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线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080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供电线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线保持构造,特别是涉及在输送车系统中沿轨道配置的供电线保持构造。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半导体制造工厂等尘埃的产生成为问题的洁净室中,向用于输送物品的输送车以非接触供电方式供给电力。以下说明非接触供电方式。供电线由沿轨道设置的供电轨的供电线保持件保持。 截面为大致“E”字形的铁氧体制的芯固定于输送车的受电单元。线圈卷绕于芯的中央的突出片,非接触地插入两根供电线之间。通过在供电线中流过高频电流,在此产生的磁场作用于卷绕于芯的线圈,结果在线圈中流过感应电流。如上所述,从供电线向输送车的受电单元供电,该电力被电动机和控制设备利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337574号公报供电线保持件是沿轨道配置的部件。供电线保持件沿轨道连续配置。另外,在轨道的曲线部,多个供电线保持件曲线状配置。像这样在轨道的曲线部使用多个供电线保持件的情况下,供电线保持件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宽,因此供电线容易从供电线保持件垂下。结果,产生供电线与受电单元的芯擦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轨道的曲线部也使保持供电线的多个保持部件彼此之间的间隙变短,从而减少供电线的下垂。以下,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说明多种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供电线保持构造是用于在输送车系统中沿轨道保持非接触供电线的构造。保持构造具有多个基体部件和供电线保持部件。多个基体部件沿轨道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供电线保持部件被多个基体部件支承,具有沿着轨道的连续形状,并且通过形成多个狭缝而能够沿轨道变形。在该构造中,供电线保持部件利用多个狭缝能够沿轨道变形。另一方面,供电线保持部件具有连续形状,因此在轨道的曲线部也能够使保持供电线的多个部分彼此的间隔变短,结果,能够减少供电线的下垂。此外,供电线保持部件具有连续形状,因此能够使基体部件彼此的间隔变宽,结果,能够减少基体部件的个数,使构造简单。多个狭缝可以包含在供电线保持部件中,以从与供电线保持部件延伸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的多对狭缝。在该情况下,在狭缝的各对之间,形成有使沿第一方向排列的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在该构造中,连接部形成在第二方向的中间,因此供电线保持部件的弯曲性提高,而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连结基体部件的部分。由此,供电线保持部件的安装操作变得
各易ο供电线保持部件可以在截面中具有相互空开间隔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以使第一部分的第二方向中间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二方向中间部分相互连结的方式延伸的第三部分。在该构造中,供电线保持部件的构造变得简单。可以是,连接部由第三部分的一部分构成,狭缝形成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该构造中,第三部分作为连接部起作用。由此,利用该构造,供电线保持部件能够在维持强度的同时与曲线部对应地弯曲。根据本发明的供电线保持构造,供电线保持部件能够利用多个狭缝沿轨道变形, 因此,在轨道的曲线部中也能够使保持供电线的多个部分彼此的间隔变短。结果能够减少供电线的下垂。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车的概要平面图;图2是输送车的概要平面图;图3是输送车的概要侧面图;图4是驱动行驶部的平面图;图5是从动行驶部的平面图;图6是输送车系统的轨道布局的概要平面图;图7是表示输送车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框图;图8是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部分概要平面图;图9是第二驱动轮单元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平面图;图10是第二驱动轮单元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纵截面图;图11是图10的部分放大图,是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截面图;图12是非接触供电线保持部件的部分平面图;以及图13是图11的部分放大图,是非接触供电线保持部件的概要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输送车系统;2轨道;3输送车;4行驶轨;如第一行驶轨;4b第二行驶轨;6引导轨;6a第一引导轨;6b第二引导轨;10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a第一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b 第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1载置部;12行驶部;13载置部件;13a载置部;1 