置在鞘状活塞2的底面台阶部和内侧筒状部3a的内周面 台阶部之间并对该鞘状活塞向上方施力的螺旋弹簧;7表示被内侧筒状部3a和罩体4夹持并与鞘状活塞2的外周面抵 接的用于密封的环状橡胶;8表示与喷嘴3e的开口侧嵌合而一体化的输出侧构件;8a表示作为该输出侧构件的内表面部分的、与后述的活塞9的环 状锥面9a—起构成蓄压式排出阀的环状边缘部;8b表示内容物输出用孔部;9表示配置在喷嘴3e (以及图4的横向喷嘴部件24、图5的纵向 喷嘴部件32)的内部并具有蓄压式排出阔功能的活塞; 9a表示构成蓄压式排出阀的环状锥面;9b表示与喷嘴3e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的、孔部8b —侧(图 示左侧)的裙部;9c表示作为该裙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承受与后述螺旋弹簧10 的施力方向相反方向(图示右方)的内容物压力的环状平面;9d表示在承受后述螺旋弹簧10的环状槽部的圆周方向上间断地 形成的用于使内容物通过的孔部;10表示对活塞9向靠近孔部%的方向(图示左方)施力的螺旋弹簧;11表示安装在螺纹盖3的内侧筒状部3a的下端侧的用于吸入内容 物的管;12表示装入滴鼻药剂等的容器主体;A表示从管11经由用于流入内容物的孔部3b(以及吸入阀)而到 达鞘状活塞2、连通用孔部3f的上游侧通路部;B表示从连通用孔部3f到达用于输出内容物的孔部8b的下游侧 通路部;C表示放出模式中的内容物的流向;D表示在对操作按钮1进行压下操作的放出模式中供给到容器主 体内部的外部空气的流向;E表示由鞘状活塞2、螺纹盖3的内侧筒状部3a及外侧上筒状部 3d、罩体4以及环状橡胶7等特别指定并通过容器主体的通路外空间 区域。图4中新使用的标号21至27分别表示下述部件 21表示转动类型的操作杆(触发杆); 21a表示转动轴;21b表示形成于内表面并与后述鞘状活塞22抵接的肋状部; 22表示其后端部分与碗状部21b抵接的状态的鞘状活塞;22a表示与后述的后侧横筒状部23b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 的裙部;22b表示该裙部的前端侧的密封作用部分;23表示与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而安装后述的横向喷嘴部件24的螺纹盖;23a表示设定上游侧通路部A (的一部分)的纵筒状部;23b表示作为与该纵筒状部连续的部分的、收容鞘状活塞22的裙部22a及后述螺旋弹簧26等并设定上游侧通路部A (的一部分)的后侧横筒状部;23c表示作为与该后侧横筒状部的图示左方连续的部分的、收容活 塞9的图示右侧的裙部及螺旋弹簧IO等并设定下游侧通路部B (的一部分)的前侧横筒状部;23d表示具有使纵筒状部23a和后侧横筒状部23b的各内部空间区 域之间连通、且在放出结束模式中解除鞘状活塞2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的一部分)和该横筒状部之间的密封状态的功能的孔部(参照图3); 23e表示从纵筒状部23a的下侧顶部向下方延伸而限制球体5向上的移动量的限制片;23f表示形成于盖内周面的上侧并扣合保持后述的外壳27的环状 突状部;23g表示嵌合保持后述的横向喷嘴部件24的上部分前侧的环状凹部;23h表示嵌合保持后述的支承侧构件25的上部分后端侧的外环状部;23j表示在放出模式中供给到容器主体内部的外部空气的通路区 域(参照图2的D);23k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24表示被螺纹盖23的环状凹部23g等保持而成为操作杆21的安 装基部、并且具有引导活塞9前后移动的功能和与该活塞之间的排出 阀功能的横向喷嘴部件;24a表示在与活塞9之间起与环状边缘部8a相同的作用的环状边缘部;
24b表示安装有输出侧构件8而成为从该环状边缘部24a朝向外部 空间的内容物通路的输出空间区域;
24c表示在其内周面起到与活塞9的裙部9b的密封作用、且其后 端侧部分保持在环状凹部23g上的内侧筒状部;
24d表示形成在侧板内表面部分上且支撑操作杆21的转动轴21a 的一对凹状部;
25表示在支承环状橡胶7、鞘状活塞22等的状态下嵌合保持在螺 纹盖23的外环状部23h上的支承侧构件;
25a表示与外环状部23h对应的用于嵌合保持的环状凹部; 25b表示用于引导鞘状活塞22的后侧小径部分前后移动的中央孔部;
26表示对鞘状活塞22向后方施力的螺旋弹簧; 27表示扣合保持在螺纹盖23的环状突状部23f上并与球体5 —起 构成吸入阀、且具有管11的安装部的外壳;27a表示与球体5 —起构成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
在图5中新使用的标号31、 32分别表示下述部件 31表示与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而安装后述的纵向喷 嘴部件32的螺纹盖;
31a表示起与纵筒状部23a相同的作用的下侧纵筒状部; 31b表示起与后侧横筒状部23b相同的作用的中间鞘状部; 31c表示作为与该横鞘状部的上方连续的部分的、收容(被螺旋弹 簧10的弹性作用向上方施力、并且随着动作模式的设定操作时的内容 物压力的增加而抵抗该作用力的同时向下方移动的)活塞9的下侧的 裙部以及该螺旋弹簧等并设定下游侧通路部B(的一部分)的上侧纵筒 状部;
31d表示具有使下侧纵筒状部31a和中间鞘状部31b的各内部空间 区域之间连通、且解除鞘状活塞2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 (的一部分) 和该中间鞘状部之间的密封状态而将此前的放出模式过渡到放出结束模式的功能的孔部(参照图3);31e表示起与限制片23e相同的作用的限制片;31f表示起与环状突状部23f相同的作用的环状突状部;31g表示嵌合保持后述的纵向喷嘴部件32的纵向的外环状部;31h表示起与外环状部23h相同的作用的横向的外环状部;31j表示在放出模式中供给到容器主体内部的外部空气的通路区域(参照图2的D);31k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 32表示被螺纹盖31的纵向外环状31g等保持而成为操作杆21的安装基部、且具有引导活塞9前后移动的功能和与该活塞之间的排出阀功能的纵向喷嘴部件;32a表示起与环状边缘部23a相同的作用的环状边缘部; 32b表示起与输出空间区域24b相同的作用的输出空间区域; 32c表示在其内周面起与活塞9的裙部9b之间的密封作用的内侧的纵环状部;32d表示起与凹状部24d相同的作用的一对凹状部;在图6中重新使用的标号41至48分别表示下述部件 