柱部;13c连结部;14连结部件;17物品;18驱动行驶部;19从动行驶部;20主体框架;21第一驱动轮单元;22第二驱动轮单元;23固定引导辊机构分支引导辊机构;25第一驱动轮J6第一电动机;27第一减速器;观第二驱动轮;四第二电动机;30第二减速器;31第一固定引导辊;32第二固定引导辊;33第三固定引导辊;34第四固定引导辊;35轴承;36第一分支引导辊;37第二分支引导辊;38第三分支引导辊;39第四分支引导辊;40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42第一气缸;43第一轴;44第二轴;45连结轴;47托架;48臂主体;49连结部;51转动中心部;52第四部分;53第五部分力4第六部分;55转动中心部;57主体框架;58第一从动轮单元;59第二从动轮单元;60固定引导辊机构;61分支引导辊机构;62第一从动轮;63第二从动轮;65第一固定引导辊;66第二固定引导辊;67第三固定引导辊;68第四固定引导辊;69第一分支引导辊;70第二分支引导辊;71第三分支引导辊;72第四分支引导辊; 73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74轴承;75第一光电传感器;76第二光电传感器;77线性标尺; 78条形码读取器;79受电部;79a第一受电部;79b第二受电部;80输送车控制器;81CAD系统;82控制器主体;83第一存储器;84系统主体;85第二存储器;87控制部;88行驶控制部;89分支控制部;90第三存储器;91第二气缸;92第三轴;93第四轴;94第二连结轴;96 第一编码器;97第二编码器;98轴;99轴;101第一可动臂;103第二可动臂;104反射带; 105铁板;106条形码;118输送车停止位置;201第一直线部;202第二直线部;203曲线部; 206分支部;206a分支地点;210支承部件(基底部件);210a基部;210b支承部;210c保持部;210d槽部;212供电线保持件(供电线保持部件);213非接触供电线;221保持部;221a 第一面部(第一部分);221b第二面部(第二部分);222被支承部;22 第三面部(第一部分);22 第四面部(第二部分);223连结部(第三部分);22 第一凸缘;224b第二凸缘;22 第一突起;22 第二突起;231第一狭缝;232第二狭缝;233保持件;234连接部; 241拾取单元;243板;245芯;247拾取线圈;249连结部;251第一突起;253第二突起;255 第三突起;257开口 ;259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1)输送车系统使用图1 图3,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车系统1。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车的概要平面图。图2是输送车的概要平面图。图3是输送车的概要侧面图。输送车系统1具有轨道2和在轨道2上行驶的输送车3。在该实施方式中,轨道2 从顶棚垂下,而且轨道2的周围为洁净室。如图2所示,轨道2具有行驶轨4和引导轨6。行驶轨4由左右一对的第一行驶轨如和第二行驶轨4b构成。第一行驶轨如和第二行驶轨4b具有平坦的行驶面。引导轨6具有第一引导轨6a和第二引导轨6b。第一引导轨6a和第二引导轨6b 分别设置于第一行驶轨如和第二行驶轨4b的外侧端。第一引导轨6a和第二引导轨6b向上方延伸。此外,如图1所示,沿第二行驶轨4b设置有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在图1中,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由配置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供电线构造IOa和第二供电线构造IOb构成。 在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的一端有电力供给装置(未图示)。电力供给装置向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供给高频电力。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2)轨道布局使用图6说明轨道2的布局。图6是输送车系统的轨道布局的概要平面图。在图6中,轨道2具有第一直线部201 ;分支部206 ;从分支部206向图右侧弯曲的曲线部203 ;以及从分支部206保持原样直线状延伸的第二直线部202。第一行驶轨如和第二行驶轨4b从第一直线部201分别与曲线部203和第二直线部202连接而延伸。
在分支部206中,第一引导轨6a连续形成,但第二引导轨6b没有设置。在分支部 206中,第二引导轨6b连续形成,但第一引导轨6a没有设置。(3)输送车输送车3具有载置部11和行驶部12。载置部11是用于载置物品17的构造。载置部11具有一对载置部件13,其在行驶方向前后两端沿左右两侧延伸;以及多个连结部件14,其用于连结一对载置部件13,并沿行驶方向前后延伸。载置部件1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载置部13a ;从载置部的左右方向两端向下方延伸的柱部13b ;以及用于使柱部13b的下端彼此连结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3c。连结部件14使载置部件13的连结部13c彼此连结。连结部件14由4根部件构成,它们由一对左右方向外侧部件和一对左右方向内侧部件构成。行驶部12具有驱动行驶部18和从动行驶部19。驱动行驶部18和从动行驶部19 是分别相对于载置部11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的转向车架。(3-1)驱动行驶部使用图4说明驱动行驶部18。图4是驱动行驶部的平面图。驱动行驶部18主要具有主体框架20、第一驱动轮单元21、第二驱动轮单元22、固定引导辊机构23、分支引导辊机构24。主体框架20是用于支承各部件的薄板状的部件。主体框架20沿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支承从载置部11延伸的轴(未图示)的轴承35设置于中心部分。第一驱动轮单元21安装于主体框架20的右侧端部,具有第一驱动轮25、第一电动机沈、第一减速器27、第一编码器96。第一驱动轮25载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行驶面之上。