41表示在25的上表面部分被引导着横向移动的按压类型的操作 按钮;42表示与操作按钮41嵌合的状态的鞘状活塞;42a表示起与图5的裙部22a相同的作用的裙部;42b表示起与图5的密封作用部分22b相同的作用的密封作用部分',43表示巻绕安装在鞘状活塞42的突出的外周面部分上并对操作 按钮41向图示右方施力的螺旋弹簧;44表示与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而安装后述的纵向喷 嘴部件45的螺纹盖;44a表示起与下侧纵筒状部31a相同的作用的下侧纵筒状部;44b表示从图5的中间鞘状部31b除去螺旋弹簧26的形态的中间鞘状部;44c表示从图5的上侧纵筒状部31c除去螺旋弹簧10的形态的上 侧纵筒状部;44d表示具有使下侧纵筒状部44a和后侧横筒状部44b的各内部空 间区域之间连通、且在放出结束模式中解除鞘状活塞42的密封作用部 分42b (的一部分)和该横筒状部之间的密封状态的功能的孔部(参照 图3);44e表示起与限制片23e相同的作用的限制片;44f表示起与环状突状部23f相同的作用的环状突状部;44g表示嵌合保持后述的纵向喷嘴部件45的纵向的外环状部;44h表示起与外环状部23h相同的作用的横向的外环状部;44j表示在放出模式中供给到容器主体内部的外部空气的通路区域(参照图2的D);44k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 45表示起与纵向喷嘴部件32相同的作用的纵向喷嘴部件; 45a表示起与输出空间区域32b相同的作用的输出空间区域; 45b表示在其内周面起与活塞47的上裙部47c之间的密封作用的内侧的纵环状部;46表示嵌合保持在纵向喷嘴部件45的输出空间区域45a的近前侧并起蓄压式排出阀的作用的筒状体;46a表示与后述的活塞47的环状锥面47a —起构成排出阀的环状边缘部;47表示配置在纵向喷嘴部件45的内部并具有蓄压式排出阀功能 的活塞;47a表示与环状边缘部46a—起构成排出阔的环状锥面; 47b表示与螺纹盖44的上侧纵筒状部44c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 作用的下裙部;47c表示与纵向喷嘴部件45的纵环状部45b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 封作用的上裙部;47d表示作为该上裙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承受朝向下方的内容物压力的水平状的环状平面;47e表示在该上裙部内侧的环状槽部的圆周方向上间断地形成的 用于使内容物通过的孔部;48表示配置在螺纹盖44的纵向外环状部44g及上侧纵筒状部44c 外周面之间的环状槽部分的底面与活塞47的上裙部47c的外周面侧台 阶部分之间、且对该活塞向上方施力的螺旋弹簧。在图7至图9中新使用的标号51至60分别表示下述部件 51表示与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的螺纹盖; 51a表示起与内侧筒状部3a相同的作用的纵向的内侧筒状部; 51b表示起与孔部3b相同的作用的内容物流入用孔部; 51c表示起与环状支承面3c相同的作用的用于构成吸入阀的环状 支承面;51d表示与内侧筒状部51a的外周面在其圆周方向上部分地相连的纵向的外环状部;51e表示构成下游侧通路部B的一部分的横向的筒状部;51f表示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圆周上的横向的外环状部;51g表示从该外环状部的右端部至外周面(在其圆周方向上间断地)形成的、用于连通外部空气的槽状部;51h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 51j表示间断地形成于内侧筒状部51a的上端部分的圆周方向上而使外部空气(参照图8)及内容物(参照图9)通过的凹状的缺口部; 52表示在支承环状橡胶7、鞘状活塞22以及后述螺旋弹簧53等的状态下嵌合保持在螺纹盖51的外环状部51k上的支承侧构件;53表示配置在该支承侧构件和操作按钮1之间并对该操作按钮向上方施力的螺旋弹簧;54表示保持(嵌合)在螺纹盖51的内侧筒状部51a的内周面下侧部分的球体按压部件;54a表示可弹性变形且将球体5向下方按压的多个肋;55表示具有与后述的横向喷嘴部件56相对的开口区域并嵌合保持在螺纹盖51上的罩体;55a表示用于将该罩体安装到螺纹盖51上时避免与后述的横向喷 嘴部件5 6碰撞的圆周面开口部;56表示与螺纹盖51的横向的外环状部51f嵌合的横向喷嘴部件;56a表示在开口部侧的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间断地形成并保持后 述的筒状部件60的凸状部;57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56的开口侧嵌合而一体化的输出侧构件;57a表示内容物输出用孔部;57b表示在内周面沿其圆周方向间断地形成并保持后述的筒状部 件60的肋状部;58表示配置在横向喷嘴部件56的内部空间区域上并具有相对于 孔部57a的末端密封功能的蓄压式活塞;58a表示在图示的静止模式中堵塞输出侧构件57的孔部57a的前 端侧阀作用部分;58b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56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的图示左 侧的裙部;58c表示作为该左侧裙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承受朝向图示右方的 内容物压力的垂直状的环状平面;58d表示与螺纹盖51的横向的筒状部51e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 作用的图示右侧的裙部;59表示配置在活塞58的右侧裙部58d的外周面台阶部和螺纹盖 51的横向筒状部51e的外侧槽部分之间并对横向喷嘴部件56向图示左 方施力的螺旋弹簧;60表示保持在横向喷嘴部件56的凸状部56a及输出侧构件57的 肋状部57b上、对向图示左右方向移动的活塞58进行引导的筒状部件。在图10中新使用的标号71、 72分别表示下述部件71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56的开口侧嵌合而一体化的输出侧构件;71a表示内容物输出用孔部;72表示配置在横向喷嘴部件56的内部空间区域上并具有相对于孔部71a的末端密封功能的蓄压式活塞;72a表示在图示的静止模式中堵塞输出侧构件71的孔部71a的前 端侧阀作用部分;72b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56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的图示左 侧的裙部;72c表示作为该左侧裙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承受朝向图示右方的 内容物压力的垂直状的环状平面;72d表示与螺纹盖51的横向的筒状部51e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 作用的图示右侧的裙部;图11中新使用的标号81至85分别表示下述部件81表示与容器主体12的开口侧筒状部啮合的螺纹盖;81a表示起与内侧筒状部51a相同的作用的纵向的内侧筒状部;81b表示起与孔部51b相同的作用的内容物流入用孔部;81c表示起与环状支承面51c相同的作用的用于构成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81d表示与内侧筒状部81a的外周面在其圆周方向上部分地相连的纵向的外环状部;81e表示起与筒状部51e相同的作用的横向的筒状部; 81f表示形成于该筒状部的圆周上的横向的外环状部; 81g表示用于连通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的孔部; 81h表示间断地形成于内侧筒状部51a的上端部分的圆周方向上而使外部空气(参照图8)及内容物(参照图9)通过的凹状的缺口部; 81j表示在放出模式中供给到容器主体内部的外部空气的通路区域(参照图2的D);82表示与螺纹盖51的横向的外环状部51f嵌合的横向喷嘴部件; 82a表示起与后述的活塞83之间的环状边缘部8a相同的作用的环状边缘部;82b表示以附加到该环状边缘部的方式形成于其图示右侧、且与 活塞83的中间外周面83b —起构成蓄压式排出阀的朝向内侧的环状突状部;82c表示形成于螺旋弹簧59的配置空间区域部分的用于连通外部 空气的孔部;83表示配置在横向喷嘴部件82的内部并具有蓄压式排出阀功能 的活塞;83a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82的环状边缘部82a —起构成蓄压式排 出阀的环状锥面;83b表示作为与该环状锥面的图示右侧连续的部分的、与横向喷 嘴部件82的环状突状部82b —起构成蓄压式排出阀的中间外周面;83c表示与横向喷嘴部件82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作用的图示左 侧的裙部;83d表示作为该左侧裙部的基部侧的部分的、承受朝向图示右方 的内容物压力的垂直状的环状平面;83e表示与螺纹盖81的横向的筒状部81e的内周面抵接而起密封 作用的图示右侧的裙部;84表示带有合成树脂制弹簧的阀;84a表示嵌合保持在螺纹盖81的内侧筒状部81a的内周面台阶部 (凹状部)上的凸缘状部分;S4b表示从该凸缘状部分向下方连续的螺旋状的弹簧部分;84c表示与该弹簧部分的下端侧连续而与环状支承面81c —起构 成吸入阀的半球体部分;85表示可相对于罩体55、螺纹盖81等拆装自如、且在"安装" 时保护操作按钮1以及输出侧构件71等的罩盖;在以上的各结构要素中,除球体5以及螺旋弹簧6、 10、 26、 43、 48、 53、 59以外的结构要素为由尼龙、聚縮醛、聚乙烯、聚丙烯、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亚丁酯、NBR、氯丁橡胶、丁基 橡胶等形成的合成树脂制要素。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这里,(1) 静止模式为不按压操作按钮、操作杆而关闭排出阀的状态;(2) 放出模式(喷射模式)为按压操作按钮、操作杆而打开排出 阀、且在气缸内移动的活塞的密封作用部分还未进入(上游侧通路部 和下游侧通路部之间的)连通孔部的相对位置的状态;(3) 放出结束模式(喷射结束模式)为下述状态进一步按压操 作按钮、操作杆,与上述操作部连动的例如鞘状活塞的密封作用部分 进入上游侧通路部和下游侧通路部之间的连通孔部(参照图1至图3、 图7至图11)、以及对该活塞进行密封的密封作用部分侧的收容空间 部和其近前的吸入闽收容空间部之间的连通孔部(参照图4至图6)的 各相对位置,排出阀从此前的"打开"变化为"关闭",通过由使用 者进行解除放出操作而返回到静止模式;(4) 纵向为容器主体的上下方向(例如图1的鞘状活塞2、螺旋 弹簧6的长度方向);(5) 横向为与该容器主体的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例如图1 的活塞9、螺旋弹簧10的长度方向)。(实施例1) 在图1的静止模式中, (la)操作按钮1和鞘状活塞2通过螺旋弹簧6的作用向上移动; (lb)吸入阀和排出阀关闭;(lc)内容物进入从(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吸入阀经 由连通用孔部3f到达排出阀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 一部分)。在图2的将操作按钮1压下而使鞘状活塞2的密封作用部分2b仍 位于连通用孔部3f的上方位置的放出模式中,(ld)上述(lc)的通路部的容积以对应鞘状活塞2的向下移动 的方式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le)当活塞9的环状平面9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右方的内容物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10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左方的驱动力 时刻,该活塞向图示右方移动,(I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排出阀的输出侧构件8的环状边缘部8a和活塞9的环状锥面9a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3c和球体 5关闭的状态下),(lg)通过该排出阀的"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c)的通路部 中的内容物按照流向C等从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向外部空间放出。