第一电动机沈经由第一减速器27与第一驱动轮25连结。第一编码器96计测第一电动机26的旋转,发送脉冲信号。由此,能够得到第一电动机沈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次数。第二驱动轮单元22安装于主体框架20的左侧端部,具有第二驱动轮观、第二电动机四、第二减速器30、第二编码器97。第二驱动轮观载置在第二行驶轨4b的行驶面之上。第二电动机四经由第二减速器30与第二驱动轮观连结。第二编码器97计测第二电动机四的旋转,发送脉冲信号。由此,能够得到第二电动机四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次数。固定引导辊机构23具有第一固定引导辊31、第二固定引导辊32、第三固定引导辊 33、第四固定引导辊34。第一固定引导辊31和第二固定引导辊32在主体框架20的右侧端部,在行驶方向前后分开配置。更具体地说,第一固定引导辊31和第二固定引导辊32在第一驱动辊25的行驶方向前后两侧分开配置,总是抵接或接近第一引导轨6a的内侧。第三固定引导辊33 和第四固定引导辊34在主体框架20的左侧端部,在行驶方向前后分开配置。更具体地说, 第三固定引导辊33和第四固定引导辊34在第二驱动辊观的行驶方向前后两侧分开配置, 总是抵接或接近第二引导轨6b的内侧。分支引导辊机构M是用于在分支部206中进行分支动作的机构,具有第一分支引导辊36、第二分支引导辊37、第三分支引导辊38、第四分支引导辊39、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40。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与第一固定引导辊31和第二固定引导辊32对应地配置。分支引导辊机构M还具有第一可动臂101 (后述),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旋转自由地与第一可动臂101连结。第三分支引导辊38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与第三固定引导辊33和第四固定引导辊34对应地配置。分支引导辊机构M还具有第二可动臂103 (后述),第三分支引导辊38 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旋转自由地与第二可动臂103连结。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40是用于变更第一分支引导辊36、第二分支引导辊37、第三分支引导辊38、第四分支引导辊39的位置的机构。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40具有第一气缸 42、第一轴43、第二轴44、连结轴45。第一气缸42是电动气缸,配置为向左右方向产生推进力。第一气缸42以耳轴方式被支承。第一轴43设置于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侧。第一轴43沿前后方向延伸,旋转自由地支承于主体框架20。此外,第一轴43利用第一气缸42的活塞能够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可动臂10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托架47、从托架47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臂主体48、从臂主体48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一对连结部49。如上所述,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旋转自由地连结在托架47的前后方向两端。臂主体48和连结部49的连结部分成为转动中心部51。转动中心部51以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中心转动自由的方式支承于主体框架20。连结部49的前端转动自由地与第一轴43连结。由此,第一轴43当被第一气缸42向左右方向驱动时,第一轴43以转动中心部51为中心转动。根据以上的结构,当第一轴43沿左右方向移动时,第一可动臂101以转动中心部 51为中心转动。此时,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在与第一引导轨6a的外侧抵接或接近的引导位置和从第一引导轨6a离开的非引导位置之间移动。第二轴44设置在第三分支引导辊38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侧。第二轴44沿前后方向延伸,旋转自由地支承于主体框架20。此外,第二轴44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连结轴45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更详细地说,连结轴45 的端部转动自由地连结于第一轴43和第二轴44。第二可动臂10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四部分52、从第四部分52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五部分53、从第五部分53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一对第六部分M。 如上所述,第三分支引导辊38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旋转自由地连结在第四部分52的前后方向两端。第四部分52和第五部分53的连结部分成为转动中心部55。转动中心部55以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中心转动自由的方式支承于主体框架20。第五部分53的前端转动自由地与第二轴44连结。由此,第二轴44当被连结轴45向左右方向驱动时,第二轴44以转动中心部55为中心转动。根据以上的结构,当第二轴44沿左右方向移动时,第二可动臂103以转动中心部 55为中心转动。此时,第三分支引导辊38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在与第二引导轨6b的外侧抵接或接近的引导位置和从第二引导轨6b离开的非引导位置之间移动。另外,此时,第一分支引导辊36和第二分支引导辊37以及第三分支引导辊38和第四分支引导辊39对称地变更位置。