然后,在图3的鞘状活塞2从图2的位置进一步下降而使其密封 作用部分2b移动至连通用孔部3f的位置的放出结束模式中,(lh)通路外空间区域E和容器主体12的内部空间区域与上述 (lc)的通路部连通,从吸入阀至排出阀的内容物收容空间区域的容积 与之前(—图2的状态)相比激增,(lj)因该容积迅速增加,该收容空间区域的内容物压力迅速减 小,活塞9的环状平面9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右方的总压力降低,(lk)其结果,活塞9因螺旋弹簧10的弹力向图示左方返回,此 前打开的排出阀可靠地"关闭"。由此,当使用者将(静止模式的)操作按钮1压下规定行程而使 鞘状活塞2的密封作用部分2b向下移动至连通用孔部3f的位置时,从 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渡到放出结束模式。然后使用者停止操作按钮1的压下操作、即手指离开操作按钮1 时,该操作按钮和鞘状活塞2因螺旋弹簧6的弹力向上方返回。此时,由于上述(lc)的通路部的容积增加而该通路部相对于容 器主体12的内部空间区域成为负压,因而球体5受到容器主体侧的内 容物压力而向上移动,吸入阀"打开"。其中,排出阀处于关闭的状 态。其结果,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经由管11及孔部3b流入上述(lc) 的通路部,当相对于球体5向下方施加的该通路部的内容物压力及球体5的自重超过相对于球体5向上方施加的容器主体侧的内容物压力 时,该球体下降并与环状支承面3c抵接。即,吸入阀关闭而返回图1 的静止模式。另外,随着操作按钮1的按压操作,环状橡胶7的内侧边缘部分 被鞘状活塞2向下方拉引而成为如"鞠躬" 一样的形状。因此,环状橡胶7与鞘状活塞2的外周面的接触程度变小而产生 一些间隙,至少在图2的放出模式时,外部空气按照经由"该间隙-内 侧筒状部3a的凹状的缺口部-该内侧筒状部和外侧上筒状部3d之间的 通路区域"等的流向D,供给到容器主体。由此,补偿容器主体12的 内部空间区域的压力降低。对于图1的螺纹盖3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例如为下述作业 内容(sll)在将球体5、螺旋弹簧6及鞘状活塞2设定于内侧筒状部 3a的内部的状态下,从上方将环状橡胶7及罩体4安装到外环状部3d 等上,然后,使操作按钮1与鞘状活塞2嵌合,(sl2)在将螺旋弹簧10及活塞9设定于横向喷嘴3e的内部的状 态下,将输出侧构件8安装在该喷嘴的开口部侧,(sl3)在内侧筒状部3a的下端开口部安装管11。 其中,(sll)至(sl3)的各作业单位的执行顺序是任意的。(实施例2)图4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1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同点为(21) 代替图1的按压类型的操作按钮1,使用转动类型的操作 杆(触发杆),(22) 设置对该触发杆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放出模式设定操作)时与此连动的横向的鞘状活塞以及对该活塞向图示右方 (静止模式位置)施力的螺旋弹簧,(23) 设置与图1的螺纹盖3不同的横向喷嘴部件作为安装输出侧构件8的放出部件,(24) 在螺纹盖上形成限制球体5向上方的移动量的限制片。在图4的静止模式中,(2a)鞘状活塞22因螺旋弹簧26的作用向图示右方移动,并且, 经由肋状部21b与该鞘状活塞连动的操作杆21处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的初始状态,(2b)吸入阀和排出阀关闭;(2c)内容物进入(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从吸入阀经 由孔部23d、 23k到达排出阔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 一部分)。使用者例如将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设定在口等上后对操作杆 21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鞘状活塞22被肋状部21b按压而以 抵抗螺旋弹簧26的弹力的方式向图示左方移动并成为放出模式(省略 图示)。艮口,通过该鞘状活塞22向左移动,与图2的情况相同地, (2d)上述(2c)的通路部的容积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 (2e)当活塞9的环状平面9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右方的内容物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IO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左方的驱动力的时刻,该活塞向图示右方移动,(2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排出阀的横向喷嘴部件24的环状边缘部24a和活塞9的环状锥面9a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27a和球体5关闭的状态下),(2g)通过该排出阀"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2c)的通路部中的内容物从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向外部空间放出。该放出模式中的外部空气从通路区域23j向容器内部供给的方式 与图2的流向D相同。并且,在鞘状活塞2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移动至孔部23d的位置 的放出结束模式中,与图3相同地,从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渡到放 出结束模式。然后,当使用者停止对操作杆21的转动操作时,该操作杆及鞘状 活塞22因螺旋弹簧26的弹力向图示右方返回而过渡到图4的静止模 式。并且,如对图3中的放出结束模式的说明中已描述,在向该静止 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经由管11流入上述(2c)的通 路部。对于图4的螺纹盖23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例如为下述作业 内容(s21)使设定了球体5及管11的状态的外壳27嵌合到环状突状 部23f,(s22)在将螺旋弹簧26及鞘状活塞22设定于后侧横筒状部23b 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环状橡胶7及支承侧构件25从图示右方安装到该 横筒状部、外环状部23h等上,(s23)在将螺旋弹簧10及活塞9设定于前侧横筒状部23c的内 部的状态下,将(组装入输出侧构件8的)横向喷嘴部件24安装到外 环凹部23g等上,(s24)将操作杆21的转动轴21a安装到横向喷嘴部件24的一对 凹状部24d上。其中,在(s22)和(s23)之后进行(s24)的作业的条件下,(s21)至(S24)的各作业单位的执行顺序是任意的。 (实施例3)图5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4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同点为(31) 代替图4的横向喷嘴部件24使用纵向喷嘴部件,(32) 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其与该纵向喷嘴部件之间起排出阀作用 的活塞9和对其向上方施力的螺旋弹簧10,(33) 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直线状设置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 路部B的整体。在图5的静止模式中,(3a)鞘状活塞22因螺旋弹簧26的作用向图示右方移动,并且, 经由肋状部21b与该鞘状活塞连动的操作杆21处于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的初始状态,(3b)吸入阀和排出阀关闭;(3c)内容物进入从(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吸入阀经 由孔部31d、 31k到达排出阀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一部分)。使用者例如将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设定在鼻孔等上后对操作杆 21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鞘状活塞22被肋状部21b按压而以 抵抗螺旋弹簧26的弹力的方式向图示左方移动并成为放出模式(省略 图示)。艮P,通过鞘状活塞22向左方移动,与图2的情况相同地, (3d)上述(3c)的通路部的容积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 (3e)在活塞9的环状平面9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下方的内容物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IO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上方的驱动力的时刻,该活塞向图示下方移动,(3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排出阀的纵向喷嘴部件32的环状边缘部32a和活塞9的环状锥面9a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27a和 球体5关闭的状态下),(3g)通过该排出阔的"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3c)的通路 部中的内容物从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向外部空间放出。该放出模式中的外部空气从通路区域23j向容器内部供给的方式 与图2的流向D相同。并且,在鞘状活塞2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移动至孔部31d的位置 的放出结束模式中,与图3相同地,从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渡到放 出结束模式。然后,当使用者停止对操作杆21的转动操作时,该操作杆及鞘状 活塞22因螺旋弹簧26的弹力向图示右方返回而过渡到图5的静止模 式。并且,如对图3中的放出结束模式的说明中已描述,在向该静止 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经由管11流入上述(3c)的通 路部。对于图5的螺纹盖31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例如为下述作业 内容(s31)使设定了球体5及管11的状态的外壳嵌合到环状突状部31f,(s22)在将螺旋弹簧26及鞘状活塞22设定于中间鞘状部31b的 内部的状态下,将环状橡胶7及支承侧构件25从图示右方安装到该中 间鞘状部、外环状部31h等上,(s33)在将螺旋弹簧10及活塞9设定于上侧纵筒状部31c的内 部的状态下,将(组装输出侧构件8的)纵向喷嘴部件32安装到外环 状部31g等上,(s34)将操作杆21的转动轴21a安装到纵向喷嘴部件32的一对 凹状部32d上。其中,在(s32)和(s33)之后进行(s34)的作业的条件下,(s31) 至(s34)的各作业单位的执行顺序是任意的。(实施例4)图6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5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同点为(41) 代替图5的转动类型的操作杆21,使用横向按压类型的操 作按钮,(42) 将分别对操作按钮41和活塞47施力的螺旋弹簧43、 38分 别设在内容物通路外的部分。由此,通过使用所谓外弹簧作为活塞9和鞘状活塞22的施力部件, 使作为放出对象的内容物与金属碰触的程度尽量小,防止伴随与金属 接触引起的内容物的变化等。