在驱动行驶部18上设置有用于得到来自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的高频电力的受电部79。受电部79具有第一受电部79a和第二受电部79b。第一受电部79a设置在驱动行驶部18的右侧端部。第二受电部79b设置在驱动行驶部18的左侧端部。(3-2)从动行驶部使用图5说明从动行驶部19。图5是从动行驶部的平面图。从动行驶部19主要具有主体框架57、第一从动轮单元58、第二从动轮单元59、固定引导辊机构60、分支引导辊机构61。主体框架57是用于支承各部件的薄板状的部件。主体框架57沿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支承从载置部11延伸的轴(未图示)的轴承74设置于中间部分。第一从动轮单元58安装于主体框架57的右侧端部,具有第一从动轮62。第一从动轮62载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行驶面之上。第一从动轮62旋转自由地支承于固定在主体框架57的轴98。第二从动轮单元59安装于主体框架57的左侧端部,具有第二从动轮63。第二从动轮63载置在第二行驶轨4b的行驶面之上。第二从动轮63旋转自由地支承于固定在主体框架57的轴99。固定引导辊机构60具有第一固定引导辊65、第二固定引导辊66、第三固定引导辊 67、第四固定引导辊68。另外,固定引导辊机构60与固定引导辊机构23同样,因此以下省略说明。分支引导辊机构61是用于在分支部206中进行分支动作的机构,具有第一分支引导辊69、第二分支引导辊70、第三分支引导辊71、第四分支引导辊72、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 73。
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73是用于变更第一分支引导辊69、第二分支引导辊70、第三分支引导辊71、第四分支引导辊72的位置的机构。分支引导辊驱动机构73具有第二气缸 91、第三轴92、第四轴93、第二连结轴94。另外,分支引导辊机构61与分支引导辊机构M同样,因此以下省略说明。(4)被检测部和传感器使用图6说明沿行驶轨4设置的多种被检测部。被检测部包括反射带104、铁板 105、条形码106。反射带104是用于在曲线部203中检测输送车3的位置的部件,在图中在曲线部203处配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内侧。铁板105是用于检测输送车停止位置118、 曲线部203的开始位置、分支地点206a等的部件。铁板105在图中在分支部206的分支地点206a的跟前,配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内侧,而且在输送车停止位置118的跟前,配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内侧。条形码106作为行驶轨4的原点标记和多个基准标记起作用,在图中在第二行驶轨4b的内侧配置有多个。驱动行驶部18进一步具有第一光电传感器75和第二光电传感器76。第一光电传感器75用于检测贴于第一行驶轨如的反射带104,特别的是,其用于在行驶于右曲线部的过程中检测反射带104。第二光电传感器76用于检测贴于第二行驶轨4b的反射带(未图示),特别的是,其用于在行驶于左曲线部的过程中检测反射带(未图示)。从动行驶部19还具有线性标尺77和条形码读取器78。线性标尺77用于检测贴于第一行驶轨如的铁板105。条形码读取器78用于检测贴于第二行驶轨4b的条形码106。
8
(5)控制结构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车系统1的控制结构的框图。输送车系统1具有输送车控制器80和CAD系统81。输送车控制器80是用于管理多个输送车3的行驶的控制器。输送车控制器80和输送车3能够通信。输送车控制器80具有控制器主体82和第一存储器83。控制器主体 82是由CPU、RAM、ROM等构成并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在第一存储器83内存储有路线图。路线图是记载有行驶路线的配置、原点的位置、以原点为基准的基准位置和移载位置的坐标的地图。坐标是将自原点的行驶距离换算为输送车的编码器的输出脉冲数等而得的值。输送车3 —边比较记载于路线图的坐标和本机的内部坐标(由编码器求得的坐标)一边继续行驶。CAD系统81是用于设计并存储行驶路线的系统。CAD系统81具有系统主体84和第二存储器85。系统主体84是由CPU、RAM、R0M等构成并执行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主体84 设计行驶路线,将此时的数据作为布局图存储于第二存储器85。另外,CAD系统81的功能也可以由输送车控制器80实现。输送车3具有控制部87和第三存储器90。控制部87是由CPU、RAM、ROM等构成并执行程序的计算机。控制部87与行驶控制部88连接。行驶控制部88能够基于来自控制部87的指令,发送驱动第一电动机沈和第二电动机四的信号。控制部87还与分支控制部89连接。分支控制部89能够基于来自控制部87的指令,发送驱动第一气缸42和第二气缸91的信号。进一步,第一编码器96、第二编码器97、第一光电传感器75、第二光电传感器76、 线性标尺77和条形码读取器78与控制部87连接。在第三存储器90内存储有路线图。输送车3根据该路线图上的现在位置的坐标与目的位置的坐标的差计算出行驶距离,由此产生行驶速度的模式。此外,输送车3利用第一编码器96和第二编码器97求取内部坐标,计算出到目的地的剩余行驶距离,当该值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利用行驶控制部88进行减速处理。当检测出原点标记时,第一编码器96和第二编码器97的值重置为原点的坐标,当检测出基准标记时,第一编码器96和第二编码器 97的值变更为基准的坐标。(6)非接触供电部使用图6说明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的布局。