在图6的静止模式中, (4a)操作按钮41和鞘状活塞42通过螺旋弹簧43的作用处于向 图示右方移动的初始状态;(4b)吸入阀和排出阀关闭;(4c)内容物进入从(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吸入阀经 由孔部44d、 44k到达排出阀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一部分)。使用者例如将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设定在鼻孔等上后对操作按 钮41向图示左方进行按压操作时,鞘状活塞42以抵抗螺旋弹簧43的 弹力的方式向图示左方移动并成为放出模式(省略图示)。艮P,通过该鞘状活塞42向左移动,与图2的情况相同地,(4d)上述(4c)的通路部的容积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4e)在活塞47的环状平面47d等受到的朝向图示下方的内容物 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48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上方的驱动 力的时刻,该活塞向图示下方移动,(4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排出阀的筒状体46的环状边缘部 46a和活塞47的环状锥面47a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27a和球体5 关闭的状态下),(4g)通过该排出阀的"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4c)的通路 部中的内容物从输出侧构件8的孔部8b向外部空间放出。该放出模式中的外部空气从通路区域44j向容器内部供给的方式 与图2的流向D相同。并且,在鞘状活塞42的密封作用部分42b移动至孔部44d的位置 的放出结束模式中,与图3相同地,从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渡到放 出结束模式。然后,当使用者停止对操作按钮41的按压操作时,该操作按钮及 鞘状活塞42因螺旋弹簧43的弹力向图示右方返回而过渡到图6的静 止模式。并且,如对图3中的放出结束模式的说明中已描述,在向该静止 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经由管11流入上述(4c)的通 路部。对于图6的螺纹盖44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例如为下述作业 内容(s41)使设定了球体5及管11的状态的外壳嵌合到环状突状部44f,(s42)将组装入环状橡胶7、支承侧构件25、操作按钮41、鞘状活塞42以及螺旋弹簧43各个部件后的形态的单元,从图示右方安装到中间鞘状部44b、外环状部44h等上,(s43)在上侧纵筒状部44c的内侧设定活塞47、并且在外侧设定 螺旋弹簧48的状态下,将(组装入输出侧构件8的)纵向喷嘴部件45 安装到外环状部44g等上。其中,(s41)至(s43)的各作业单位的执行顺序任意。(实施例5)在图5及图6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中,也可以分别使孔部31k和孔 部31d的图示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以及孔部44k和孔部44d的图示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孔部31d和孔部44d只是作为连通用孔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孔部31k和孔部44k具有解除鞘状活塞22、 42的密封 作用部分22b、 42b (的一部分)和中间鞘状部31b、 44b之间的密封状 态并从此前的放出模式过渡到放出结束模式的功能。这是为了实现下述位置关系当放出模式中的鞘状活塞22、 42的 密封作用部分22b、 42b向图示左方移动时,其首先到达孔部31k和孔 部44k。艮口,鞘状活塞22、 4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 42b到达孔部31k和 孔部44k时,如上所述地,(lh),通路外空间区域E和容器主体12的内部空间区域与上述 (lc)的通路部连通,从吸入阀至排出阀的内容物收容空间区域的容积 与之前(—图2的状态)相比激增,(lj),因该容积迅速增加,该收容空间区域的内容物的压力迅 速减小,活塞9的环状平面9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下方的总压力降低,(lk),其结果,活塞9因螺旋弹簧10的弹力向图示上方返回, 此前打开的排出阔可靠地"关闭"。(实施例6)图7至图9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1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 同点为(51) 将分别对操作按钮1和下游侧的活塞58施力的螺旋弹簧 53、 59分别设在内容物通路的外侧空间区域,(52) 具有相对于内容物输出用孔部57a的末端密封功能。由此,通过使用所谓外弹簧作为操作按钮1和活塞58的施力部件, 使作为放出对象的内容物与金属碰触的程度尽量小,防止伴随与金属 接触引起的内容物的变化等。并且,通过用活塞58直接开闭内容物输出用孔部57a,防止从放 出模式返回静止模式后该孔部附近的通路等的残留内容物从该孔部向 外流出。在图7的静止模式中, (5a)操作按钮1和与其一体的鞘状活塞2通过螺旋弹簧53的作 用处于向图示上方移动的初始状态; (5b)吸入阔和排出阔关闭;(5c)内容物进入从(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吸入阀经 由孔部51h到达排出阔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一部 分)。使用者例如将输出侧构件57的孔部57b设定在口等上后对操作按 钮1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时,鞘状活塞2以抵抗螺旋弹簧53的弹力的 方式向图示下方移动并成为图8的放出模式。艮P,通过鞘状活塞2向下方移动, (5d)上述(5C)的通路部的容积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5e)在活塞58的环状平面58c等受到的朝向图示右方的内容物 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59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左方的驱动 力的时刻,该活塞向图示右方移动,(5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排出阀的输出侧构件57的孔部57a 和活塞58的前端侧阀作用部分58a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27a和 球体5关闭的状态下),(5g)通过该排出阀的"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5c)的通路 部中的内容物按照流向C等从输出侧构件57的孔部57a向外部空间放 出。在该放出模式中,按照朝向容器内部的流向D进行的外部空气的 供给与图2的情况相同。并且,在鞘状活塞22的密封作用部分22b移动至孔部23d的位置 的图9的放出结束模式中,与图3相同地,从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 渡到放出结束模式。然后,当使用者停止对操作按钮1的按压操作时,该操作按钮及 鞘状活塞2因螺旋弹簧53的弹力向图示上方返回而过渡到图7的静止 模式。并且,从图9的放出结束模式返回到图7的静止模式时,如对图 3的相关说明所述,球体5的吸入阀因容器内容物的压力暂时打开而从 此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流入上述(5c)的通路部。对于图7的螺纹盖51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例如为下述作业 内容(s51)在横向的筒状部51e的内侧设定活塞58、且在外侧设定螺旋弹簧59的状态下,使(组装入输出侧构件57的)横向喷嘴部件56嵌合到横向的外环状部51f上,(s52)使罩体55嵌合到纵向的外环状部51d上,(s53)在内侧筒状部51a的内部安装球体5和球体按压部件54,(s54)使组装入操作按钮l、鞘状活塞2、环状橡胶7、支承侧构件52以及螺旋弹簧53各部件后的形态的单元,从图示上方嵌合到内侧筒状部51a、外环状部51d等上,(s55)在内侧筒状部51a的下端开口部安装管11。其中,在(s51)之后进行(s52)的作业、且在(s52)和(s53) 之后进行(s54)的作业的条件下,(s51)至(s55)的各作业单位的 执行顺序是任意的。(实施例7)图10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7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同点为(61) 代替图7的输出侧构件57,使用其孔部57a—侧相比横向 喷嘴部件56的前端部分积极地突出的形状的输出侧构件71,(62) 代替图7的蓄压式活塞58,使用(静止模式时的)其前端 侧阀作用部分58a与该输出侧构件的孔部抵接的形状的活塞72,(63) 不使用安装在图7的该输出侧构件57的内部的筒状部件60。图IO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静止模式、放出模式、放出结束模式等 中的动作说明分别与图7至图9相同。艮口,图7至图9的说明中的输出侧构件57和活塞58的各用语分 别与"输出侧构件71"和"活塞72"对应的内容可适当作为图10的 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动作说明。并且,对于图10的螺纹盖51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与图7 相同。(实施例8)图11的内容物放出机构与图10的内容物放出机构的基本不同点为(71) 省略对于图10的输出侧构件71的孔部71a的末端密封功能,(72) 代替图10的球体5和球体按压部件54,使用带有合成树 脂制弹簧的阀,(73) 使排出阀具有双重密封功能,(74) 设置覆盖按钮、横向喷嘴部件、输出侧构件等的罩盖。通过采用外弹簧作为操作按钮1和活塞83的各施力部件,并采用 合成树脂制成吸入阔,使作为放出对象的内容物与金属碰触的程度变 小,可更可靠地防止伴随与金属接触而引起的内容物的变化等。并且,通过排出阔的双重结构化,可更可靠地防止静止模式中的 内容物向外部空间泄漏。在图11的静止模式中, (6a)操作按钮1和与其一体的鞘状活塞2通过螺旋弹簧53的作 用处于向图示上方移动的初始状态; (6b)吸入阀和排出阀关闭;(6c)内容物进入从(至少使用过1次泵式产品后的)吸入阀经 由孔部81g到达排出阀的上游侧通路部A和下游侧通路部B (的一部 分)。使用者从罩体55、螺纹盖81等拆下罩盖85,例如将输出侧构件 57的孔部57a设定在口等上后对操作按钮1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时,鞘状活塞2以抵抗螺旋弹簧53的弹力的方式向图示下方移动并成为放 出模式(参照图8)。艮P,通过鞘状活塞2向下移动,(6d)上述(6c)的通路部的容积变小,其内容物压力逐渐变高,(6e)在活塞83的环状平面83d等受到的朝向图示右方的内容物 的总压力变得大于螺旋弹簧59等对该活塞施加的朝向图示左方的驱动 力的时刻,该活塞向图示右方移动,(6f)通过该移动,此前紧贴的双重排出阀的横向喷嘴部件82的 环状边缘部82a和活塞83的环状锥面83a之间的部分分离,且横向喷 嘴部件82的环状突状部82b和活塞83的中间外周面83b之间的部分 分离(吸入阀的环状支承面27a和球体5关闭的状态下),(6g)通过该双重排出阀的"打开",此前收容在上述(6c)的 通路部中的内容物从输出侧构件71的孔部71a向外部空间放出。该放出模式中的外部空气从通路区域81j向容器内部供给的方式 与图2的流向D相同。并且,在鞘状活塞2的密封作用部分2b移动至孔部81g的位置的 放出结束模式中,与图3相同地,从此前的放出模式瞬间过渡到放出 结束模式。然后,当使用者停止对操作按钮1的按压操作时,该操作按钮及 鞘状活塞2因螺旋弹簧53的弹力向图示上方返回而过渡到图11的静 止模式。并且,如对图3中的放出结束模式的说明中已描述,在向该静止 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容器主体12的内容物经由管11、孔部81b以及打开 状态的吸入阀等流入上述(6c)的通路部。对于图11的螺纹盖51的其他结构要素的组装作业与图7相同。 (实施例9)作为容器内容物的对象,有液状、发泡性(泡状)、膏状、凝胶 状、粉状等各种性状的对象。