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相对于轨道2配置在左右两侧。在图6中,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具有第一 第四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A 10D。第一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A从第一直线部201直到分支部206、曲线部203,设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右侧。第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B从第一直线部201直至分支部206、第二直线部202,设置在第二行驶轨4b的左侧。 第三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C在第二直线部202中配置在第一行驶轨如的右侧。第四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D在曲线部203中配置在第二行驶轨4b的左侧。接着,使用图8 图13说明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的具体构造和输送车3侧的受电部79的构造。图8是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部分概要平面图。图9是第二驱动轮单元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平面图。图10是第二驱动轮单元和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纵截面图。图11是图10的部分放大图,是非接触供电线构造的概要截面图。图12是非接触供电线保持部件的部分平面图。图13是图11的部分放大图,是非接触供电线保持部件的概要截面图。(6-1)非接触供电线构造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主要包括作为基体部件的支承部件210 ;作为支承于支承部件210的供电线保持部件的供电线保持件212 ;保持于供电线保持件212的非接触供电线213。多个支承部件210从顶棚(未图示)吊下,沿着轨道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各支承部件210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承部件210具有基部210a和支承部210b。基部210a固定于从顶棚延伸吊下的部件(未图示),支承部210b支承供电线保持件212。支承部210b是在上下方向上离开而配置的 对部件。在支承部210b的前端形成有保持部210c。在保持部 210c上形成有槽部210d。另外,支承部件可以从顶棚直接吊下,也可以固定在从顶棚吊下的轨上。供电线保持件212分别安装于各支承部210b。如图12和图13详细表示的那样, 供电线保持件212是在轨道2的延伸方向上连续形成的部件。供电线保持件212通过形成多个狭缝(后述)而能够沿轨道变形。供电线保持件212主要具有保持部221和被支承部 222。保持部221是保持供电线213的部分。被支承部222是被支承部件210支承的部分。保持部221具有第一面部221a,和沿上下方向与第一面部221a分开的第二面部 221b。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2b是平板的矩形状的部分。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1b的基部彼此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23连结。连结部223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形成。在由第一面部221a、第二面部221b和连结部223形成的空间内,以绞合线的方式收纳有供电线213。另外,在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1b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向内侧延伸的、防止供电线213的脱出的第一凸缘22 和第二凸缘224b。被支承部222具有第三面部22 ,和沿上下方向与第三面部22 分开的第四面部222b。第三面部22 和第四面部222b是平板的矩形状的部分。第三面部22 从连结部223向第一面部221a的相反侧延伸。第四面部222b从连结部223向第二面部221b的相反侧延伸。第三面部22 和第四面部222b比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1b短。在由第三面部22 、第四面部222b和连结部223形成的空间内,收纳有支承部件210的支承部 210b的保持部210c。在第三面部22 和第四面部222b上分别形成有朝向内侧的第一突起22 和第二突起225b。突起22 和225b嵌入保持部210c的槽部210d。根据以上的结构,如图13所示,供电线保持件212的截面呈H字形状。S卩,连结部 223以使第一部分(第一面部221a和第三面部222a)和第二部分(第二面部222b和第四面部222b)的第二方向中间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在供电线保持件212上,作为两种狭缝,分别形成有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 第一狭缝231形成于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1b,沿作为供电线保持件212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第二狭缝232形成于第三面部22 和第四面部222b,沿作为供电线保持件212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 232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更详细地说,形成于第一面部221a的第一狭缝231和形成于第二面部221b的第二狭缝232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一致。第一狭缝231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一面部221a和第二面部221b整体上延伸,即延伸至连结部223附近。形成于第一面部221a的第一狭缝231 和形成于第二面部221b的第二狭缝232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一致,而且与第二狭缝232的位置也一致。第二狭缝232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三面部22 和第四面部222b整体上延伸,即延伸至连结部223附近。另外,也可以使狭缝为跟前侧较宽而深处侧较窄的V字形状。在该情况下,供电线保持件更容易弯曲。以其它的表达方式说明供电线保持件212的构造。利用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 232,使得供电线保持件212由沿第一方向被分割出的多个保持件233(第一面部221a、第二面部221b、第三面部22 、第四面部222b和连结部22 和在第一狭缝231与第二狭缝232 之间连接多个保持件233的连接部234(连结部223的一部分)构成。在又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在供电线保持件212的保持部22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狭缝231,在被支承部222 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狭缝232,由此保持部221和被支承部222两者的折曲性提高。另外,支承部件210以每隔几个保持件233利用两个支承部件210的方式来支承多个保持件233。这样能够使支承部件210的数量比保持件233少,而且支承部件210和供电保持件212的安装变得容易。在以上的结构中,供电线保持件212容易在多个连接部234处挠曲。因此,容易使供电线保持件212弯曲配置。例如,能够以保持部221 (保持件233的第一狭缝231侧的部分)的前端彼此接近,并且被支承部222 (保持件233的第二狭缝232侧的部分)的前端彼此离开的方式,使供电线保持件212弯曲(与图6的第一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A对应)。进一步,能够以保持部222的前端彼此离开,并且被支承部222的前端彼此接近的方式,使供电线保持件212弯曲(与图6的第四非接触供电线构造IOD对应)。例如,在如图8所示以保持件233的第一狭缝231侧的部分的前端彼此离开的方式使供电线保持件212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将第一狭缝231维持得充分小。因此,供电线 213难以在供电线保持件212的弯曲部分下垂。(6-2)受电部第一受电部79a和第二受电部79b分别具有用于从非接触供电线构造10得到电力的拾取单元对1。拾取单元241设置在驱动行驶部18的两侧。以下,使用图9和图10说明第二受电部79b的构造。另外,第一受电部79a的构造与第二受电部79b的构造相同。第二受电部79b,利用固定于驱动行驶部18的主体框架20的板M3,配置在比第二驱动轮观更远离侧方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是与非接触供电线213和供电线保持件212对应的位置。如图11所示,拾取单元241具有截面呈大致E字形的铁氧体制的芯M5 ;和卷绕于芯M5的拾取线圈M7。具体地说,芯245具有连结部M9、第一 第三突起251、253、 255。第一 第三突起251、253、255隔着规定的开口 257、259沿左右方向排列,从连结部 249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拾取线圈247卷绕于第二突起253。在第一突起251与第二突起253之间的开口 257和第二突起253与第三突起255之间的开口 259中,分别配置有保持于供电线保持件212的一对非接触供电线213。在上述构造中,通过在非接触供电线213中流过高频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作用于拾取线圈M7,在拾取线圈M7中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从非接触供电线213向拾取线圈241非接触地供给电力,驱动行驶电动机,或向控制设备供给电力。这样利用非接触供电线构造 10和输送车3的受电部79,构成非接触供电机构。(7)特征上述构造和动作能够以下述方式表达。非接触供电线保持构造10是用于在输送车系统1中沿轨道2保持非接触供电线 213的构造。保持构造10具有多个支承部件210(基体部件)和供电线保持件212(供电线保持部件)。多个支承部件210沿轨道2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供电线保持件212被多个支承部件210支承,具有沿着轨道2的连续形状,并且通过形成多个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而能够沿轨道2变形。在该构造中,供电线保持件212利用多个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能够沿轨道2变形。供电线保持件212具有连续形状,因此在轨道2的曲线部也能够使保持供电线 213的多个保持件233彼此的间隔变短。结果,能够减少供电线213的下垂。此外,供电线保持件212具有连续形状,因此能够使支承部件210彼此的间隔变宽,结果,能够减少支承部件210的个数,使构造简单。多个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包含在供电线保持件212中,以从与供电线保持件212延伸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的多对第一狭缝231 和第二狭缝232。