作为本发明适用的泵式产品,有滴鼻药剂、洗涤剂、清洁剂、止 汗剂、冷却剂、肌肉消炎剂、头发定型剂、护发剂、染发剂、养毛剂、 化妆品、剃须膏、食品、滴液状物(维生素等)、药品、医药外用品、 涂料、园艺用剂、驱虫剂(杀虫剂)、除垢剂、除臭剂、洗衣剂、聚 氨酯泡沫、灭火器、粘接剂、润滑剂等各种用途的产品。收容在容器主体的内容物,例如为粉状物、油成分、酒精类、表 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应对各种用途的有效成分等。作为粉状物,使用金属盐类粉末、无机物粉末、树脂粉末等。例 如使用滑石粉、高岭土、聚合氯化铝(铝盐)、褐藻酸钙、金粉、银 粉、云母、碳酸盐、硫酸钡、纤维素及上述粉末的混合物等。作为油成分,使用硅酮油、棕榈油、桉树油、山茶油、橄榄油、 荷荷巴油、石蜡油、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作为酒精类,使用乙醇等一价低级酒精、月桂醇等一价高级酒精、 乙二醇等多价酒精等。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基醚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月桂荃二甲基氨基乙酸甜菜 碱(5々'J A - 乂千A 7 S /酢酸《夕4 > )等两性表面活性剂、垸 基三甲基氯化铵(塩化7 A卜U^f"A7^乇二々厶)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使用甲基纤维素、明胶、淀粉、酪朊等。作为应对各种用途的有效成分,使用水杨酸甲酯、消炎痛等消炎 镇痛剂、苯甲酸钠、甲酚等除菌剂、拟除虫菊酯、间苯甲酰二乙胺等 驱虫剂、氧化锌等止汗剂、樟脑、薄荷醇等清凉剂、麻黄素、肾上腺 素等抗喘药、三氯蔗糖、天冬甜素等甜料、环氧树脂、聚氨酯等粘接 剂或涂料、对苯二胺、氨基苯酚等染料、磷酸二氢铵、碳酸氢钠(钙) 等灭火剂等。并且,还可以使用除上述内容物以外的悬浮剂、紫外线吸收剂、 乳化剂、保湿剂、防氧化剂、多价螯合剂(金属^才 >封鎖剤)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操作对象的操作部,用于将收容在泵式容器中的内容物从放出口向外部空间放出;活塞,与所述操作部连动;吸入阀,对应所述活塞的移动而进行动作;上游侧通路部,形成于所述活塞和所述吸入阀之间;下游侧通路部,从与所述上游侧通路部连通的部分到达所述放出口;排出阀,设在所述下游侧通路部上;和放出口设定用部件,与所述容器的开口部盖一体化,用于以所述操作部动作时也不移动的方式设定所述放出口。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阀为蓄压式阀。
3. 如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活塞设在气缸的内部,所述气缸在圆周面部分形成从所述 排出阀处于打开状态的放出模式向该排出阀返回关闭状态的放出结束 模式过渡的过渡用孔部;所述活塞的密封作用部分与所述操作部一起从其静止模式位置经 由放出模式位置进入至所述孔部,由此所述下游侧通路部还与所述上 游侧通路部以外的空间区域连通,使作用于所述排出阀的内容物的压 力下降,结果由此前的放出模式过渡至放出结束模式。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用孔部为所述上游侧通路部和所述下游侧通路部之间的连通 孔部。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用孔部为所述气缸和设在其上游的吸入阀侧空间区域之间的 连通孔部。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通路部由与容器主体的纵向对应的空间 区域形成;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由与容器主体的横向对应的空间区域形成。
7.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侧通路部和所述下游侧通路部分别由与容 器主体的纵向对应的空间区域形成。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 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侧通路部和所述下游侧通路部的外侧, 分别配置用于对所述活塞向静止模式位置施力的第一弹性部件和用于 对所述排出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第二弹性部件。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 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阀的整体由合成树脂制成,并由带有用于 对该吸入阀向关闭状态施力的弹性部件的可动阀部分构成。
10. —种泵式产品,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 所述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并且收容了内容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内容物放出口的位置不随着放出操作移动的泵式容器的内容物放出机构,实现结构的简化、内容物流动的顺畅化以及内容物的放出开始及放出结束的合适度的提高。其包括操作按钮(1),与操作按钮(1)连动的鞘状活塞(2);对应鞘状活塞2的移动而进行动作的吸入阀(环状支承面(3c)及球体(5));上游侧通路部(A),形成于鞘状活塞(2)和上述吸入阀之间;下游侧通路部(B),与上游侧通路部(A)连通,由与操作按钮(1)不同的部件(横向的喷嘴(3e))以不移动的方式形成于上游侧通路部(A)与放出口(8b)之间;以及蓄压式排出阀(环状边缘部(8a)及环状锥面(9a)),设在下游侧通路部(B)上。在放出结束模式中,下游侧通路部(B)经由孔部(3f)与通路外空间区域(E)连通,使作用于上述排出阀的内容物的压力降低,从而使该排出阀变成关闭状态。
文档编号B65D47/34GK101336139SQ20068005190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6日
发明者大岛保夫 申请人:三谷阀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