进一步,在第一狭缝231与第二狭缝232之间,形成有使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保持件233彼此连接的连接部234。在该构造中,连接部234形成在第二方向的中间,因此供电线保持件232的弯曲性提高,而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支承部件210所连结的部分。由此,供电线保持件212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供电线保持件212在截面中具有相互空开间隔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面部 221a和第三面部22 ;第二面部221b和第四面部222b ;以及以使第二方向中间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的连结部223。第一面部221a和第三面部22 是相互空开间隔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 第二面部221b和第四面部222b是第二部分。于是,连结部223是以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二方向中间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的第三部分。在该构造中,供电线保持件212的构造变得简单。连接部234由连结部223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分别形成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该构造中,连结部223作为连接部234起作用。由此,利用该构造,供电线保持件212能够在维持强度的同时与曲线部对应地弯曲。(8)其它实施方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车在从顶棚吊下的轨道上行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轨道也可以设置在地上,输送车也可以从轨道吊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为一个壁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连结部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壁或其它的构造。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形成为与连结部相同的形状和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连接部和连结部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于利用非接触供电方式向输送车供电的输送车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供电线保持构造,用于在输送车系统中沿轨道保持非接触供电线,所述供电线保持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基体部件,其沿所述轨道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以及供电线保持部件,其被所述多个基体部件支承,具有沿着所述轨道的连续形状,并且通过形成多个狭缝而能够沿所述轨道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保持构造,其中,所述多个狭缝包含在所述供电线保持部件中,以从与所述轨道延伸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两侧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的多对狭缝,在所述狭缝的各对之间,形成有使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部分彼此连接的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线保持构造,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部件在截面中具有相互空开间隔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以使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中间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中间部分相互连结的方式延伸的第三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保持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部由所述第三部分的一部分构成, 所述狭缝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线保持构造,通过在轨道的曲线部中也使保持供电线的多个部分彼此的间隔变短,从而能够减少供电线的下垂。非接触供电线保持构造(10)是用于在输送车系统(1)中沿轨道(2)保持非接触供电线(213)的构造。保持构造(10)具有多个支承部件(210)和供电线保持件(212)。多个支承部件(210)沿轨道(2)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供电线保持件(212)被多个支承部件(210)支承,具有沿着轨道(2)的连续形状,并且通过形成多个第一狭缝(231)和第二狭缝(232)而能够沿轨道(2)变形。
文档编号B65H57/04GK102295190SQ20111017756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谷口久直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